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顯示統計 修改檢索內容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𥬜海篇音飲" 符合次數:1.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

《五》

電子圖書館
1 五:
𥬌:《篇海》與竾同。《正字通》俗字。

2 五:
笖:《集韻》養里切,音以。筍也。又《篇海》主蘂切,音箠。竹生筍。

3 五:
䇞:《廣韻》古三切《集韻》沽三切,𠀤音甘。竹名。又《唐韻》《類篇》𠀤古覽切,音敢。實中大竹也。

4 五:
𥬍:《廣韻》《集韻》《類篇》𠀤相然切,音仙,竹名。

5 五:
𥬎:《廣韻》莫撥切《集韻》莫葛切,𠀤音末。捕魚竹器。《篇海》捕鰌竹器也。

6 五:
䇟:《廣韻》《集韻》𠀤渠建切,音健。《說文》筋之本也。又《玉篇》巨言切《集韻》居言切,𠀤音犍。《博雅》膂腱肉也。一曰筋之大者。或作腱。

7 五:
笗:《廣韻》《集韻》《類篇》𠀤都宗切,音冬。竹名。

8 五:
笘:《唐韻》失廉切《集韻》詩廉切,𠀤音苫。《說文》折竹箠也。又潁川人名小兒所書寫爲笘。又《集韻》七甘切。又《集韻》《類篇》𠀤處占切,音襜。義𠀤同。又《廣韻》丁協切《集韻》託協切,𠀤音帖。𥳑也。又《集韻》的協切,音𧚥。笘𥷗,䉉也。

9 五:
䇠:《集韻》重主切,音柱。樂器所以調絃。亦作𥯸。詳𥯸字註。

10 五:
笙:《唐韻》《廣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𠀤音生。《廣韻》樂器也。《世本》隨作笙。一曰女媧作。《說文》笙,十三簧,象鳳之身也。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也。《博雅·釋樂》以瓠爲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白虎通》笙者大蔟之氣,象萬物之生故謂之笙。《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註》大者十九簧,和,十三簧者。《前漢·律歷志》匏曰笙。《註》匏,瓠也。列管瓠中,施簧管端。《·益稷篇》笙鏞以閒。《·小雅》笙磬同音。《周禮·春官》笙師掌敎歙竽、笙。又細也。《揚子·方言》笙,細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細貌謂之笙。《廣雅》笙,小也。又地名。《左傳·宣十八年》歸父還自晉至笙。《註》笙,魯境。又簟名。《揚子·方言》簟謂之笙。《左思·吳都賦》桃笙象簟,韜于筒中。又叶師莊切。《·小雅》鼓瑟吹笙。叶下將、行,行音杭。又《字彙補》疏臻切,音莘。《史記·齊世家》遂殺子糾于笙瀆。《索隱曰》鄒誕生本作莘讀,莘、笙聲相近。
考證:〔以瓠爲之,十三管,宮管在左方。〕謹按此數語出博雅,誤列入釋名語中。今於以瓠句上增博雅釋樂四字。〔《白虎通》笙之爲言施也,牙也。萬物始施而牙,太蔟之氣也。〕謹按原文笙作匏上二語乃匏之訓詁,與笙字無涉。今据本書改笙者大蔟之氣,象萬物之生故謂之笙。〔《書·益稷謨》笙鏞以閒。〕謹按益稷不稱謨,謨改篇。

11 五:
𥬏:《集韻》洪孤切,音胡。竹名也。又《篇海》同箶。𥬏簏,箭室。

12 五:
笚:《廣韻》胡甲切《集韻》轄甲切,𠀤音狎。竹名,同筪。又《廣韻》都搕切《集韻》德盍切,𠀤音䓠。竹相擊也。又《集韻》諾盍切,音魶。維舟竹索。同笝。

13 五:
𥬐:《集韻》矢忍切,音矧。竹名。

14 五:
笛:《廣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正韻》杜歷切,𠀤音狄。七孔筩也。《說文》樂管。亦作篴。《風俗通》武帝時丘仲作笛。笛,滌也。蕩滌邪志,納之雅正。長尺四寸,七孔。《通雅》有雅笛,有羌笛。《馬融·長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鳴水中不見已,截竹吹之聲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當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西京雜記》高祖初入咸陽宮,得玉笛,長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則見車馬山林,隱轔相次,銘曰昭華之琯。《酉陽雜俎》猿臂可爲笛,吹之,聲圓于竹。《韻會小補》樂器圖有義觜笛,謂笛上別安觜也。又地名。《水經注》洞庭湖之右岸有山,世謂之笛烏頭石。《正字通》西京玉笛在武帝前,《風俗通》謂笛爲武帝時丘仲所作,誤也。○按《周禮·笙師》已有敎𥴦之文,𥴦與笛同,則周時已有之矣。
考證:〔《說文》樂管,亦作𥴦。〕謹查𥴦字入本部十一畫,从逐不从遂,今據改篴。

15 五:
𥬑:《篇海》筑字之譌。詳筑字註。

16 五:
笜:《集韻》竹律切,音㤕。《類篇》竹筍生貌。又《篇海》當沒切,音咄。義同。

17 五:
笝:《廣韻》奴盍切《集韻》諾盍切,𠀤音魶。纜舟竹索也。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泥洽切,音㘝。義同。一曰補籬也。《集韻》或作笚。

18 五:
笞:《廣韻》丑之切《韻會》《正韻》抽之切,𠀤音痴。捶擊也。《前漢·𠛬法志》景帝六年詔曰:笞者,所以敎之也。其定箠令。丞相劉舍請笞者,捶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之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臋,毋得更人。《註》如淳曰:然則先時笞背也。師古曰:毋更人,謂行笞者不更易人也。《唐書·𠛬法志》斷獄之𠛬有五,一曰笞。笞之爲言恥也,凡過之小者,捶撻以恥之。漢用竹,後世更以楚。《》曰扑作敎𠛬是也。太宗甞覽《明堂針灸圖》,見人之五臟皆近背,詔罪人無得鞭背。《荀子·正論篇》捶、笞臏脚。《註》捶笞皆杖擊也。

19 五:
𥬒:《集韻》普活切,音鏺。《類篇》䈇也。

20 五:
笟:《玉篇》《類篇》𠀤攻乎切。以篾束物也。同篐。《海篇》古胡切,音孤。與笊篱字不同。

21 五:
笠:《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入切,音力。《篇海》簦、笠,以竹爲之。無柄曰笠,有柄曰簦。《·小雅》何蓑何笠。《傳》笠所以禦暑。《左傳註》兵車無蓋,籩人執笠依轂而立,以禦寒暑,名曰笠轂。又地名。《左傳·哀十六年》越子伐吳,吳子禦之笠澤,夾水而陳。《水經注》笠澤在吳南松江左右。

22 五:
䇡:《玉篇》直與切《類篇》丈呂切,𠀤音宁。織䇡也。《類篇》機之持緯者。

23 五:
笡:《廣韻》遷謝切《集韻》七夜切,𠀤音䞣。《廣韻》斜逆也。《博雅》𥷛謂之笡,樘距也。

24 五:
笢:《廣韻》武盡切《集韻》弭盡切,𠀤音泯。竹表也。《說文》竹膚也。《廣雅》笁竹也,其表曰笢。又《馬融·長笛賦》笢笏抑隱。《註》笢笏抑隱,手循笛孔之貌。又《正字通》今之澤髮騣刷曰笢。又《廣韻》武巾切,音珉。義同。

25 五:
笣:《集韻》班交切,音包。竹名,出荔浦,其筍冬生。又虛交切,音虓。義同。

26 五:
𥬓:《篇海》於敎切,音靿。竹節。

27 五:
䇢:《集韻》《韻會》𠀤孔五切,音苦。竹名,同𥯶。又《集韻》果五切,音古。𥶈也。

28 五:
笤:《篇海》田聊切,音條。笤箒。

29 五:
𥬔:《廣韻》去魚切《集韻》丘於切,𠀤音虛。《說文》飯器。《儀禮註》笲竹器而衣者,其形蓋如今之筥𥬔蘆矣。《揚子方言註》𥬔,盛餠筥也。又《玉篇》關也。山谷遮獸器也。《集韻》本作厶。厶當作𠙴qū。

30 五:
䇣:《玉篇》乃叶切《類篇》諾叶切《海篇》音聶。竹名。《揚雄·蜀都賦》其竹則籦籠、䇣𥯑。《正字通》䇣𥯑,竹名,皮白如霜,大者宜爲篙。又《篇海》竹䇣,小箱也。亦作鉩籋銸。

31 五:
笥:《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相吏切,音伺。《說文》飯及衣之器也。《·說命》惟衣裳在笥。《禮·曲禮》苞苴簞笥。《註》圓曰簞,方曰笥。《儀禮·大射儀》小射正奉,決拾以笥。《註》笥,萑葦器。又山名。《水經注》屈潭之左有玉笥山。又《集韻》新兹切,音思。想止切,音枲。義𠀤同。

32 五:
符:《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正韻》逢夫切,𠀤音扶。《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釋名》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玉篇》符,符節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篇海》符者,輔也,所以輔信。又驗也,證也,合也。《六書音義》符之爲言扶也,兩相符合而不差也。《周禮·地官》門關用符節。《註》符節者,如今諸官詔符也。《史記·五帝紀》黃帝合符釜山。《註》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高祖紀》六年,剖符行封。《孝文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註》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从𥳑易也。師古曰:竹使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又符瑞。《禮·記註》萬物之符長。《疏》符謂甘露、醴泉之屬。又符籙。《帝王世紀》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乃立請祈之壇,親自受符。又木膚也。《山海經》丹木赤符而黑理。又書名。《黃帝泰階六符經》《隂符經》《春秋·感精符》。又官名。《前漢·趙堯傳》堯爲符璽御史。又姓。《廣韻》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爲符璽令,因而氏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犍爲郡有符縣,巴郡有符特山。《趙充國傳》匈奴發騎,旁塞至符奚盧山。《北史·隋本紀》開皇十五年,旅王符山。《山海經》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又獸名。《後漢·班超傳》月氏貢符拔。《註》符拔,形似麟而無角。又竹名。《廣東新語》雙髻峰下百十步,劉仙壇側有符竹,竹不甚高大,止數尺,葉上有文如蝸涎,如古篆籀,其行或複或單,或疎或密,葉葉不同,若今巫覡所書符者。一竹中有一葉二葉,或數十竹中無一葉,葉雖枯而文色不改。文多白,與葉色不同。山人謂之竹葉符,每以餉客。又敷無切。《史記·律書》萬物剖符甲而生。《註》符,音孚。又叶房尤切。《陳琳·大荒賦》考律歷于鳳鳥兮,問民事于九鳩。傷典墳之圯墜兮,關大聖之顯符。

33 五:
𥬕:《廣韻》《集韻》《類篇》𠀤而琰切,音冉。竹弱貌。又《集韻》乃玷切,音淰。義同。

34 五:
𥬖:《玉篇》《集韻》𠀤古文皮字。註詳部首。

35 五:
笧:《說文》古文冊字。註詳冂部三畫。又與策同。《馬融·圍碁賦》碁多無𥬰兮,如聚羣羊。

36 五:
笨:《廣韻》蒲本切《集韻》部本切,𠀤音獖。竹裏也。一曰麤率也。《晉書》豫章太守史疇,以人肥大,時人目爲笨伯。又《廣韻》布忖切《集韻》《韻會》補袞切,𠀤音本。義同。

37 五:
笩:《字彙》音旆。笩笩,飛揚也。

38 五:
笪:《廣韻》多旱切《集韻》黨旱切,𠀤音亶。《博雅》擊也。亦姓。又《集韻》得案切,音旦。筥也。一曰答也。一曰筕篖,似籧篨,直文而麤者。江東呼爲笪,斜文爲䉬。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當割切,音妲。笞也。一曰覆舟簟。又《廣韻》都達切《集韻》他達切,𠀤音闥。《南部新書》盧文進出獵,忽天暗星見,士人謂之笪。又地名。《明一統志》諸曁有烏笪山。

39 五:
笫:《集韻》蔣兕切,音姊。牀也。《揚子·方言》牀,陳、楚之閒謂之笫。又《廣韻》阻史切《集韻》壯仕切,𠀤音滓。《說文》牀簀也。《爾雅·釋器》簀謂之笫。《註》牀版。《荀子註》笫,牀棧也。《周禮·天官》玉府掌王之袵席牀笫。《左傳·襄二十七年》趙孟曰:牀笫之言不踰閾。又《集韻》爭義切,音𧙁。牀格謂之笫。又《集韻》阻引切,音𧤛。《周禮》袵席牀笫。徐邈讀。又側瑟切,音櫛。義同。

40 五:
第:《廣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𠀤音弟。次第也。《左傳·哀十六年》子西曰:楚國第我死,令尹、司馬非勝而誰。《註》用士之次第。又但也。《史記·陳丞相世家》陛下第出僞遊雲夢。《註》第,且也,但也。又第宅。《前漢·高帝紀》爲列侯者賜大第。《註》孟康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第也。《司馬相如·喻巴蜀檄》位爲通侯,居列東第。又複姓。《後漢·第五倫傳》齊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爲氏,有第五、第八等氏。又同弟。《說文》第本作弟,韋束之次第也。今爲兄弟字。又《集韻》一曰順也。又《韻會》舊註作苐,非。苐,草也。
考證:〔《史記·陳丞相世家》陛下第遊雲夢。〕謹照原文第下增出僞二字。

41 五:
笭:《廣韻》《集韻》《韻會》郞丁切《正韻》離呈切,𠀤音靈。《說文》車笭也。一曰籝也。《廣韻》籠也。《釋名》舟中牀以薦物者曰笭,言但有簀加笭牀也。南方人謂之笭突,言濕漏之水突然從下過也。《篇海》笭箵,小籠。《廣韻》作笭箐。《大唐新語》漁具曰笭箵。又《廣韻》力鼎切《集韻》朗鼎切,𠀤音𥵝。義同。又《集韻》郞定切,音令。笭䇸,車中筵。

42 五:
笮:《廣韻》側伯切《集韻》《韻會》《正韻》側格切,𠀤音窄。《篇海》狹也,迫也。出去疾也。又屋上板。《說文》在瓦之下,棼之上。《釋名》笮,迮也,編竹相連近迮也。又矢箙。《儀禮·旣夕》甲冑干笮。《註》笮,矢箙也。《釋名》弩所受之器,織竹曰笮。又錢名。《禮·記疏》貨泉之錢。《食貨志》云:今世謂之笮錢也。又姓。《吳志》笮融者,丹陽人。又地名。《水經注》太湖西南兩小山,如卷笮,長老云是笮嶺山。又《增韻》壓也。通作措。《史記·梁世家》李太后與爭門措指。《註》晉灼曰:措字借以爲笮,師古曰:爲門扇所笮。又《廣韻》在各切《集韻》《正韻》疾各切,𠀤音昨。筊也。西南𡗝尋之以渡水。又𠛬名。《晉語》其次用鑽笮。《註》黥𠛬也。又《集韻》實窄切,音齰。筄也。又《廣韻》《集韻》𠀤側駕切,音詐。酒𥂖也。同醡。《水經注》耿㳟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飮之。《集韻》或作𥯧、筰。

43 五:
笯:《廣韻》乃都切《集韻》《韻會》《正韻》農都切,𠀤音奴。鳥籠也。《楚辭·九章》鳳凰在笯兮,雞騖翔舞。又《廣韻》《集韻》女加切《韻會》奴加切《正韻》鋤加切,𠀤音拏。義同。又《廣韻》乃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奴故切,𠀤音怒。義同。

44 五:
笰:《廣韻》分勿切《集韻》《正韻》敷勿切,𠀤音拂。《廣韻》輿後笰也。《·小雅》簟笰魚服。《爾雅·釋器》輿革前謂之鞎,後謂之笰。《疏》笰,車後戶名也。又《集韻》分物切,音弗。箭也。一曰筓謂之笰。又《集韻》方未切,音沸。削矢今漸細。

45 五:
笱:《廣韻》古厚切《集韻》《韻會》《正韻》舉后切,𠀤音苟。《說文》曲竹捕魚笱也。《·邶風》毋發我笱。《註》鄭司農云:堰水而爲關空,以笱承其空。《爾雅·釋器》嫠婦之笱謂之罶。《註》孫炎云:以薄爲魚笱也。又地名。《廣韻》笱屚縣,在交趾。又音鉤,見《莊子音義》。
考證:〔《詩·衞風》毋發我笱。〕謹照原書衞風改邶風。

46 五:
笲:《廣韻》附袁切《集韻》《韻會》符袁切《正韻》符艱切,𠀤音煩。竹器,所以盛棗脩。《禮·昏義》婦執笲棗、栗、段脩以見。《註》笲以葦、苦竹爲之,其形如筥,衣之以靑繒,以盛棗、栗之屬。又《廣韻》扶晚切《集韻》父遠切《正韻》甫版切,𠀤音軬。義同。又《廣韻》《集韻》皮變切《正韻》毗面切,𠀤音卞。義同。《集韻》同匥。
考證:〔《禮·昏禮》婦執笲棗栗段脩以見。〕謹照原書昏禮改昏義。

47 五:
笳:《廣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𠀤音嘉。《廣韻》笳簫。《史記·樂書》胡笳似觱栗而無孔,後世鹵簿用之,伯陽避入西戎所作,卷蘆葉吹之也。《韻會小補》大胡笳十八拍,號沈家聲。小胡笳十九拍,號祝家聲。又叶居何切。《夏侯湛·笳賦》南閭兮拊掌,北園兮鳴笳。鳴笳兮協節,分唱兮相和。《篇海》亦作䈔。

48 五:
笴:《廣韻》古我切《集韻》《韻會》賈我切《正韻》嘉我切,𠀤音哿。箭幹也。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老切,音杲。《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註》讀爲稾。古文假借字。又《正韻》古旱切,音稈。義同。又《玉篇》公但切《類篇》居案切。義同。又地名。《李白詩》明月白笴陂。

49 五:
笵:《廣韻》防鋄切《集韻》《韻會》父鋄切《正韻》房啖切,𠀤音范。《說文》法也,竹𥳑書也。古法有竹𠛬。《玉篇》笵,楷式也,與範同。《通俗文》規模曰笵,以土曰型,以金曰鎔,以竹曰笵。

50 五:
𥬗:《類篇》蘇典切,飯帚。

51 五:
笶:《玉篇》式氏切《類篇》審視切,弓弩失也。俗矢字。

52 五:
𥬘:《字彙補》同笶。○按笶旣俗書,此復因笶而誤。

53 五:
𥬙:《集韻》臼許切,音巨。火炬也。《類篇》束葦燒苣。或从竹。

54 五:
䇤:《字彙補》儒稅切,音芮。銳也。

55 五:
𥬚:《海篇》與笮同。

56 五:
𥬛:《字彙補》與笮同。

57 五:
䇥:《海篇》音義同笮。

58 五:
䇦:《集韻》倚朗切,音坱。竹名。一曰竹無色。又《集韻》於浪切,音盎。義同。又《字彙補》於興切,音英。筍也。

59 五:
𥬜:《海篇》音飮。笑貌。

60 五:
𥬝:《海篇》薄陌切,音白。竹名,皮白。

61 五:
𥬞:《海篇》音聶。𥬞然,疲役也。

共1段落。第1頁,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