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 豆+ 10筆 = 共17筆. |
---|
字典出處: | 宋本廣韻: 頁336第27 康熙字典: 頁1193第01 漢語大字典: 卷6頁3568第19 |
---|
表面結構: | 左:豆,右:兼。 |
---|
國語發音: | xiàn ㄒㄧㄢˋ |
---|
粵語發音: | haam5 |
---|
宋本廣韻: | 《···》豏:豆半生也。下斬切,八。 |
---|
康熙字典: | 《··》豏:《》《集韻》《韻會》《正韻》𠀤下斬切,咸上聲。《玉篇》豆半生也。又《集韻》乎韽切,咸去聲。《類篇》餅中豆也。 |
---|
反切: | 下斬 (《···》) |
---|
英文翻譯: | half-grown beans |
---|
原典出處
《·》: | 豏:豆半生也。 |
《·》: | 于盒中取䭔子豏。 |
《·》: | 豏:《》《集韻》《韻會》《正韻》𠀤下斬切,咸上聲。 |
《》: | 少間納燒餅十枚去今日,不知作何物,若有蒸餅,酸豏各惠數枚不必多」。 |
《》: | 五十三豏 |
《》: | 上有《十六混》、《十九豏》。 |
《》: | 而併忝、於琰,並檻於豏,併儼于范,併栝於艷,併鑒於陷,併釅於梵。 |
《·》: | 尋常四梢遠靜去處,夜市亦有燋酸豏、豬胰胡餅、和菜餅、獾兒、野狐肉、果木翹羹、灌腸、香糖果子之類。 |
《·》: | 雖然諸人各各將來,杓柄輸他典座,不可酸豏,裏齩不著,不托裏撥,不著去也,直須剔地成紅,三就作襭,臘月二十二特地滿城,春晨鐘暮鼓,兩足尊千秋,萬歳聖天子,謹疏」。 |
《》: | 而並忝、於琰,並檻於豏,並儼于範,並栝於艷,並鑒於陷,並釅於梵。 |
《》: | 貛兒 |
《·》: | 後到白雲門下,咬破一個鐵酸豏,直得百味具足。 |
《》: | 二十九豏 |
以上的例子來自維基區中的文獻,未必經過仔細校對。若發現錯字,請使用維基自行糾正。您可以參考該字詞在本站先秦兩漢或漢代之後原典中之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