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 水+ 14筆 = 共17筆. |
---|
字典出處: | 宋本廣韻: 頁104第11 頁276第9 頁278第29 頁393第28 康熙字典: 頁655第31 辭海: 卷8頁3740第3 漢語大字典: 卷3頁1774第03 |
---|
表面結構: | 左:氵,右:盡。 |
---|
國語發音: | jìn ㄐㄧㄣˋ |
---|
粵語發音: | zeon6 |
---|
宋本廣韻: | 《···》濜:氣之液也,本亦作𧗁。 《···》濜:濜溳水流急皃。 《···》濜:濜溳水勢。鉏紖切,一。 《···》濜:水名。 |
---|
康熙字典: | 《··》濜:《》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𠀤音盡。濜溳,水流急貌。一曰水波參差相次貌。《郭璞·江賦》溭淢濜溳。又《唐韻》《集韻》𠀤鉏引切,義同。又《》《集韻》𠀤徐忍切,音燼。水名。《水經注》襄陽濜水,出襄鄕縣東北陽中山。又水名。《水經》沔水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出焉。又《》將鄰切,音津。氣之液也。本作𧗁。 |
---|
反切: | 將鄰 (《···》) 慈忍 (《···》) 鉏紖 (《···》) 徐刃 (《···》) |
---|
英文翻譯: | river in Hubei province |
---|
原典出處
《·》: | 沔水又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 |
《·》: | 濜:氣之液也,本亦作𧗁。 |
《·》: | 浣紗於濜水上。 |
《》: | 五營飛將擁霜戈,百里僵屍滿濜河。 |
《·》: | 𦽥:《字彙補》士秦切,音濜。 |
《·》: | 盛遣軍臨濜口,南梁州刺史王敏退守武興。 |
《》: | 沔水又東逕白馬戍南,濜水入焉。 |
《》: | 盛遣軍臨濜口,南梁州刺史王敏退守武興。 |
《》: | 濜口治,右監功氣,木。 |
《·》: | 盛遣軍臨濜口,南梁州刺史王敏退守武興。 |
《》: | 江賦:溭淢濜溳。 |
《》: | 濜口治, |
《》: | 水倏水闖漫淢,濜涓潏湟。 |
《·》: | 又按《郡國縣道記》:梁州之西縣,本名白馬城,又曰濜口城,後魏正始中,立幡冢縣,隋始改曰西縣。 |
《》: | 東南有白水,南有濜水流合焉,西流於沔水,此縣內之白水也。 |
以上的例子來自維基區中的文獻,未必經過仔細校對。若發現錯字,請使用維基自行糾正。您可以參考該字詞在本站先秦兩漢或漢代之後原典中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