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 U+6021 |  說文小篆 |
部首: | 心+ 5笔 = 共8笔. |
---|
字典出处: | 宋本广韵: 页58第49 康熙字典: 页381第16 辞海: 卷5页2650第2 GSR: 第976.u 汉语大字典: 卷4页2289第01 |
---|
表面结构: | 左:忄,右:台。 具有相关结构:怠 。 Component of: 𦲀 |
---|
国语发音: | yí ㄧˊ |
---|
粤语发音: | ji4 |
---|
唐代发音: | iə |
---|
说文解字: | 《》怡:和也。从心台声。 |
---|
宋本广韵: | 《···》怡:和也,恱也,又姓周书怡峯传云本姓默台避难改焉。 |
---|
康熙字典: | 《··》怡:《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𠀤音饴。《·》悦也。《》和也。《玉篇》乐也。《礼·内则》下气怡色。《》兄弟怡怡。又姓。周怡峰,本姓默合,避难改焉。又通作台。《史记·序传》诸吕不台,言不爲人所怡悦也。 |
---|
反切: | 与之 (《···》) |
---|
英文翻譯: | harmony; pleasure, joy; be glad |
---|
原典出处
《·》: |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
When he came out from the audience, as soon as he had descended one step, he began to relax his countenance, and had a satisfied look. |
《·》: | 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 |
《·》: |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
《》: | 臣孑遗苗裔,复蒙显封,前功轻重不侔,惭惶累息,无心怡甯。 |
《·》: |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 |
《·》: | 灼灼容颜,怡怡德量。 |
《·》: | 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世皆以为巧,然未见其贵者也。 |
《·》: | 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逖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 |
《·》: | 侍者曰:“狗之事大矣,而主之色不怡,何也?” |
《·》: |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
《》: | 听朝不怡。 |
《·》: | 积久,礼心怪疑,后掩伺见之,亦不肯复出,遂共蔬食,兄弟怡怡,乡里归德。 |
《》: | 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
《·》: | 茫然良久,不怡,民氐日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 |
《·》: | 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 |
《·》: | 下阶,发气,怡焉。 |
《·》: | 甘棠听断,怡然蒙恩。 |
《·》: | 怡:和也。 |
《·》: | 怡,怿,悦,欣,衎,喜,愉,豫,恺,康,妉,般,乐也。 |
《·》: | 饴,小弱于饧,形怡怡也。 |
《·》: | 纷怡,喜也。 |
《·》: | 加已处之怡然,亦有以自得,声名乃兴。 |
《·》: | 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以致甘嫩,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
《·》: | 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 |
《·》: | 怡颜丰柯之下,而朱户变为绳枢。 |
《·》: | 魏怡然而笑,无忤色 |
《·》: | 何其深沈幽翳,可以托业怡生如此也。 |
《》: | 纣以炮烙,怡恱妲己。 |
《·》: | 草宫木榻,水菽怡志。 |
《·》: | 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 |
《·》: | 宋谢庄《月赋》曰:陈王初丧应刘,端忧多暇,悄焉疚怀,弗怡中夜,于时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暧空,素月流天,沉吟齐章,殷勤陈篇,抽毫进牍,以命仲宣。 |
《·》: | 赵怡奏:“祖号所以称庙,不宜以题旌。” |
《》: | 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 |
《·》: |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
《》: |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 |
《》: | 布见侯成,魏续[陈怡妏1],宋宪,皆立于侧,乃谓之曰:“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 |
《》: | 于是乐极情浓,怡然感之,两手抱定其股,一泄如注 |
《》: | 观望来往士女纷纭,踏青紫陌,斗草芳丛,或携酒而乐溪边,或讴歌而行绿圃,君臣马上,忻然而叹曰:“正是君正臣贤,士民怡乐。” |
《·》: | 怡:和也,恱也,又姓周书怡峯传云本姓默台避难改焉。 |
《·》: | 及所,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疴痒,而敬抑搔之。 |
《·》: | 阮籍《通老论》曰: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审于大慎之训,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 |
您可以参考该字词在本站先秦两汉或汉代之后原典中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