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三》

電子圖書館
1 三:
豇:《廣韻》《集韻》𠀤古雙切,音江。豆名。《本草綱目》李時珍曰:豇豆,蔓生,花紅白二色,莢白紅紫赤斑駁數色,長者二尺,開花結莢,兩兩𠀤垂,有習坎之義。豆子微曲,象人腎形,所謂豆爲腎穀者,宜以此當之。又《字彙》居郞切,音岡。義同。

2 三:
𧯛:《唐韻》中句切《集韻》株遇切,𠀤音註。《說文》𨻰樂立而上見也。又《集韻》冢庾切,註上聲。又上主切,音豎。義𠀤同。○按《說文》本从屮从豆,隷省作壴。嘉彭尌𧒕皆从𧯛。《字彙·士部》譌作壴,非。

3 三:
豈:《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𠀤音䔇。《說文》還師振旅樂也。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五子之歌》怨豈在明。《·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𠀤可亥切,音鎧。與凱愷𠀤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
考證:〔《說文》還師振樂也。〕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

4 三:
𧯜:《字彙補》且𧯜,與俎豆同。見《字學指南》。

URN: ctp:kangxi-zidian/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