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 糸+ 4筆 = 共7筆. |
---|
字典出處: | 康熙字典: 頁944第25 漢語大字典: 卷5頁3374第01 |
---|
表面結構: | 左:纟,右:内。 Component of: 𫽀 |
---|
國語發音: | nà ㄋㄚˋ |
---|
粵語發音: | naap6 |
---|
英文翻譯: | admit, take, receive, accept |
---|
原典出處
《·》: | 故九皇受傅,以索其然之所生,傅謂之得天之解,傅謂之得天地之所始,傅謂之道,得道之常,傅謂之聖人,聖人之道與神明相得,故曰道德,纳始窮初,得齊之所出,九皇殊制,而政莫不效焉,故曰泰一。 |
《》: | 錯素與袁盎有纳。 |
《·》: | 纳儉、梁鵠俱以便辟之性,佞辯之心,各受豐爵不次之寵,而令搢紳之徒委伏髂畝,口誦堯舜之言,身蹈絕俗之行,棄捐溝壑,不見逮及。 |
《·》: | 从火,纳與𠨧同意。 |
《·》: | 國家近廢安北,拔單于,棄龜茲,放疏勒, |
《·》: | 涪州守将遣书纳降,速哥率千人往察其情伪。 |
《·》: | 睦州一见,因求纳焉。 |
《·》: | 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纳涼摩訶池上,作一詞。 |
《》: | ...●是時秉鈞實屬方德清既不●造辟纳牖以啇善全之術復不能審机冝●断... |
以上的例子來自維基區中的文獻,未必經過仔細校對。若發現錯字,請使用維基自行糾正。您可以參考該字詞在本站先秦兩漢或漢代之後原典中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