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how statistics Edit searchSearch details:
Scope:Request type: Paragraph
Condition 1: Contains text "爾雅釋草姚莖凃薺" Matched:1.
Total 1 paragraphs. Page 1 of 1.

《七》

Library Resources
1 七:
荰:《唐韻》《正韻》徒古切《韻會》動五切,𠀤音杜。荰蘅,香草。

2 七:
荱:《玉篇》《集韻》𠀤武斐切,音尾。草名。又《類篇》無沸切,音味。草垂貌。

3 七:
𦮶:《唐韻》武粉切,音吻。《集韻》鉤𦮶,草名。

4 七:
𦮷:《集韻》博蓋切,音貝。𦮷母,藥名。本作貝。

5 七:
荲:《唐韻》恥六切《集韻》敕六切,𠀤音矗。《博雅》荲羊蹄也。《本草》一名東方宿,一名連蟲陸。又《揚子·方言·郭璞註》䖆葇、荲,菜也。亦蘇之種類。又《說文》陵之切,讀若釐。草也。《齊民要術》《字林》云:荲草似冬藍,蒸食之。
考證:〔《博雅》羊蹄萊也。〕謹照原文改荲羊蹄也。

6 七:
荳:《廣韻》田𠋫切,音豆。《韻會》菽也。《物理論》云:菽者衆荳之名,通作豆。又荳蔲,藥名。

7 七:
䓂:《唐韻》語軒切,音言。草名。

8 七:
𦮸:《唐韻》《篇海》𠀤于紀切,音矣。蒿也。

9 七:
荴:《篇海》芳無切,音敷。《前漢·外戚傳》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音。《韋昭註》荴,荷葉未落時也。

10 七:
𦮹:《篇海》房鳩切,音浮。姓也。

11 七:
荵:《唐韻》而軫切,音忍。《說文》荵冬草。《爾雅·釋草》蒡,隱荵。《註》似蘇有毛,今江東呼爲隱荵,藏以爲菹,亦可瀹食也。又上聲。《集韻》而振切,音刃。義同。

12 七:
䓃:《唐韻》於汲切,音邑。䓃菸,茹熟也。又《類篇》草傷壞也。

13 七:
䓄:《唐韻》語斤切,音狺。《說文》草多貌。又亭名。《集韻》江夏平春有䓄亭。又《類篇》魚其切,音疑。義同。

14 七:
䓅:《集韻》渠希切,音祈。水草。

15 七:
荶:〔古文〕䕾《玉篇》《廣韻》牛金切《集韻》《類篇》魚音切,𠀤音吟。《類篇》菜名。《齊民要術》荶,似蒜,生水中。

16 七:
䓆:《類篇》之列切,音浙。斷草也。又《揚子·方言》簟,自關而西謂之簟,或謂之䓆。《郭註》今云䓆篾篷也。

17 七:
荷:《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𠀤音何。《爾雅·釋草》荷,芙渠。《註》別名芙蓉,江東人呼荷。《·鄭風》隰有荷華。《傳》荷華,扶渠也。又《陳風》有蒲與荷。《箋》芙渠之莖也。《埤雅》荷,總名也,華葉等名具衆義,故以不知爲問,謂之荷也。又《本草》薄荷,莖、葉似荏而長。又地名。《吳志·裴松之傳》吳圍成陽都尉張喬于揚荷橋。又《集韻》居何切,音歌。水名,與菏同。註詳菏字。又《廣韻》胡可切。《左傳·昭七年》其子弗克負荷。《註》荷,擔也。《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疏》荷,擔揭也。《晉書·輿服志》八座尚書荷紫,以生紫爲袷囊,綴之服外。又通何。《·小雅》何蓑何笠。《傳》揭也。《釋文》河可反。又《國語補音》負荷之荷亦音河。《嵆康詩》昔蒙父兄祚,少得離負荷。因疏遂成嬾,寢跡此山阿。《潘岳·詩》位同單父邑,愧無子賤歌,豈能陋微官,但恐沗所荷。又通苛。《前漢·酈食其傳》握齱好荷禮。《師古註》荷與苛同,苛細也。又怨怒聲。《通鑑》梁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
考證:〔《爾雅·釋草》荷,芙渠。《註》別名芙蓉,江南人呼荷。〕謹照原文江南改江東。〔《·小雅》何蓑何笠。《傳》揭也。《箋》何可反。〕謹照原文箋何可反改釋文河可反。

18 七:
荸:《篇海》蒲沒切,音孛。《碎金》云:荸薺,古之𦽏茈也。苗似龍鬚,根黑色,可食。

19 七:
𦮺:《唐韻》息夷切《集韻》相咨切,𠀤音私。《說文》茅秀也。

20 七:
荹:《唐韻》薄故切,音捕。《玉篇》牛馬草亂藁也。又《集韻》蓬逋切,音蒲。荹攎,收亂草也。

21 七:
荺:《唐韻》于敏切,音殞。《爾雅·釋草》荺,茭。《註》荺,一名茭,謂草根可食者也,亦笋類也。非一種。又《集韻》于倫切,音筠。藕紹也。
考證:〔《爾雅·釋草》荺茭。《註》荺,一名𦭹〕謹照原文一名𦭹改一名茭。

22 七:
荻:《唐韻》徒歷切《韻會》亭歷切,𠀤音狄。《說文》萑也。《爾雅·釋草》蕭,荻。《註》卽蒿。《戰國策》公宮之垣,皆以荻、蒿、苫、楚廧之。《晉書·童謠》官家養蘆花爲荻。又地名。《前漢·功臣表》荻苴侯韓陶。《史記·索隱》荻苴,在渤海。《正字通》《廣雅》作藡。

23 七:
𦮻:《玉篇》古𤣥切,音涓。𦮻明草。《類篇》祭以爲藉。或作𦬾,義同。

24 七:
𦮼:《唐韻》奇寄切《集韻》渠記切,𠀤音忌。草名。又讀平聲,與萁通。《孫子·作戰篇》𦮼秆一石當吾二十石。

25 七:
荼:《唐韻》《正韻》𠀤同都切,音塗。《·邶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傳》荼,苦菜也。《大雅》周原膴膴,菫荼如飴。《爾雅·釋草》荼,苦菜。《疏》一名荼草,一名選,一名游冬。葉似苦苣而細,斷之白汁,花黃似菊。又《·豳風》採荼薪樗。《又》予所捋荼。《註》荼,萑苕也。又《·鄭風》有女如荼。《箋》荼,茅秀,物之輕者,飛行無常。《周禮·地官·掌荼註》荼,茅秀也。《前漢·禮樂志》顏如荼,兆逐靡。《應劭曰》荼,野菅白華也。《師古曰》言美女顏貌如茅荼之柔也。荼者卽今所謂蒹錐也。又《·湯誥》弗忍荼毒。《傳》荼毒,苦也。《·大雅》民之貪亂,寧爲荼毒。《疏》荼、毒皆惡物。又《·周頌》以薅荼蓼。《孫炎曰》荼亦穢草,非苦菜也。《王肅曰》荼,陸穢。又《爾雅·釋木》檟,苦荼。《註》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飮。《野客叢書》世謂古之荼卽今之茶,不知荼有數種,惟荼檟之荼卽今之茶也。詳茶字註。又《博雅》荼,僭也。又《揚子·方言》倩、荼,借也。《郭註》荼,猶徒也。又神名。《風俗通》上古之時有神荼、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蔡邕·獨斷》十二月歲竟,乃畫荼、壘,幷懸葦索以禦凶。又《唐韻》宅加切《六書正譌》直加切《正韻》鋤加切,𠀤音𣗪。義同。又通舒。《禮·玉藻》諸侯荼。《註》讀如舒遲之舒。《荀子·大略篇》諸侯御荼。《註》古舒字,玉之上圓下方者。《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荆荼是徵。《索隱註》荼,音舒。《唐韻古音》神荼之荼,荼毒之荼,亦𠀤音舒。又《集韻》時遮切,音闍。《爾雅·釋草》蔈、荂,荼,卽芀也。又倉大切,音蔡。《博物記》雲南郡荼首,其音爲蔡茂,是兩頭鹿名也,永昌有之。又《集韻》余遮切,音邪。荼陵,縣名,在長沙。又姓。《通志·氏族略》《漢書·江都易王傳》有男子荼恬。蘇林云:荼音琅邪之邪。又《正韻》商居切,音書。與瑹同。又《周禮·地官》掌荼,徐邈讀作羊諸切,音余。又《集韻》後五切,音戸。亦茅秀也。
考證:〔《禮·玉藻》荼前詘後。〕謹按所引非原文句讀,謹照原文改諸侯荼。

26 七:
荽:《唐韻》息遺切《韻會》宣隹切,𠀤音綏。與荾同。胡荽,香菜,張騫使西域得胡荽。《潘岳·閒居賦》蓼荽芬芳。《註》荽,香菜。又《集韻》與萎通。詳萎字註。

27 七:
荾:《唐韻》息遺切,音綏。華中齊也。《前漢·外戚傳》函荾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又與荽同,見荽字註,一作葰。《玉篇》又作䒘。

28 七:
荿:《集韻》時征切,音成。《類篇》草也。

29 七:
莀:《玉篇》古文農字,註見辰部六畫。又《集韻》丞眞切,音辰。草多貌。《篇海》作𨑆。

30 七:
莁:《唐韻》武夫切《集韻》微夫切,𠀤音巫。《爾雅·釋草》莁荑,蔱蘠。《註》草名。《玉篇》一名白蕢。

31 七:
𦮽:《類篇》姑沃切,音梏。木皮。一曰地名。

32 七:
𦮾:《唐韻》尼立切,音孨。𦶂𦮾。又《類篇》草密貌。

33 七:
𦮿:《集韻》同葋。

34 七:
莂:《玉篇》彼列切,音與分別之別同。《廣韻》種穊移蒔也。又《釋名》莂,別也,大書中央,中破別之也,卽今市井合同。又佛家作詩曰偈,作文曰莂。《黃庭堅·與禪師書》夙承記莂。

35 七:
莃:《唐韻》香衣切,音希。《爾雅·釋草》莃,兔葵。《玉篇》似葵而葉小,壯如藜,有毛。汋啖之滑香。

36 七:
𦯀:《集韻》蒲悶切,音坌。《類篇》以草爲界也。

37 七:
𦯁:《類篇》壯本切。篅也。○按《集韻》𥭒,篅也。杜本切,音盾。字从竹。《唐韻》諸書俱作𥫱,音徒損切,獨《類篇》从艸,作壯本切。《正字通》云:與𥭒通。

38 七:
𦯂:《直音》同菽。

39 七:
𦯃:《集韻》訖力切,音亟。敏疾也。《類篇》或作䓧。《正字通》𦰶字之譌。

40 七:
莄:《集韻》古杏切,音梗。《玉篇》草也。《類篇》草莖。

41 七:
莅:《唐韻》力至切《正韻》力地切,𠀤音利。《韻會》臨也。《·明夷》君子以莅衆。《·周官》不學牆面,莅事惟煩。又《穀梁傳·僖三年》莅者,位也。又《集韻》力質切,音栗。《司馬相如·上林賦》藰莅卉歙。《師古註》林木鼓動之聲。《韻補》曹植《禹贊》避隱商山,示不敢莅。諸侯向己,乃奉天秩。

42 七:
莆:《唐韻》方矩切,音府。萐莆,堯時瑞草。又《正韻》薄胡切,音蒲。地名。《水經注》孔山在莆城西南三十餘里。《一統志》莆田,縣名,屬興化。又通蒲。《楚辭·天問》咸播秬黍,莆藿是營。

43 七:
莇:《集韻》遲據切,音筯。草名。苟芑也。又《類篇》音助。商人七十而耡。或作莇。

44 七:
𦯄:《唐韻》力九切,音柳。《玉篇》卽茆字。詳茆字註。○按篆書卯字作丣,酉字作戼,故《說文》从艸酉聲,讀作柳。《篇海》訓蒲柳,非是。亦作𦮉。

45 七:
𦯅:《正字通》音序。《玉篇》草名。

46 七:
𦯆:茆本字。

47 七:
䓇:《玉篇》呼歷切,音赥。草盛。又《集韻》郝格切。與嚇同,怒也。《晉書音義》同赫。又乞格切,音客。䓇茮,懼也。

48 七:
莈:《唐韻》莫勃切,音沒。《玉篇》草名。

49 七:
䓈:《唐韻》羊捶切《集韻》尹捶切,𠀤音𧁼。《揚子·方言》芡,北燕謂之䓈。《博雅》䓈、芡,雞頭也。又營隻切,音役。義同。一作𦲴。

50 七:
䓉:《唐韻》以遮切,音耶。《說文》𦭭䓉也。又似邪切,音斜。《玉篇》草名。《集韻》菜名。

51 七:
莉:《唐韻》直尼切《集韻》陳尼切,𠀤音墀。姓也。《姓苑》云:淮南人。又郞奚切,音梨。芘莉,織荆。又《玉篇》草名。又音利。茉莉,花名。詳茉字註。

52 七:
莊:〔古文〕𤖄𤖈𦻊𠗎𤕶《唐韻》《集韻》𠀤側羊切,音裝。草盛貌。《六書正譌》艸芽之壯也。又嚴也。《論語》臨之以莊則敬。又《韻會》盛飾也。又《左傳·襄二十八年》得慶父之木百車于莊。《註》莊,六軌之道。《爾雅·釋宮》六達謂之莊。又田舍也。《通鑑·史炤·釋文》唐置莊宅使。《胡三省註》蓋主莊田及外舍之事。又《公羊傳·定八年》矢著于莊門。《註》莊門,孟氏之門名。又姓。《通志·氏族略》楚莊王之後,以諡爲氏,楚有大儒曰莊周。又《雲南通志》海貝一枚,土人謂之莊。又《篇海》側亮切,音壯。恭也。《說文》作壯。《干祿字書》通作荘。俗作庄,非。
考證:〔《干祿字書》通作莊。〕謹照原文莊改荘。

53 七:
莋:《集韻》秦昔切,音籍。《玉篇》茹草也,或作葃。又《廣韻》在各切《類篇》《韻會》《正韻》疾各切,𠀤音昨。地名。《前漢·地理志》越巂郡定莋。又山名。《越絕書》莋碓山,故爲鶴阜山。禹遊天下,引湖中柯山置之鶴阜,更今名。又《水經注》夷橋亦曰莋橋。

54 七:
𦯇:《廣韻》昌終切《集韻》昌嵩切,𠀤音充。𦯇蔚草。《本草》一名益母,一名野天麻,一名夏枯草,一名土質汙。李時珍曰:其功宜於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之稱。其莖方類麻,故謂之野天麻。夏至後卽枯,故有夏枯之稱。《近效方》謂之土質汙。林億云:質汙乃山西番以𤍠血合諸藥煎成,治金瘡、折傷,益母亦可治折傷,故名土質汙也。《正字通》本作茺。《字彙》譌作𦯇。
考證:〔《唐韻》昌終切。〕謹照原書唐韻改廣韻。

55 七:
莌:《唐韻》徒活切,音奪。《爾雅·釋草》離南,活莌。《疏》離南,一名活莌。《山海經》又名𡨥脫。郭註:生江南,高丈許,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爲樹。《廣韻》活莌,大葉,莖中有瓤,正白。
考證:〔《山海經》又名𡨥脫,生江南。〕謹照原文寇脱下增郭註二字。

56 七:
莍:《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求。《說文》茮榝,實裏如表者。《爾雅·釋木》椒、榝醜,莍。《註》茱萸子聚生成房貌。
考證:〔《爾雅·釋草》椒榝醜莍。〕謹照原書釋草改釋木。

57 七:
莎:《唐韻》《集韻》《韻會》蘇禾切《正韻》桑何切,𠀤音唆。草名。《說文》薃侯也。一名侯莎。《爾雅翼》莖葉似三稜,根周匝多毛,謂之香附子。一名雀頭香。《博雅》地毛,莎䔺也。又木名。《廣韻》似桄榔,其樹出麪。又《前漢·馮奉世傳》莎車王萬年。《註》莎車,國名。又亭名。《水經注》莎泉南流,水側有莎泉亭。又《集韻》師加切,音沙。蟲名。《·豳風》六月莎雞振羽。又宣佳切,音綏。挼莎,以手切摩也。《禮·曲禮》共飯不澤手。《疏》澤謂挼莎。又摩莎洓之,出其香汁。又《韻補》莎草之莎,叶音綏。《馬融·廣成頌》鎭以瑤臺,純以金堤,樹以蒲柳,被以綠莎。

58 七:
莏:《唐韻》蘇禾切,同莎。《玉篇》手挼莏也。《詩·周南疏》《阮孝緒·字略》云:煩潤猶挼莏也。《黃庭堅詩》挼莏殘菊更傳杯。○按《集韻》又作宣爲切,音與莎異,而捼莏義同。攷挼、莏二字本疉韻,支、歌二韻俱互見,挼字在支韻,則莎音綏,在歌韻則當爲莎。又按莏卽挱字,應歸手部,然唐人已收艸部,今仍兩部互見。

59 七:
䓊:《唐韻》五乎切,音吾。《集韻》楚辭有䓊蕭草。《玉篇》草,似艾。又《集韻》與䔡同。《揚子方言註》江東人呼荏爲䓊。《類篇》或作𦸭。

60 七:
莐:《唐韻》直深切,音沉。《集韻》直禁切,音鴆。《說文》草也。《爾雅·釋草》蕁,莐藩。《疏》知母也。《郭註》生山上,葉如韭。又《玉篇》丁敢切,音黕。義同。

61 七:
䓋:《集韻》《類篇》𠀤章移切,音支。楡莢也。又與𦽘同。《說文》菹也。

62 七:
莑:《廣韻》《集韻》𠀤敷容切,音丰。草芽始生。《說文》籀文蓬字。

63 七:
莒:《唐韻》《正韻》居許切《集韻》苟許切,𠀤音舉。草名。《說文》齊謂芌爲莒。又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莒國,今城陽莒縣。又莒父,魯下邑。《論語》子夏爲莒父宰。又姓。《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莒氏。

64 七:
莓:《廣韻》莫杯切《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桮切,𠀤音枚。《類篇》草名。《爾雅·釋草》葥,山莓。《註》今之木莓也。《齊民要術》莓草,實亦可食。又《韻會》苔也。《杜甫詩》隨意坐莓苔。又《廣韻》莓莓,美田也。《左思·魏都賦》蘭渚莓莓。《註》草靑蒼也。○按莓《說文》作苺,亦作𡴋,《正字通》合爲一。今依《爾雅》諸經典分載。

65 七:
莔:《廣韻》武庚切《集韻》眉耕切《韻會》眉甍切《正韻》眉庚切,𠀤音盲。《爾雅·釋草》莔,貝母。《註》根如小貝,圓而白,華、葉似韭。《張衡·西京賦》王芻莔臺。《蔡邕·述行賦》布𧄸菼與臺莔兮。又與蝱通。《爾雅疏》詩云言采其蝱。陸璣曰:蝱,今藥草貝母也。又《唐韻古音》武郞切《韻補》謨郞切,𠀤音芒。義同。又《廣韻》許訖切,音迄。吳孫休長子字。
考證:〔《蔡邕·述行賦》𧄸菼與臺莔兮。〕謹照原文𧄸菼上增布字。

66 七:
𦯈:《唐韻》七稔切,音寢。《博雅》覆也。《說文》作𦵲。

67 七:
莕:《說文》同荇。詳荇字註。又《類篇》戸黯切,音豏。義同。

68 七:
𦯉:《唐韻》《韻會》《正韻》𠀤博陌切,音伯。藍之別名。

69 七:
莖:《唐韻》戸耕切《集韻》《韻會》何耕切《正韻》何庚切,𠀤音牼。《說文》草木榦也。《字林》枝柱也。《類篇》草曰莖,竹曰箇,木曰枚。《楚辭·九歌》秋蘭兮靑靑,綠葉兮紫莖。《繁露·竹林篇》凡《春秋》之記災異也,雖畝有數莖,猶謂之無麥苗也。《論衡》朱草之莖如鍼。又特也。《張衡·西京賦》徑百常而莖擢。又《周禮·冬官·桃氏》以其臘廣爲之莖,圍長倍之。《註》莖謂劒夾,人所握鐔以上也。又樂名。《白虎通》顓頊樂曰《六莖》,者莖,著萬物也。《左思·魏都賦》冒六英五莖。又山名。《韓詩外傳》秦穆公將田而喪其馬,求三日而得之於莖山之陽。又《廣韻》烏莖切《直音》於京切,𠀤音鶯。草名。《·。《六書正譌》別作䪫,非。
考證:〔《白虎通》顓頊樂曰六莖莖者著萬物也〕謹照原文莖者改者莖。

70 七:
莗:《集韻》《類篇》𠀤昌遮切,音車。莗葥,草名。○按莗本作車,卽芣苢也。

71 七:
䓌:《唐韻》職吏切,音志。遠䓌,藥草,本作志。

72 七:
䓍:《唐韻》胡簳切,音旱。《玉篇》草名。《食物本草》䓍菜,柔莖細葉,三月開花黃色,結細角,角內有細子,根、葉皆可食,俗呼辣米菜。《林洪·山家淸供》朱晦庵飮後輒以䓍菜供蔬品,旴江、建陽、嚴陵人皆喜食之。

73 七:
莘:《集韻》斯人切,音辛。細莘,藥草。《正字通》莘草,生山澤,如蒲黃,葉如芥。又《廣韻》所臻切《正韻》疏臻切,𠀤音駪。《韻會》虢地名。《·大雅》纘女維莘。《傳》太姒國也。《郡國志》郃陽南有古莘國,散宜生爲文王求有莘氏女以獻紂,卽此地也。又《水經注》漯水又北絕莘道之西,有莘亭。又莘莘,衆多也。《班固·東都賦》俎豆莘莘。《王褒·靑髥奴文》莘莘翼翼。又長貌。《·小雅》魚在在藻,有莘其尾。又姓。《潛夫論》祝融之孫分爲八姓:己禿彭姜妘曹斯莘。《通志·氏族略》宋朝有莘融。又《集韻》或作𦸯、𨐕。

74 七:
莙:《唐韻》渠殞切《集韻》巨殞切,𠀤音窘。《說文》牛藻也。《爾雅·釋草》莙,牛藻。《註》江東呼馬藻,藻之葉大者也。《顏氏家訓》卽陸璣所謂聚藻,葉如蓬者也。今水中有此物,一節長數寸,細茸如絲,圍繞可愛,長者二三十節。又《廣韻》居筠切《集韻》俱倫切,𠀤音麕。義同。

75 七:
䓎:《集韻》《類篇》𠀤測角切,音齪。草名也。

76 七:
莚:《唐韻》以然切《韻會》《正韻》夷然切,𠀤音延。草名。又《廣韻》于線切《集韻》《韻會》延面切《正韻》以扇切,𠀤音衍。蔓莚,不斷也。《左思·蜀都賦》風連莚蔓於蘭臯。

77 七:
莛:《唐韻》特丁切《集韻》《韻會》唐丁切,𠀤音廷。《說文》莖也。《前漢·東方朔傳》以莛撞鐘。《註》謂槀莛也。《玉篇》言其聲不可發也。《韓愈詩》有如寸莛撞巨鐘。又《莊子·齊物論》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爲一。《司馬註》莛,屋梁也。又《唐韻》《正韻》徒鼎切《集韻》待頂切,𠀤音挺。義同。

78 七:
莜:《唐韻》《集韻》《正韻》𠀤徒弔切,音掉。《玉篇》莜,草田器也。《說文》今从條。又《集韻》他凋切,音挑。又田聊切,音迢。義𠀤同。又音釣。《本草》薤,江南呼爲莜子。

79 七:
莝:《唐韻》麁臥切《韻會》千臥切《正韻》寸臥切,𠀤音剉。《說文》斬芻也。《·小雅》摧之秣之。《箋》摧,今莝字也。《急就篇》莝,細斫槀也。《史記·范睢傳》坐須賈於堂下,置莝荳其前。《前漢·尹翁歸傳》豪强有論罪,輸掌畜官,使斫莝。《柳宗元文》合莝脃以爲强。

80 七:
莞:《唐韻》《集韻》𠀤胡官切,音桓。《說文》草也,可爲席。《·小雅》下莞上簟。《箋》小蒲之席也。《爾雅·釋草》莞,苻蘺。《註》白蒲,一名苻蘺,楚謂之莞蒲。《禮·禮器》莞簟之安而藁鞂之設。《前漢·東方朔傳》莞蒲爲席。《註》莞,今謂之蔥蒲。又姓。《晉書·武帝紀》吳將莞恭。又《集韻》沽還切,音關。義同。又古丸切,音官。《韻會》亦莞蒲也。又東莞,地名。《史記註》東莞在琅邪。《綱目集覽》今沂州沂水縣,古東莞也。《方輿勝覽》廣州路有東莞縣。又谷名。《水經注》高都縣有莞谷。又戸板切,音皖。《論語》夫子莞爾而笑。《何晏註》莞爾,小笑貌。又《韻補》圭園切。《韓愈詩》欲不出納,以堙其源。空堂幽幽,有秸有莞。《六書故》作𦸌。《篇海》作𦼍。
考證:〔《·小雅》上莞下簟。〕謹照原文改下莞上簟。

81 七:
莟:《唐韻》胡紺切,音憾。苗含心欲秀也。《韻會》花蘂也。又胡感切,音頷。花開也。通作䓿,俗作𧂃。

82 七:
莠:《唐韻》與九切《韻會》以九切《正韻》云九切,𠀤讀若酉。《·齊風》無田甫田,維莠驕驕。《孟子》惡莠恐其亂苗也。《趙註》莠之莖葉似苗。《魯語》馬餼不過稂莠。《註》莠草似稷而無實。又《·小雅》莠言自口。《傳》莠,醜也。又地名。《水經注》汳水又東逕莠倉城。又《集韻》息救切,音秀。《類篇》荼也。

83 七:
莡:《唐韻》倉各切,音錯。《玉篇》行草聲。

84 七:
𦯊:《類篇》同芵。

85 七:
𦯋:《說文》𦯋字从𢀜。《正字通》《字彙》省作茿。詳茿字註。

86 七:
莢:《唐韻》《正韻》古協切《韻會》吉協切,𠀤音夾。《說文》草實。《博雅》豆角謂之莢。《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莢物。《註》莢物,薺莢、王棘之屬。《疏》卽今人謂之皁莢是也。又蓂莢,堯時瑞草。又莢蒾。《本草》葉似木槿及楡、柞小樹。又錢名。《前漢·食貨志》漢興,以爲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註》如楡莢也。又陵名。《水經注》李夫人塚,塚形三成,世謂之莢陵。又姓。《通志·氏族略》莢氏。《風俗通》莢成僖子,晉大夫。《王僧孺·百家志》荀永之娶平陽莢氏。
考證:〔《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植物宜莢。〕謹照原文莢字下增物字。

87 七:
𦯌:《唐韻》《韻會》𠀤武方切,音忘。《爾雅·釋草》莣,杜榮。《註》今莣草似茅,皮可以爲繩索、履屩也。又《集韻》無放切,音妄。義同。又《字彙補》未付切,音務。𧐟莣,靑蛉也。《淮南子·齊俗訓》水蠆爲𧐟莣。

88 七:
莤:《唐韻》《韻會》《正韻》𠀤同𦄲。《周禮·天官》甸師:祭祀共蕭茅。《註》蕭字或爲莤,莤字讀爲𦄲。又《·小雅》有酒湑我。《傳》湑,莤之也。《箋註》謂以茅泲之而去其糟也。又《類篇》莤,榼上塞也。又《唐韻古音》莤茅之莤,亦作蕭音讀。又《集韻》夷周切,音由。水草。《爾雅·釋草》莤,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江東呼爲莤。又以九切,音酉。草名。

89 七:
莥:《唐韻》女久切,音狃。《爾雅·釋草》鹿藿,其實莥。《註》今鹿豆也。又《說文》敕九切,音丑。《集韻》女六切,音忸。義𠀤同。一作𦱙,一作𦶆。

90 七:
莦:《唐韻》所交切,音梢。《說文》惡草貌。《淮南子·修務訓》野彘有艽莦槎櫛窟虛,連比以象宮室。又《集韻》思邀切,音消。草根也。

91 七:
莧:《唐韻》《集韻》𠀤侯襉切,藖去聲。《說文》莧,菜也。《博雅》莧,莔也。《管子·地員篇》𩏴下于莧,莧下于蒲。《爾雅·釋草》蕢,赤莧。《註》今莧菜之有赤莖者。又《韻會》《正韻》𠀤形甸切,音現。《易·夬卦》莧陸夬夬。《註》莧陸,草之柔脃者。馬、鄭、王皆云莧陸,一名商陸。又《集韻》戸版切,音浣。與莞同,莞爾,笑貌。◎按《集韻》又胡官切,音桓。山羊細角也。

92 七:
莨:《唐韻》魯當切《集韻》盧當切,𠀤音郞。《說文》草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其𡌨濕則生藏莨、蒹葭。《郭註》藏莨,草名。中牛馬芻。又去聲。莨菪。《本草》一名天仙子,一名行唐。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蕩,故名。《史記·倉公傳》領以莨菪。

93 七:
莩:《唐韻》芳無切,音孚。《前漢·中山靖王傳》今羣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註》葭,蘆也。莩者,其𥮉中白皮至薄者也。又《爾雅·釋草》莩,麻母。《註》苴麻盛子者。《儀禮·喪服》小功布衰裳,澡麻帶絰。《註》澡者,治去莩垢,不絕其本也。又《唐韻古音》縛謀反。《集韻》房尤切,𠀤音浮。草名。又《廣韻》平表切。與殍通。《孟子》野有餓莩。《疏》郊野之閒有餓而死者。又通摽。《王應麟·詩攷》莩有梅。莩,零落也。《前漢·食貨志》作𦭼。詳𦭼字註。

94 七:
莪:《唐韻》五何切《集韻》《韻會》《正韻》牛何切,𠀤音哦。《玉篇》蘿莪,蒿屬。《·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蘿蒿也。《疏》陸璣云:生澤田漸洳之處,葉似邪蒿而細,科生三月,中莖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蔞蒿。又《小雅》蓼蓼者莪,非莪伊蒿。《爾雅翼》莪卽古之蘩。始生爲莪,長大爲蒿。

95 七:
莫:〔古文〕𦮅䒬𦱴《唐韻》慕各切《集韻》《正韻》末各切,𠀤音寞。《韻會》無也,勿也,不可也。《易·繫辭》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又定也。《·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又謀也。《·小雅》秩秩大猷,聖人莫之。又《博雅》强也。《論語》文莫吾猶人也。《晉書·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勉强爲文莫。《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淮南子·謬稱訓》猶未之莫與。《註》莫,勉之也。又削也。《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又《博雅》莫莫,茂也。《·周南》維葉莫莫。《註》莫莫,茂密之貌。又《莊子·逍遙遊》廣莫之野。《註》莫,大也。又姓。《通志·氏族略》卽幕氏省文。漢有富人莫氏,見《游俠傳》。唐有比部員外郎莫藏用。又《史記·夏本紀註》五湖之一有莫湖。又與瘼通。《·小雅》莫此下民。又與幕通。《史記·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又《說文》莫故切。同暮。《易·夬卦》莫夜有戎。又菜也。《·魏風》彼汾沮洳,言采其莫。《註》音暮。《陸璣疏》莫,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繅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爲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乾絳,河、汾之閒謂之莫。又通膜。《禮·內則》去其皽。《註》皽謂皮肉之上魄莫也。又《韻會》莫白切,音陌。靜也。《·小雅》君婦莫莫。《註》言淸靜而敬至也。《左傳·昭二十八年》德正應和曰莫。又《唐韻古音》平聲,音謨。《漢書》註引《》聖人莫之作謨。《直音》作𦱤。

96 七:
𦯍:《唐韻》陟葉切,音輒。《爾雅·釋草》𦯍,小葉。

97 七:
𦯎:《正字通》蔥本字。

98 七:
𦯏:《唐韻》於角切,音握。《玉篇》英蒻也。

99 七:
䓏:《唐韻》《集韻》𠀤芳無切,音孚。《玉篇》花盛也,亦省作芣。

100 七:
𦯐:《唐韻》市昭切《集韻》時饒切,𠀤音韶。《玉篇》草名。

101 七:
𦯑:《唐韻》昨早切《集韻》在早切,𠀤音造。《說文》作草。詳草字註。又作𦳱。𦳱斗,櫟實也。《篇海》作𦯑。《六書正譌》俗作皁、皂,𠀤非。𦯑字从皂作。
考證:〔《說文》作草,詳草字註。又作𦳱。斗,櫟實也。〕謹照原文𦳱下增𦳱字。

102 七:
莬:《唐韻》亡運切,音問。《玉篇》草木新生者。又《篇海》音免。亦作葂。

103 七:
莭:《集韻》子結切,音節。《類篇》草約也。

104 七:
𦯒:《集韻》語兩切,音仰。昌蒲也。亦作䒢。

105 七:
𦯓:《篇海》同葅。

106 七:
䓐:《集韻》殊倫切,音純。草名。

107 七:
𦯔:《集韻》田黎切,音題。草名。又《類篇》草木初生貌。俗作苐,非。

108 七:
莮:《集韻》那含切,音男。草名。《玉篇》萓莮也。本作宜男。

109 七:
𦯕:《集韻》蘇綜切,音宋。《類篇》草名。出《唐書·表》。

110 七:
𦯖:《類篇》同𦶄。又《字彙補》多葛切,音怛。蕈、𦯖,草。

111 七:
𦯗:《集韻》《類篇》𠀤與苟同。

112 七:
𦯘:《類篇》同𤼱。

113 七:
𦯙:《集韻》《類篇》𠀤與𦭿同。

114 七:
𦯚:《說文》䒷本字。

115 七:
䓑:《玉篇》《篇海》𠀤同萍。又《晉書·石崇傳》韭䓑齏是搗韭根,雜以麥苗耳。又䓑沙王舊城,見《水經注》。

116 七:
𦯛:《篇海》同𦶃,草也。○按卽毘字之譌。

117 七:
𦯜:《字彙補》音義與莞同。詳莞字註。

118 七:
𦯝:《韻學集成》與茮同。○按卽茮字之譌。

119 七:
𦯞:《集韻》備,古作𤰇,註見人部十一畫。

120 七:
𦯟:《直音》休居切,音虛。草華也。

121 七:
𦯠:《直音》俗薍字。

122 七:
𦯡:《直音》同𦮼。

123 七:
𦯢:《直音》同荈。

124 七:
𦯣:《篇海類編》才余切,聚平聲。草𦯣也。

125 七:
𦯤:《直音》音槍。動也。

126 七:
𦯥:《直音》同萱。

127 七:
𦯦:《直音》同藐。

128 七:
𦯧:《字彙補》同葉。又書涉切,音攝。《論語》葉公,《石經》作𦯧公。

129 七:
𦯨:《字彙補》居幽切,音鳩。《石鼓文》𦯨爲世里。舊音莽。或作䒪,亦作𦳕。

130 七:
䓒:《字彙補》同𦳋。《集韻》作𠣲。《類篇》作𠣯。𠣲字原作艸下𠣲。

131 七:
𦯩:《五音篇海》與荽同。

132 七:
𦯪:《集韻》胡了切,音皛。鳧茈也。

133 七:
𦯫:《字彙補》川思切,音脂。葅也。

134 七:
𦯬:《字彙補》食邪切,音蛇。姓也。《奇姓通》漢𦯬恬上書告江都王建。

135 七:
𦯭:《字彙補》茝字之譌。

136 七:
𦯮:《字彙補》門包切,音毛。菜也。

137 七:
𦯯:《字彙補》池爾切,音豸。補缺也。

138 七:
𦯰:《字彙補》坡生切,音烹。出水也。

139 七:
𦯱:《王褒·危俊騷》結榮𦯱兮逶逝。音義未詳。疑茝字之誤。

140 七:
𦯲:《吳越春秋》采葛婦作詩曰:葛不連蔓𦯲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音義未詳。又《字彙補》宋董𦯳精于五禮。字从廾,與此字稍異,音義亦闕。○按棻字註云:棻,香木。又云人名。疑𦯲、𦯳二字皆棻字之譌。

141 七:
𦯳:《字彙補》音義闕。詳𦯲字註。

142 七:
𦯴:《集韻》古文伊字。註見人部四畫。

143 七:
莽:《玉篇》《唐韻》《廣韻》莫朗切《集韻》《類篇》模朗切,𠀤音蟒。《說文》南昌謂犬善逐兔草中爲莽。又《揚子·方言》草,南楚之閒謂之莽。《孟子》在野曰草莽之臣。《趙岐註》莽亦草也。《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註》草冬生不死者。又《周禮·秋官·剪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山海經》朝歌之山有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又《拾遺記》有草名莽煌,炙人衣則焦,刈之爲席,方冬彌溫,以枝相摩則火出。又《爾雅·釋草》莽,數節。《疏》凡竹節閒促數者名莽。又《小爾雅》大也。又草深貌。《楚辭·天問》草木莽莽。又《莊子·則陽篇》君爲政焉勿鹵莽。《註》猶粗率也。又莽蒼,見蒼字註。又國名。《列子·周穆王篇》西極之南隅,名古莽之國。又姓。《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孟康曰:本姓馬,明德皇后惡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又《廣韻》莫厚切,音某。義同。又《唐韻古音》莫補切,音媽。《楚辭·九章》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又《集韻》謨郞切,音茫。莽蒼,亦讀平聲。俗作莾、莽。
考證:〔《屈原·離騷》夕攬中州之宿莽。〕謹照原文省中字。州改洲。〔《後漢·莽何羅傳註》〕謹按後漢無莽何羅傳,謹照原書改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

Total 1 paragraphs. Page 1 o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