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議 U+8B70 | 說文小篆 | 议 簡體字 |
部首: | 言+ 13筆 = 共20筆. |
---|---|
字典出處: | 宋本廣韻: 頁347第42 康熙字典: 頁1183第24 辭海: 卷1頁2563第02 GSR: 第2.v 漢語大字典: 卷6頁4026第01 |
表面結構: | 左:言,右:義。 Component of: 𡅷 |
國語發音: | yì ㄧˋ |
粵語發音: | ji3 ji5 ji6 |
唐代發音: | ngyɛ̀ |
說文解字: | 《言部》議:語也。从言義聲。 |
宋本廣韻: | 《廣韻·去聲·寘·議》議:謀也,擇也,評也,語也。宜寄切,六。 |
康熙字典: | 《康熙字典·言部·十三》議:《唐韻》《集韻》《韻會》𠀤宜寄切,音義。《說文》語也。《徐曰》定事之宜也。《廣雅》言也,謀也。《廣韻》評也。《正韻》謪也。《易·節卦》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書·周官》議事以制。《禮·曲禮》公事不私議。《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文中子·問易篇》議其盡天下之心乎。《註》續書有議。又《廣韻》擇也。《儀禮·有司徹》乃議侑于賔以異姓。《鄭註》議猶擇也。擇賔之賢者,可以侑尸,必用異姓廣敬也。又《玉篇》法有八議。《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八辟麗邦法,附𠛬罰。一議親,二議故,三議賢,四議能,五議功,六議貴,七議勤,八議賔。又《唐書·百官志》下之通上,其制有六,四曰議。《蔡邕·獨斷》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意,曰駁議。又官名。《後漢·百官志》議郞六百石。《唐書·百官志》有諫議大夫。又司議郞。又通作𧧼。詳前𧧼字註。又《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𠀤義平聲。謀度也。《詩·小雅》或出入風議。陸德明協句音宜。又叶牛何切,音俄。《史記·述贊》桓公之東,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議。庸叶東,議叶禾。《說文》本作𧭖。 考證:〔《易·節象》君子以制度數,議德行。〕謹照原文度數改數度。 |
反切: | 宜寄 (《廣韻·去聲·寘·議》) |
英文翻譯: | consult, talk over, discuss |
原典出處
《論語·里仁》: |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The Master said, "A scholar, whose mind is set on truth, and who is ashamed of bad clothes and bad food, is not fit to be discoursed with." | |
《孟子·滕文公下》: |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
Once more, sage sovereigns cease to arise, and the princes of the States give the reins to their lusts. Unemployed scholars indulge in unreasonable discussions. The words of Yang Zhu and Mo Di fill the country. | |
《禮記·曲禮下》: | 公事不私議。 |
Public affairs should not be privately discussed. | |
《墨子·親士》: | 分議者延延,而支苟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
Only when counsel is given with farsightedness and advice administered with sternness, can the life of the state be secure and permanent. | |
《莊子·德充符》: | 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 |
When he stands, he does not teach them; when he sits, he does not discourse to them. But they go to him empty, and come back full. | |
《商君書·更法》: |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
I intend, now, to alter the laws, so as to obtain orderly government, and to reform the rites, so as to teach the people; but I am afraid the empire will criticize me. | |
《荀子·大略》: | 少不諷誦,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
《說苑·雜言》: | 是以君子先相其土地,而裁其器,觀其俗,而和其風,總眾議而定其教。 |
《春秋繁露》: | 欽不以議陰事,然後萬物遂生,而木可曲直也。 |
《韓詩外傳·卷二》: | 故動則安百姓,議則延民命。 |
《大戴禮記》: | 其少不諷誦,其壯不論議,其老不教誨,亦可謂無業之人矣。 |
《新書·道德說》: | 垂之後世,辯議以審察之,以轉相告。 |
《新序·善謀》: | 拘世之議,人心不疑矣。 |
《中論·曆數》: | 孝武皇帝恢復王度,率由舊章,招五經之儒,徵術數之士,使議定漢曆,及更用鄧平所治,元起太初,然後分、至、啟、閉,不失其節,弦、望、晦、朔,可得而驗。 |
《孔子家語·好生》: | 孔子謂魯司寇,斷獄訟,皆進眾議者而問之,曰:「子以為奚若?」 |
《潛夫論·賢難》: | 然則循行論議之士,得不遇於嫉妬之名,免於刑戮之咎者,蓋其幸者也。 |
《論衡·命義》: | 儒家之議,以為人死有命。 |
《風俗通義·六國》: | 于時議者恨楚之䟽遠屈原,魏不用公子無忌,故國削以至於亡。 |
《孔叢子·論書》: | 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秦誓》可以觀議,《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 |
《申鑒·政體》: | 禮俗不一,位職不重,小臣讒疾,庶人作議,此衰國之風也。 |
《忠經·忠諫章》: | 夫諫始於順辭,中於抗議,終於死節,以成君休,以寧社稷。 |
《新語·至德》: | 是以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亭落若無民,閭里不訟於巷,老幼不愁於庭,近者無所議,遠者無所聽,郵驛無夜行之吏,鄉閭無夜名之征,犬不夜吠,烏不夜鳴,老者息於堂,丁壯者耕耘於田,在朝者忠於君,在家者孝於親。 |
《獨斷·卷上》: | 凡群臣上書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駮議。 |
《蔡中郎集·獨斷》: | 其有疑事,公卿百官會議,若臺閣有所正處而獨執異意者曰駮議。 |
《鶡冠子·度萬》: | 見日月者不為明,聞雷霆者不為聰,事至而議者不能使變無生。 |
《文子·精誠》: | 人君好色,弗使風議而國家昏亂,其積至於淫泆之難,故聖人精誠別於內,好憎明於外,出言以副情,發號以明指。 |
《文始真經·九藥》: | 久之,竊議於未失之前。 |
《韓非子·存韓》: | 今以臣愚議:秦發兵而未名所伐,則韓之用事者,以事秦為計矣。 |
《慎子·逸文》: | 故有道之國,法立則私議不行,君立則賢者不尊。 |
《諫逐客書》: | 李斯議亦在逐中 |
《管子·輕重丁》: | 父兄相睹樹下,論議玄語,終日不歸,是以田不發,五穀不播,麻桑不種,璽縷不治,內嚴一家而三不歸,則帛布絲纊之賈安得不貴? |
《六韜·上賢》: | 博聞辯辭,虛論高議以為容美,窮居靜處而誹時俗,此姦人也,王者慎勿寵。 |
《尉繚子·武議》: | 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由其武議在於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焉。 |
《九章算術·少廣》: | 議所得,以再乘所借一算為法,而除之。 |
《淮南子·齊俗訓》: | 趨舍行義、禮節謗議以營其心。 |
《呂氏春秋·觀表》: | 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也不久矣,魏國從此削矣。 |
《鬼谷子·內揵》: | 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 |
《鄧析子·轉辭》: | 在已1若扶之與攜,謝之與議,故之與右,諾之與已,相去千里也。 |
《史記·秦始皇本紀》: | 其議帝號。 |
《春秋左傳》: | 令尹蒍艾獵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財用,平板榦,稱畚築,程土物,議遠邇,略基趾,具餱糧,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 |
《國語·越語上》: | 句踐說于國人曰面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 |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 | 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5。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 | 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