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 心+ 12笔 = 共15笔. |
---|
字典出处: | 宋本广韵: 页276第48 康熙字典: 页403第32 辞海: 卷5页4450第3 GSR: 第475.s 汉语大字典: 卷4页2357第04 |
---|
表面结构: | 左:忄,右:闵。 具有相关结构:𢡻 。 |
---|
国语发音: | mǐn ㄇㄧㄣˇ |
---|
粤语发音: | man5 |
---|
宋本广韵: | 《···》悯:悯默亦忧也。 |
---|
康熙字典: | 《··》悯:《》眉殒切《集韵》《韵会》美陨切,𠀤音闵。《集韵》忧也。或书作𢡥。 |
---|
反切: | 眉殒 (《···》) |
---|
英文翻譯: | pity, sympathize with, grieve for |
---|
原典出处
《·》: |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
When dismissed and left without office, he did not murmur. When straitened by poverty, he did not grieve. |
《·》: | 国人不知其梦也,曰:“君悯白骨,而况于生者乎?” |
《·》: | 故厄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有致也 |
《·》: | 文王、孔子,仁圣之人,忧世悯民,不图利害,故其有仁圣之知,遭拘厄之患,凡人操行,能修身正节,不能禁人加非于己。 |
《》: | 天子悯悼,诏使者王谦,送葬,以中牢具祠,赐钱五万,布百疋,赠谷三千斛。 |
《·》: | 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 |
《》: | 国人不知其瞢也,曰:“君悯白骨,而况于生者乎,不遗馀力矣,不释馀知矣。” |
《·》: | 商辅政四岁,病乞骸骨,天子悯之,更以为大将军,益封二千户,赐钱百万。 |
《》: | 尚复肯追思悯录其兄弟哉。 |
《·》: | 数年以来,民食不足,国无蓄积,盛春兴发,扰动天下,妨废农时,以事夷狄,非所以垂意于中国,悯念民命也。 |
《·》: | 然隐悯而不达兮,独徙倚而彷徉。 |
《·》: | 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 |
《·》: | 除丧,虽相遇则避之,怨其不己悯也。 |
《·》: | 悯俗者所以痛心而长慨,忧道者所以含悲而颓思也。 |
《·》: | 周文王掘地得死人骨,哀悯而收葬,而天下嘉之也。 |
《·》: | 昔晋朝收悯怀太子于后池,即是池也。 |
《·》: | 《梁王僧孺寄乡友诗》曰: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
《·》: | 敕曰:“顷以戎狄多虞,急于经略,大学空设,诸生盖寡,弦诵之地,寂寥无声,函丈之闲,殆将不扫,上庠及此,甚用悯焉。” |
《》: |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
《》: | 悟空闻说,毛骨悚然,叩头礼拜道:“万望老爷垂悯,传与躲避三灾之法,到底不敢忘恩。” |
《》: | 今大将军听袁绍之言,欲尽诛臣等,乞娘娘怜悯! |
《》: | 打得武二口口声冤道:“小人也有与相公效劳用力之处,相公岂不怜悯?” |
《》: | 但姬昌忠孝之心,致久羁羑里,毫无怨言,若陛下怜悯,赦归本国,是姬昌已死而之生,无国而有国,其感戴陛下再生之恩,岂有已时。 |
《·》: | 悯:悯默亦忧也。 |
《·》: | 《晋起居注》曰:太始元年诏曰:“朕遭悯凶,奉承洪业,追慕罔极,正日虽当受朝,其伎乐一切,勿有所设。” |
《·》: | 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 |
《·》: | 临安一吏人悯之,见其无钱,为代出钱赎之。 |
《》: | 主上甚是悯恤,并念及贵妃溘逝未久,不忍加罪,著加恩仍在工部员外上行走。 |
《》: | 大誓悯涂炭,乘机入生死。 |
《·》: | 古之制字者,以此化书曰隼,悯胎义也。 |
《》: | 伏乞皇上,悯其沉抑,特沛殊恩,遍访海内已故之儒修,考其行事,第其文章,赐一榜进士及第,授翰林院职衔有差,帽沉冤抑塞之士,莫不变而为祥风甘雨,同仰皇恩于无既矣。 |
您可以参考该字词在本站先秦两汉或汉代之后原典中之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