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討論區 -> 哲學議題 -> 易经杂注

此主題涉及到:
2015-08-18 05:24:54易经杂注
發言者:alexliu (羲皇遗民)易经杂注

羲皇遗民著

缘起

学易多年,也算是经历了从最初的独上西楼,以至于衣带渐宽,到如今的蓦然回首。直到开始写这篇文章,大致算来已是十三个春秋。从当初的一头雾水,糊里糊涂,渐渐地到现在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原以为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几千年来注过的人不计其数,自己只要找到一部自己认同的注释,然后好好研究就可以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学易笔记,竟然也有不少观点,在前人的著作中未曾看到。因此,也就有了想将之整理而公之于众的想法。

本来的想法是六十四卦,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注释,讨论,白话解释这样作下来。但是目前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还是就笔记中个人认为比较有特点的观点,慢慢地,信马由缰地,有时间就写,相对容易一些。内容,形式也不想作什么规范,想到哪就写到哪,随意地写一写。要知道易经本来就是一个太过于庞杂的题目,这样一来就更是没有章法了,因此名之为杂注。

2015-08-18 05:25:42易经杂注
發言者:alexliu (羲皇遗民)丧羊于易和丧牛于易

丧羊于易出于雷天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
丧牛于易出于火山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

此两爻其义甚明,只是丧羊于易和丧牛于易甚为费解。是出于典故或者另外有何说法,一直无法有满意的解释。

今人多举顾颉刚先生根据王国维先生《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考释甲骨文王亥的论文,断定丧牛于易、丧羊于易,即是殷高祖王亥在易(狄)国「牧乎牛羊」,为有易之君所杀,被夺其牛羊的故事。
关于王亥的事迹在《山海经》、《竹书纪年》、《天问》与《周易》中似乎都有记载。

《山海经大荒东经》:
有困民国,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託于有易,河伯僕牛。有易殺王亥,取僕牛。
郭璞《山海经大荒东经注》引《竹书》:
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殺其君綿臣也。
今本《竹书纪年 帝泄》:
十二年,殷侯子亥賓于有易,有易殺而放之。
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
《天问》: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于有扈,牧夫牛羊?.......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这样考证下来,能耐着性子把它看完,能把它看懂,敢提问题的人我想已经不多了。个人认为,爻辞的作者应该是周人,王亥的故事据考证应该还是在商汤革命之前,到周至少也有五六百多年的时间,周人是否对殷商的史料也象后世经学家这样熟悉?我个人是很怀疑的。
即便如此,这段典故只是解释了「易」为「有易」,它可能是地名,更有可能是当时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其它边境部落的名字。类似于通常所见的鬼方,夷狄,或者是后世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之类。
问题是,为何一为牛,一为羊?如果丧牛于易为凶可以理解的话,为何丧羊于易就无悔呢?

这里讲一讲自己的理解。

本人曾经在澳大利亚农场干过短工。农场主在澳洲已是第七代,是一位典型的西部牛仔。当时他的牧场上放养着大约四万头牛,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一个人管理,只是在农忙的时候,一年中大概有四个星期,当要把母牛和小牛分群的时候,打疫苗的时候,和卖牛的时候,需要雇一些短工。很是令人敬佩。他说起几年前当他接手这个农场的时候,农场是牛羊混合放养,同时也长期雇着几个人。他接手之后,改为只放牛,不再雇长工,而形成了现在这种模式,极大地节约了成本。为什么?我很是奇怪。他的回答是,因为羊太笨。澳大利亚放牛放羊一般是将农场用栅栏分为好几块草场,然后其中一块或者几块草场上会有牛羊,而其它草场会被空置,让其上的植被有时间恢复生长。对于牛来说,你只要把栅栏门打开,牛自己就会跑到另外的草场上去吃草,然后你把栅栏门关上就可以了。而羊不同,即使你把栅栏门打开,你仍然需要使用人,或者狗将其赶到另外的草场。当然农场主还会有其它个人的偏好和商业上的考虑。这里不再赘述。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牛羊在习性上是不同的:
牛会自己找草吃,它会从一个草场跑到另一个草场,即使本地的草场的草仍然够吃;
羊也会自己找草吃,它也会从一个草场跑到另一个草场,只有在本地的草场的草不够吃的情况下。

再回来和卦画所代表的卦理相印证
雷天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上震下乾。外动内键,一至四爻均为阳爻,六五之变是水到渠成。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火山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上离下艮。外丽内止,上九之变根本就是躁进,久之必伤其体。

至此,卦画之理,爻辞,历史典故,牛羊之别的事实,四者均相符合。对此两爻的解释,个人认为可以满意。

2015-08-18 05:27:58其人天且劓
發言者:alexliu (羲皇遗民)火泽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各家各派关于这一爻的解释是各有不同的,有兴趣的学者不妨查阅书籍或者上网将各种说法对照着来读。这一爻的特点是大意大致是清楚的,而细微处则各说各话。对于初学易的学者来说,这是最让人头痛的。对于学易多年的老油条来说,反正没有人懂,便由得我随便说。我这里一边在象皇帝的新衣的小孩子一样的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一边又在想,这是不是又是另外一件新衣,等待着另外一个小孩子呢?

这一爻的争议在于对「曳」,「掣」,「天」的理解。

「曳」,先跳过吧,解释了其它两个,它就很容易明白。

「掣」,有的本子作「觢」,认为是「一角仰也」,「牛角一低一仰」。认同此说的学者很多。我个人还是认同「掣」,因为从卦理,卦象,以及卦辞,爻辞上去配合解释更为流畅。详情见下。

「天」,剠也,黥额为天,割鼻为劓。这是通常的说法。从我所翻阅的资料来看,似乎没有人对此有疑义。为什么这么解释?大概是因为「天且劓」,既然「劓」是割鼻的刑罚,那么「天」也只能是刑罚的一种。那就只能是往脸上刺字了。对此个人有疑义!原因很简单,除了这里,我没有在任何古书中看到过「天」有类似的用法。

一般而言,易经里所提到的各种事物都是有所指的,它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体用两仪三才之变。因此,根据卦理卦象,推理如下:
见舆曳,这里指的是下卦,兑,作为体的下卦,嘻嘻哈哈,并不是很帮忙,只是在对付。
其牛掣,指的是上卦,离,作为用的上卦,处于着急上火的状态,下着很大的功夫。
见舆曳,其牛掣,正好是对睽卦的描述。
其人天且劓。指的是以三位来变。在睽卦的状态下,以三位变同时兼顾了上卦和下卦。这样,天且劓也很清楚了,天指的是此人体用持衡而变,自天佑之;劓指的是此人因犯小错误而受惩罚,体用之间并不和谐。
无初有终。指的是睽卦以三位来变的结果。因同时兼顾体用,持衡而变,自天佑之,但因自身的缺点,体用之间并不和谐,所以睽卦的状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是无初,这是一段磨合期。磨合期过,体用之间达到和谐,也就是有终。

这样,整句爻辞应该就很明白:
看见车子(被拖拉着而)颠簸摇曳,(拉车的)牛在使劲拖拉着(想使车子快速前行而无功),其(赶车之)人想同时兼顾车子(使之不颠簸摇曳),和牛(使之不是出力而无功),时有失误而受轻伤。开始会有颇多困难和失误,但之后会有好的结果。

单独每个字的解释:
曳,被牵引而颠簸,飘摇,困顿。
掣:快速,使劲地牵引,牵动。
天:因持衡而自天佑之。
劓:古代割去鼻子的刑罰。引申为因犯小错误而受惩罚。

2015-08-18 05:28:46帝乙归妹
發言者:alexliu (羲皇遗民)帝乙归妹

易经中关于帝乙归妹的记载有两句:
地天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雷泽归妹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

易经的每一爻,每一句都是争议颇多的。这两句也不例外。很头疼,很烦,很无奈,也很有意思。在易理未明之前,任何人都会无所适从的;在易理明白之后,大部分的说法就可以付之一笑了。

各种说法这里并不想列举,有兴趣的学者自己可以找来一读。虽未必能对易经的理解有多大的帮助,但却是很好的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很长知识。

先分析卦理,然后再来讨论这两爻的释义会比较简单一些。

这两爻其实很相像,古人同称这两爻为帝乙归妹,是很有道理的:
地天泰,上坤下乾,外顺而内健。以五位变,虽得君位,但这种情况下,并不会有什么实际的作为,愿望是美好的,同时也是不起什么作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也就是以祉元吉。
雷泽归妹,上震下兑,外动而内悦。以五位变,相对于地天泰的五位来说,它是要稍微好一些的,能够起一些作用,但此爻的作者认为,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袂,连袂,引申为因政治联姻而结成的裙带关系。更好的选择应指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此变的作用是什么?是帮助或者象征「月几望」,也就是力量的积蓄达到它的最高点。

分析完卦理,再来看爻辞就简单了:
帝乙归妹,可以认为是有历史典故的。可以认为是商王帝乙将女儿或者妹妹嫁给周人的故事。大致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史上最早的和亲政策的记载。类似于后世的昭君出塞,或者是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只是故事的结局是不太一样的。这段历史在后来推翻商朝成为新的统治者的周人看来,只是象征了周人自身力量的强大。

另:关于帝乙是谁,各家是有争议的。从上面的解释,我们大致可以认定,帝乙为商纣王的父亲是比较合理的解释。

2015-08-25 10:52:20王用三驱
發言者:alexliu (羲皇遗民)王用三驱

出自水地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我可以查阅到的关于王用三驱解释大致有三种:
孔颖达云:「夫三驱之礼者,先儒皆云三度驱禽而射之也,三度则已。」
又云:「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
李道平云:「三驱者,中冬大阅之法。《周礼·大司马》⋯」
诸说都大致认为,三驱即为田猎。因此此爻解释为:
王以三驱之法田猎,虽失其所逐之禽,然亦不诫其邑人。古之王者仁及禽兽,凡禽之在前来者,不逆而射之,唯背己而走者乃射,是所谓舍逆而取顺。

看完之后,我只能是无语⋯⋯

上古的先王们竟然是这样的伟大,其思想境界,不仅仅是思想境界,而且其实际行动,让我们这些天天担心食物安全的后人们实在是无地自容。

胡适先生,顾颉刚先生所代表的疑古派不是没有道理。人生本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际遇不得意的古人在著书立传的时候,往往把其人生政治理想寄托于其中,而对上古先王的政治制度做了相当的美化,也算是很阿Q的一种精神胜利法。在这点上,我们的孔老夫子是比较著名的。

既如此,我们所能依赖的,又只有卦理了:
水地比,上坎下坤,外险内顺。以五位来变,五位为君位,又是唯一的阳爻,其余诸爻自当顺从。但问题是,在其它诸爻为阴的情况下,它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来响应五位的号召呢?

结合卦理,如果再跳出上面的典故的限制,那么此爻的解释是很清楚的:
显比,王主动要求比附。
王用三驱,王多次号令天下。
失前禽,民众响应王的号召而迁徙比附,在前期力量会有所损失。
邑人不诫,如果民众不发出警告,也就是说如果民众乐意比附而不反抗。这里可以认为是所谓的舍逆而取顺。
吉,那么就是吉祥的。

2015-09-06 23:39:31继续在文学城发表相关博客,有兴趣者请关注
發言者:alexliu (羲皇遗民)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

2015-11-04 09:11:30易经杂注
發言者:sl1983 (得一掩光)
Quote: alexliu @ 2015-08-18 05:24:54
易经杂注

羲皇遗民著

缘起

学易多年,也算是经历了从最初的独上西楼,以至于衣带渐宽,到如今的蓦然回首。直到开始写这篇文章,大致算来已是十三个春秋。从当初的一头雾水,糊里糊涂,渐渐地到现在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原以为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几千年来注过的人不计其数,自己只要找到一部自己认同的注释,然后好好研究就可以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学易笔记,竟然也有不少观点,在前人的著作中未曾看到。因此,也就有了想将之整理而公之于众的想法。

本来的想法是六十四卦,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注释,讨论,白话解释这样作下来。但是目前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还是就笔记中个人认为比较有特点的观点,慢慢地,信马由缰地,有时间就写,相对容易一些。内容,形式也不想作什么规范,想到哪就写到哪,随意地写一写。要知道易经本来就是一个太过于庞杂的题目,这样一来就更是没有章法了,因此名之为杂注。


治《易》的方法存在问题,经传分开是最基本的前提,《易经》的爻辞主要是记事、记史,《易传》则主要是哲学、方法论。研究《经》主要采用训诂、考究的方法,研究《传》主要看哲学领悟。欢迎探讨。

2015-11-06 05:13:56易经杂注
發言者:alexliu (羲皇遗民)
Quote: sl1983 @ 2015-11-04 09:11:30
Quote: alexliu @ 2015-08-18 05:24:54
易经杂注

羲皇遗民著

缘起

学易多年,也算是经历了从最初的独上西楼,以至于衣带渐宽,到如今的蓦然回首。直到开始写这篇文章,大致算来已是十三个春秋。从当初的一头雾水,糊里糊涂,渐渐地到现在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原以为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几千年来注过的人不计其数,自己只要找到一部自己认同的注释,然后好好研究就可以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学易笔记,竟然也有不少观点,在前人的著作中未曾看到。因此,也就有了想将之整理而公之于众的想法。

本来的想法是六十四卦,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注释,讨论,白话解释这样作下来。但是目前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还是就笔记中个人认为比较有特点的观点,慢慢地,信马由缰地,有时间就写,相对容易一些。内容,形式也不想作什么规范,想到哪就写到哪,随意地写一写。要知道易经本来就是一个太过于庞杂的题目,这样一来就更是没有章法了,因此名之为杂注。


治《易》的方法存在问题,经传分开是最基本的前提,《易经》的爻辞主要是记事、记史,《易传》则主要是哲学、方法论。研究《经》主要采用训诂、考究的方法,研究《传》主要看哲学领悟。欢迎探讨。


呵呵,谢谢指证。
大概每个人对易的看法都会不同吧。不仅仅是认识论,方法论,以至于对每句,每字,每一画的理解,在这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要达成一致,有这个可能吗?
您的建议能不能具体一点呢?比如我这里提出的新解,你认为的解释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你坚持你的解释。这样我们就有探讨的基础了。
谢谢!

2015-11-21 12:11:06易经杂注
發言者:sl1983 (得一掩光)
Quote: alexliu @ 2015-11-06 05:13:56
Quote: sl1983 @ 2015-11-04 09:11:30
Quote: alexliu @ 2015-08-18 05:24:54
易经杂注

羲皇遗民著

缘起

学易多年,也算是经历了从最初的独上西楼,以至于衣带渐宽,到如今的蓦然回首。直到开始写这篇文章,大致算来已是十三个春秋。从当初的一头雾水,糊里糊涂,渐渐地到现在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原以为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几千年来注过的人不计其数,自己只要找到一部自己认同的注释,然后好好研究就可以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学易笔记,竟然也有不少观点,在前人的著作中未曾看到。因此,也就有了想将之整理而公之于众的想法。

本来的想法是六十四卦,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注释,讨论,白话解释这样作下来。但是目前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还是就笔记中个人认为比较有特点的观点,慢慢地,信马由缰地,有时间就写,相对容易一些。内容,形式也不想作什么规范,想到哪就写到哪,随意地写一写。要知道易经本来就是一个太过于庞杂的题目,这样一来就更是没有章法了,因此名之为杂注。


治《易》的方法存在问题,经传分开是最基本的前提,《易经》的爻辞主要是记事、记史,《易传》则主要是哲学、方法论。研究《经》主要采用训诂、考究的方法,研究《传》主要看哲学领悟。欢迎探讨。


呵呵,谢谢指证。
大概每个人对易的看法都会不同吧。不仅仅是认识论,方法论,以至于对每句,每字,每一画的理解,在这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要达成一致,有这个可能吗?
您的建议能不能具体一点呢?比如我这里提出的新解,你认为的解释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你坚持你的解释。这样我们就有探讨的基础了。
谢谢!

我主要是研究《易传》的哲学部分,对于训诂深入不多。只是感觉你对于这两个方面区分的不是很清楚。例如「再回来和卦画所代表的卦理相印证
雷天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上震下乾。外动内键,一至四爻均为阳爻,六五之变是水到渠成。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火山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上离下艮。外丽内止,上九之变根本就是躁进,久之必伤其体。
」这种论证思路就有问题。
卦画,以及卦形变化,甚至对于《易经》的哲学阐释,都是后人的哲学思索,不能作为第一类训诂之用。卦变、卦义更是很久之后的东西。所以说,如果谈到哲学就最好只从《易传》部分开始,《经》的部分不能作为依据,只能作为对自己的哲学进行结构分析使用。
这就是开始我说的,两类的基本方法以及研究基础材料都不一样。
另外,我想说一句,我认为:我们研究《周易》的哲学部分,不是因为周易的哲学结构比现在的更加完美,而是因为那是与现在哲学从根本上不一样的东西——尤其是与西方哲学为基础的现代哲学部分。通过对比,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找到现代哲学所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2015-11-21 12:18:08易经杂注
發言者:sl1983 (得一掩光)
Quote: sl1983 @ 2015-11-21 12:11:06
Quote: alexliu @ 2015-11-06 05:13:56
Quote: sl1983 @ 2015-11-04 09:11:30
Quote: alexliu @ 2015-08-18 05:24:54
易经杂注

羲皇遗民著

缘起

学易多年,也算是经历了从最初的独上西楼,以至于衣带渐宽,到如今的蓦然回首。直到开始写这篇文章,大致算来已是十三个春秋。从当初的一头雾水,糊里糊涂,渐渐地到现在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原以为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几千年来注过的人不计其数,自己只要找到一部自己认同的注释,然后好好研究就可以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学易笔记,竟然也有不少观点,在前人的著作中未曾看到。因此,也就有了想将之整理而公之于众的想法。

本来的想法是六十四卦,一笔一划,一字一句的注释,讨论,白话解释这样作下来。但是目前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还是就笔记中个人认为比较有特点的观点,慢慢地,信马由缰地,有时间就写,相对容易一些。内容,形式也不想作什么规范,想到哪就写到哪,随意地写一写。要知道易经本来就是一个太过于庞杂的题目,这样一来就更是没有章法了,因此名之为杂注。


治《易》的方法存在问题,经传分开是最基本的前提,《易经》的爻辞主要是记事、记史,《易传》则主要是哲学、方法论。研究《经》主要采用训诂、考究的方法,研究《传》主要看哲学领悟。欢迎探讨。


呵呵,谢谢指证。
大概每个人对易的看法都会不同吧。不仅仅是认识论,方法论,以至于对每句,每字,每一画的理解,在这个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里,要达成一致,有这个可能吗?
您的建议能不能具体一点呢?比如我这里提出的新解,你认为的解释应该是什么,为什么你坚持你的解释。这样我们就有探讨的基础了。
谢谢!

我主要是研究《易传》的哲学部分,对于训诂深入不多。只是感觉你对于这两个方面区分的不是很清楚。例如「再回来和卦画所代表的卦理相印证
雷天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上震下乾。外动内键,一至四爻均为阳爻,六五之变是水到渠成。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火山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上离下艮。外丽内止,上九之变根本就是躁进,久之必伤其体。
」这种论证思路就有问题。
卦画,以及卦形变化,甚至对于《易经》的哲学阐释,都是后人的哲学思索,不能作为第一类训诂之用。卦变、卦义更是很久之后的东西。所以说,如果谈到哲学就最好只从《易传》部分开始,《经》的部分不能作为依据,只能作为对自己的哲学进行结构分析使用。
这就是开始我说的,两类的基本方法以及研究基础材料都不一样。
另外,我想说一句,我认为:我们研究《周易》的哲学部分,不是因为周易的哲学结构比现在的更加完美,而是因为那是与现在哲学从根本上不一样的东西——尤其是与西方哲学为基础的现代哲学部分。通过对比,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找到现代哲学所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如果研究哲学部分,我建议先看看西方哲学,或者中国比较有理论架构的秦汉哲学(我十分鄙视朱熹的哲学层次,最好不要用他的东西);如果需要做训诂的话,《伪书辨》的相关部分应该看下,而且最好买本张政烺的《论易丛稿》,那本对于马王堆帛书《周易》的训诂比较好(马王堆《周易》毕竟是现在已有最早的《周易》版本)。

首頁 Back 1 2 Forward 末頁(2)

喜歡我們的網站請支持我們的發展網站的設計與内容(c)版權2006-2024如果您想引用本網站上的内容,請同時加上至本站的鏈接:https://ctext.org/zh。請注意:嚴禁使用自動下載軟体下載本網站的大量網頁,違者自動封鎖,不另行通知。沪ICP备09015720号-3若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在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