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四》

Library Resources
1 四:
䒚:《唐韵》书沼切《集韵》始沼切,𠀤音少。䒚草。

2 四:
芘:《唐韵》《集韵》𠀤毗志切,音鼻。《说文》草也。《盐铁论》浚芘蓼苏。又《广韵》房脂切《集韵》频脂切,𠀤音𦳈。梨芘,荆蕃也。又《集韵》必至切《正韵》兵媚切。𠀤同庇。䕃也,覆也。《庄子·人闲世》隐将芘其所藾。又《王应麟·诗考》九罭取鰕芘也,出《太平御览》。

3 四:
芙:《唐韵》防无切《集韵》《韵会》冯无切,𠀤音凫。《说文》芙蓉也。《尔雅·释草》荷,芙蕖。详蓉、蕖字注。

4 四:
芚:《唐韵》《集韵》《韵会》𠀤徒浑切,音豚。《玉篇》菜似苋,可食。又《类篇》木始生貌。《扬子·法言》春木之芚兮,援我手之鹑兮。又《集韵》敕伦切,音椿。无知貌。《庄子·齐物论》圣人愚芚。李轨读椿,郭象读治本切。

5 四:
芛:〔古文〕茟《说文》羊捶切《集韵》尹捶切《正韵》乌捶切,𠀤音䔺。《尔雅·释草》渝、芛、葟、华,荣。《注》此别草木荣华之异名也,俗呼草木华初生者爲芛,音䝐。又《集韵》耸尹切,音笋。又食律切,音述。《广韵》馀律切,音聿。义𠀤同。

6 四:
芜:《集韵》《类篇》𠀤微夫切,音无。草名。

7 四:
𦬓:《集韵》同𦸙。

8 四:
芝:《唐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眞而切《正韵》旨而切,𠀤音之。《说文》神草也。《本草》有靑赤黄白黑紫六色。《注》芝爲瑞草,服之神仙。《王充·论衡》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瑞应图》王者敬事耆老,不失旧故,则芝草生。《白虎通》德至山陵,则景云出,芝实茂。又《礼·内则》芝栭菱椇。又《扬雄·甘泉赋》于是乗舆,乃登夫凤凰兮而翳华芝。《注》华芝,华盖也。《六书略》隷作㞢,象芝出地。

9 四:
芞:《唐韵》去讫切《集韵》欺讫切,𠀤音乞。香草也。《说文》芞,舆也。《尔雅·释草》藒车芞舆。《疏》一名藒车,一名芞舆。又《广韵》许乞切,音肸。《类篇》其迄切,音扢。义𠀤同。𦬈、䒗,同。

10 四:
芟:《唐韵》所衔切《集韵》《韵会》师衔切,𠀤音衫。《说文》刈草也。《·周颂》载芟载柞。《周礼·地官·稻人》凡稼泽,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又《齐语》耒耜枷芟。《注》芟,大镰,所以芟草也。或作蔪。又《类篇》尹捶切。与芛通。草之华荣也。

11 四:
芠:《玉篇》《集韵》𠀤无分切,音文。芠草。又《淮南子·精神训》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

12 四:
䒛:《集韵》胡办切《玉篇》胡惯切,𠀤音幻。草名。

13 四:
䒜:《玉篇》鱼丘切《集韵》鱼尤切,𠀤音牛。草名。《类篇》䒜膝,药草。《本草》苗高二三尺,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有节似牛厀,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

14 四:
芡:《唐韵》《集韵》《正韵》𠀤具险切,音俭。《说文》鸡头也。《扬子·方言》䓈、芡,北燕谓之䓈,靑、徐、淮、泗之闲谓之芡,或谓之鸡头,或谓之雁头,或谓之乌头。《古今注》叶似荷而大,叶上蹙绉如沸,实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度饥,卽今蔿子也。《周礼·天官·笾人》加笾之实:菱、芡、㮚、脯。《韩愈诗》平池散芡盘。

15 四:
芢:《集韵》《类篇》𠀤而邻切,音仁。草名。

16 四:
𦬔:《集韵》侧绞切,音爪。《玉篇》菜名。《正字通》芥本字。引《长笺》云:爪有独立不和之义,故芥从爪借草也。

17 四:
䒝:《集韵》同𦺔。

18 四:
䒞:《唐韵》与莐同。又馀针切,音淫。热也。又《集韵》都感切,音黕。草名,知母也。

19 四:
芣:《唐韵》缚谋切《集韵》房尤切《正韵》房鸠切,𠀤音浮。《尔雅·释草》,苤苢马舄,马舄车前。郭璞注大叶长穗,江东呼爲虾蟆衣。《·周南》采采苤苢。陆玑疏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可鬻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关尹子·九药篇》圣人大言金玉,小言桔梗芣苢。又山名。《郑语》主芣騩而食溱洧。《注》芣騩山在密县。又《集韵》俯九切,音缶。芘芣,荍也。又芳无切,音敷。从䓏省。华盛貌。
考证:〔《玉篇》芣苢,马舄。《·周南》采采芣苢。《郭璞疏》大叶长穗,江东呼爲虾蟆衣。《陆玑疏》马舄,一名车前〕谨按毛诗无郭璞疏。谨将此三十六字改爲:尔雅释草,苤苢马舄,马舄车前。郭璞注大叶长穗,江东呼爲虾蟆衣。诗周南采采苤苢。陆玑疏一名当道。

20 四:
𦬕:《唐韵》陟弓切《集韵》陟隆切,𠀤音中。《说文》草也。又《集韵》持中切,音虫。义同。

21 四:
𦬖:《唐韵》巨鸠切《集韵》渠尤切,𠀤音求。𦬖薋,草名。《博雅》白苙,𦬖薋也。

22 四:
𦬗:《集韵》古禾切,音戈。草名。《直音》作𦬗。𦬗从草作。

23 四:
芤:《玉篇》苦侯切《集韵》墟侯切,𠀤音抠。《类篇》引徐氏《脉诀》云:按之卽无,举之来至,旁实中空者曰芤。又《本草》葱一名芤。见葱字注。

24 四:
芥:《唐韵》古拜切《集韵》《韵会》《正韵》居拜切,𠀤音戒。《说文》菜也。《礼·内则》秋用芥。《仪礼·公食大夫礼》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酱、鱼脍。《注》芥酱,芥实酱也。《扬子·方言》蘴荛,赵、魏之闲谓之大芥,其小者谓之辛芥,或谓之幽芥。《尔雅翼》芥似菘而有毛,极辛苦。《续博物志》食芥堕泪。又草芥。《扬子·方言》自淮以西,或曰草,或曰芥。又纤芥,细微貌。《繁露·王道篇》《春秋》记纤芥之失。又蒂芥,见蒂字注。又《集韵》讫黠切,音戛。小草。又叶居吏切,音记。《王粲·浮淮赋》轴轳千里,名卒亿计。运兹威以赫怒,淸海隅之舞芥。《直音》作芥。芥从草作。
考证:〔《扬子·方言》或谓之香芥。〕谨照原文香芥改幽芥。

25 四:
芦:《集韵》与苄同。或作𦬅,非。

26 四:
芧:《唐韵》《集韵》《正韵》𠀤同苎。又《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芧靑薠。《注》芧,三棱也。又《集韵》《韵会》《正韵》𠀤象吕切,音序。木名,栩也。又芧栗。《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又《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朝四而暮三,衆狙皆喜。李轨读作羊诸切,音余。

27 四:
𦬘:《唐韵》职容切,音锺。草名。又《集韵》沽红切,音公。义同。又思融切,音嵩。菜名。或作菘。

28 四:
芨:《唐韵》居立切,音急。《玉篇》芨,堇草,卽乌头也。又《本草》白芨,叶似初生椶苗,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七月实熟。陶弘景曰:可以作糊。本名连及草,或作白及,或作白给。又纸芨。《谢灵运·山居赋》剥芨岩椒。《自注》芨皮可爲纸。《顾氏·负暄杂录》扶桑国出芨皮纸。

29 四:
𦬙:《集韵》普木切,音朴。《玉篇》草生貌。又《类篇》小击也。

30 四:
䒟:《集韵》多寒切,音郸。草名。《直音》作䒟,白草。

31 四:
䒠:《集韵》同丰。《说文》草盛丰丰也。又下瞎切,音辖。草名。《扬子·方言》苏、沅、湘南谓之䒠,从𦵯省。

32 四:
䒡:《玉篇》移轸切,音尹。草也。

33 四:
芩:《唐韵》巨金切《集韵》《韵会》《正韵》渠金切,𠀤音琴。《说文》草也。《·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芩。《疏》根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爲草,真实牛马亦喜食之。又黄芩,药名。《本草注》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刘琨·与兄子演书》黄芩一斤,皆所须也。《柳宗元文》黄芩以腐肠。《注》陶隐居云: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又地名。《魏志·东夷传》廉斯鑡爲辰韩大渠帅,从芩中乗大船,入辰韩。又《玉篇》渠炎切《集韵》其淹切,𠀤音黔。义同。又鱼音切,音吟。菜名。如蒜生水中。或作䕾。
考证:〔《》食野之芩。《疏》根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爲草。其实牛马亦喜食之。〕谨照原文其实改真实。

34 四:
芪:《唐韵》巨支切《正韵》渠宜切,𠀤音其。黄芪,药名。《本草》一名戴糁,一名王孙,根长三尺,以耒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又有白水芪,赤水芪,木芪,功用𠀤同。又《集韵》翘移切,音跂。《博雅》芪母,草名。又《集韵》陈尼切,音迟。与荎通。

35 四:
𦬚:《唐韵》胡误切,音护。草名。《本草》常山名互草。《字汇补》作𦬤。《正字通》本作互。

36 四:
芫:《唐韵》《集韵》𠀤愚袁切,音元。《说文》鱼毒也。《山海经》首山,草多𦬸芫。《急就篇注》芫华,一名鱼毒,渔者煑之,以投水中,鱼则死而浮出,故以爲名。或作杬。《尔雅·释木》杬,鱼毒。《郭注》大木,生南方,皮厚汁赤,堪藏卵果。◎按生南方用藏卵果者,自别是一种杬木,乃《左思·吴都赋》所云绵杬杶櫖之杬,非毒鱼之杬也,郭说误。又《史记·仓公列传》临灾女子薄吾病,飮以芫花一撮。

37 四:
芬:《唐韵》抚文切《集韵》《韵会》《正韵》敷文切,𠀤音纷。草初生,香分布也。又《博雅》芬芬,香也。《·小雅》苾芬孝祀。《大雅》燔炙芬芬。又《扬子·方言》和也。又《汲冢周书》汝无泯泯芬芬,厚颜忍丑。《注》泯芬,乱也。又《管子·地员篇》芬然若灰。《注》芬然,壤起貌。又《前汉·礼乐志》芬哉茫茫。《师古注》芬谓衆多。又《博雅》毛草也。又姓。《战国策》晋有大夫芬质。又《韵补》孚焉切。《杨芳·合欢诗》爰有承露枝,紫荣合素芬。扶疎垂淸藻,布翘芳且鲜。《说文》本作㞣。或从草。《六书略》又作𡸐。又𡵳。
考证:〔《集韵》《韵会》《正韵》草初生分布也。〕谨照原文分布上增香字。〔又姓。《战国策》晋有大夫芬只。〕谨照广韵原文芬只改芬质。

38 四:
𦬛:《集韵》弥殄切,音丏。草名。

39 四:
芭:《唐韵》伯加切《集韵》《韵会》《正韵》邦加切,𠀤音巴。《玉篇》芭蕉。见蕉字注。又香草。《楚辞·九歌》传芭兮代舞。《注》巴巫所持香草名也。又披巴切,音葩。人名。《前汉·扬雄传》雄年七十一卒,侯芭爲起坟。又与葩通。《大戴礼·夏小正》拂桐芭。拂也者,拂也,桐芭之时也。

40 四:
芮:《唐韵》而锐切,音汭。《说文》芮芮,草生貌。又《本草注》石龙芮,生于石上,其叶芮芮短小,故名。《潘岳·西征赋》蕞芮于城隅者,又百不处一。《注》芮,小貌。又国名。《·大雅》虞芮质厥成。《史记·周本纪注》《晋太康地理志》:虞西北四十里有芮城,芮城西二十里古芮国也。又水涯。《·大雅》芮鞫之卽。《笺》芮之言内也。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鞫。又《史记·苏秦传》革抉㕹芮,无不毕具。《索隐注》芮谓系楯之后绶也。又姓。《通志·氏族略》司徒芮伯之后,齐景公妾曰芮姬。又《集韵》如劣切,音爇。《通鉴》宋元嘉二十七年,芮芮遣使远输诚款。《胡三省注》芮芮卽蠕蠕。魏呼柔然爲蠕蠕,南人语转爲芮芮。沈约《宋书》、李延寿《南史》皆以蠕蠕爲芮芮,从南人语音也。

41 四:
芯:《集韵》思林切,音心。《类篇》草名。

42 四:
芰:〔古文〕茤𦼽《唐韵》《集韵》𠀤奇寄切,音妓。《说文》菱也。《楚语》屈到嗜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爲衣兮。《酉阳杂俎》今人但言菱芰,诸解草木书,亦未分别,唯《王安贫·武陵》记云: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本草注》其叶支散,故字从支。又水名。《水经注》来需之水,西历芰涧水。《集韵》亦作𦼽。古文𦼽从𢾁作。《集韵》𦼽从𢾝作。

43 四:
花:〔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𠀤呼瓜切,音哗。《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草𠂹,郑氏曰:𠂹,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蒂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闲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𠀤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爲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馀,颁之远近,以爲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

44 四:
芲:《篇海》俗花字。

45 四:
芳:《唐韵》《集韵》《正韵》𠀤敷方切,音妨。《说文》香草也。《屈原·离骚》杂杜蘅与芳芷。《注》杜蘅、芳芷,皆香草名。又《玉篇》芬芳,香气貌。《司马相如·美人赋》芳香芬烈。又《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注》芳,德之臭也。《晋书·元帝纪》文景垂仁,传芳于南顿。又《韵会》州名。地多芳草,置在常芳县。又姓。《通志·氏族略》《风俗通》云:汉有幽州刺史芳垂敷。《韵学集成》作芳。芳字从屮作屮下方。
考证:〔《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注》芳,德之貌也。〕谨照原文貌改臭。

46 四:
芴:《唐韵》《韵会》《正韵》𠀤文弗切,音物。菲芴,土瓜也。《陆玑诗疏》菲,幽州谓之芴。详菲字注。又轧芴,致密也。《司马相如·上林赋》缜纷轧芴。又呼骨切,音忽。《庄子·至乐篇》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荀子·正名篇》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
考证:〔《司马相如·上林赋》缜纷致芴。〕谨照原文致芴改轧芴。

47 四:
芵:《玉篇》古穴切,音决。芵光,芵明也。《尔雅·释草》薢茩,芵光。《疏》叶如江芒,子形如马蹄,呼爲马蹄芵明。《广雅》谓之羊踯躅。又通决。《杜甫诗》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48 四:
芶:《篇海》音勾。菜名。

49 四:
芷:《唐韵》《韵会》《正韵》𠀤诸市切,音止。白芷,药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泽芬,生河东川谷中,主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荀子·劝学篇》兰槐之根是爲芷。《屈原·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又地名。《前汉·夏侯婴传》战于蓝田芷阳。《注》芷阳,后爲霸陵县。◎按芷阳《史记》作茝阳,音义同。

50 四:
芸:《广韵》《集韵》玉分切《韵会》《正韵》于分切,𠀤音云。《说文》草也,似目宿。《礼·月令》芸始生。《注》芸,香草也。《尔雅翼》芸类豌豆,丛生,其叶极芳香,秋后叶闲微白如粉,南人采置席下,能去蚤虱。今谓之七里香。《续博物志》《典略》云: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成公绥·芸香赋》美芸香之修洁,合隂阳之淑淸。又《急就篇注》芸,芸蒿也,生熟皆可啗。又《拾遗记》芳蔬园多异菜,有菜名芸薇,紫色者最繁,一名芸芝。又多貌。《老子·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又通耘。《论语》植其杖而芸。《何晏注》除草曰芸。又音运。《·小雅》裳裳者华,芸其黄矣。《集韵》作𦱚。

51 四:
芹:《唐韵》巨斤切《集韵》《韵会》渠斤切,𠀤音勤。《说文》楚葵也。《·鲁颂》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笺》芹,水菜也。《尔雅疏》水芹,一名水英。《吕氏春秋》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埤雅》芹洁白而有节,其气芬芳,味不如莼之美,故列子以爲客有献芹者,鄕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也。又水名。《水经注》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又《集韵》渠希切,音祈。水草。又《类篇》几隐切,音谨。菜蒿类。原凡隐切。
考证:〔《类篇》凡隐切,音谨。〕谨照原文凡隐切改几隐切。

52 四:
芺:《玉篇》乌老切《唐韵》乌皓切,𠀤音袄。《说文》苦芺,草也。味苦,江南食以下气。又《集韵》于兆切,音夭。《尔雅·释草》钩芺。《疏》蓟类,一名钩,一名芺。《郭注》大如拇指,中空,茎头有台,初生可食。又于到切,音奥。义同。

53 四:
刍:《唐韵》侧愚切《正韵》楚徂切,𠀤音初。《说文》刈草也。《·大雅》询于刍荛。《疏》刍者饲牛马之草。《孟子》犹刍豢之悦我口。《赵注》草食曰刍。《韵会》羊曰刍,犬曰豢,皆以所食得名。又《礼·祭统》士执刍。《注》藁也。《·小雅》生刍一束。《笺》苽草刈取以用曰刍,故曰生刍。又草名。《小雅》终朝采绿。《笺》绿,王刍也。又梵语谓僧曰苾刍。又刍尼。《许彦周诗话》尝作七夕诗,押潘尼字,难于属和,后读《藏经》,有呼喜鹊爲刍尼。又姓。见《何氏姓苑》。又《集韵》葘尤切,音邹。《韩愈·驽骥诗》力小若易制,价微良易酬。渴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六书正譌》刍象包束草之形,俗作蒭,非。《干禄字书》通作𦷝、𦱪。
考证:〔《孟子》犹刍豢之悦我口。《赵注》草牲曰刍。〕谨照原文牲改食。

54 四:
芼:《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莫报切,音耄。《说文》草覆蔓也。又《尔雅·释言》芼,搴也。《注》皆择菜也。又《五音集韵》武道切,音媢。用菜杂肉爲羹也。《礼·内则》芼羹。《疏》芼菜者,按《公食大夫礼》三牲皆有芼,牛藿、羊苦、豕薇也。又《韵会》谟袍切,音毛。《柳宗元诗》野蔬盈倾筐,颇杂池沼芼。《注》芼,草也。又音莫。《·周南》左右芼之。叶下乐韵。

55 四:
䒢:《唐韵》五刚切《集韵》鱼刚切,𠀤音昂。《说文》菖蒲也。又《集韵》鱼两切,音仰。《玉篇》作𦯒草,出池水边。

56 四:
芽:《唐韵》五加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加切,𠀤音衙。《说文》萌芽也。《礼·月令》是月也,安萌芽。《吕氏春秋》萌芽始震,凝寒不形。《关尹子·四符篇》核芽相生。又《博雅》始也。《参同契》隂阳之始,𤣥合黄芽。又《韵补》牛何切,音俄。《白居易·种桃歌》食桃种桃核,一年核生芽。去春已稀少,今春渐无多。又讹乎切,音吾。《扬雄·徐州箴》祸如丘山,本在萌芽。牧臣司徐,敢告仆夫。《唐韵古音》按《月令》《参同契》等书古音俱读如吾,至《晋书》童谣,草木萌芽杀长沙,则转爲今音矣。

57 四:
芾:《唐韵》《韵会》《正韵》𠀤方味切,音沸。《·召南》蔽芾甘棠。《传》蔽芾,小貌。又布盖切,音贝。义同。又《广韵》分物切,音弗。草木翳荟也。《博雅》芾芾,茂也。又《韵畧》与韍同。《·曹风》彼其之子,三百赤芾。《传》芾,韠也。《小雅》朱芾斯皇。

58 四:
芿:《唐韵》而证切《集韵》如证切,𠀤音认。草不剪也。《列子·黄帝篇》藉芿燔林。《唐书·杜佑传》佑于朱坡樊川,颇治亭馆林芿,凿山股泉,与賔客置酒爲乐。《方干诗》芿草不停兽。又《集韵》如烝切,音仍。艿或作芿。详艿注。

59 四:
䒣:《直音》同苒。

60 四:
苀:《唐韵》胡郞切《集韵》寒刚切,𠀤音杭。《尔雅·释草》苀,东蠡。《张衡·西京赋》草则葴莎菅,蒯薇蕨茘苀。又《集韵》居郞切,音冈。草名。叶似蒲,丛生。

61 四:
𦬜:《集韵》胡故切,音护。草名。可爲绳。《篇海》与𦬚同。

62 四:
𦬝:《集韵》北末切,音拨。《类篇》小貌。

63 四:
䒤:《集韵》入质切,音日。草名。

64 四:
𦬞:《集韵》他年切,音天。草名。

65 四:
𦬟:《集韵》古文萁字。注详八画,亦作〈艹下亓〉。

66 四:
𦬠:《字汇补》古文举字。注详臼部十一画。《石鼓文》具𠔟𦬠㧘。
《玉篇》同茻。

67 四:
苁:《玉篇》与从同。注详彳部八画。

68 四:
苂:《字汇补》音未详。《缪袭·尤射》期苂然有成者。

69 四:
𦬡:《直音》同萃。

70 四:
𦬢:《直音》菩提二字。《字汇补》见《经藏》。亦作𦬵。

71 四:
𦬣:《篇海》音冈。草名。

72 四:
𦬤:《直音》同𦬚。

73 四:
𦬥:《篇海》同𦭺。

74 四:
苃:〔古文〕𢇬《字汇补》以久切,音友。草名。

75 四:
䒥:《字汇补》母官切,音瞒。相当也。

76 四:
𦬦:《集韵》疑古作𦬦。注详疋部九画。

77 四:
𦬧:《玉篇》古文友字。注详又部二画。《集韵》古文作𦫹。

URN: ctp:kangxi-zidian/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