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九》

電子圖書館
1 九:
豫:〔古文〕𠄛《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羊洳切《正韻》羊茹切,𠀤音預。象類。《說文》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又《爾雅·釋詁》安也。《又》樂也。《玉篇》怠也,佚也。《正韻》悅也。《易·豫卦疏》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衆,衆皆悅豫也。《·太甲》無時豫怠。《·小雅》逸豫無期。又《增韻》遊也。《孟子》一遊一豫,爲諸侯度。《張衡·東京賦》度秋豫以收成。《註》秋行曰豫。又《爾雅·釋言》敘也。《疏》事豫備者亦有敘也。《玉篇》早也,逆備也。《易·旣濟》君子思患而豫防之。《禮·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中庸》凡事豫則立。《註》素定也。《玉篇》或作預。又《爾雅·釋詁》厭也。又參與也。《正韻》與與通。《後漢·東夷傳》楚靈會申,亦來豫盟。《宋書·王弘傳》以私賤無名之人,豫公家有實之任。又猶、豫,二獸名,性多疑。凡人臨事遲疑不決者,借以爲喩。《史記·呂后紀》計猶豫未有所決。《禮·曲禮》作猶與。《註》與,本亦作豫。《疏》猶,玃屬。與,象屬。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又州名。《·禹貢》荆河惟豫州。《疏》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釋名》豫州在九州中,京師、東都所在,常安豫也。《晉書·地理志》豫,舒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也。舒音豫。《廣韻》秦爲三川郡。漢爲河南郡。後魏置同州,又攺爲豫州。又姓。《潛夫論》豫氏,本姬姓。晉智伯臣豫讓。又《集韻》詞夜切,音謝。與榭通。《儀禮·鄕射禮》豫則鉤楹內,堂則由楹外。《註》豫,讀如成周宣榭之榭,今言豫者,謂州學也。一云與堂序之序同。又《集韻》商居切,音書。與舒同。伸也。

2 九:
𧱨:《字彙》去演切,音遣。齧也。《正字通》豤字之譌。

3 九:
𧱩:《集韻》毘連切,便平聲。《玉篇》豬也。

4 九:
𧱪:《廣韻》倉奏切《集韻》千𠋫切,𠀤音輳。温豕也。

5 九:
䝍:《廣韻》居運切《集韻》俱運切,𠀤音捃。小野豕名。又《集韻》拘云切,捃平聲。豕也。

6 九:
䝎:《字彙》他端切,音湍。《玉篇》豬也。《本草綱目》李時珍曰:䝎,團也。其狀團肥,卽今豬獾也。《李白·大獵賦》拳封䝎。《註》䝎,野豬也。《正字通》與貒通。野獸似豕,故得从豕。犬部作猯,非。

7 九:
𧱫:《集韻》同䝐。詳後䝐字註。又《集韻》杜果切,惰上聲。義同。

8 九:
豬:《唐韻》陟魚切《集韻》《韻會》張如切,𠀤著平聲。《說文》豕而三毛叢居者。《爾雅·釋獸》豕子豬。《註》今亦曰彘,江東呼豨,皆通名。《揚子·方言》吳揚之閒謂之豬子。《埤雅》豬性𤰞而率。《揚子·太𤣥經》出野見虛,有虎牧豬。又山豬,卽豪豬也。詳前豪字註。又嶺南有嬾婦豬。《桂海虞衡志》嬾婦似山豬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機軸織絍之器掛田所,則不復近。又貓豬。《楊愼·丹鉛錄》毛犀卽彖也。善知吉凶,古人呼爲貓豬,交廣人謂之豬神。又石豬。《蜀志》蜻蛉縣有石豬,子母數千頭,傳言夷昔牧豬于此,一朝豬化爲石。又官名。《魏志·東夷傳》夫餘國以六畜名官,一曰豬加。又草名。《博雅》伏豬,木禾也。又藥名。《本草綱目》陶弘景曰:豬苓,其塊黑似豬屎,故名。互詳前豕豨二字註。又山水名。《山海經》渠豬之山,渠豬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又湫名。《北夢瑣言》邛州有湫,有牝豕出入,號豬龍湫。又州名。《唐書·地理志》豬拔州,隸隴右道。又《廣韻》豬口,地名。亦作䐗。《晉書·甘卓傳》軍次豬口。又《閔公承傳》作䐗口。又《韻會》通作瀦,水所停也。《·禹貢》大野旣豬。《孔傳》大野,澤名。水所停曰豬。《蔡傳》水蓄而復流者,謂之豬。《左傳·襄二十五年》規偃豬。《註》下濕之地。又孟豬,澤名。通作諸。《·禹貢》被孟豬。《蔡傳》地志,在梁國睢陽東北,今南京虞城縣西北孟諸澤是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及《爾雅·釋地》作孟諸。又《字彙補》照迦切,音遮。《左傳·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干寶讀。《廣韻》俗作猪。

9 九:
𧱬:《字彙》弋主切,音庾。獸也。聲如小兒,見則天下大水。《本草綱目》豲𧱬,豪豬別名。《星禽圖》壁水𧱬,豪豬也。

10 九:
𧱭:《玉篇》同䝋。

11 九:
豭:《唐韻》古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居牙切,𠀤音家。《說文》牡豕也。《揚子·方言》豬,北燕朝鮮之閒謂之豭。《易·姤卦註》羣豕之中,豭强而牝弱。《左傳·隱十一年》卒出豭。《疏》謂豕之牡者。《史記·秦始皇紀》夫爲寄豭。《註》夫淫他室,若寄豭之豬也。又《韻會》或作猳。《史記·衞康叔世家》太子與五人介輿猳從之。又叶洪孤切,音胡。《左傳·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
考證:〔《史記·衞康叔世家》太子與五人介與猳從。〕謹照原文與猳改輿猳。從下增之字。〔《左傳·定十四年》宋野人歌曰,旣定爾婁豬,盍歸我艾豭。〕謹照原文歸我改歸吾。

12 九:
𧱮:《字彙補》同豚。《廣雅》豯、𧱴,𧱮也。

13 九:
𧱯:《字彙補》同𧱮。《篇韻》豕子也。

14 九:
𧱰:《字彙補》竹角切,音卓。行也。○按音義當从豕。

URN: ctp:kangxi-zidian/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