絫 U+7D6B |  說文小篆 |
部首: | 糸+ 6筆 = 共12筆. |
---|
字典出處: | 宋本廣韻: 頁242第31 康熙字典: 頁923第13 辭海: 卷1頁0435第03 漢語大字典: 卷5頁3400第11 |
---|
表面結構: | 上:厽,下:糸。 Component of: 㒍 𮑙 𡼊 𢴱 𣚎 𤛡 𤮎 𥊻 𦅍 𥳮 𧬀 |
---|
國語發音: | lěi ㄌㄟˇ |
---|
粵語發音: | leoi4 leoi5 |
---|
說文解字: | 《》絫:增也。从厽从糸。絫,十黍之重也。 |
---|
宋本廣韻: | 《···》絫:《》曰:增也,十黍之重也。力委切,六。 |
---|
康熙字典: | 《··》絫:《》力委切《集韻》魯水切,𠀤音壘。《》增也。十黍之重也。《前漢·律歷志》權輕重者,不失黍絫。《註》應劭曰:十黍爲絫,十絫爲銖。又《吳王濞傳》脅肩絫足。《註》師古曰:絫,古累字。又《集韻》盧戈切,音螺。義同。又《集韻》倫追切,音欙。與纍同。 |
---|
反切: | 力委 (《···》) |
---|
原典出處
《·》: | 翟王之自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絫,茆茨弗翦,采椽弗刮。 |
《·》: | 有指於二,而不可逃,說在以二絫。 |
《·》: | 十黍為一絫,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鉤,四鉤為一石。 |
《·》: | 由是言之,帝王之祚,必有明聖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絫之業,然後精誠通於神明,流澤加於生民,故能為鬼神所福饗,天下所歸往,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 |
《·》: | 从木絫聲。 |
《·》: | 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文穎曰:碣石在遼西絫縣,王莽之選武也。 |
《·》: | 絫:《》曰:增也,十黍之重也。 |
《》: | |
《·》: | 謂凡物或分析一體為二,或絫比兩一為二,皆可去其一偏。 |
《·》: | 《玉海》唐少府監御饌,用九盤裝絫,名九飣食。 |
《》: | 胲膜者,絫呼之。 |
《》: | 外物以絫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 |
《》: | 乆之,上欲專委任鳳,迺策嘉曰:「將軍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職自絫。 |
《》: | 七載依戀思,一訴絫時日。 |
《》: | 大而鈞石,小而銖絫,止用其常而無不定,此乃天理自然恰當之用。 |
《·》: | 唐上黨郡司馬田畸《聲律要訣序》云:「樂器依律呂之聲,皆須本自真響,若但執絫黍之文,則律呂、陰陽不復諧。」 |
《·》: | 單于曰:「父兄傳五世, |
《·》: | 時或躑躅營門,聽步伐口號及行軍布陣之曲,歸而譜之,不爽絫黍。 |
《·》: | 儒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絫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 |
《·》: | 委鹽鐵司鑄様頒下諸道,令每一錢重二銖四絫,十錢重一兩。 |
以上的例子來自維基區中的文獻,未必經過仔細校對。若發現錯字,請使用維基自行糾正。您可以參考該字詞在本站先秦兩漢或漢代之後原典中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