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數據維基 |
舊唐書[查看正文] [修改] [查看歷史]ctext:988451

過程
《舊唐書》長慶(唐穆宗年號)以前的內容多依吳兢、韋述、柳芳、于休烈、令狐峘等人所撰寫的唐代舊史,資料比較充實。但長慶以後的內容較為簡略疏漏,內容也比較蕪雜。
從南宋紹興以後,《舊唐書》一直沒有重刻,湮沒不聞,以至於「鬱絕不傳,無所考覓」。明嘉靖年間,聞人詮自王延喆、張汴處收集殘稿,重刻《舊唐書》。清朝乾隆年間編修《四庫全書》時,命沈德潛等人校勘兩《唐書》,《新、舊唐書》同時被列入「二十四史」之一。道光年間,岑建功參照《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的內容,重新整理《舊唐書》。
評價
《舊唐書》修撰時間短促,北宋人嚴厲地批評《舊唐書》:「紀次無法,詳略失中,文採不明,事實零落」,甚至有並列兩傳的情況,如卷一O一、一八七《忠義傳》都有王求禮,卷五九丘和附傳、卷一八六上《酷吏傳》都有丘神勣,列傳第七十二和列傳第九十四都有楊朝晟、卷一O二韋述附傳、卷一九O下《文苑傳》都有蕭穎士,又如卷九九附傳、卷一七一都有張仲方,卷一九八上曹憲附傳、卷一九O中李邕傳裡都有李善。基本上,《舊唐書》只是抄錄現成的唐史有關文獻,照抄《國史》、《實錄》及唐末文書檔案,許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樣仍然保留;唐武宗以後的宣、懿、僖、昭、哀五代,因無《實錄》存下,則雜採各家傳聞和《唐年補錄》和《唐末三朝聞見錄》諸書。《舊唐書》另一缺失是記事有所諱飾,清人趙翼已指出:「《褚遂良傳》不載其傾陷劉洎之事,《李世勣傳》不載其瞻徇立武后之事,《辛雲京傳》不載其激變僕固懷恩之事,《田神功傳》不載其先為賊將之事。」
《舊唐書》在保存史料上有一定的價值。例如李密〈討隋煬帝檄文〉在《隋書》和《新唐書》的《李密傳》均不載,只有在《舊唐書》中得以保留。因為《舊唐書》前期文獻資料完整,材料翔實,敘事詳明,文字簡潔有力,頗受後世重視,如《郭子儀傳》,「首尾整潔,無一釀詞,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於文學也」。《賈耽傳》裡收錄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等,是中國地理上極為珍貴的資料。《舊唐書》裡更記錄了大量的中國少數民族的史料,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跡,以及突厥、回紇、吐蕃、契丹等多民族的歷史。
顧炎武稱:「《舊唐書》雖頗涉繁蕪,然事跡明白,首尾該贍,亦自可觀。」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中稱《舊唐書》「論、贊極有佳者」。北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反多以《舊唐書》為主,在史料完整性的考量,《新唐書》並不能取代《舊唐書》。
目錄
本紀
• 本紀第一 高祖
• 本紀第二 太宗上
• 本紀第三 太宗下
• 本紀第四 高宗上
• 本紀第五 高宗下
•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 本紀第八 玄宗上
• 本紀第九 玄宗下
• 本紀第十 肅宗
• 本紀第十一 代宗
•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 本紀第十六 穆宗
•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志
• 志第一 禮儀一
• 志第二 禮儀二
• 志第三 禮儀三
• 志第四 禮儀四
• 志第五 禮儀五
• 志第六 禮儀六
• 志第七 禮儀七
• 志第八 音樂一
• 志第九 音樂二
• 志第十 音樂三
• 志第十一 音樂四
• 志第十二 曆一
• 志第十三 曆二
• 志第十四 曆三
• 志第十五 天文上
• 志第十六 天文下
• 志第十七 五行
• 志第十八 地理一
• 志第十九 地理二
• 志第二十 地理三
•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 志第二十五 輿服
•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 志第三十 刑法
列傳
• 列傳第一 后妃上 - 高祖太穆皇后竇氏・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賢妃徐氏・高宗廢后王氏・良娣蕭氏・中宗和思皇后趙氏・中宗韋庶人・上官昭容・睿宗肅明皇后劉氏・睿宗昭成皇后竇氏・玄宗廢后王氏・玄宗貞順皇后武氏・玄宗楊貴妃
• 列傳第二 后妃下 - 玄宗元獻皇后楊氏・肅宗張皇后・肅宗韋妃・肅宗章敬皇后吳氏・代宗崔妃・代宗睿真皇后沈氏・代宗貞懿皇后獨孤氏・德宗昭德皇后王氏・德宗韋妃・順宗莊憲皇后王氏・憲宗懿安皇后郭氏・憲宗孝明皇后鄭氏・女學士尚宮宋氏・穆宗恭僖皇后王氏・敬宗郭貴妃・穆宗貞獻皇后蕭氏・穆宗宣懿皇后韋氏・武宗王賢妃・宣宗元昭皇后晁氏・懿宗惠安皇后王氏・昭宗積善皇后何氏
• 列傳第三 - 李密
• 列傳第六 - 蕭銑・杜伏威・輔公祏・沈法興 ・李子通・羅藝・梁師都
• 列傳第七 - 裴寂・劉文靜
• 列傳第八 - 唐儉・長孫順德・劉弘基・殷嶠・劉政會・柴紹・武士獲
• 列傳第十 宗室 - 永安王孝基・淮安王神通・襄邑王神符・長平王叔良・襄武王琛・河間王孝恭・廬江王瑗・淮陽王道玄・江夏王道宗・隴西王博乂
•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 隱太子建成・衛王玄霸・巢王元吉・楚王智雲・荊王元景・漢王元昌・酆王元亨・周王元方・徐王元禮・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靈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
• 列傳第十八 - 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段志玄・張公謹
• 列傳第二十一 - 魏徵
• 列傳第二十三 - 薛收・姚思廉・顏師古・令狐德棻・孔穎達
•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 恒山王承乾・楚王寬・吳王恪・濮王泰・庶人祐・蜀王愔・蔣王惲・越王貞・紀王慎・江王囂・代王簡・趙王福・曹王明
• 列傳第二十七 - 韋挺・楊纂・劉德威・閻立德・柳亨・崔義玄
• 列傳第三十一 - 崔敦禮・盧承慶・劉祥道・李敬玄・李義琰・孫處約・樂彥瑋・趙仁本
• 列傳第三十三 - 郭孝恪・張儉・蘇定方・薛仁貴・程務挺・張士貴・趙道興
•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 燕王忠・原王孝・澤王上金・許王素節・孝敬皇帝弘・章懷太子賢・懿德太子重潤・庶人重福・節愍太子重俊・殤帝重茂
• 列傳第三十八 - 韋思謙・陸元方・蘇瓌
• 列傳第四十 - 王及善・杜景儉・朱敬則・楊再思・李懷遠・豆盧欽望
• 列傳第四十三 - 婁師德・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
• 列傳第四十五 睿宗諸子 - 讓皇帝憲・惠莊太子撝・惠文太子範・惠宣太子業・隋王隆悌
• 列傳第四十八 - 魏知古・盧懷慎・源乾曜・李元紘・杜暹・韓休・裴耀卿
• 列傳第四十九 - 崔日用・張嘉貞・蕭嵩・張九齡・李適之・嚴挺之
• 列傳第五十 - 尹思貞・李傑・解琬・畢構・蘇珦・鄭惟忠・王志愔・盧從願・李朝隱・裴漼・王丘
• 列傳第五十一 - 李乂・薛登・韋湊・韓思復・張廷珪・王求禮・辛替否
• 列傳第五十二 - 馬懷素・劉子玄・徐堅・元行沖・吳兢・韋述
• 列傳第五十三 - 郭虔瓘・郭知運・王君㚟・張守珪・牛仙客・王忠嗣
•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 靖德太子琮・庶人瑛・棣王琰・庶人瑤・靖恭太子琬・庶人琚・夏悼王一・儀王璲・潁王璬・懷哀王敏・永王璘・壽王瑁・延王玢・盛王琦・濟王環・信王瑝・義王玼・陳王珪・豐王珙・恆王瑱・涼王璿・汴哀王璥
• 列傳第五十九 - 馮盎・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黑齒常之・李多祚・李嗣業・白孝德
• 列傳第六十五 - 崔器・趙國珍・崔瓘・敬括・韋元甫・魏少遊・衛伯玉・李承
•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 越王係・承天皇帝倓・衛王佖・彭王僅・兗王僩・涇王侹・鄆王榮・襄王僙・杞王倕・召王偲・恭懿太子佋・定王侗・淮陽王僖・昭靖太子邈・均王遐・睦王述・丹王逾・恩王連・韓王迥・簡王遘・益王迺・隋王迅・荊王選・蜀王遡・忻王造・韶王暹・嘉王運・端王遇・循王遹・恭王通・原王逵・雅王逸
• 列傳第七十 - 郭子儀
• 列傳第七十二 - 張獻誠・路嗣恭・曲環・崔漢衡・楊朝晟・樊澤・李叔明・裴胄
• 列傳第七十五 - 張鎰・劉從一・蕭復・柳渾
• 列傳第七十七 - 姚令言・張光晟・源休・喬琳・張涉・蔣鎮・洪經綸・彭偃
• 列傳第八十一 - 李勉・李皋
• 列傳第八十二 - 李抱玉・李抱真・王虔休・盧從史・李芃・李澄
• 列傳第八十三 - 李晟
• 列傳第八十五 - 盧杞・白志貞・裴延齡・韋渠牟・李齊運・李實・韋執誼・王叔文・程異・皇甫鎛
• 列傳第八十七 - 徐浩・趙涓・劉太真・李紓・邵說・于邵・崔元翰・于公異・呂渭・鄭雲逵・李益・李賀
• 列傳第八十九 - 陸贄
• 列傳第九十 - 韋皐・張建封・盧群
• 列傳第九十二 - 李寶臣・王武俊・王廷湊
• 列傳第九十四 - 尚可孤・李觀・戴休顏・陽惠元・李元諒・韓遊瑰・賈隱林・杜希全・尉遲勝・邢君牙・楊朝晟・張敬則
• 列傳第九十五 - 劉玄佐・董晉・陸長源・劉全諒・李忠臣・李希烈・吳少誠
• 列傳第九十六 - 薛播・鮑防・李自良・李說・嚴綬・蕭昕・杜亞・王緯・李若初・于頎・盧徵・楊憑・鄭元・杜兼・裴玢・薛伾
• 列傳第九十九 - 于休烈・令狐峘・歸崇敬・奚陟・張薦・蔣乂・柳登・沈傳師
•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 - 舒王誼・通王諶・虔王諒・肅王詳・文敬太子謜・資王謙・代王諲・昭王誡・欽王諤・珍王諴・郯王經等
• 列傳第一百一 - 高崇文・伊慎・朱忠亮・劉昌裔・范希朝・王鍔・閻巨源・孟元陽・趙昌
• 列傳第一百二 - 馬璘・郝廷玉・王棲曜・劉昌・李景略・張萬福・高固・郝玼・段佐・史敬奉
• 列傳第一百三 - 姚南仲・劉迺・袁高・段平仲・薛存誠・盧坦
• 列傳第一百四 - 孔巢父・許孟容・呂元膺・劉棲楚・張宿・熊望・柏耆
• 列傳第一百七 - 王翃・郗士美・李鄘・辛祕・馬總・韋弘景・王彥威
• 列傳第一百八 - 武元衡・鄭余慶・韋貫之
• 列傳第一百十 - 韓愈・張籍・孟郊・唐衢・李翱・宇文籍・劉禹錫・柳宗元・韋辭
• 列傳第一百十一 - 李光進・烏重胤・王沛・李珙・李祐・董重質・楊元卿・劉悟・劉沔・石雄
• 列傳第一百十二 - 潘孟陽・李翛・王遂・曹華・韋綬・鄭權・盧士玫・韓全義・高霞寓・高瑀・崔戎・陸亙・張正甫
• 列傳第一百十三 - 孟簡・胡証・崔元略・杜元穎・崔弘禮・李虞仲・王質・盧簡辭
• 列傳第一百十五 - 韋夏卿・王正雅・柳公綽・崔玄亮・溫造・郭承嘏・殷侑・徐晦
• 列傳第一百十七 - 趙宗儒・竇易直・李逢吉・段文昌・宋申錫・李程
• 列傳第一百十八 - 韋溫・獨孤鬱・錢徽・高釴・馮宿・封敖
• 列傳第一百十九 - 李訓・鄭注・王涯・王璠・賈餗・舒元輿・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
• 列傳第一百二十 - 裴度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 李渤・張仲方・裴潾・李中敏・李甘・高元裕・李漢・李景儉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 鄭覃・陳夷行・李紳・李回・李玨・李固言
•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 李德裕
•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憲宗二十子・穆宗五子・敬宗五子・文宗二子・武宗五子・宣宗十一子・懿宗八子・僖宗二子・昭宗十子 - 惠昭太子寧・澧王惲・深王悰・洋王忻・絳王悟・建王恪・鄜王憬等・懷懿太子湊・安王溶・悼懷太子普・梁王休復・讓王執中・紀王言揚・陳王成美・莊恪太子永・蔣王宗儉・德王裕・棣王祤等・嗣襄王熅・朱玫・王行瑜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 李宗閔・楊嗣復・楊虞卿・馬植・李讓夷・魏謩・周墀・崔龜從・鄭肅・盧商
•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 崔慎由・崔珙・盧鈞・裴休・楊收・韋保衡・路巖・夏侯孜・劉瞻・劉瑑・曹確・畢諴・杜審權・劉鄴・豆盧瑑
•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 趙隱・張裼・李蔚・崔彥昭・鄭畋・盧攜・王徽
•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 蕭遘・孔緯・韋昭度・崔昭緯・張濬・朱樸・鄭綮・劉崇望・徐彥若・陸扆・柳璨
• 列傳第一百三十 - 朱克融・李載義・楊志誠・張仲武・張允伸・張公素・李可舉・李全忠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 史憲誠・何進滔・韓允忠・樂彥禎・羅弘信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 王重榮・王處存・諸葛爽・高駢・時溥・朱瑄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 獨孤懷恩・竇德明・長孫敞・武承嗣・韋溫・王仁皎・吳漵・竇覦・柳晟・王子顏
•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 楊思勗・高力士・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附傳劉希暹・賈明觀)・竇文場・霍仙鳴・俱文珍・吐突承璀・王守澄・田令孜・楊復光・楊復恭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 韋仁壽・陳君賓・張允濟・李桐客・李素立・薛大鼎・賈敦頤・李君球・崔知溫・高智周・田仁會・韋機・權懷恩・馮元常・蔣儼・王方翼・薛季昶
•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 裴懷古・張知謇・楊元琰・倪若水・李濬・陽嶠・宋慶禮・姜師度・強循・潘好禮・楊茂謙・楊瑒・崔隱甫・李尚隱・呂諲・蕭定・蔣沇・薛玨・李惠登・任迪簡・范傳正・袁滋・薛蘋・閻濟美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 來俊臣・周興・傅遊藝・丘神勣・索元禮・侯思止・萬國俊・來子珣・王弘義・郭霸・吉頊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 姚紹之・周利貞・王旭・吉溫・羅希奭・毛若虛・敬羽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 夏侯端・劉感・常達・羅士信・呂子臧・張道源・李公逸・張善相・李玄通・敬君弘・馮立・謝叔方・王義方・成三郎・尹元貞・高叡・王同皎・蘇安恆・俞文俊・王求禮・燕欽融・安金藏
•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 李憕・張介然・崔無詖・盧奕・蔣清・顏杲卿・薛願・張巡・許遠・程千里・袁光庭・邵真・符璘・趙曄・石演芬・張伾・甄濟・劉敦儒・高沐・賈直言・庾敬休・辛讜
•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 李知本・張志寬・劉君良・王君操・趙弘智・陳集原・元讓・裴敬彞・裴守真・李日知・崔沔・陸南金・張琇・梁文貞・崔衍・丁公著・羅讓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 徐文遠・陸德明・曹憲・歐陽詢・朱子奢・張士衡・賈公彥・張後胤・蓋文達・谷那律・蕭德言・許叔牙・敬播・劉伯莊・秦景通・羅道琮
•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 邢文偉・高子貢・郎余令・路敬淳・王元感・王紹宗・韋叔夏・祝欽明・郭山惲・柳沖・盧粲・尹知章・徐岱・蘇弁・陸質・馮伉・韋表微・許康佐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 孔紹安・袁朗・賀德仁・庾抱・蔡允恭・鄭世翼・謝偃・崔信明・張蘊古・劉胤之・張昌齡・崔行功・孟利貞・董思恭・元思敬・徐齊聃・杜易簡・盧照鄰・楊炯・王勃・駱賓王・鄧玄挺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 郭正一・元萬頃・喬知之・劉允濟・富嘉謨・員半千・劉憲・王適・司馬鍠・梁載言・沈佺期・陳子昂・宋之問・閻朝隱・王無競・賈曾・許景先・賀知章・張旭・席豫・齊澣・王澣・李邕・孫逖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 李華・蕭穎士・陸據・崔顥・王昌齡・孟浩然・元德秀・王維・李白・杜甫・吳通玄・王仲舒・崔咸・唐次・劉蕡・李商隱・溫庭筠・薛逢・李拯・李巨川・司空圖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 崔善為・薛頤・甄權・宋俠・許胤宗・乙弗弘禮・袁天綱・孫思邈・明崇儼・張憬藏・李嗣真・張文仲・尚獻甫・孟詵・嚴善思・金梁鳳・張果・葉法善・僧玄奘・神秀・一行・桑道茂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 王績・田遊巖・史德義・王友貞・盧鴻一・王希夷・衛大經・李元愷・王守慎・徐仁紀・孫處玄・白履忠・王遠知・潘師正・劉道合・司馬承禎・吳筠・孔述睿・陽城・崔覲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 李德武妻裴氏・楊慶妻王氏・楊三安妻李氏・魏衡妻王氏・樊會仁母敬氏・絳州孝女衛氏・濮州孝女賈氏・鄭義宗妻盧氏・劉寂妻夏侯氏・楚王靈龜妃上官氏・楊紹宗妻王氏・于敏直妻張氏・冀州女子王・樊彥琛妻魏氏・鄒保英妻奚氏・宋庭瑜妻魏氏・崔繪妻盧氏・奉天縣竇氏二女・盧甫妻李氏・鄒待徵妻薄氏・李湍妻・董昌齡母楊氏・韋雍妻蘭陵縣君蕭氏・衡方厚妻武昌縣君程氏・女道士李玄真・孝女王和子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 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突利可汗・李思摩・車鼻可汗・單于 瀚海二都護府・骨咄祿・默啜・毗伽可汗・登利
•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 處羅可汗・射匱可汗・統葉護可汗・莫賀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咄陸可汗泥孰・沙缽羅・乙毗沙缽羅葉護可汗・乙毗射匱可汗・阿史那賀魯・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突騎施烏質勒・蘇祿
•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迴紇 - 回紇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 吐蕃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 吐蕃
•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南蠻西南蠻 - 林邑國・婆利國・盤盤國・真臘國・陀洹國・訶陵國・墮和羅國・墮婆登國・東謝蠻・西趙蠻・牂牱蠻・南平獠・東女國・南詔蠻・驃國
•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 泥婆羅・党項羌・高昌・吐谷渾・焉耆國・龜茲國・疏勒國・于闐國・天竺國・罽賓國・康國・波斯國・拂菻國・大食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 高麗・百濟國・新羅國・倭國・日本國
•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 鐵勒・契丹・奚國・室韋・靺鞨・渤海靺鞨・霫・烏羅渾國

The credited editor was chief minister Liu Xu, but the bulk (if not all) of the editing work was actually completed by his predecessor Zhao Ying. The authors include Zhang Zhao, Jia Wei (賈緯), and Zhao Xi (趙熙).
Structure
The Old Book of Tang comprises 200 volumes. Volumes 1-20 contain the annals of the Tang emperors. Twitchett notes that coverage over time in the annals is most dense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Tang, including only very sparse information in the late Tang after 847.
Volumes 21-50 contain treatises, including rites, music, calendar, astronomy, five elements, geography, officials, carriages and clothes, literature, food and commodities, and law. The section on rites (volumes 21-27) is the longest and most detailed, showing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placed on ceremonial matters. This section includes descriptions of temple design, sacrifices, and festivals. The section on geography (volumes 38-41) contains a description of the reg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Tang empire around the year 752. The section on officials (volumes 42-44) contains a description of the Tang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section on the five elements (五行) contains a description of earthquakes, floods, and other natural events.
Volumes 51-200 contain biographical related content, including empresses and consorts (51-52), imperial families, and the peoples populating the areas bordering the Tang empire (194-200).
History
The book's compiling began when the Later Jin's founding emperor Shi Jingtang ordered its compilation in 941. The original chief editor was Zhao Ying, who was also the chancellor then. However, by the time of its completion, Liu Xu had become chancellor and taken over the work of organisation; as a result he was credited as chief editor when the work was presented in 945 to Emperor Chu of Jin.
Being a relatively quickly compiled work of official history, the Old Book of Tang was a compilation of earlier annals, now lost; it further incorporates other monographs and biographies, using as sources (for instance) the Tongdian of Du You. These sources were often directly copied from records and earlier histories, and the result would be severely criticised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Emperor Renzong of Song, for example, called the book "poorly organised, burdened with unimportant details, wanting in style and poorly researched". These errors even included duplicated biographies of characters.
Because of these criticisms, in 1044 a new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commissioned; with Ouyang Xiu and Song Qi as editors, the New Book of Tang was then produced. After the New Book was presented, the original Old Book of Tang went out of print, and over centuries it became very rare. It wa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when the remaining copies were gathered and the book was once again published, eventually becoming canonised as one of the Twenty-Four Histories.
主題 | 關係 | juan-size |
---|---|---|
周易大衍論 | indexed-in | 3 |
墨子 | indexed-in | 15 |
韓詩外傳 | indexed-in | 10 |
文獻資料 | 引用次數 |
---|---|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 1 |
舊唐書 | 1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 7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3。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