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三》

電子圖書館
1 三:
訉:《玉篇》《集韻》𠀤扶泛切,音梵。多言也。《字彙補》譌作𧥭,非。

2 三:
𧥡:《說文》籀文誕字。

3 三:
訊:〔古文〕𧨼訙𧫓䛜𠱖《唐韻》《集韻》《韻會》𠀤思晉切,音信。問也。《·小雅》召彼故老,訊之占夢。《傳》訊,問也。《公羊傳·僖十年》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註》上問下曰訊。又《玉篇》辭也。《爾雅·釋言》言也。《郉疏》訊,問以言也。《·小雅》執訊獲醜。《傳》訊,辭也。《箋》言也。《疏》謂其有所知識,可與之爲言辭。又《爾雅·釋詁》告也。《疏》訊者,告問也。《詩·𨻰風》夫也不良,歌以訊之。《傳》訊,告也。韓詩曰:諫也。又讓也。《吳語》乃訊申胥。《註》告讓也。又書問。《左傳·文十七年》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註》執訊,通訊問之官。《荀卿·雲賦》行遠疾速,而不可託訊者與。《註》訊,書問也。又鞫罪。《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羣臣,二曰訊羣吏,三曰訊萬民。《禮·王制》出征執有罪,反釋奠于學,以訊馘告。又治也。《禮·樂記》訊疾以雅。《註》訊,亦治也。雅,樂器,奏此以治舞者之疾。又《博雅》動也。《韻會小補》振訊,整理之義,見《左傳·隱四年孔疏》。又通作誶。《·大雅》執訊連連。《箋》訊,言也。亦作誶。又《史記·賈誼傳》訊曰已矣。《註》李奇曰:訊,告也。張晏曰:《離騷》丁寧亂辭也。索隱曰:重宣其意也。《漢書》作誶。又通作迅。《禮·樂記》訊疾以雅。《註》奮訊也。《釋文》訊,本又作迅。又《前漢·揚雄傳》猋駭雲訊。《師古註》訊,亦奮訊也。《文選》作迅。又《集韻》須閏切,音濬。《說文》義同。又《集韻》雖遂切,音隧。與譢同。問也,告也,讓也,諫也。亦通作誶。又《·小雅》凡百君子,莫肯用訊。《朱傳》訊,音息悴切。叶上瘁下退。又叶息七切,音悉。《左思·魏都賦》翩翩黃鳥,銜書來訊。人謀所尊,鬼謀所秩。李善讀。

4 三:
𧥢:《集韻》誇古作𧥢。註詳六畫。又人名。必𧥢、汝𧥢,見《宋史·宗室表》。

5 三:
訋:《玉篇》都叫切《集韻》多嘯切,𠀤音弔。《博雅》拏也。《類篇》聲也。又人名,希訋,必訋,見《宋史·宗室表》。又姓。《潛夫論》莘姓之裔有訋氏,楚粥熊後。

6 三:
䚱:《玉篇》古文信字。註詳人部七畫。又人名。必䚱、䚱夫,見《宋史·宗室表》。

7 三:
訌:《唐韻》戸工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公切,𠀤音洪。《說文》䜋也。《玉篇》潰也,敗也。《增韻》亂也。《·大雅》蟊賊內訌。《傳》潰也。《箋》爭訟相陷人之言也。《唐書·郭子儀贊》外阻內訌。《音義》䜋也。又人名。《宋史·宗室表》從義郞不訌。又《韻會》通作虹。《·大雅》實虹小子。《傳》虹,潰亂也。又《集韻》沽紅切,音公。又《正韻》胡江切,音栙。又《集韻》胡貢切,洪去聲。義𠀤同。

8 三:
訍:《集韻》楚嫁切,音汊。異言也。與𧫗同。又《集韻》初加切,汊平聲。訐也。又《集韻》抽加切,侘平聲。《博雅》拏也。又《廣韻》《集韻》𠀤楚懈切,釵去聲。疑也。一曰訍持人短。

9 三:
𧥣:《唐韻》苦后切《集韻》去厚切《正韻》苦厚切,𠀤音口。《說文》扣也。如求婦先𧥣叕之。《廣韻》先相𧥣可也。《正韻》問也。與叩同。又人名。與𧥣、崇𧥣,見《宋史·宗室表》。又《集韻》虛加切,音蝦。《廣雅》𧥣𧥣,笑也。

10 三:
討:《唐韻》他皓切《集韻》《韻會》《正韻》土皓切,𠀤叨上聲。《說文》治也。从言从寸。《徐曰》寸,法也。奉辭伐罪,故从言。會意。《書·臯陶謨》天討有罪。《疏》討治有罪,使之絕惡。《左傳·宣十二年》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註》討,治也。又《廣韻》誅也。《類篇》殺也。《正韻》訶也。又除也。《公羊傳·隱四年》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註》討者,除也。又《玉篇》去也。《禮·禮器》君子之于禮也,有順而討也。《疏》順序而稍去之也。又《類篇》求也。《𡑭韻》探也。《正韻》尋也。《論語》世叔討論之。《註》討,尋究也。《後漢·王充傳》討摘物情。《三國志·袁紹與公孫瓚書》尋討禍源。又雜也。《·秦風》蒙伐有苑。《傳》蒙,討羽也。《箋》討,雜也。畫雜羽之文于伐。又官名。《舊唐書·職官志》貞元末,置招討使。《金史·百官志》招討司使招懷降附,征討攜離。又叶他口切,偸上聲。《焦氏·易林》三絲綰弩,無益于輔。城弱不守,郭君受討。

11 三:
訏:《唐韻》况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𠀤音欨。《說文》詭譌也。一曰訏𧪰。齊、楚謂信曰訏。鄭云:誇也。又《爾雅·釋詁》大也。《·大雅》訏謨定命。《揚子·方言》中齊、西楚之閒謂大曰訏。《註》訏亦作芋。《·小雅》君子攸芋。《傳》大也。又通作盱。詳目部盱字註。又《集韻》荒胡切《韻會小補》荒烏切,𠀤音呼。《博雅》大也。《玉篇》張口鳴也。《·大雅》實覃實訏,厥聲載路。《箋》謂張口鳴呼。《正義》引儀禮云:訏音呼。謂張口鳴呼,聲音則已大矣。又《集韻》《韻會》𠀤火羽切,欨上聲。《類篇》訏訏,大也。《·大雅》川澤訏訏。《傳》大也。朱傳叶音許。《說文》本作訏。訏字从亏作。
說文》訏本字。訏字从亏作。

12 三:
訐:《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謁切,音揭。《說文》面相斥罪,相告訐也。《玉篇》攻人之隂私也。《廣韻》面斥人以言也。《論語》惡訐以爲直者。《前漢·外戚傳》訐揚幽昧之過。又《禮·內則·孔疏》隱義云:齊人謂相絞訐爲掉磬。庾氏云:齊人謂之差訐。又《廣韻》居列切《集韻》《韻會》蹇列切《正韻》古屑切,𠀤音孑。義同。又《廣韻》《集韻》𠀤居例切,音罽。持人短也。又相告斥也。又《集韻》九刈切,音近罽。直言也。

13 三:
訑:《玉篇》弋支切《集韻》《類篇》余支切《正韻》延知切,𠀤音移。訑訑,自得貌。又淺意也。《孟子》訑訑之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註》自足其智,不嗜善言之貌。《集韻》與詑同。或作𧦧、𧪁。又《集韻》《類篇》𠀤商支切,音施。與𧩹同。多言也。又獸名。《山海經》基山有獸,狀如羊,九尾四耳,目在背,名曰猼訑。《註》訑音𥙁。一作陁。又《集韻》《正韻》𠀤湯何切,音拕。《說文》本作詑。欺也。《戰國策》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註》引方言,沇州謂欺曰訑。《楚辭·九章》或訑謾而不疑。《註》詐欺也。又《集韻》唐何切,音駝。又土和切,涶平聲。又《集韻》待可切,駝上聲。𠀤與詑同。又《集韻》《類篇》𠀤他可切,拕上聲。言不正也。一曰欺罔自誇貌。又《集韻》徒案切《正韻》杜晏切,𠀤音憚。《類篇》慢訑,弛縱意。《增韻》放也。《莊子·知北遊》天知予僻陋慢訑。《正韻》與誕同。又《集韻》《類篇》𠀤堂練切,音電。又《正韻》徒亶切,但上聲。義𠀤同。

14 三:
𧥤:《集韻》馨夷切,音咦。與㕧同。呻也。又《集韻》希隹切,音㰨。與㗨同。笑也。又《集韻》《類篇》𠀤許支切,𪖪平聲。笑聲。

15 三:
訒:《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而振切,忍去聲。《說文》頓也。《徐曰》頓者,多頓躓也。《玉篇》鈍也。《博雅》難也。《六書故》言難出也。《論語》仁者,其言也訒。又《司馬光·潛虛》訒,仁也。又《韻會》通作認。《荀子·正名篇》外是者謂之認。《註》難也。又《集韻》爾軫切,音忍。義同。《六書正譌》借爲識訒字。別作認,非。

16 三:
䚲:《正字通》俗訕字。

17 三:
訓:〔古文〕𧥥馴《唐韻》《集韻》《韻會》許運切《正韻》吁運切,𠀤薰去聲。《說文》說敎也。《徐曰》訓者,順其意以訓之也。《正韻》誨也。《字彙》導也。《·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王。《傳》作訓以敎導太甲。《·大雅》四方其訓之。《正義》訓是敎誨之別名。《禮·曲禮》敎訓正俗。《疏》謂訓說義理。又《正字通》古言可爲法也。《·說命》學于古訓。《·大雅》古訓是式。《傳》古,故也。訓,道也。《傳》古訓,先王之遺典也。《左傳·文六年》告之訓典。《註》訓典,先王之書。又《玉篇》誡也。《魏書·高允傳》臣被敕論集往世酒之敗德以爲《酒訓》。又《廣韻》男曰敎,女曰訓。又《博雅》順也。《·康誥》皇天用訓厥道,付畀四方。《傳》上天用順文武之道,而付之以天下之大也。《後漢·方術傳》下使五品咸訓于嘉時。《註》訓,順也。又詁訓,註解之別名。《爾雅·郭璞序》《爾雅》者,所以通詁訓之指歸。《疏》訓,道也。道物之貌以吿人也。《前漢·揚雄傳》不爲章句訓詁。《師古註》訓者,釋所言之理也。《字彙》如某字釋作某義,順其義以訓之也。又官名。《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又鳥名。《唐書·五行志》鵂鶹,一名訓狐。又獸名。《神異經》檮杌,西方荒中獸。一名難訓。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江南道有訓州。又姓。明宣德中有敎授訓濬。又《五音集韻》詳遵切,音旬。道也。《周禮·地官》土訓,鄭司農讀。又叶文韻。《晉書·衞恆傳》大晉開元,弘道敷訓。天垂其象,地耀其文。

18 三:
𧥥:《玉篇》古文訓字。註詳訓。又人名。伯𧥥、希𧥥,見《宋史·宗室表》。《字彙補》譌作𧥿,非。

19 三:
訔:《玉篇》與誾同。又《字彙》訔訔,爭辯貌。《揚子·法言》何後世之訔訔也。《註》謂爭論是非也。一本作誾誾。又《集韻》山名。又人名。《宋史·𨻰炤傳》錢訔追贈龍圖閣待制。

20 三:
訕:《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所晏切,刪去聲。《說文》謗也。从言山聲。《玉篇》毀語也。《禮·少儀》爲人臣下者,有諫而無訕。《論語》惡居下流而訕上者。《關尹子·九藥篇》不可以訕謗德已。《揚子·法言》妄譽,仁之賊也。妄毀,義之賊也。賊仁近鄕原,賊義近鄕訕。又《廣韻》所姦切《正韻》師姦切,𠀤音刪。又《集韻》師閒切,音山。義𠀤同。又叶輸旃切,音羶。《三略軍讖》同位相訕,是謂亂源。又叶所戰切,音扇。《歐陽修·讀書詩》何時乞殘體,萬一免罪譴。信哉蠹書魚,韓子語非訕。又《正字通》亦作𧧚。《字彙補》譌作𧧪,非。

21 三:
訖:《唐韻》居迄切《集韻》《韻會》居乙切,𠀤音䰴。《說文》止也。《徐曰》言所止也。《玉篇》畢也。《增韻》終也,了也。《字彙》盡也。《書·呂𠛬》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疏》訖是盡也,故傳以訖爲絕。《穀梁傳·僖九年》毋訖糴。《註》訖,止也。謂貯粟。又竟也。《前漢·王莽傳》劉歆訖不吿。《師古註》訖,竟也。又《史記·司馬貞·三皇紀》《春秋緯》稱,自開闢至獲麟,分爲十紀,十曰流訖紀。又《集韻》許訖切,音肸。與迄同。《爾雅·釋詁》至也。《尚書·孔序》自唐虞以下訖于周。《前漢·成帝詔》訖今不攺。《說文》本作𧥷。

22 三:
託:《唐韻》《正韻》他各切《集韻》《韻會》闥各切,𠀤音拓。《說文》寄也。《揚子·方言》凡寄爲託。《玉篇》憑依也。《增韻》委也,信任也。《穀梁傳·定元年》夫請者,非可詒託而往也。《范註》詒託,猶假寄。《禮·檀弓》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鄭註》寄也。《前漢·賈山傳》聚廬而託處。《唐書·李勣傳》勣旣忠力,帝謂可託大事。《說苑·善說篇》上士可以託色,中士可以託辭,下士可以託財。又《正字通》寓言也。《後漢·姜肱傳》託以他辭,終不言盜。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託州。又南詔官名。《唐書·南蠻傳》乞託主馬,祿託主牛,巨託主倉廩。又《韻會》或作侂。《說文》《論語》可以侂六尺之孤。今文作託。宋韓侂胄名取此。又或作寓。《禮·郊特牲》諸侯不臣寓公。《註》寓,寄也。或爲託。又《集韻》陟嫁切,音吒。誇也。

23 三:
記:《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吏切,音冀。《說文》疏也。《徐曰》謂一一分別記之也。《博雅》識也。《釋名》紀也。《玉篇》錄也。《廣韻》志也。《·益稷》撻以記之。《傳》使記識其過也。《禮·王制》太史典禮執𥳑記。《註》國有禮事,則豫執𥳑策,記載所當行之禮儀。《唐書·于志寧傳》左有記言之史,右有記事之官。《關尹子·五鑑篇》昔遊再到,記憶宛然。又《博雅》書也。《前漢·蕭望之傳》待詔鄭朋奏記于蕭望之。《註》記,書也。奏記自朋始。《文心雕龍》後漢始有公府奏記,記之言志,進己志也。又《正字通》文符也。《後漢·鍾離意傳》少爲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太守甚賢之。又官名。《後漢·百官志》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又與其通。《字彙補》助語辭。《·王風》彼其之子。《箋》其或作記。或作己。讀聲相似。又叶苟起切,音几。《崔琰·述初賦》望高密以亟征,戾衡門而造止。覿游夏之峩峩,聽大猷之篇記。一說本作紀,紀與止叶,譌作記。

24 三:
訙:《集韻》訊古作訙。註詳本畫。

25 三:
𧥦:《五音集韻》于戈切,音近阿。拒譍也。○按集韻、類篇𠀤作𧨄。

URN: ctp:kangxi-zidian/1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