喦 U+55A6 | 說文小篆 | 甲骨文 |
部首: | 口+ 9筆 = 共12筆. |
---|
字典出處: | 宋本廣韻: 頁540第2 康熙字典: 頁200第02 漢語大字典: 卷1頁0787第02 |
---|
表面結構: | 上:品,下:山。 具有相關結構:嵒 嵓 。 Component of: 𧬌 |
---|
國語發音: | niè ㄋㄧㄝˋ |
---|
粵語發音: | ngaam4 |
---|
說文解字: | 《》喦:山巖也。从山、品。讀若吟。 |
---|
宋本廣韻: | 《···》喦:多言。 |
---|
康熙字典: | 《··》喦:《唐韻》《正韻》尼輒切《集韻》昵輒切,𠀤音聶。《》多言也,从品相連,春秋傳,次于喦北。◎按春秋僖元年,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三傳俱作聶,說文作喦,或古本喦聶通也。又《》而涉切《集韻》日涉切,𠀤音顳。義同。《集韻》本作讘。或作囁。又《玉篇》曳喦,爭言也。又《集韻》逆吸切,音岌。地名。春秋取宋師于喦。〇按春秋哀十三年,鄭取宋師于喦,無釋文。十二年左傳釋文,喦,五咸反,𠀤不音入聲,然集韻當必有據,平聲一音當入山部嵒字註。字彙云:喦與山部嵒字音巖者不同。正韻引古文尚書,用顧畏于民喦,孔氏書作碞,音巖,與山部嵒字混,非。 |
---|
反切: | 而涉 (《···》) |
---|
英文翻譯: | talkative |
---|
原典出處
《》: | 宋鄭之間,有隙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喦戈,鍚,子產與宋人為成曰,勿有是,及宋平元之族,自蕭奔鄭,鄭人為之城喦戈鍚,九月,宋向巢伐鄭,取鍚,殺元公之孫,遂圍喦,十二月,鄭罕達救喦,丙申,圍宋師。 |
《·》: | 喦:多言也。 |
《·》: | 又《宣城郡內登望詩》曰:借問下車日,匪直望舒圓,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山積稜陽阻,溪流春穀泉,威紆距遙甸,巉喦帶遠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悵望心已極,敞怳魂屢遷,結髮倦為侶,平生早事邊,誰規鼎食盛,寧要狐白鮮,方棄汝南詔,言稅遼東田。 |
《·》: | 皇唐有孔穎達、褚亮、虞世南、陸德明、令狐德棻、朱子奢、顏師古、房玄齡、魏徵、許敬宗、楊師道、賈公彥、杜正倫、李義府、李友益、劉祥道、郝處俊、許圉師、韋琨、范履冰、裴守真、陸遵楷、史玄道、孔志約、蕭楚材、孫自覺、王方慶、賀紀、賈大隱、韋萬石、賀敳、韋叔夏、祝欽明、許子儒、沈伯儀、元萬頃、劉承慶、郭山惲、辟閭仁諝、唐紹、張星、王喦、張說、徐堅、李銳、施敬本、王仲丘、張統師、權無二、孔玄義、賈曾、李行偉、韓抱素、盧履冰、田再思、馮宗、陳貞節、賀知章、元行沖、韋縚等。 |
《·》: | 嶜:嶜喦。 |
《·》: | 紅芳掇喦谷。 |
《·》: | 𧬬:《集韻》《類篇》𠀤五洽切,喦入聲。 |
《》: | 遣大理少卿薛喦齎往燕師,又為榜諭數千言授喦,令至燕軍中,密散諸將士。 |
《·》: | 雍正間,蜀僧大喦膂力過人,年四十,黥其身,自頂至腹為一串肉菩提子。 |
《·》: | 以匡阜靈喦萃止幽棲。 |
《》: | 喦驅杳魂天,帝塵沙王。 |
《·》: | 段凝領八萬雄師倒戈伏死,趙喦知一人應運引頸待誅。 |
《·》: | 見玉關傾落,霜千點聚,碧喦漂渺,雪降團團。 |
《》: | 石硯神品曰:葛仙翁喦石出唐州方城縣,溫州華嚴石,端州下喦青花子石,北喦石,惠州紫金石,洮河綠石,萬州懸崖金星石,歙溪龍尾舊坑靑黑卵石,婺源水船坑金紋石。 |
《·》: | 若使翠歛翮於明丘之林,則解羽之患礼脫;龜曳尾於暘谷之泥,則鑽灼之患不至;丹伏光於春山之底,則磨肌之患礼絕;石亢體於玄圃之喦,則剖琢之憂不及。 |
《》: | 遂敕行人聶聰送陳天平歸國,命征南副將軍黃中、呂毅、大理卿薛喦以兵五千人護行。 |
《》: | 史喦之景定間任。 |
以上的例子來自維基區中的文獻,未必經過仔細校對。若發現錯字,請使用維基自行糾正。您可以參考該字詞在本站先秦兩漢或漢代之後原典中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