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六》

Library Resources
1 六:
蛐:《集韻》區玉切,音曲。《玉篇》蛐蟮也。

2 六:
蛑:《唐韻》莫浮切《韻會》迷浮切《正韻》莫侯切,𠀤音侔。《唐韻》蝤蛑,似蟹而大。《續博物志》蝤蛑,大有力,能與虎鬭,螯能剪殺人。互見蝤字註。又《爾雅·釋蟲》莫貈,蟷蜋,蛑。疏:莫貈,一名蟷蜋,一名蛑。《集韻》作䗋。
考證:〔《爾雅·釋蟲》莫貈,蟷螂,蛑。〕謹照原文螂改爲蜋。〔《揚子·方言》蟷螂,或謂之虰蛑。〕謹按方言虰下無蛑字,謹改爲疏莫貈,一名蟷蜋,一名蛑。

3 六:
蛒:《唐韻》古伯切《集韻》各頟切,𠀤音格。《揚子·方言》蠀螬,梁、益之閒謂之蛒,或謂之蛭蛒。《博雅》蛭蛒,蚰蜒也。又蛄諸謂之杜蛒。又《集韻》轄格切,音胳。義同。

4 六:
蛓:《唐韻》《集韻》𠀤七賜切,音刺。《說文》毛蟲也。《爾雅·釋蟲》蛁,毛蟲。《疏》蛁,一名毛蠹,卽蛓也。今俗呼爲毛蛓,有毒螫人。《王逸·九思》蛓緣兮我裳。又《唐韻》七吏切。義同。《玉篇》或作螆𧉠𧍤蚝。《類篇》別作𧋐。《集韻》又作𧏀。又𧊸。
考證:〔《爾雅·釋蟲》蜭,毛蟲。《疏》蜭一名毛蠹。〕謹照原文兩蜭字𠀤改蛁。毛蟲改毛蠹。

5 六:
𧊏:《玉篇》音該。蟲名。

6 六:
蛔:《集韻》胡隈切,音回。同蛕。

7 六:
蛕:《集韻》胡隈切,音回。《說文》腹中長蟲。《柳宗元·罵尸蟲文》脩蛕養心,短蟯穴胃。又《集韻》虎猥切,音賄。土蟲。《玉篇》或作蚘、蛔。

8 六:
𧊐:《集韻》劣戌切,音律。蟲名。《類篇》从𧍶省。

9 六:
䖭:《唐韻》居倦切,音眷。䖭蠾,蜘蛛別名。又《集韻》蠀螬,蟲。《方言》:自關而東謂之䖭蠾。又《玉篇》居袁切,讀平聲。䖭蠣,蛸䗚也。〇按《方言》䖭𧑏,今本亦作䖭蠣。

10 六:
𧊑:《唐韻》《集韻》𠀤莫江切,音尨。《爾雅·釋蟲》蝚,𧊑螻。《註》𧊑螻,螻蛄類。又《集韻》謨蓬切,音蒙。義同。又步項切,音棒。與蚌同。

11 六:
蛗:《正字通》房久切,音阜。《爾雅·釋蟲》蛗螽,蠜。詳螽字註。《唐韻》作𧒙。《集韻》作𧋰。

12 六:
䖮:《唐韻》許兩切,音響。與蠁同。

13 六:
蛘:《唐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𠀤音羊。蟲名。○按《字彙》音養,非。蛘字讀羊,䖹字讀養,二字音義各別。詳䖹字註。

14 六:
蛙:〔古文〕䵷《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瓜切,音哇。《說文》蝦蟆屬。《本草》今處處有之,似蝦蟆而背靑綠色,尖觜細腹,俗謂之靑蛙。亦有背作黃路者,謂之金線蛙。《尹文子·大道上篇》路逢怒蛙而軾之。《前漢·五行志》武帝元鼎五年秋,蛙與蝦蟆羣鬭。又《韻會》淫也。《前漢·王莽傳》紫色蛙聲。《註》淫蛙之聲。又烏蝸切,音哇。義同。本作䖯。或書作鼃。別詳黽部。

15 六:
䖯:《韻會》蛙本字。註見蛙。又《集韻》苦圭切,音奎。蠆也。又通奎。《史記·律書》北至于奎。《徐廣註》奎一作䖯。

16 六:
𧊒:《唐韻》七四切,音次。蟲似蜘蛛。

17 六:
𧊓:《集韻》田聊切,音迢。《篇海》同蜩。

18 六:
蛚:《唐韻》《正韻》良薛切《韻會》力薛切,𠀤音列。蜻蛚,蟋蟀。《酉陽雜俎》蛚屬郤行。詳蟀字註。《直音》作𧊿。

19 六:
蛛:《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𠀤音誅。《說文》蜘蛛也。本作鼄。《唐韻》䵹鼄,網蟲。《字說》云:設一面之網,物觸而後誅之,知誅義者也。今文作蛛。《爾雅疏》蟗,卽䵹鼄別名也,又名鼄蝥。今江東呼蝃蝥。《說文》謂之鼄蝥,作網鼄蝥也。《揚子·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閒謂之鼄蝥。自關而東,趙、魏之郊謂之䵹鼄,或謂之蠾𧍳。北燕、朝鮮冽水之閒謂之蝳蜍。郭璞云:齊人又呼社公,亦言網公。其在地中布網者,名土䵹鼄。其作網絡幕草上者,名草䵹鼄也。《關尹子·三極篇》聖人師蜘蛛立網罟。《西京雜記》蜘蛛集而百事喜。《埤雅》蜘蛛布網如罾,其絲右繞。今磨旋蔓生皆循右而轉,亦自然之理。《爾雅翼》春月游絲有長數丈許者,皆蜘蛛所爲也。蝥字从敄从黽作。

20 六:
蛜:《唐韻》於脂切,音咿。蛜蝛。《說文》作蛜委,鼠婦也。通作伊。《·豳風》伊威在室。《韓愈詩》破竈蛜蝛盈。又䗧蛜。《方言·郭註》蜻蛉,淮南人呼爲䗧蛜。互詳蝛字註。《集韻》省作𧉅。

21 六:
䖰:《篇海》普夬切,音派。蠓䖰,小飛蟲。

22 六:
𧊔:《集韻》以淺切,音演。同𧍢。

23 六:
蛝:《唐韻》戸閒切,音閑。蟲名。《爾雅·釋蟲》蛝,馬䗃。《疏》蛝蟲,一名馬䗃,一名馬蠲蚐,俗呼馬𧏿。《類篇》一曰蝮蜪也。一曰蚍蜉。又《集韻》魚巾切,音銀。義同。
考證:〔《爾雅·釋蟲疏》一名馬蠲虳。〕謹照經典釋文虳改蚐。

24 六:
蛞:《唐韻》苦括切《集韻》苦活切,𠀤音闊。蝦蟇子名。又《說文》附蠃背負殻者曰蝸牛,無殻者蛞蝓。《本草》一名陵蠡,一名託胎蟲,一名鼻涕蟲。陶弘景曰:蛞蝓無殻,不應有蝸名。附蝸,卽蝸牛也。又古活切,音括。蛞螻,螻蛄也。詳蛄字註。又《玉篇》胡括切。與活通,蛞𧓕也。詳蝌字註。又《集韻》食列切,音舌。與蛥通。詳蛥字註。

25 六:
蛟:《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𠀤音交。《說文》龍之屬也,池魚三千六百,蛟來爲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卽去。《埤雅》蛟,其狀似蛇而四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眉交,故謂之蛟。《山海經》蛟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述異記》虎魚老者爲蛟。《酉陽雜俎》魚二千斤爲蛟。《禮·月令》季夏,命漁師伐蛟。《前漢·武帝紀》自尋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又蛟羊。《述異記》蛟羊似羊而無角。

26 六:
䖱:《集韻》曲王切,音匡。《類篇》大蝦也。《唐韻》作䖱。䖱字作匚内干,不从王。

27 六:
𧊕:《唐韻》息弓切《集韻》思融切,𠀤音嵩。《玉篇》蟲名。

28 六:
𧊖:《集韻》設職切,音識。《類篇》𧊖䘃,蟲名,仙鼠也。

29 六:
𧊗:《集韻》仍吏切,音餌。《類篇》釣魚食也。

30 六:
蛠:《集韻》郞計切,音麗。《類篇》蜃屬也。

31 六:
𧊘:《玉篇》音袴。蟲名。

32 六:
蛡:《唐韻》與職切《集韻》逸職切,𠀤音弋。蛡蛡,蟲行貌。又《類篇》蜂也。《揚子·太𤣥經》蛡大螮小。又《玉篇》音詡。義同。

33 六:
𧊙:《玉篇》職以切。蟲名。

34 六:
𧊚:《玉篇》音同。蟲也。

35 六:
蛢:《正字通》俗蛢字。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𠀤音屏。《說文》𧑐蟥,以翼鳴者。《爾雅·釋蟲》蛂蟥,蛢。《註》甲蟲也。詳蛂字註。通作蛢。字头从幷作。

36 六:
蛣:《唐韻》去吉切《集韻》喫吉切,𠀤音詰。《爾雅·釋蟲》蝎蛣𧌑。詳蝎字註。又蛣蜣、蜣蜋,𠀤詳蜣字註。又璅蛣。《述異記》淮海之人呼璅蛣爲蟹奴。《郭璞·江賦》璅蛣腹蟹。《註》《南越志》:璅蛣長寸餘,大者長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楡莢,合體共生,俱爲蛣取食。《字彙補》《漢律》會稽郡獻蛣醬。又《類篇》蛣蟩,井中小蟲。又《集韻》詰結切,音猰。吉詣切,音計。義𠀤同。

37 六:
䖲:《唐韻》詳遵切《集韻》松倫切,𠀤音旬。《玉篇》蟲名。又《類篇》祖叢切,音騣。蛪䖲,似蟬。

38 六:
𧊛:《集韻》許后切,音吼。同蚼。蚍蜉也。

39 六:
蛤:《唐韻》《正韻》古沓切《韻會》葛合切,𠀤音鴿。《玉篇》蚌蛤也。《禮·月令》雀入大水爲蛤。《國語註》小曰蛤,大曰蜃。《前漢·地理志》果蓏蠃蛤,食物常足。《註》似蚌而圓。《大戴禮》蚌蛤龜珠,與月盈虧。又魁蛤。《韻會》一名復累,老服翼所化。又文蛤。《夢溪筆談》文蛤卽吳人所食花蛤也。又靈蛤。《酉陽雜俎》仙藥有白水靈蛤。又萬年蛤。《飛燕外傳》眞臘夷獻萬年蛤。又山蛤。《本草》在山石中藏蟄,似蝦蟇而大,黃色,能吞氣飮風露。又蝦蛤,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格蝦蛤,鋋猛氏。又蛤魚,蛙名。《本草》蛙小其聲曰蛤,俗名石鴨,所謂蛤子也。《韓愈詩》蛤卽是蝦蟇,同實浪異名。又蛤解。《揚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宮大而能鳴,謂之蛤解。詳蚧字註。又蛤蜊,見蜊字註。《韻會》作𧊧,从虫合聲。

40 六:
𧊜:《唐韻》五各切《集韻》逆各切,𠀤音咢。《說文》似蜥蜴,長一丈,水潛,吞人卽浮出。又《集韻》匹各切,音粕。義同。《六書正譌》俗作鰐、鱷,𠀤非。

41 六:
䖳:《唐韻》除駕切,音䅊。水母也,一名羵。形如羊胃,無目,以鰕爲目。《玉篇》形如覆笠,泛泛常浮隨水。《爾雅翼》䖳生東海,正白,濛濛如沫,又如凝血,縱廣數尺,有智識,無頭目處所,故不知避人。衆鰕附之,隨其東西,故《江賦》曰水母目鰕也。又《韻會》陟駕切,音咤。義同。亦作吒。

42 六:
蛥:《唐韻》《集韻》𠀤食列切,音舌。《玉篇》蛥蚗。《類篇》蟬類。《揚子·方言》蛥蚗,齊謂之螇螰,楚謂之蟪蛄,或謂之蛉蛄,秦謂之蛥蚗。又之列切,音浙。義同。又虭蛥。詳虭字註。《集韻》或作蛞。

43 六:
𧊝:《集韻》黑各切,音郝。《說文》螫也。詳螫字註。

44 六:
𧊞:《玉篇》音𠛬。海蟲名。

45 六:
蛦:《唐韻》以脂切《集韻》延知切,𠀤音夷。螗蛦。附見蜩蝘註。又𧒀蛦。《左思·蜀都賦》𧒀蛦山棲。《註》𧒀蛦,鳥名也,如今之山雞。又田黎切,音題。義同。

46 六:
𧊟:《玉篇》仁余切,音如。蟲名。

47 六:
蛧:《唐韻》文兩切《集韻》文紡切,𠀤音網。《說文》蛧蜽也。《淮南王說蛧蜽》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髮。《魯語》木石之怪曰夔蛧蜽。《註》蛧蜽,山精,好斆人聲而迷惑人也。《張衡·南都賦》追水豹兮鞭蛧蜽。《註》蛧蜽,山川之精物也。《韻會》蛧蜽,《周禮》作方良,《史記·孔子世家》作𦊀閬,《左傳》作㒺兩。《六書正譌》別作䰣魎。

48 六:
䖴:《集韻》餘招切,音餆。《類篇》蟲名。又《正字通》同珧。引《六書故》:似蚌,其柱最珍。別見玉部。

49 六:
䖵:《唐韻》古渾切《韻會》公渾切,𠀤音昆。《說文》蟲之總名也,从二虫,凡䖵之類皆从䖵。《長箋》二虫與沝、屾、斦、誩同義,有昆弟之象。古人造字有取于象形者,則從二虫同體作䖵。虫䖵蟲三部,若無可分體者。詳略爾。又《韻會》通昆,《》草木昆蟲。師古曰:衆也。又鄭𤣥曰:昆蟲,明蟲也,明蟲得陽則生,得隂則藏。《禮·祭統》昆蟲之異。《註》溫生寒死之蟲也。《集韻》亦作蜫。

50 六:
蛨:《唐韻》《集韻》𠀤莫白切,音陌。虴蛨,蟲也。

51 六:
𧊠:《集韻》容朱切,音兪。蠾𧍳,蜘蛛。詳蛛字註。字亦作蝓。又雙雛切,音毹。蠷𧍳,多足蟲。或作䗏。

52 六:
蛩:《唐韻》《集韻》《韻會》𠀤渠容切,音卭。《玉篇》巨虛也。《山海經》北海內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註》卽蛩蛩,巨虛也,一走百里。郭璞曰:巨虛卽蛩蛩,互言耳。《韓詩·外傳》西方有獸曰蟨,得甘草必銜以遺蛩。蛩,巨虛。《說苑》蛩蛩見人將來,必負蟨以走。二獸者,非性心愛蟨也,爲得甘草而貴之也。《阮籍·詠懷詩》蛩蛩亦念饑。又《字彙補》蛩蛩,憂思貌。《劉向·九歎》志蛩蛩而懷顧兮,䰟眷眷而獨逝。又蝗也。《淮南子·本經訓》飛蛩滿野。又《說文》秦謂蟬蛻爲蛩。又《集韻》古勇切,音拱。蟲名,百足也。《爾雅·註疏》蚰𧍢,江東人呼蛩。音鞏。

53 六:
𧊡:《集韻》《韻會》𠀤同蛩。

54 六:
𧊢:《正字通》蚻字之譌。

55 六:
𧊣:《篇海》音曳。蟲名。

56 六:
蛪:《唐韻》苦結切《集韻》詰結切,𠀤音挈。蛪蠅,蟲。又吉屑切,音結。《玉篇》蛪蚼,似蟬而小。又《正韻》魚列切,音臬。《類篇》與蜺同。《史記·天官書》其蛪者類闕旗。《集韻》或作𧑨。

57 六:
蛫:《唐韻》過委切,音詭。《說文》蟹也。《集韻》蟹六足者。一曰鼠負。又《類篇》一曰猿類。又《山海經》卽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骨,名曰蛫,是可以禦火。《司馬相如·上林賦》獑胡豰蛫。

58 六:
𧊤:《正字通》俗蜴字。

59 六:
𧊥:《唐韻》辛律切《集韻》雪律切,𠀤音䘏。水蟲名。海蟀也。

60 六:
𧊦:《集韻》俯九切,音否。《類篇》蠶臥也。

61 六:
蛬:《唐韻》《正韻》居竦切《韻會》古勇切,𠀤音鞏。《爾雅·釋蟲》蟋蟀,蛬。《註》今促織也。《揚子·方言》蜻蛚,楚謂之蟋蟀,或謂之蛬。《郭註》梁國呼蛬音鞏。《蠡海集》蛬近隂,依於土,以陽而爲聲,又蛬隂,性妒,相遇必爭鬭。別詳蟋蟀字註。又《廣韻》巨容切,音邛。《集韻》居用切,音拱。義𠀤同。《玉篇》一作𧋯。《正韻》通作蛩。
考證:〔《揚子·方言》《郭註》梁園呼蛬爲鞏。〕謹照原文園改國。爲改音。

62 六:
蛭:《唐韻》之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日切,𠀤音質。《說文》蟣也。又水蛭。《本草》一名馬蟥,一名馬鼈,處處河池有之。有數種,以水中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乾之爲佳。《劉向·新序》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前漢·賈誼傳》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服虔註》蛭,水蟲。又《韻會》有石蛭、草蛭、泥蛭等名。又飛蛭。《司馬相如·上林賦》蛭蜩蠼猱。《註》《山海經》:不咸之山,飛蛭四翼。又《爾雅·釋蟲》蛭,蝚,至掌。《註》義未詳。又姓。《正字通》見《姓苑》。又《廣韻》徒結切,音耋。陟栗切,音窒《集韻》竹例切,音㿃。義𠀤同。

63 六:
𧊧:《五音篇海》與蛤同。

64 六:
𧊨:《說文解字》人占切。蚦本字,从蟲冄聲。

65 六:
𧊩:《類篇》敷容切,音丰。與蜂同。

66 六:
𧊪:《直音》同𧈦。王竹溪:𧈦字義不詳。

67 六:
𧊫:《直音》與螝同。蠶蛹。

68 六:
𧊬:《六書正譌》黑各切,音壑。毒螫也,又舒亦知列二切,俗作蠚、螫,𠀤非。

69 六:
𧊭:《直音》於眞切,音因。蟲名。

70 六:
蛮:《直音》蠻字省文。

71 六:
𧊮:《字彙補》音義同蛬。

72 六:
𧊯:《五音篇海》以丙切,音永。蟲名,甲類。

73 六:
𧊰:《海篇》同蛜。

74 六:
𧊱:音未詳。《唐書·李師古傳》棣州有蛤𧊱鹽池,歲產鹽數十萬斛。

75 六:
𧊲:音未詳。《顧氏說略》𧖣𧊲,其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於殿脊上。

URN: ctp:kangxi-zidian/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