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六》

電子圖書館
1 六:
𧯥:《集韻》作代切,音再。豉也。

2 六:
䜶:《廣韻》下江切《集韻》胡江切,𠀤音栙。《廣雅》胡豆,䜶䝄也。《本草綱目》豇豆,一名䜶䝄。音絳雙。《李時珍曰》此豆紅色居多,莢必雙生,故有豇䜶䝄之名。《廣雅》指爲胡豆,誤矣。

3 六:
𧯦:《唐韻》居倦切《集韻》古倦切,𠀤音眷。《廣韻》黃豆。又《集韻》古轉切,眷上聲。又《廣韻》求晚切,音圈。又《集韻》窘遠切,音𥱽。義𠀤同。《說文》本作𧰌。

4 六:
豊:《唐韻》盧啓切《集韻》里弟切,𠀤音禮。《說文》行禮之器也。《六書正譌》卽古禮字。後人以其疑於豐字,禮重於祭,故加示以別之。凡澧、醴等字从此。《說文》本作𧯽。从豆,象形。

5 六:
豋:〔古文〕𧰍《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騰切,等平聲。《說文》禮器也。《爾雅·釋器》瓦豆謂之豋。《註》卽膏豋也。《疏》對文則木曰豆,瓦曰豋,散則皆名豆。《·大雅》于豆于豋。《傳》木豆薦葅醢,瓦豋薦太羹,祀天用瓦豆,陶器質也。《宋史·禮志》宗廟之祭,用太牢而三鉶。鉶旣設三,則豋亦如其數,請設三豋,實牛、羊、豕之湇以爲太羹。又《元史·祭祀志》太羹每室三豋,和羹每室三鉶。又通作鐙。《禮·祭統》執鐙。《註》鐙,豆下跗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註》瓦豆謂之鐙。《集韻》或作𤮘。《說文》本作𧯭,从𠬜,持肉在豆上,會意。隸作豋。《毛氏曰》登降之登,上从癶,癶音撥。豋豆之豋,上从月从又,月卽肉字,又卽手字,持祭肉于豆之義。二字取義不同。《六書略》豋,豆也。借爲升登之登。合登、豋爲一,誤。

URN: ctp:kangxi-zidian/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