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简体字版

《八》

电子图书馆
1 八:
𧯭:《说文》豋本字。《字汇》作𢍪,附七画,非。今攺正。

2 八:
豌:《广韵》一丸切《集韵》《韵会》乌丸切《正韵》乌欢切,𠀤音剜。与𧯡同。《本草纲目》李时珍曰:豌豆,种出西胡。其苗柔弱宛宛,故得豌名。百谷中最先登者,嫩时靑色,老则斑麻。故有胡豆、戎菽、靑斑、麻累诸名。《辽志》名回鹘豆。鄕人呼豌豆爲淮豆。又有野豌豆,粒小,名翘摇。《字汇补》亦作𧯳。

3 八:
䜺:《韵会》测革切,音策。磨豆也。《唐书·张孝忠传》孝忠与其下同粗淡,日膳裁豆䜺而已。

4 八:
𧯮:《说文》古文丰字。注详十一画。

5 八:
𧯯:《广韵》《集韵》𠀤渠之切,音其。豆茎也。与萁同。或作稘。

6 八:
𧯰:《集韵》苦绀切,音勘。豉味厚也。

7 八:
豍:《广韵》边兮切《集韵》《韵会》边迷切,𠀤音篦。豆名。《博雅》豍豆、豌豆,䝀豆也。《类篇》或作𧯪。又《集韵》补典切,音扁。亦豆名。与𥣰同。或作藊。○按《本草纲目》李时珍曰:藊豆,本作扁,荚形扁也。一名蛾眉豆,俗名沿篱豆。赵宧光曰:扁豆,一名扊扅豆。一种豆子,粗圆色白,俗名白扁豆,入药。扁豆,无名豍者。一说豌豆名毕豆,亦作𧰆豆。豍、𧯪皆𧰆字之譌。

8 八:
竖:《唐韵》臣庾切《集韵》《韵会》上主切,𠀤音裋。《说文》竖立也。《徐曰》豆器,故爲竖立。《后汉·灵帝纪》槐树自拔倒竖。《魏志·锺繇传》起偃爲竖。又《韵会》贞也。《字汇》直也。又《广韵》童仆之未冠者。《列子·说符篇》邻人亡羊,请杨子之竖追之。《宋书·周朗传》婢竖无定科。又内廷之小臣也。《周礼·天官》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注》竖,未冠者之官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左右小吏。又凡𤰞鄙者皆曰竖。《史记·留侯世家》竖儒几败乃公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又姓。《左传·昭十六年》郑大夫竖柎。又《韵会》通作裋。《史记·秦始皇纪》寒者利裋褐。《注》一作短,一作竖。谓褐衣竖裁爲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荀子·大略篇》衣则竖褐不完。《注》僮竖之褐,亦短褐也。《集韵》或作𧞫。又《正韵》《字汇补》𠀤殊遇切,音树。《通鉴》龎涓曰:遂成竖子之名。胡三省读去声。《集韵》籀作䝂。或作𠐊。俗作竪,非。

9 八:
𧯱:《字汇》乙六切,音郁。豆也。

URN: ctp:kangxi-zidian/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