庶吉士[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
ctext:880914
庶吉士,亦稱
庶常,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
明、
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使其可先於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見習生或研究生。
顯示更多...: 沿革 注釋 參考書目
沿革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時開始此制,選進士於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承敕監等近傍衙門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行人司下設行人。之後觀政集中至翰林院就學於文淵閣。庶吉士考選之後「有辦事者,有讀書者,有修書者」。三年學成,績優者留翰林院為編修、檢討,次者出為給事、御史,稱之為「散館」。明英宗以後慣例,科舉進士一甲狀元、探花、榜眼,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庶吉士分翰林、六科兩等。
有學者認為明朝庶吉士應無薪俸。由於庶吉士並未授職,自然沒有品第,也應該是沒有俸祿的,即使政府另有給養,也只應視為生活補貼。明代的翰林為朝廷儲備高才之地。明英宗後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於庶吉士。
清雍正以後,選館更為嚴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院內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於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行走」、「御史行走」,或者外派各地方任官,通常是知縣,此類庶吉士亦有「半個翰林」之稱。
注釋
參考書目
• 阪倉篤秀《關于成化元年的散館請求———明朝庶吉士制度檢討》
• 王淳慶《清華之選———明代庶吉士考選與教習館課變遷考》
以上介紹摘自維基百科;若有錯漏,敬請在維基百科上修改
來源條目。
URI:
https://data.ctext.org/entity/880914 [
R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