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九》

電子圖書館
1 九:
蝌:《唐韻》《集韻》《韻會》𠀤苦禾切,音科。蝌蚪。本作科。《爾雅·釋魚》科斗,活東。《疏》蝦蟇子。此蟲一名科斗,一名活東,頭圓大而尾細,古文似之,故孔安國皆云科斗文字是也。《本草》一名懸針,一名水仙子。《李時珍曰》蝌蚪,狀如河豚,頭圓,身上靑黑色,始出有尾無足,稍大則足生尾脫,治疥瘡,又可染鬚髮。《爾雅翼》月大盡生前兩足,月小盡生後兩足。

2 九:
𧍒:《集韻》《韻會》《正韻》𠀤尺兗切,音舛。《類篇》蠉𧍒,動蟲。一曰無足蟲。或作耑。《莊子·胠篋篇》耑耎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註》耑或作𧍒。又楚委切。蟲動貌。

3 九:
䗋:《集韻》迷浮切,音謀。蝤䗋也。或作蛑。

4 九:
𧍓:《唐韻》《玉篇》同蟀。《說文》作𧍓。詳蟀字註。

5 九:
蝍:《唐韻》子力切《集韻》節力切,𠀤音卽。蝍蛆,蜈蚣也。詳蛆字註。又蝍𧑙。《博雅》蝍𧑙,尺蠖也。又蝍蛉。《博雅》蝍蛉,倉螘也。又《廣韻》資悉切,音喞。飛蟲名。

6 九:
蝎:《唐韻》胡葛切《集韻》何葛切,𠀤音褐。《說文》蝤蠐也。《爾雅·釋蟲》蝤蠐,蝎。《又》蝎,蛣𧌑。《註》木中蠹蟲。《又》蝎,桑蠹。《註》卽蛣𧌑。《嵆康·荅難養生論》蝎盛則木朽。《曹植·藉田論》封人有以輕鑿修鉤去樹之蝎者,曰:不識天下亦有蝎乎。曰:三苗、共工,非堯之蝎與。《劉勰·新論》身之有慾,如樹之有蝎。《揚子·方言》蝎,噬逮也,東齊曰蝎,北燕曰噬逮。又餅名。《釋名·釋飮食》餅名有蝎餅。又《集韻》胡公切,音洪。籀文虹字。
考證:〔《爾雅·釋蟲》蝎,蛣䖦。《註》木中蟲。《又》蝎,桑蠹。《註》卽蛣䖦。〕謹照原文兩蛣䖦𠀤改蛣𧌑。木中下增蠹字。〔《揚子·方言》蝎,噬逮也,東齊曰蝎,北燕曰噬逮。〕謹按此係釋訓詁與上下文釋蟲名者不類,謹將此段移置下文如樹之有蝎下,加又字以别之。又按方言原文北燕曰噬爲句,逮通語也爲句不連讀。今省逮字。〔《嵆康·客難養生論》〕謹照原文客改荅。

7 九:
蝏:《集韻》唐丁切,音亭。䗒蝏。詳䗒字註。又蜻蝏。《本草》一名蜻蛉。詳蜻字註。

8 九:
𧍔:《集韻》伊消切,音腰。靑𧍔。《玉篇》毒蛇名。

9 九:
蝐:《集韻》莫佩切,音妹。與瑁同。《類篇》瑇瑁,龜屬。或从虫。又莫代切,音䆀。義同。

10 九:
蝑:《唐韻》相居切《集韻》《韻會》《正韻》新於切,𠀤音胥。《說文》蜙蝑也。《爾雅·釋蟲》蜤螽,蜙蝑。《揚子·方言》舂黍謂之蜙蝑。互詳蜙、蚗二字註。又《集韻》寫與切,音湑。象呂切,音敘。義𠀤同。又《廣韻》司夜切,音卸。鹽藏蟹。《集韻》或作𧌊𧌖𧌋。

11 九:
蝒:《唐韻》武緣切《集韻》彌延切,𠀤音綿。《說文》馬蜩。或作𧏈。《類篇》又作𧍹。

12 九:
𧍕:《唐韻》其虐切《集韻》極虐切,𠀤音噱。《說文》渠𧍕蜋,一曰天社蟲。又《類篇》乞約切,音郤。蟲名,天甲也。

13 九:
蝓:《唐韻》羊朱切《集韻》容朱切,𠀤音兪。《說文》螔蝓也。《爾雅·釋魚》蚹蠃,螔蝓。《註》卽蝸牛也。《儀禮·土冠禮註》蠃醢,螔蝓醢。又《揚子·方言》蜘蛛謂之螔蝓。又《類篇》夷周切,音猶。義同。或作𧍳。
考證:〔《爾雅·釋蟲》蚹蠃,螔蝓。〕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

14 九:
蝔:《唐韻》古諧切《集韻》居諧切,𠀤音皆。《類篇》蟲名,猥狗也。淮南呼爲雨母。《廣韻》《淮南子》曰:蝔知雨至。蝔蟲大如筆管,長三寸,代謂之猥狗,知天雨,則於草木下藏其身。又戸皆切,音諧。義同。

15 九:
𧍖:《集韻》所景切,音省。蟲也。

16 九:
蝕:《唐韻》乗力切《集韻》《韻會》實職切,𠀤音食。《廣韻》敗創也。《玉篇》日月蝕也。《釋名》日月虧曰蝕,稍小侵虧如蟲食草木之葉。《漢書·韋昭註》虧敗曰蝕。《晉書·天文志》十煇,五曰闇,謂日月蝕。或曰脫光也。《春秋》本作食。又《韻會》凡物侵蠹皆曰蝕。又《集韻》六直切,音力。谷名,在杜南。《前漢·高帝紀》從杜南入蝕中。《李奇註》蝕音力。《如淳曰》蝕,入漢中道川谷名。又盧東切,音籠。與豅同。詳豅字註。或作𧐂。

17 九:
䗌:《集韻》桑經切,音星。《類篇》䗌蜓,蟲名。《正字通》蜻蛉,俗讀星廷,因譌作䗌字,聲義𠀤非。

18 九:
蝖:《集韻》許元切,音萱。《玉篇》蠀螬也。《揚子·方言》蠀螬,或謂之蝖𧏚。《郭註》亦呼當齊,或呼地蠶,或呼蟦蝖。《韓詩·外傳》蝖飛蠕動,各樂其性。

19 九:
蝗:《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光切,音黃。《說文》螽也。《陸佃云》蝗字从皇,今其首腹背皆有王字。《禮·月令》蟲蝗爲災。《前漢·文帝紀》旱,蝗。《師古註》蝗卽螽也,食苗爲災,今俗呼爲簸鍾。《後漢·五行志》蝗蟲貪苛之所致也。《吳志·趙達傳》少從單甫受學,治九宮一算之術,至計飛蝗,射隱伏,無不中效。又《唐韻古音》戸盲切,音橫。《演春秋繁露》云:徽州稻苦蟲害,俗呼橫蟲。又《韻會》戸孟切,橫去聲。義同。

20 九:
蝘:《唐韻》《集韻》𠀤於殄切,音偃。《·大雅》如蜩如螗。《傳》螗,蝘也。《疏》蟬屬也。草木疏云:一名蛁蟟,靑徐謂之螇螰,楚人謂之蟪蛄,秦燕謂之蛥蚗,或名之蜓蚞。郭云:俗呼爲胡蟬,江南謂之螗蛦,互詳蜩、蟬二字註。又蝘蜓。《爾雅·釋魚》蜥蜴,蝘蜓。《揚雄·解嘲》執蝘蜓而嘲龜龍,不亦病乎。《註》說文曰: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蜴。《古今注》蝘蜓一名龍子,一曰守宮,一曰蛇醫,大者長三尺,其色黑紺者善螫人。一名黑螈,一名綠螈也。《廣韻》《博物志》:蝘蜓卽守宮,以器養之,食以朱砂,體盡赤,重七斤,擣萬杵,以㸃女人體,終身不滅。淫則㸃滅,故號守宮。漢武試之,驗。互見蜥字註。又《集韻》隱幰切,音匽。義同。或作𧓱。
考證:〔《爾雅·釋蟲》蜥蜴,蝘蜓。〕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

21 九:
𧍗:《篇海》同蠚。《楚辭·天問註》蠭蟻,有𧍗毒之蟲。《集韻》作𧍷。詳蠚字註。

22 九:
蝙:《唐韻》布𤣥切《集韻》《韻會》𤰞眠切,𠀤音邊。《說文》蝙蝠也。《爾雅·釋鳥》蝙蝠,服翼。《註》齊人呼爲蟙䘃,或謂之仙鼠。《揚子·方言》自關而東,蝙蝠謂之服翼,或謂之飛鼠,或謂之老鼠,或謂之𠨧鼠。《李白詩序》荆州淸溪有乳穴,穴中玉泉交流,有蝙蝠千歲,體白如銀。《焦氏·易林》蝙蝠夜藏,不敢晝行。《韓愈詩》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昬到寺蝙蝠飛。又《集韻》蒲眠切,音胼。《類篇》魚名。

23 九:
𧍘:《唐韻》於虯切,音幽。《玉篇》𧍘,虯龍貌。《司馬相如·大人賦》驂赤螭靑虯之𧍘蟉蜿蜒。又《集韻》於糾切,音黝。義同。又通蚴。《博雅》蚴蛻,或作𧍘蛻。詳蚴字註。

24 九:
蝚:《唐韻》如由切《集韻》而由切,𠀤音柔。蟲名。《爾雅·釋蟲》蝚,蛖螻。《註》蛖螻,螻蛄類。《又》蛭蝚至掌。《註》未詳。又蝚蠕,國名。《晉書·馮跋載記》蝚蠕勇斛律遣使求跋女,跋許之。又《集韻》奴刀切,音峱。與獶、猱同。貪獸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蛭蜩玃蝚。《師古註》今所爲戎皮,爲案褥者也。
考證:〔《爾雅·釋蟲》蝚,蠬螻。《註》蠬螻,螻蛄類。〕謹照原文兩蠬字𠀤改蛖。

25 九:
𧍙:《唐韻》防鋄切《韻會》父鋄切,𠀤音范。《博雅》蜂也。本作范。《禮·檀弓》范則冠而蟬有緌。詳范字註。

26 九:
蝛:《唐韻》《韻會》𠀤於非切,音威。蛜蝛。詳蛜字註。

27 九:
𧍚:《篇海》與蛔同。

28 九:
蝜:《集韻》扶缶切,音婦。𧑓蝜,蟲名。又《玉篇》蝜𧉩蟲,大如蜆,有毒。又《柳宗元·蝜蝂傳》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取,卬其首負之,雖困劇不止。

29 九:
蝝:《唐韻》與專切《集韻》余專切,𠀤音沿。《爾雅·釋蟲》蝝,蝮蜪。《註》蝗子未有翅者。《春秋·宣十三年》冬蝝生。《註》以冬生,過寒而死,故不成螽。《劉歆云》蚍蜉子也。《說苑》蠹蝝仆柱梁。又《集韻》兪絹切,緣去聲。義同。又馨兗切,音䁵。同蠉。井中小蟲。

30 九:
䗍:《集韻》同蠡。又《類篇》蕃夷聚落謂之𤑺䗍。

31 九:
𧍛:《玉篇》同蛹。

32 九:
䗎:《集韻》因蓮切,音烟。《類篇》蟲名。

33 九:
𧍜:《唐韻》渠追切,音葵。蟲名。

34 九:
𧍝:《篇海》同蝭。

35 九:
蝞:《唐韻》《集韻》𠀤明祕切,音媚。《廣韻》蝞似蝦,寄生龜殻中,食之益人顏色。《郭璞·江賦》蜦䗚鱟蝞。《註》蝞,食之顏色有愛媚。《唐書·廢后王氏傳》武才人誣后與母挾蝞道蠱上,帝信之,下詔廢后。

36 九:
䗏:《唐韻》所鳩切《集韻》疎鳩切,𠀤音搜。《玉篇》蛷䗏,蟲名。亦名蠷䗏。《博雅》蛷䗏,𧐙蛷也。又《酉陽雜俎》古蠼䗏,短狐,踏影蠱,皆中人影爲害。

37 九:
𧍞:《唐韻》同𧊜。

38 九:
蝟:《唐韻》《集韻》《韻會》𠀤于貴切,音胃。《玉篇》蟲也,似豪豬而小。《韻會》通作彙。《爾雅·釋獸》彙,毛剌。《註》卽蝟也。《陸佃云》可治胃疾。《炙轂子》刺端分兩岐者蝟,如棘針者䖶。蝟似鼠,性獰鈍,物少犯近,則毛刺攢起如矢。《前漢·賈誼傳》反者如蝟毛而起。《史記·龜筴傳》蝟辱于鵲。《註》《續博物志》云:蝟能跳入虎耳,見鵲便自仰腹受啄。《焦贛·易林》虎饑欲食,見蝟而伏。《西京雜記》元封二年大寒,牛馬皆踡蹜如蝟。又山名。《華陽國志》滇池有白蝟山,山無石,惟有蝟也。或作猬。《張衡·東京賦》攎狒猬。《集韻》亦作𧳪。

39 九:
蝠:《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六切,音福。《爾雅·釋鳥》蝙蝠,服翼。詳蝙字註。又與蝮通。《後漢·崔琦傳·外戚箴》蝠蛇其心,縱毒不辜。《註》卽蝎蝠也。又《唐韻古音》方墨切。《陳思王·蝙蝠賦》吁何姦氣,生兹蝙蝠。形殊性詭,每變常式。行不由足,飛不假翼。

40 九:
䗐:《唐韻》式支切《集韻》商支切,𠀤音施。《爾雅·釋蟲》蛄䗐,强䖹。詳䖹字註。又《集韻》施智切,音翅。羊至切,音肄。義𠀤同。

41 九:
蝡:《唐韻》而兗切《韻會》《正韻》乳兗切,𠀤音輭。《說文》動也。《淮南子·原道訓》蠉飛蝡動。《前漢·匈奴傳》跂行、喙息、蝡動之類,莫不就安利,避危殆。《馬融·廣成頌》蝡蝡蟫蟫。又蝡蛇。《山海經》南海之內,黑水、靑水之閒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又《集韻》乳尹切,音𠷀。義同。或作蠕、𧔀。

42 九:
蝢:《集韻》奚結切,音纈。《類篇》肹蝢,國名,月支也。

43 九:
蝣:《唐韻》以周切《韻會》夷周切,𠀤音由。蜉蝣。詳蜉字註。又《集韻》力求切,音流。義同。亦作䖻。又與蝤通。詳下蝤字註。

44 九:
蝤:《唐韻》自秋切《集韻》字秋切《韻會》《正韻》慈秋切,𠀤音遒。《說文》蝤蠐也。《爾雅·釋蟲》蝤蠐,蝎。《註》在木中。《疏》《方言》云:關東謂之蝤蠐,梁、益之閒謂之蝎。其在木中者白而長,故詩人以比婦人之頸。《詩·衞風》領如蝤蠐。《埤雅》蝤蠐之體有豐潔且白者,《七辨》曰:蝤蠐之領,阿那宜顧,是也。又《廣韻》卽由切,音啾。蝤蛑,似蟹而大,生海邊。又《集韻》夷周切,音由。與蝣通。《前漢·王褒傳》蜉蝤出以隂。《孟康註》蜉蝤,渠略也。《師古註》蜉蝤,甲蟲也,好叢聚而生。又《韻會》蝤蛑之蝤。亦音由。

45 九:
蝥:《唐韻》莫浮切,音謀。食穀蟲。《說文》本又作蟊。食草根者,吏冒取民財則生。《·小雅》及其蝥賊。《傳》食根曰蝥,食節曰賊。《左傳·成十三年》帥我蝥賊。又蝥弧,旗名。《左傳·隱十一年》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又《集韻》《韻會》𠀤謨交切,音茅。螌蝥。詳螌字註。又《廣韻》亡遇切,音務。蠡名。亦作𧐙。又武夫切,音無。《爾雅·釋蟲》䵹鼄,鼄蝥。詳蛛字註。或作𧍟。

46 九:
𧍟:《集韻》同蝥。註詳蝥字。

47 九:
𧍠:《集韻》昨結切,音截。《類篇》小蟲名。海葅有𧍠𧌊。或省作𧉰。

48 九:
𧍡:《類篇》同蠈。

49 九:
蝦:《唐韻》胡加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加切,𠀤音遐。《說文》蝦蟆也。《史記·龜筴傳》月爲𠛬而相佐,見食于蝦蟆。《前漢·武帝紀》元鼎五年秋,鼃蝦蟆鬭。《酉陽雜俎》蝦蟆無腸。又蝦蟆護,鳥名。《酉陽雜俎》南山下有鳥,名蝦蟆護,多在田中,頭有冠,色蒼足赤,形似鷺。又車名。《南史·殷琰傳》前右軍杜叔寶等𠀤勸琰同逆,帝遣劉勔西討之,作大蝦蟆車,載土,牛皮蒙之,推以塞塹。又蝦蛤,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格蝦蛤。見蛤字註。又《集韻》虛加切,音鰕。蟲名。又《篇海》與鰕通。《爾雅翼》蝦多鬚,善游而好躍。今閩中五色蝦,長尺餘,具五色。梅蝦,梅雨時有之。蘆蝦,靑色,相傳蘆葦所變。泥蝦,稻花變成,多在泥田中。又蝦姑,狀如蜈蚣,一名管蝦。《洞冥記》有丹蝦,長十丈,鬚長八尺,其鼻如鋸。《張衡·南都賦》駮蝦委蛇。
考證:〔《張衡·南都賦》蛟蝦委蛇。〕謹照原文蛟改駮。

50 九:
䗑:《類篇》同𧐔。

51 九:
䗒:《集韻》蒲幸切,音並。《類篇》水蟲名,似蛤。《本草》䗒蝏,馬刀別名。見蜌字註。

52 九:
蝧:《集韻》於驚切,音英。《類篇》蜂屬。

53 九:
蝨:《唐韻》所櫛切《集韻》《韻會》《正韻》色櫛切,𠀤音瑟。《說文》齧人蟲也。《抱朴子·塞難》蝨生於我,而我非蝨父母,蝨非我子孫。《淮南子·說林訓》大廈旣成,燕雀相賀。湯沐旣具,蟣蝨相弔。《前漢·項籍傳》搏牛之蝱,不可以破蝨。又沙蝨。《博雅》沙蝨,𧍲𧐗也。《本草》所在皆有之,雨後人晨昏踐沙,必著人,如毛髮,刺人便入皮裏。又牛蝨,在牛身上。又豕蝨。《莊子·徐無鬼》濡需者,豕蝨是也。又狗蝨。《韓愈詩》靈麻撮狗蝨。《註》靈麻,今胡麻,狀如狗蝨。《本草》云:一名狗蝨。《集韻》亦作𧋜。《干祿字書》俗作虱。《六書正譌》从䖵,从卂。卂卽迅字,疾也。蝨行疾,會意。俗作虱,非。

54 九:
𧍢:《唐韻》以淺切,音演。螾𧍢,蟲。見蝸字註。又《集韻》夷然切,音延。與蜒通。

55 九:
蝩:《唐韻》直容切《集韻》《韻會》傳容切,𠀤重平聲。《玉篇》蠶晚生者。《韻會》《周禮》謂之原蠶。又《集韻》諸容切,音鐘。蝗也。或作𧑆。

56 九:
蝪:《唐韻》吐郞切,音湯。《爾雅·釋蟲》王蛈,蝪。《註》卽螲蟷。詳螲字註。又《集韻》徒郞切,音唐。義同。

57 九:
蝫:《直音》同蠩。《集韻》作鯺。

58 九:
蝬:《唐韻》子紅切《集韻》祖叢切,𠀤音葼。《玉篇》三蝬,蛤屬。《郭璞·江賦》三蝬𧉈江。《註》《臨海水土物志》曰:三蝬,似蛤。

59 九:
蝭:《唐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𠀤音題。蝭蟧,蟪蛄也。《大戴禮》蟬也者,蝭𧔉也。《揚子·方言》蛥蚗,自關而東謂之虭蟧。或謂之蝭蟧。又《集韻》都黎切,音低。丁計切,音帝。義𠀤同。又《類篇》常支切。與芪同。《爾雅註》蝭母,藥草,知母也。又蝭蛙,鳥名。見蛙字註。或作𧋘、蛦。

60 九:
蝮:《唐韻》芳福切《集韻》《韻會》《正韻》芳六切,𠀤音覆。《說文》虫也。《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註》身廣三寸,頭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種蛇,名爲蝮虺。《楚辭·招魂》蝮蛇蓁蓁。《註》蝮,大蛇也。《前漢·田儋傳》蝮蠚手則斬手,蠚足則斬足。《師古註》蝮出南方。《博物志》蝮蛇,秋月毒甚,無所蜇螫,齧草木以泄其氣,草木卽死。人樵採爲草木所傷刺者,亦殺人。《本草》蝮蛇,形不長,頭扁口尖,身赤文斑,亦有靑黑色者。人犯之,頭足貼著。《韓愈詩》蝮蛇生子時,坼裂腸無肝。又《爾雅·釋蟲》蝝,蝮蜪。《註》蝗子未有翅者。又蝮蜟,蟬未蛻者。見《論衡》。又姓。《通志·氏族略》唐乾封元年,攺武惟良爲蝮氏。又《集韻》房六切,音伏。義同。又蝮蜪之蝮亦音匐,鼻墨切。

61 九:
𧍣:《篇海》同蠆。

62 九:
𧍤:《篇海》同蛓。○按《集韻》作蟌。

63 九:
𧍥:《玉篇》音逶。水𧍥也。

64 九:
𧍦:《字彙》他典切,音腆。《正字通》蜸蚕爲蚓別名。《爾雅》本作蚕,非。从必作𧍦。

65 九:
𧍧:《唐韻》許咸切《集韻》虛咸切,𠀤音醶。《本草》𧍧䗯,一名生䗯,又名𧍧蛤。《𨻰藏器曰》生東海,似蛤而扁,有毛。或作螊。

66 九:
蝯:《唐韻》雨元切《集韻》于元切,𠀤音袁。《說文》禺屬。《廣韻》蝯猴五百歲化爲玃。《爾雅·釋獸》猱蝯善援。《前漢·江都王建傳》繇王閩疾,遺建荃、葛、珠璣、犀甲、翠羽、蝯熊奇獸。《玉篇》或作猨。《說文·徐鉉註》蝯,別作猨,非。○按《長箋》言:攀援如蟲,故入虫部,然書冊所載,或从虫,或从犭,不可偏廢,今但載《爾雅》《漢書》二條,餘从犭者,別詳犬部。

67 九:
蝰:《唐韻》苦圭切《集韻》傾畦切,𠀤音奎。蟲名。蠶蛹也。又《博雅》虺蝰也。《本草》靑蝰,卽竹根蛇。

68 九:
𧍨:《正字通》䖭字之譌。

69 九:
蝱:《唐韻》武庚切《集韻》眉耕切《正韻》眉庚切,𠀤音盲。《說文》齧人蟲。《爾雅翼》大曰蝱,小曰䗽。《莊子·天下篇》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蝱之勞也。《前漢·中山靖王傳》明月曜夜,蚊蝱宵見。《淮南子·說山訓》蝱散積血。又黃蝱。《管子·地員篇》其山之旁,有彼黃蝱。又浦蝱。《本草》靑蚨,一名蒲蝱。又鹿蝱。秋閒蝱大小集牛馬尾,尾至重不能掉,亦名牛蝱。又木蝱,從木葉中出,綠色如小蟬。又飛蝱,箭名。《揚子·方言》箭之三鐮,長尺六者,謂之飛蝱。《潘岳·閒居賦》激矢蝱飛。又鳥名。《博物志》崇丘山有鳥,一足一翼,相得而飛,名曰蝱,見則吉良,乗之壽千歲。又山名。《山海經》大荒之中有蝱山。又與莔通,貝母也。《詩·衞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疏》其葉如括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又《唐韻古音》武郞切,音邙。《焦氏·易林》去如奔蝱,害不能傷。或作虻、䖟。

70 九:
𧍩:《唐韻》古屑切《集韻》吉屑切,𠀤音結。蠸𧍩,蟲名,一曰蝗屬。

71 九:
蝲:《唐韻》盧達切,音辣。蝲蟽,蟲名。

72 九:
𧍪:《唐韻》遇俱切《集韻》元俱切,𠀤音愚。《博雅》蟱𧍪,魚伯,靑蚨也。又名𧑒𧍪。《酉陽雜俎》𧑒𧍪,形如蟬,其子如蝦,著草葉。得其子則母飛來就之。煎食,辛而美。又《集韻》魚容切,音顒。義同。

73 九:
蝳:《集韻》《韻會》𠀤徒沃切,音毒。蝳蜍,今之蜘蛛。《爾雅疏》《方言》云:鼄蝥,北燕、朝鮮洌水之閒謂之蝳蜍。又待戴切。與瑇同。詳玉部。

74 九:
𧍫:《集韻》于貴切,音胃。蛒𧍫,蟲名。《篇海》本作絡緯,聲相似也。後改虫旁,與𧐔蠷皆非《蒼頡》本文。

75 九:
𧍬:《玉篇》烏合切。蟲名。

76 九:
𧍭:《唐韻》疾緣切,音泉。貝也,本作泉。《爾雅·釋魚》餘泉白,黃文。《註》以白爲質,黃爲文點。

77 九:
𧍮:《唐韻》古迥切《集韻》畎迥切,𠀤音炅。《玉篇》𧍮𧑗,似蛙而小,觸之腹脹。一名胮肛。

78 九:
𧍯:《玉篇》房中切,蟲窟也。

79 九:
䗓:《唐韻》倉紅切《集韻》麤叢切,𠀤音悤。蜻蜓也。《淮南子·齊俗訓》蝦蟆爲鶉,水蠆爲䗓。詳前蜻蛉註。

80 九:
蝴:《正字通》洪吾切,音胡。蝴蝶,本作胡。詳蝶字註。

81 九:
蝵:《篇海》七由切,音秋。𧊒蝵,蜘蛛也。《集韻》同蟗。或作蠤。

82 九:
𧍰:《集韻》良中切,音隆。蟲名,或从隆。

83 九:
𧍱:《正字通》螲字之譌。

84 九:
蝶:《唐韻》徒協切《韻會》達協切,𠀤音牒。《說文》本作蜨,蛺蜨也。俗作蝶。《玉篇》蝴蝶。《莊子·至樂篇》烏足之根爲蠐螬,其葉爲蝴蝶。又《齊物論》莊周夢爲蝴蝶。《古今注》蛺蝶,一名野蛾,一名風蝶,江東呼爲捷末。其大者名爲鳳子,亦名鳳車,名鬼車,生江南柑橘園中。又紺蝶,遼東人呼爲紺幡,一曰童幡,一曰天雞。《爾雅翼》今菜中靑蟲,當春時緣行屋壁或草木上,以絲自圍,一夕視之有圭角,六七日其背罅裂,蛻爲蝶出矣。滕王圖畫蛺蝶,有江夏斑、大海眼、小海眼、村裏來,菜花子之目。《北史·魏收傳》收輕薄,時人號曰驚蛺蝶。《詩話總龜》謝逸有蝶詩三百首,人呼爲謝蝴蝶。又《廣韻》他協切,音帖。蝶蹋,蟲名。

85 九:
蝷:《唐韻》郞擊切,音歷。《爾雅·釋蟲》蟿螽螇蝷。亦作蚸。詳蚸字註。又《集韻》先的切,音錫。同蜥。見蜥字註。

86 九:
𧍲:《唐韻》房連切《集韻》毗連切,𠀤音㛹。《博雅》沙蝨,𧍲𧐗也。《玉篇》一作𧍻。

87 九:
䗔:《唐韻》戸鉤切《集韻》胡溝切,𠀤音侯。《玉篇》螔䗔。《揚子·方言》守宮,東齊海岱謂之螔䗔。又《類篇》下遘切,音𠋫。水蟲,似龍,出南海。

88 九:
蝸:《唐韻》《韻會》《正韻》𠀤古華切,音瓜。《說文》蝸蠃也。《爾雅·釋魚》蚹蠃,螔蝓。《註》卽蝸牛也。《疏》按《本草》陶註云:生山中及人家,頭形似蛣蝓,但背負殻爾。《古今注》蝸牛,陵螺也。殻如小螺,熱則自懸葉下。野人結圓舍如蝸牛之殻,故曰蝸舍,蝸殻宛轉有文章。《莊子·則陽篇》有國于蝸牛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牛之右角者曰蠻氏。《郭璞·江賦》鸚螺𧐗蝸。又《韻會》公蛙切,音騧。與媧通。《禮·明堂位》女蝸之笙簧。又古禾切,音戈。《莊子》郭象註讀戈。
考證:〔《爾雅·釋蟲》蚹蠃,螔蝓。〕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

89 九:
𧍳:《正字通》俗𧊠字。

90 九:
𧍴:《篇海》音練。赤𧍴,蛇名。《類篇》作𧐖。《正字通》按《本草》赤楝蛇,从木,非从虫。

91 九:
蝹:《唐韻》於倫切《集韻》紆倫切,𠀤音贇。蝹蝹,龍貌。《張衡·西京賦》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韓愈詩》山磨電奕奕,水淬龍蝹蝹。又行貌。《郭璞·江賦》神蜧蝹蜦以沉游。又《集韻》縈緣切,音娟。《玉篇》於云切,音氳。義𠀤同。又《廣韻》烏皓切,音襖。蟲名,如猿,常地下食人腦。《述異記》秦繆公時,陳倉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豬非豬。二童子曰:此名蝹,以松柏穿其首則死。

92 九:
𧍵:《集韻》洪孤切,音胡。蜂屬。

93 九:
𧍶:《集韻》劣戌切,音律。蟲名。或省作𧊐。

94 九:
𧍷:《集韻》黑各切,音郝。同𧊝。又敕略切,音踔。蟲毒。一曰痛也。又呼酷切,音熇。詳蠚、𧍗二字註。

95 九:
𧍸:《集韻》之戎切,音終。與螽同。

96 九:
𧍹:《類篇》彌延切。同蝒。

97 九:
𧍺:《玉篇》籀文虹字。

98 九:
𧍻:《玉篇》婢沿切,同𧍲。

99 九:
𧍼:《類篇》力孽切。與蛚同。

100 九:
𧍽:《玉篇》同蟻。

101 九:
𧍾:《篇海》音秋。與𧏋同。

102 九:
𧍿:《篇海》徒典切,同蜓。蝘𧍿。詳蜓字註。

103 九:
𧎀:《類篇》先的切,音錫。與蜥同。《博雅》蠪,𧎀蜴也。又《字彙補》作𧌨。《王逸·九思》斥𧌨蜴兮進龜龍。

104 九:
𧎁:《直音》同蚧。

105 九:
䗕:《海篇》同蜿。

106 九:
𧎂:《字義總略》同蝦。

107 九:
𧎃:《字彙補》七醉切,音翠。蟲名。

108 九:
蝺:《字彙補》果羽切,音齲。好貌。《呂氏春秋》惠子之言蝺焉,美無所用。又音禹。《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旁行蝺僂。

109 九:
𧎄:《篇海類編》莫侯切,音謀。䖦蟱,蟲名,卽蜘蛛也。又音茂。蟲名,蛷𧎛也。又音霧。與蝥同。◎按卽蝥字之譌。

URN: ctp:kangxi-zidian/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