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Text Project | |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五》 | Library Resources |
1 | 五: | 蚭:《唐韵》《集韵》𠀤女夷切,音尼。《方言》:蚰蜒,北燕谓之䖡蚭。见䖡字注。 |
2 | 五: | 蚮:《集韵》敌德切,音特。本作𧊇。关中谓蛇虿毒曰𧊇。又《篇海》音态。《扬子·方言》蟒,宋、魏之闲谓之蚮。《博雅》蟅蟒,𧊇也。又《集韵》惕得切,音忒。义同。 |
3 | 五: | 蚯:《唐韵》去鸠切《集韵》袪尤切,𠀤音丘。《礼·月令》孟夏蚯蚓出。《本草注》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塿如丘,故名蚯蚓。馀详蚓字注。 |
4 | 五: | 䖤:《集韵》于袁切,音鸳。蜿字省文。 |
5 | 五: | 蚰:《唐韵》以周切《集韵》夷周切,𠀤音由。《玉篇》蚰蜒。《尔雅·注疏》此虫象蜈蚣,黄色而细长,呼爲吐舌。按《方言》云:蚰𧍢,自关而东谓之蚓𧍢,或谓之入耳,或谓之䗅𧕯,赵魏之闲或谓之蚨虶,北燕谓之䖡蚭,江东人呼蛩,皆今蚰蜒,喜入耳者也。《本草》蚰蜒,长寸馀,死亦蜷曲如环。《王逸·九思》巷有兮蚰蜒。又《集韵》伫六切,同𧏿。《尔雅疏》蛝虫,俗呼马𧏿。《方言》云:马蚿,其大者谓之马蚰是也。蚰音逐。 |
6 | 五: | 蚱:《唐韵》侧伯切《集韵》侧格切,𠀤音窄。《玉篇》蚱蝉,七月生。又《本草》蚱蜢。详蜢字注。又《集韵》侧驾切,音诈。义同。又助驾切,音乍。与鮓同,海鱼名。别详鱼部。 |
7 | 五: | 𧉞:《集韵》展吕切,音贮。《类篇》虫名。 |
8 | 五: | 蚲:《唐韵》符兵切《集韵》蒲兵切,𠀤音平。蛑蚲也。又《篇海》蚲䗽也,可以饰劒。《晋书·舆服志》汉制百官朝带劒,晋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蚲。 |
9 | 五: |
蚳:《唐韵》直尼切《集韵》《韵会》陈尼切,𠀤音迟。《玉篇》蚁卵也。《礼·内则》腵修。蚳醢。《注》蚍蜉子也。《周礼·天官·鼈人》共蚳以授醢人。《疏》谓蚁之子,取白者以爲醢。又《集韵》称脂切,音鸱。蠪蚳,兽名。《山海经》昆吾之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蚳。《注》蠪蚳,似九尾狐。 考证:〔《天官·鼈人》蚳醢。〕谨照原文改鼈人共蚳以授醢人。 |
10 | 五: | 蚴:《唐韵》于纠切,音黝。蚴蟉,龙貌。《司马相如·上林赋》靑龙蚴蟉于东厢。《注》蚴蟉,龙行貌。又《集韵》于虬切,音幽。《博雅》蚴蜕,蠮螉也。《扬子·方言》蜂之小者,燕、赵之闲或谓之蚴蜕。或作𧍘。 |
11 | 五: | 蚵:《唐韵》胡歌切《集韵》寒歌切,𠀤音何。《玉篇》蚵蠪,蜥蜴也。又口个切,音坷。螪蚵,虫名。详蛶字注。《尔雅·释虫》蛶,螪蚵。 |
12 | 五: | 蚶:《唐韵》呼谈切《集韵》《韵会》呼甘切,𠀤音憨。《尔雅·释鱼》魁陆。《注》《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卽今之蚶也。《郭璞·江赋》洪蚶专车。《注》蚶则径四尺,背似瓦垄有文。《唐书·孔戣传》明州岁贡淡菜、蚶蛤之属。又《集韵》沽三切,音甘。螺之小者。又胡甘切,音函。义同。或作蜬、魽。 |
13 | 五: | 𧉟:《唐韵》土来切《集韵》汤来切,𠀤音胎。黑贝,亦珠胎。又《类篇》堂来切,音台。义同。 |
14 | 五: |
蚷:《韵会》臼许切,音巨。商蚷,虫名。《庄子·秋水篇》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注》蚷,北燕谓之马蚿。又《集韵》求于切,音渠。义同。 考证:〔《庄子·秋水篇》犹𠋫蚊负山。〕谨照原文𠋫改使。 |
15 | 五: | 蚸:《玉篇》力的切。《尔雅·释虫》蟿螽,螇蚸。《注》蚸,音历。今俗呼似蜙䗥而细长,飞翅作声者爲螇蚸。又《集韵》昌石切,音斥。《类篇》细积切,音昔。义𠀤同。《唐韵》作蝷。 |
16 | 五: |
蚹:《唐韵》符遇切,音附。蚹蛇,腹下横鳞可行者。《庄子·齐物论》吾待蛇蚹、蜩翼耶。《注》蚹谓蛇腹下龃龉,可以行者也。又《尔雅·释鱼》蚹蠃,螔蝓。《注》卽蜗牛。详蝓字注。又《集韵》步木切,音仆。义同。 考证:〔《尔雅·释虫》蚹蠃,螔蝓。〕谨照原书释虫改释鱼。 |
17 | 五: | 䖥:《篇海》同蟊。 |
18 | 五: | 蚺:《正字通》俗蚦字。 |
19 | 五: | 蚻:《唐韵》《正韵》𠀤侧八切,音札。《尔雅·释虫》蚻,蜻蜻。《注》如蝉而小。《扬子·方言》蝉其大者谓之蟧,或谓之蝒马。其小者谓之麦蚻。《孟郊·征蜀联句》始去杏飞蜂,及归柳嘶蚻。 |
20 | 五: | 蚼:《集韵》举后切,音苟。《说文》北方有蚼犬,食人。又恭于切,音拘。蚼蛘,蚍蜉也。《博雅》蚍蜉,齐、鲁之闲谓之蚼蟓,梁、益之闲谓之元蚼。《郭注》音驹。又权于切,音劬。原蚕,其蛹蝰蚼。又《唐韵》呼后切,音吼。义与蚍蜉同。或作𧊛。 |
21 | 五: | 𧉠:《唐韵》同蛓。 |
22 | 五: |
䖦:《唐韵》职悦切,音拙。虫也。又《集韵》曲勿切,音屈。《说文》蛣䖦也。或作𧌑。《尔雅·释虫》蝎,蛣𧌑。《注》木中蠹虫。又五忽切,音兀。义同。 考证:〔《尔雅·释虫》蝎,蛣䖦。《注》木中虫也,或作𧌑。〕谨照原文䖦改𧌑。虫也改蠹虫。或作𧌑三字移于尔雅上。 |
23 | 五: | 𧉡:《集韵》乳勇切,音宂。《类篇》小虫行也。 |
24 | 五: | 𧉢:《玉篇》戸决切,音穴。虫名。 |
25 | 五: | 蚽:《集韵》符羁切,音皮。虫名。 |
26 | 五: | 蚾:《集韵》补火切,音播。蟾蜍也。《本草》䗪虫,一名蚵蚾虫。又《玉篇》薄碑切,音皮。亦虫也。 |
27 | 五: | 䖧:《唐韵》奴曷切,音捺。𧍷螫也。《博雅》痛也。又《集韵》陟列切。与蜇同。《春秋疏》虿长尾谓之蝎,毒伤人曰䖧。 |
28 | 五: | 𧉣:《集韵》虞欲切,音玉。《类篇》蟙𧉣,虫名。 |
29 | 五: | 𧉤:《唐韵》符万切,音饭。虫名。 |
30 | 五: | 𧉥:《唐韵》博墨切,音北。虫似蟹而四足。又《集韵》古北字。注见匕部三画。 |
31 | 五: | 𧉦:《唐韵》王伐切,音越。螊𧉦,蚌。出《魏书》。 |
32 | 五: | 蚿:《唐韵》《正韵》胡田切《韵会》胡千切,𠀤音贤。《广韵》马蚿,虫。《庄子·秋水篇》夔怜蚿,蚿怜蛇。《博物志》百足,一名马蚿,中断成两段,各行而去。《本草》马蚿,形如蚯蚓,紫黑色,触之卽侧卧如环,故又名刀环。又紫蚿。《本草》石蜐,一名紫蚿。互详䗃、𧏿二字注。又《集韵》胡涓切,音悬。义同。 |
33 | 五: | 蛀:《唐韵》之戍切《集韵》朱戍切,𠀤音注。《本草》木蠹虫,亦名蛀虫。 |
34 | 五: | 蛁:《唐韵》都僚切《集韵》丁僚切,𠀤音凋。《玉篇》蟪蛄,卽蛁蟧虫也。互见蟧蟟二字注。《集韵》或作虭。 |
35 | 五: | 𧉧:《唐韵》羌举切《集韵》口举切,𠀤去上声。𧉧蚥也。亦作鼁。《尔雅·释鱼》鼁𪓰蟾诸。又《韵会》讫业切,音劫。与蜐通。详蜐字注。 |
36 | 五: | 𧉨:《正字通》俗蛩字。 |
37 | 五: | 𧉩:《唐韵》《集韵》𠀤博故切,音布。蝜𧉩,虫也。《类篇》似蚬。 |
38 | 五: | 𧉪:《唐韵》古牙切《集韵》居牙切,𠀤音加。米中虫也。 |
39 | 五: | 𧉫:《唐韵》竹洽切,音札。斑身小虫。 |
40 | 五: | 䖨:《集韵》常只切,音石。虫名,螳蜋也。一名䖨蜋。又之石切,音只。《类篇》同蟅。 |
41 | 五: | 蛂:《唐韵》《集韵》𠀤蒲结切,音蹩。《玉篇》蟥蛢也。《尔雅·释虫》蛂,蟥蛢。《注》甲虫也。大如虎,豆绿色。今江东呼黄蛢。又《类篇》敷勿切,音拂。方未切,音沸。骈迷切,音鼙。义𠀤同。 |
42 | 五: | 𧉬:《玉篇》音文。虫名。《正字通》同蟁。 |
43 | 五: | 蛃:《唐韵》兵永切《韵会》《正韵》补永切,𠀤音丙。《尔雅·释虫》蟫,白鱼。《注》衣书中虫,一名蛃鱼。《本草》丙其尾形也。又《集韵》白猛切,音蚌。义同。 |
44 | 五: | 䖩:《唐韵》毗必切《集韵》簿必切,𠀤音苾。《玉篇》黑蜂也。又毗至切,音鼻。虫名。 |
45 | 五: | 蛄:《唐韵》古胡切《韵会》《正韵》攻乎切,𠀤音孤。《说文》蝼蛄也。《扬子·方言》蝼螲谓之蝼蛄。《本草》一名天蝼,一名仙蛄。穴土而居,有短翅,四足。雄者善鸣而飞,雌者腹大羽小,不善飞翔,吸风食土,喜就灯光。《尔雅疏》鼫鼠,蔡邕以爲蝼蛄。又《玉篇》蟪蛄也。《扬子·方言》蛥蚗,楚谓之蟪蛄。《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注》春生者夏死,夏生者秋死,故不知春秋。又《扬子·方言》蛄䗐谓之强䖹。 |
46 | 五: | 蛅:《唐韵》汝盐切《集韵》如占切,𠀤音髥。《尔雅·释虫》蟔,蛅蟖。《注》蛓属也,今靑州人呼蛓爲蛅蟖。孙叔然云八角螫虫,失之。《本草》雀瓮,一名蛅蟖房,一名𧒮舍,一名红姑娘。陶弘景曰:蛅蟖,蚝虫也,在石榴树上,其背毛螫人。又《集韵》之廉切,音占。义同。 |
47 | 五: | 𧉭:《唐韵》奴古切,音弩。水弩,虫名。俗从虫。 |
48 | 五: | 蛆:《唐韵》子鱼切《韵会》《正韵》子余切,𠀤音苴。《类篇》蝍蛆。《尔雅·释虫》蒺藜,蝍蛆。《注》似蝗而大腹,长角,能食蛇脑。《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广韵》蝍蛆,食蛇蜈蚣也。《关尹子·三极篇》蝍蛆食蛇,蛇食蛙,蛙食蝍蛆,互相食也。又《集韵》千余切,音疽。《说文》蝇乳,肉中虫也。《本草》蛆,蝇之子也。凡物败臭则生之。《北史·甄琛传》曾拜官,诸賔悉集,郉峦晚至。琛谓峦:何处放蛆来,今晚始顾。又水蛆。《正字通》生南方溪㵎,长寸馀,黑色。又雪蛆,隂山、峨眉二山,积雪不消,生蛆大如瓠,俗呼雪蛆。《集韵》或作𧐅。 |
49 | 五: | 蛇:《唐韵》食遮切,音茶。《集韵》《韵会》𠀤时遮切,音闍。毒虫也。《左传·庄十四年》内蛇与外蛇鬭。《疏》蛇,北方水物。《酉阳杂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种。《尔雅翼》蛇,草居,常饥,每得食稍饱,辄复蜕殻,冬辄含土入蛰,及春出蛰则吐之。《埤雅》牛以鼻听,蛇以眼听。又《庄子·达生篇》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注》委蛇,泥鰌。又星名。《左传·襄二十八年》蛇乗龙。《注》蛇,𤣥武之宿,虚、危之星。《晋书·天文志》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天蛇也。又地名。《后汉·郡国志》南阳郡随西有断蛇丘。《注》卽衔珠之蛇。又姓。《通志·氏族略》姚苌,蛇后,南安人。又有建武将军蛇元,望出雁门。又《广韵》弋支切,音移。《诗·召南》委蛇委蛇。《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庄子·庚桑楚》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韵补》龙蛇之蛇,亦读爲移。《诗·小雅》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罴字、下之字韵。又徒河切,音驼。《张衡·西京赋》感河冯,怀湘娥,惊蛧蜽,惮蛟蛇。又委蛇之蛇,亦叶音驼。《古音考》《陆机·答贾谧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兖服委蛇。又《集韵》陈知切,音驰。地名。《春秋传》盟于殴蛇,《公羊传》作殴虵,与曲池同。又《字汇补》以遮切,音耶。《集韵》关中谓毒虫曰蛇。《韵会》本作它,汤河切。《说文》它,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托何切。臣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佩觿》蛇字从也,误。 |
50 | 五: | 𧉮:《正字通》俗蛇字。 |
51 | 五: | 𧉯:《集韵》迷浮切,音牟。《类篇》鱼名,本作䱕。 |
52 | 五: | 𧉰:《篇海》徒典切,音殄。守宫异名也。《直音》同蜓。又《集韵》昨结切。𧍠字省文。详𧍠字注。 |
53 | 五: | 蛈:《唐韵》《集韵》𠀤他结切,音铁。《尔雅·释虫》王蛈蜴。《注》卽螲蟷。《本草》:螲蟷,一名蛈母。详螲字注。又《集韵》徒结切,音迭。他计切,音替。义𠀤同。 |
54 | 五: | 蛉:《唐韵》《韵会》𠀤郞丁切,音灵。《玉篇》蜻蛉。详蜻字注。又螟蛉。《诗·小雅》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传》螟蛉,桑虫也。《疏》俗谓之桑蟃,亦呼爲戎女。陆玑云:似步屈,其色靑而细小,或在草莱上。 |
55 | 五: | 䖪:《唐韵》卽移切《集韵》将支切,𠀤音赀。虫,似蝉。又《山海经》枸状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尾,其名曰䖪鼠,见则其邑大旱。又《集韵》仄蟹切,音抧。亦虫名。又《玉篇》徂移、子尔二切,义同。○按䖪鼠䖪字本作𪕊,经从虫。 |
56 | 五: | 𧉱:《騈雅》蜓蛷,蟪蛄也,音切未详。 |
57 | 五: | 𧉲:《唐韵》郞击切。与蝷同。○按《类篇》《篇海》俱作𧉲。 |
58 | 五: | 𧉳:《说文长笺》同蚌,从虫𡴀声,步项切。《直音》作𧉻。 |
59 | 五: | 蛊:《篇海》同蛊。 |
60 | 五: | 𧉴:《直音》同蜜。 |
61 | 五: | 𧉵:《直音》同蚅。 |
62 | 五: | 𧉶:《直音》同蛀。 |
63 | 五: | 䖫:《直音》同蚌。〇按《字汇补》䖫字注:《金都统郞君行记》有此字,音义未详。○按䖫、䖫笔画相近,似卽一字。䖫字从䖝作。 |
64 | 五: | 𧉷:《博雅》音黍。𧌻蝑,蝽𧉷也。 |
65 | 五: | 蛋:《字汇补》徒叹切,音但。古作蛋。《柳宗元·飨军亭记》胡夷蛋蛮。又《字汇补》俗呼鸟卵爲蛋。又鸭蛋洲,江上地名。 |
URN: ctp:kangxi-zidian/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