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十一》 | 電子圖書館 |
1 | 十一: | 螪:《唐韻》式羊切《集韻》尸羊切,𠀤音商。《爾雅·釋蟲》蛶,螪蚵。《註》未詳。 |
2 | 十一: | 𧏸:《集韻》之石切,音隻。《字林》蟲名。 |
3 | 十一: | 𧏹:《唐韻》五介切《集韻》牛戒切,𠀤音𦗐。蟲名,𠯗食草木葉也。 |
4 | 十一: | 𧏺:《唐韻》香句切《集韻》吁句切,𠀤音煦。《玉篇》𧏺子,幺蠶。又王遇切,音芋。區遇切,驅去聲。義𠀤同。 |
5 | 十一: | 𧏻:《集韻》壁吉切,音必。《類篇》蟲名。 |
6 | 十一: | 𧏼:《直音》與蛀同。 |
7 | 十一: | 䗟:《集韻》壹計切,音翳。蟲名。 |
8 | 十一: | 𧏽:《玉篇》同蠮。 |
9 | 十一: | 䗠:《唐韻》似宣切《集韻》旬宣切,𠀤音旋。𧐗蝸,小螺也。與蜁同。又𧍲𧐗。詳𧍲字註。《廣韻》作𧐗。 |
10 | 十一: | 𧏾:《唐韻》女力切,音匿。同𧈟,詳𧈟字註。 |
11 | 十一: | 䗡:《唐韻》有乾切《集韻》於虔切,𠀤音焉。䗡䘎,蟲名。又地名。《山海經》崇吾之山,東望䗡淵。 |
12 | 十一: | 𧏿:《唐韻》直六切,音逐。《博雅》馬𧏿,馬蚿也。 |
13 | 十一: | 𧐀:《字彙》同蠰。 |
14 | 十一: | 𧐁:卽𧐒字。《篇海》作𧐁。 |
15 | 十一: | 𧐂:《集韻》《篇海》𠀤同蝕。 |
16 | 十一: | 𧐃:《正字通》俗字。俗𧏂字。 |
17 | 十一: | 𧐄:《集韻》兪戍切,音裕。螽飛貌。又兪玉切,音欲。與螸通。 |
18 | 十一: | 𧐅:《集韻》千余切,音疽。同蛆。 |
19 | 十一: | 䗢:《集韻》子皓切,音早。與蚤同。詳蚤字註。 |
20 | 十一: | 𧐆:《集韻》許計切,音餼。與𧉁同。 |
21 | 十一: | 螫:《唐韻》《韻會》《正韻》𠀤施隻切,音釋。《說文》蟲行毒也。《詩·周頌》莫予荓蜂,自求辛螫。《史記·淮隂侯傳》猛虎之猶豫,不如蜂蠆之致螫。《班固·西都賦》盪亡秦之毒螫。又《周禮·山師註》螫噬之蟲獸。劉音呼落切。《史記·田儋傳》蝮螫手則斬手。《索隱註》螫,音臛。又《史記·魏其傳》有如兩宮螫將軍。張晏讀郝,火各切。又《集韻》式夜切《唐韻古音》音赦。《韓詩》自求辛螫,作赦。《廣韻》亦作蠚。 |
22 | 十一: | 螬:〔古文〕𧕐《唐韻》昨勞切《韻會》《正韻》財勞切,𠀤音曹。《爾雅·釋蟲》蟦,蠐螬。《註》在糞土中者。《莊子·至樂篇》烏足之根爲蠐螬。《本草》一名乳齊,一名地蠶,一名應條,大者如足大指,以背滾行。《說文長箋》曹,猶官曹,言多也,故从曹。 |
23 | 十一: | 螭:《唐韻》丑知切《集韻》《韻會》《正韻》抽知切,𠀤音摛。《說文》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或曰無角曰螭。《前漢·司馬相如傳》蛟龍赤螭。《註》文穎曰:螭爲龍子。張揖曰:赤螭,雌龍也。又螭頭。《唐書·鄭朗傳》朗執筆螭頭下。又螭紐。《蔡邕·獨斷》天子璽以玉螭虎紐。又馬名。《西京雜記》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綠螭驄。又《唐韻古音》丑戈切。楚辭,駕兩龍兮驂螭,叶上波字韻,又註引《淮南子》: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正韻》亦作彲。《史記·齊世家》非龍非彲。《韻會》亦作離。《史記·周本紀》如豺如離。又與魑通。《左傳·昭九年》以禦螭魅。《註》山神,獸形。又通摛。《揚雄·蜀都賦》麗靡螭燭。 |
24 | 十一: | 螮:《唐韻》都計切《集韻》《韻會》《正韵》丁計切,𠀤音帝。《爾雅·釋天》螮東,虹也。《詩》作蝃。又《揚子·太𤣥經》蛡大螮小,虛。《註》國大德小,故民虛。又《類篇》當蓋切,音帶。蟲名。一曰蛇也。或作𧋍、蚳。 |
25 | 十一: | 螯:《唐韻》五勞切《韻會》牛刀切,𠀤音遨。《玉篇》車螯。《本草》其殻色紫,璀粲如玉,斑點如花,海人以火炙之,則殻開,取肉食之。《梁元帝·謝車螯啓》車螯,味高食部,名陳物志。又蟹螯。《韻會》大足,在首上如鉞者。《大戴禮》蟹二螯八足,非蛇蛆之穴,無所寄託者,用心躁也。《晉書·畢卓傳》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通作敖。《荀子·勸學篇》蟹六跪二敖。《說文》本作𧒥。《韻會》或作螯、𩪋。 |
26 | 十一: | 螰:《唐韻》《韻會》𠀤盧谷切,音鹿。《爾雅·釋蟲》蜓蚞,螇螰。《註》卽蝭蟧也。一名蟪蛄。互詳蚗蜩蟬等字註。 |
27 | 十一: | 䗣:《唐韻》下瞰切,憨去聲。瓜蟲。《齊民要術》崔寔曰:十二月臘時祀,炙𥯦樹瓜田,四角去䗣。又《集韻》胡紺切,音憾。乎監切,音銜。義𠀤同。又胡甘切,音酣。桑葉上蟲也。 |
28 | 十一: | 䗤:《唐韻》《集韻》𠀤餘封切,音容。䖺䗤也。《山海經》獨山塗末之水,東南流注于沔,其中多䖺䗤,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註》《騈雅》曰:蜛蝫、䖺䗤,睩聽齧人,皆毒蟲也。《郭璞·江賦》䖺䗤拂翼而掣燿。 |
29 | 十一: | 𧐇:《玉篇》同螱。 |
30 | 十一: | 螱:《唐韻》於胃切《集韻》紆胃切,𠀤音尉。飛蟻也。或作𧕈。 |
31 | 十一: | 螲:《唐韻》《集韻》𠀤陟栗切,音窒。蟲名。《玉篇》螻蛄也。《揚子·方言》螻螲謂之螻蛄。又《類篇》丁結切,音𦄔。《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蜘蛛,在穴中,有蓋。或作𧍱。 |
32 | 十一: | 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郞切,音唐。《說文》螳螂也。《禮·月令》仲夏螳螂生。《註》螳螂,螵蛸母也。《揚子·方言》螳螂謂之髦。《郭註》有斧蟲也,江東呼爲石蜋。又名齕肬。《吳越春秋》夫秋蟬登高樹,不知螳螂超枝緣條而稷其形。《莊子·人閒世》女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韓詩外傳》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御曰:其爲蟲也,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又水名。《水經注》沂水又東南,螳螂水入焉。又縣名。《華陽國志》螳螂縣出銀、鉛、白銅、雜藥,有螳螂附子。 |
33 | 十一: | 螴:《集韻》池鄰切,音陳。螴蜳。詳蜳字註。又丑刃切,音趂。義同。 |
34 | 十一: | 螵:《唐韻》撫招切《集韻》紕招切,𠀤音飄。螵蛸。詳蛸字註。又毗霄切,音瓢。義同。 |
35 | 十一: | 螶:《唐韻》强魚切《集韻》求於切,𠀤音渠。螶𧐋。詳𧐋字註。又《集韻》其呂切,音巨。獸名。《詩疏》本作渠。《說文》作螶。或作蟝、𧕎。 |
36 | 十一: | 𧐈:《集韻》作木切,音鏃。《類篇》蝦蟲頭上距。 |
37 | 十一: | 螷:《集韻》頻彌切,音陴。蚌狹而長者爲螷。又白猛切,音𩶁。與蜯、蚌通。或作蠯、𤼜。 |
38 | 十一: |
螸:《唐韻》羊朱切《集韻》弋朱切,𠀤音兪。《爾雅·釋蟲》蠭醜螸。《疏》螸,垂腴也。腴,卽腹下也。《說文長箋》猶釋典言流出穢惡也。又《集韻》兪玉切,音欲。義同。或作𧐄。 考證:〔《爾雅·釋蟲》《疏》螸,垂腴也,卽腹下也。〕謹照原文卽腹上增腴字。 |
39 | 十一: | 螹:《唐韻》慈染切,音漸。《說文》螹𧕮也。又《玉篇》才廉切。義同。 |
40 | 十一: | 螺:《集韻》盧戈切,音騾。與蠃同。 |
41 | 十一: | 𧐉:《集韻》同蜘。 |
42 | 十一: | 䗥:《唐韻》七恭切,音樅。螉䗥,小蜂也。生牛馬皮中。《集韻》蠮螉也。又《集韻》祖叢切,音葼。義同。一曰似䗲。又徂聰切,音叢。牆容切,音從。義𠀤同。《正字通》作𧐱。 |
43 | 十一: | 螻:《唐韻》落侯切《集韻》郞侯切《正韻》盧侯切,𠀤音樓。螻蛄。詳蛄字註。又螻蟈,蛙也。詳蟈字註。又土螻,獸名。《山海經》崑崙之丘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竹書紀年註》有大螻如羊。《魏公卿上尊號奏》有熊之興,地出大螻。又《說文》螭亦名地螻。又囿名。《晉語》趙𥳑子田于螻。《註》螻,晉君之囿。又《集韻》龍珠切,音廔。天螻,蟲名。《爾雅·釋蟲》螜,天螻。《古今注》螻蛄,一名天螻。《揚子·方言》蠀螬,秦、晉之閒謂之蠹,或謂之天螻。又音漏。內病也。《周禮·天官·內饔》馬黑脊而般臂螻。《羣經音辨》螻,干寶讀去聲。《呂氏春秋》戸樞不腐,流水不螻。《禮記》作漏。 |
44 | 十一: | 螼:《唐韻》弃忍切《集韻》遣忍切,𠀤音𤿳。《說文》螾也。《爾雅·釋蟲》螼蚓,蜸蚕。《註》江東呼寒蚓。互詳蜸字註。又《廣韻》羌印切,讀去聲。義同。 |
45 | 十一: | 䗦:《正字通》同蠭。《集韻》作䗬。 |
46 | 十一: | 螽:〔古文〕𧕠《唐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𠀤音終。《說文》蝗也。《爾雅·釋蟲》𧒂螽,蠜。《註》𧒂螽,一名蠜。《陸璣疏》今人謂蝗子爲螽子,兗州人謂之螣,《詩》云喓喓草蟲,趯趯𧒂螽是也。又《詩·周南》螽斯羽。《傳》螽斯,蜙蝑也。《疏》蜙蝑長而靑,長角長股,股鳴者也。或謂似蝗而小,斑黑。其股狀如玳瑁,五月中以兩股相切作聲,聞數步者也。又《爾雅·釋蟲》蟿螽,螇蚸。《疏》形似蜙蝑而細長,飛翅作聲者是也。又《釋蟲》土螽,蠰谿。《疏》土螽,今謂之土𧎩。似蝗而小,善跳者也。《說文》本作𧍸。《集韻》或作𧑄、𧕠。 |
47 | 十一: | 𧐊:《玉篇》同䗅。 |
48 | 十一: | 䗧:《唐韻》苦岡切《集韻》丘岡切,𠀤音康。䗧蛜。《方言·郭註》蜻蛉,淮南人呼爲䗧蛜。詳蛜字註。 |
49 | 十一: | 𧐋:《集韻》力灼切,音略。與𧐑同。《詩·曹風·蜉蝣傳》渠,略也。《疏》本或作𧐋。 |
50 | 十一: | 𧐌:《說文》息遺切。似蜥蜴而大。《正字通》同雖。 |
51 | 十一: | 𧐍:《唐韻》《集韻》𠀤書容切,音舂。《博雅》蜙蝑,𧐍黍也。通作舂。 |
52 | 十一: | 䗨:《集韻》牛居切,音魚。《類篇》蠹魚也。 |
53 | 十一: | 䗩:《集韻》倉歷切,音戚。《篇海》蟾蠩別名。《類篇》引《說文》圥鼀,詹諸。圥亦作𧐶。又七六切,音蹙。義同。《集韻》《類篇》本作𧐶。 |
54 | 十一: | 𧐎:《集韻》莫狄切,音覓。《玉篇》蟲名。《類篇》《博雅》𧌐𧐎,蜰也。見𧌐字註。 |
55 | 十一: | 𧐏:《直音》音遲。螘子。 |
56 | 十一: | 螾:《唐韻》翼眞切《集韻》《韻會》夷眞切,𠀤音寅。《類篇》蟲名,寒螿也。又《正韻》螼螾。《賈誼·弔屈原文》夫豈從蝦與蛭螾。讀平聲。又《集韻》羊進切,音鈏。義與蚓同。詳蚓字註。又《字彙補》神蚓也,大五六圍,長十餘丈。《史記·封禪書》黃龍地螾見。又《史記·律書》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 |
57 | 十一: | 螿:《唐韻》卽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良切,𠀤音將。《玉篇》寒螿,蟬屬。《方言·郭註》寒蜩,螿也,似蟬而小色靑。《正韻》亦作𧌜。 |
58 | 十一: | 蟀:《唐韻》所律切《韻會》《正韻》朔律切,𠀤音率。蟋蟀也。《詩·唐風》蟋蟀在堂,歲聿其莫。《疏》陸璣云: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澤如漆,有角翅。一名蛬,一名蜻蛚,楚人謂之王孫,幽州人謂之趣織。里語曰:趣織鳴,嬾婦驚是也。《古今注》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則鳴。《說文長箋》《開元遺事》云:宮人以金籠著蟋蟀,從事爲游戲閒玩。《說文》作𧍓。 |
59 | 十一: | 𧐐:《唐韻》《集韻》𠀤側革切,音貴。小貝也。《爾雅·釋魚》𧐐小而橢。《註》此皆說貝之形容。又資昔切,音積。義同。或作鰿。 |
60 | 十一: | 蟁:《玉篇》古文蚊字。註詳四畫。《前漢·中山靖王傳》聚蟁成雷。 |
61 | 十一: | 蟂:《唐韻》古堯切,音梟。水蟲,似蛇四足,能害人。《賈誼·弔屈原文》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徒從蝦與蛭螾。《註》應劭曰:蟂獺,小蟲,害魚者也。 |
62 | 十一: | 𧐑:《正韻》力灼切,音略。《說文》螶𧎾也。一曰蜉蝣蟲,朝生暮死者。《說文》本作𧎾。○按《唐韻》《韻會》亦皆作𧎾。徐鉉曰:从虫𡭴聲。似宜作𧎾爲正。《集韻》或作𧕌,亦作𧐋。 |
63 | 十一: | 蟃:《唐韻》《集韻》𠀤無販切,音萬。《玉篇》螟蛉,蟲也。《詩·小雅》螟蛉有子。《疏》俗謂之桑蟃。《爾雅·釋蟲》螟蛉,桑蟲。《註》桑蟃,亦曰戎女。又蟃蜒。《司馬相如·子虛賦註》蟃蜒,大獸,似貍,長百尋。 |
64 | 十一: | 蟄:《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立切,音䐲。《說文》藏也。《爾雅·釋詁》蟄,靜也。《疏》藏伏靜處也。《易·繫辭》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左傳·桓五年》凡祀,啓蟄而郊。《疏》啓蟄,言始發蟄也。《韻會》驚蟄,節名。又《玉篇》和集也。《詩·周南》宜爾子孫蟄蟄兮。又《集韻》質入切,音執。《莊子·天運篇》蟄蟲始作。郭象讀執。又《韻會》尺十切《正韻》尺入切,𠀤音叱。義同。 |
65 | 十一: |
䗪:《唐韻》《韻會》《正韻》𠀤之夜切,音柘。《說文》蟲也。一曰蝗類。又《玉篇》䑕婦,負蠜也。《周禮·秋官·赤叐氏》貍蟲。《註》貍蟲。䗪,肌蛷之屬。又《揚子·方言》蟒,南楚之外謂之䗪蟒。又《廣韻》之石切,音隻。《唐韻古音》張略切,音擆。義𠀤同。《玉篇》一作蟅。 考證:〔《周禮·秋官·赤叐氏》《註》貍蟲。䗪,肌蚞之屬。〕謹照原文蚞改蛷。 |
66 | 十一: | 蟅:註見䗪。 |
67 | 十一: | 𧐒:《唐韻》桑谷切《集韻》蘇谷切,𠀤音速。《玉篇》䗱𧐒,蟲名。 |
68 | 十一: | 蟆:《唐韻》莫霞切《集韻》《韻會》《正韻》謨加切,𠀤音麻。《說文》蝦蟆也。詳蝦字註。又《唐韻古音》讀謨。《易林》穴有狐烏,坎生蝦蟆。又《韻補》眉波切。《白居易詩》蠢蠢水中物,無用者蝦蟆。地旣蕃其生,使之族類多。又《韻會》末各切,音莫。蟲名,山南多饒此物,如蚊而小,攢聚映日,齧人作痕。《六書正譌》蝦蟆,字俗作䗫,非。 |
69 | 十一: | 蟇:《唐韻》《集韻》𠀤同蟆。 |
70 | 十一: | 䗫:《篇海》同蟆。 |
71 | 十一: | 蟈:《唐韻》《韻會》𠀤古獲切,音馘。《玉篇》蛙別名。《禮·月令》螻蟈鳴。《註》螻蟈,蛙也。《急就篇註》蛙,一名螻蟈,色靑,小形而長股。《周禮·秋官·蟈氏註》蟈,今御所食蛙也。字从虫國聲。別詳蛙字註。 |
72 | 十一: | 蟉:《唐韻》力幽切,音鏐。𧍘蟉,龍貌。又《韻會》力九切,音柳。《前漢·司馬相如傳》靑龍蚴蟉于東廂。《師古註》蚴蟉,行動貌。又《正韻》渠尤切《廣韻》渠黝切,𠀤音虯。義同。又《集韻》力弔切,音料。蜩蟉。詳蜩字註。或作繆。 |
73 | 十一: | 𧐓:《玉篇》音野。蟲名。 |
74 | 十一: | 𧐔:《集韻》席入切,音習。《類篇》𧐔𧐔,蟲貌。又弋入切,音熠。𧐔𧕋,蟲名,螢火也。詳螢字註。或作䗑。 |
75 | 十一: |
蟊:〔古文〕𧐘《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𠀤音侔。與蝥同。《說文》蠿蟊也。又謨蓬切,音蒙。龜兆氣不澤也。《書·洪範》曰圛曰蟊。○按《說文》蟊,莫浮切,蠿蟊也。蝥,莫交切,螌蝥也。二字音各別。然攷唐宋字書,蟊蝥𧎄音義相通,今以《唐韻》爲正。詳蟊字註。 考證:〔《書·洪範》圛曰蟊。〕謹照正義引鄭王本,圛上增曰字。 |
76 | 十一: | 蟋:《唐韻》《韻會》《正韻》𠀤息七切,音悉。《說文》蟋蟀也。詳蟀字註。又《集韻》所櫛切,音瑟。與𧒓同。註詳𧒓字。 |
77 | 十一: | 𧐕:《集韻》徒官切,音團。同鱄。魚名。別詳魚部。 |
78 | 十一: | 𧐖:《集韻》陵延切,音連。蜷𧐖,蟲盤曲貌。又《類篇》力健切,音僆。赤𧐖蛇。 |
79 | 十一: | 𧐗:《唐韻》似宣切,音旋。《玉篇》同䗠。 |
80 | 十一: | 𧐘:《集韻》蝥古作𧐘。註見本畫。 |
81 | 十一: | 𧐙:《集韻》亡遇切,音務。《類篇》蟲名。《博雅》蛷䗏,𧐙蛷也。 |
82 | 十一: | 𧐚:《說文長箋》之夜切,音柘。與蟅同。 |
83 | 十一: | 蟌:《淮南子·說林訓》水蠆爲蟌。《註》音聰。《唐韻》作䗓。又《篇海》七賜切。毛蟲也。○按《集韻》𧏀同蛓。从恖。《篇海》誤。 |
84 | 十一: | 𧐛:《篇海》同蝮。 |
85 | 十一: | 𧐜:《直音》與螜同。 |
86 | 十一: | 𧐝:《直音》同蚪。 |
87 | 十一: | 𧐞:《五音篇海》作木切。蟲集貌。○按卽𧎲字之譌。 |
88 | 十一: |
𧐟:《字彙補》名侯切,音矛。𧐟莣,靑蛉也。《淮南子·齊俗訓》水蠆爲𧐟莣。 考證:〔《淮南子·泰俗訓》〕謹照原文泰改齊。 |
URN: ctp:kangxi-zidian/1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