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三》

電子圖書館
1 三:
䀐:《廣韻》所咸切《集韻》師咸切,𠀤音攕。《廣韻》瞻視也。又《類篇》暫見也。與𥊀同。又《集韻》所鑑切,攕去聲。義同。

2 三:
䀑:《正字通》譌𥄗字。

3 三:
盰:《唐韻》《集韻》𠀤古旱切,干上聲。《說文》目多白也。又張目也。《白虎通》盰目𨻰兵,天下富昌。又人名。《後漢·西羌傳》隴西太守劉盰。又《廣韻》古按切《集韻》《韻會》居案切《正韻》古汗切,𠀤干去聲。義同。

4 三:
䀒:《集韻》倉先切,音千。䀒瞑,遙視也。《張衡·南都賦》靑冥䀒瞑。《註》遙視闇未明也。又通作芊。《楚辭·九懷》遠望兮芊眠。《註》芊眠與䀒瞑音義同。

5 三:
𥃲:《說文》具本字。从廾,貝省。古以貝爲貨。詳八部具字註。

6 三:
䀓:《廣韻》《集韻》𠀤胡玩切,音換。睕䀓,轉目。一曰大目貌。

7 三:
盱:《唐韻》況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𠀤音吁。《說文》張目也。《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揚子·方言》燕代朝鮮冽水謂黸瞳子爲盱。《註》謂舉眼也。《易·豫卦》盱豫悔。《註》上視也。《前漢·王莽傳》盱衡厲色。《註》眉上曰衡。盱衡,舉眉揚目也。又《爾雅·釋詁》憂也。《·小雅》云何其盱。《鄭箋》病也。《朱傳》望也。又盱盱,張目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盱盱然。又視周章貌。《莊子·寓言篇》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又《博雅》睢睢盱盱,元氣也。又《集韻》睢盱,小人喜悅貌。又質朴之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鴻荒朴略,厥狀睢盱。又縣名。盱眙,屬臨淮郡。又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𠀤見《前漢·地理志》。又通作訏。《·鄭風》洵訏且樂。《註》洵,訏樂貌。韓詩作恂盱。《前漢·地理志》亦作恂盱。《註》恂,信。盱,大也。又草名。《爾雅·釋草》盱,虺牀。《註》蛇牀也。一名馬牀。又姓。《集仙傳》漢盱烈,豫章人。《墉城集》有盱母。《萬姓統譜》或从目从干,音幹。又人名。《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顏夫人有子,名盱。《註》盱,又許孤反。本或作𥅚。一音夸。又《集韻》雲俱切,音于。亦蛇牀也。與𦰲同。又《集韻》荒胡切,音呼。亦張目也。與𥅚同。

8 三:
𥃳:《說文》盱本字。

9 三:
𥃴:《集韻》虛政切,兄去聲。目轉也。

10 三:
𥃵:《字彙》扶泛切,音梵。大目。

11 三:
𥃶:同上,俗字。

12 三:
𥃷:《正字通》釋典㝵字之譌。

13 三:
䀔:《集韻》而振切,音認。視貌。一曰眩也。或作䀼。

14 三:
盲:《唐韻》武庚切《集韻》《正韻》眉庚切《韻會》眉㼱切,𠀤音蝱。《說文》目無牟子。《釋名》盲,茫也,茫茫無所見也。《淮南子·泰族訓》盲者,目形存,而無能見也。又盲風,疾風也。《禮·月令》仲秋盲風至。又《正韻》巫放切。與望同。《周禮·天官內饔》豕盲眂而交睫腥。《註》盲,當爲望。《禮·內則》作望視。又叶謨郞切,莽平聲。《荀况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列星隕墜,旦暮晦盲。又叶謨蓬切,音蒙。《老子·道德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越絕書》內視者盲,反聽者聾。《集韻》或作瞢朚𤷐。
考證:〔《淮南子·泰俗訓》盲者,目形存,而無能見也。〕謹按盲者二句見泰族訓,謹照原書改泰族訓。

15 三:
盳:《集韻》謨郞切,音芒。盳洋,仰視貌。又蒲光切,音旁。無放切,音妄。義𠀤同。《正字通》俗盲字,从亡目,失明也。何能仰視。

16 三:
𥃸:貤字之譌。《字彙補》譌作𥅓,尤非。

17 三:
𥃹:《集韻》樞絹切,音釧。視專貌。

18 三:
直:〔古文〕𣓟𣖴《唐韻》除力切《集韻》逐力切,𠀤音値。《說文》正見也。《博雅》正也。《玉篇》不曲也。《易·坤卦》直其正也。《·洪範》王道正直。又準當也。《禮·投壺》馬各直其算。《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爲皮幣,直四十萬。又《增韻》當也。《儀禮·士冠禮》主人立于阼階下,直東序西面。《疏》謂當堂上東序牆也。又伸也。《孟子》枉尺而直尋。又《玉篇》侍也。《晉書·羊祜傳》悉統宿衞,入直殿中。又順也。《·鄭風》洵直且侯。又猶宜也。《·魏風》爰得我直。又猶但也。《孟子》直不百步耳。又猶故也。《史記·留侯世家》張良嘗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又埋枉曰直。《韓愈·王仲舒墓誌》公知制誥友人得罪公,獨爲直其冤。又直來,無事而來也。《公羊傳·莊二十七年》直來曰來。又《禮·月令》田事旣畢,先定準直,農乃不惑。《疏》準謂輕重平均,直謂繩墨得中也。又骨直,謂强毅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工人》骨直以立。又語發聲。《史記·龜筴傳》神龜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正義曰》直,語發聲也。又柄也。《禮·明堂位》玉豆雕篹。《註》篹,籩屬,雕刻飾其直者也。《疏》雕鏤其柄。又殖也。《揚子·太𤣥經》直,東方也,春也。質而未有文也。《註》直之言殖也。萬物甲始出殖立,未有枝葉也。又《揚子·方言》袒飾謂之直袊。《註》婦人初嫁所著上衣,直袊也。又《韻會小補》器直,曲尺也。梓人用之。又官名。《鄧析子·轉辭篇》湯有司直之人。又《通典》漢時繡衣直指,卽秦時御史大夫。又直人,邑名。《左傳·昭二十三年》劉子取直人。又泉名。《公羊傳·昭五年》直泉者何,涌泉也。又門名。《三輔黃圖》長安城西出第二門曰直城門。又姓。漢有直不疑。又《諡法》肇敏行成曰直。又《集韻》《韻會》直吏切《正韻》直意切,𠀤音治。與値通。《史記·項羽紀》直夜潰圍。《註》直,讀曰値。當也。《索隱曰》古字例以直爲値。《前漢·酷吏傳》無直甯成之怒。《史記》作値。又物價曰直。《北史·齊景思王傳》食雞羹,何不還他價直也。又傭作得錢亦曰直。《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向使傭一夫於家,受若直,怠若事,則必甚怒而黜罰之矣。又叶直略切,音著。《樂府·焦仲卿妻詩》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阿母得聞之,零淚應聲落。又叶直六切,音逐。《楚辭·九章》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與嚮服。俾山川以備御兮,命咎繇使聽直。《六書正譌》从乚从十目。乚,古隱字。十目所視,雖隱亦直。會意。俗作直,非。
考證:〔《揚子·方言》袒謂之直衿。《註》婦人初嫁所著上衣,直衿也。〕謹照原文袒下增飾字。兩衿字𠀤改袊。

19 三:
𥃺:《字彙》於敎切,音靿。深目也。《廣韻》作𥃯。《集韻》作𥄀,與窅𥃧䁱眑同。

20 三:
盵:《廣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𠀤音氣。姓也。

21 三:
𥃻:《字彙補》古文首字。註詳部首。

22 三:
𥃼:《字彙補》音義同融。註詳虫部十畫。

23 三:
𥃽:《字彙補》烏姜切,音央。《靑箱雜記》羊目𥃽瞳者,毒害人也。

URN: ctp:kangxi-zidian/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