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九》 | 電子圖書館 |
1 | 九: | 𨜏:《廣韻》以成切。《集韻》怡成切,𠀤音盈。《廣韻》姓也。《正字通》姓苑作盈。 |
2 | 九: | 郹:《廣韻》古覓切《集韻》關闃切,𠀤音湨。《說文》蔡邑也。引《左傳·昭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之◎按《左傳》今本俱作郥。俗譌作鄓,非。 |
3 | 九: | 𨜐:《集韻》想止切,音璽。漢侯國名。 |
4 | 九: | 𨜑:《玉篇》輕彫切,音趫。鉅鹿縣名。◎按鉅鹿郡有鄡縣,無𨜑縣。 |
5 | 九: | 𨜒:《唐韻》古詣切,音計。《說文》周封黃帝之後于𨜒,上谷有𨜒縣。又《集韻》通作薊。《前漢·地理志》薊,秦漁陽郡。 |
6 | 九: | 郺:《廣韻》《集韻》𠀤烏孔切,音蓊。《廣韻》郺𨑊,盛多貌。《揚子·方言》郺,多也。凡大而多謂之郺。又《廣韻》《集韻》𠀤於容切,音邕。義同。 |
7 | 九: | 郻:《正字通》同鄡。《前漢·地理志》有郻縣,屬鉅鹿郡。詳後鄡字註。 |
8 | 九: |
郼:《廣韻》《集韻》𠀤於希切,音依。《廣韻》殷國名。《呂覽·愼大篇》湯爲天子,夏民親郼如夏。《高註》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又《呂覽·慎勢篇》湯其無郼,武其無岐,不能成功。《註》郼,湯之本國。《正字通》郼非卽殷字。齊人讀殷如衣,高註讀郼如衣,皆方音,非定音也。 考證:〔《呂覽·愼大篇》湯爲天子,夏民親郼如夏。《高繡曰》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謹照原文高繡曰改高註。〔《呂覽·憤勢篇》湯其無郼,武其無岐豐也。《註》郼,殷舊封國名。〕謹照原文憤勢篇改慎勢篇。武其無岐下省豐也二字。增不能成功四字。註郼殷舊封國名改註郼湯之本國。 |
9 | 九: |
都:〔古文〕𨛷《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𠀤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又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又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又《正韻》美也,盛也。《詩·鄭風》洵美且都。《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又歎美之辭。《書·臯陶謨》臯陶曰都。又《正韻》居也。《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又《廣韻》總也。《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又《字彙補》水所聚也。《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又姓。《集韻》漢臨亞侯都稽。又《集韻》張如切,音猪。與豬通。《書·禹貢》大野旣豬。《又》被孟豬。《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考證:〔《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註》凡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無曰邑。〕謹按所引註是莊二十八年左傳,非隱元年註,今照左傳原文改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
10 | 九: | 𨜓:《集韻》陟盈切《集韻》知盈切,𠀤音貞。地名。又《廣韻》直貞切《集韻》馳貞切,𠀤音呈。義同。 |
11 | 九: | 𨜔:《廣韻》《集韻》𠀤胡光切,音皇。古縣名。 |
12 | 九: | 𨜕:同䢽。見前䢽字註。 |
13 | 九: | 郾:《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建切,音堰。《說文》潁川縣名。《正字通》卽古郾子國故地,今爲開封府許州郾城縣。又《廣韻》同鄢。 |
14 | 九: | 郿:《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𠀤音眉。《說文》右扶風縣名。《詩·大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又魯地名。《左傳·莊二十八年》冬築郿。《註》魯下邑。又《廣韻》《集韻》𠀤明祕切,音媚。義同。《說文》本作𨞅。俗作郿。 |
15 | 九: | 𨜖:《廣韻》《集韻》𠀤元具切,音遇。地名。又《五音集韻》元俱切,音愚。義同。 |
16 | 九: | 䣐:《集韻》於驚切,音英。地名。 |
17 | 九: | 鄀:《廣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𠀤音若。國名。《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註》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遂爲楚邑。《史記·吳世家》楚恐而去郢遷鄀。《註》鄀,楚邑。又《集韻》敕略切,音綽。邑名。 |
18 | 九: | 𨜗:《字彙》仄侯切,音鄒。地名。出西羌國。《正字通》西羌百五十四種,散處三河,其地無𨜗。 |
19 | 九: | 鄁:同邶。詳前邶字註。 |
20 | 九: | 𨜘:《廣韻》《集韻》𠀤烏谷切,音屋。地名。在南陽。 |
21 | 九: | 鄂:《唐韻》《韻會》五各切《集韻》《正韻》逆各切,𠀤音諤。國名。《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爲三公。又楚地。《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爲鄂王。《註》《九州記》曰:鄂,今武昌。《輿地記》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又晉邑。《左傳·隱六年》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註》晉別邑。又《玉篇》南陽有西鄂。《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西鄂縣。《註》江夏有鄂,故加西。又鄂然,外見貌。《詩·小雅》鄂不韡韡。又鄂鄂,辨厲也。《大戴禮·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又垠也。《揚雄·甘泉賦》紛被麗其亡鄂。又幽州人謂額曰鄂。《釋名》額,鄂也。有垠鄂也。又與諤通。《史記·趙世家》不聞周舍之鄂鄂。《註》《韓詩外傳》:周舍立門下三日夜,簡子使人問之,對曰:願爲鄂鄂之臣。又與愕通。《史記·五帝紀》象鄂不懌。又《前漢·霍光傳》羣臣皆驚鄂失色。又與噩通。《爾雅·釋天》歲在酉曰作噩。《史記·天官書》作作鄂。又姓。漢安平侯鄂千秋。《說文》本作䣞。俗作鄂。 |
22 | 九: | 𨜙:《集韻》而由切,音柔。鄕名。亦作𨛶。 |
23 | 九: | 鄃:《唐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𠀤音舒。漢縣名。《史記·河渠書》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註》鄃縣,屬淸河郡。又《玉篇》庾娛切《廣韻》羊朱切,𠀤音兪。義同。 |
24 | 九: | 鄄:《五音集韻》古縣切,音絹。衞地。《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侯、宋公、衞侯、鄭伯于鄄。《註》今東郡鄄城是也。《通雅》鄄城,古顓頊之墟,春秋衞成公都此,漢爲濟隂鄄城縣,今爲山東濮州,屬東昌府。又周邑。《左傳·成十一年》王使劉子復之盟于鄄而入。又《集韻》諸延切,音旃。稽延切,音堅。之人切,音眞。於巾切,音駰。義𠀤同。 |
25 | 九: | 𨜚:俗𨞄字。郵。 |
26 | 九: | 鄅:《廣韻》《集韻》𠀤王矩切,音禹。《說文》妘姓之國。《春秋·昭十八年》邾人入鄅。《註》鄅國,今琅邪開陽縣。又姓。《廣韻》鄅子之後,以國爲姓,去邑从禹。又《韻會》果羽切《五音集韻》俱禹切,𠀤音矩。義同。 |
27 | 九: | 𨜛:鄋本字。詳後鄋字註。 |
28 | 九: | 𨜜:《廣韻》《集韻》𠀤所景切,音省。地名。◎按《字彙》𨜜字下又有𨜒字。𨜒已見本畫,此重出,今刪。 |
29 | 九: |
鄆:《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𠀤音運。魯地名。《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又《成四年》冬城鄆。《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又《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註》鄆,莒別邑。又《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又《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又《昭元年》取鄆。《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又《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公待于鄆者,西鄆也。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又州名。《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又《集韻》河內沁水鄕名。又姓。《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又《集韻》于分切,音云。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謹照原文遂改人。 |
30 | 九: | 鄇:《唐韻》胡遘切《集韻》胡豆切,𠀤音𠋫。《說文》晉之温地。《左傳·成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註》鄇,溫別邑。河內懷縣西南有鄇人亭。又《廣韻》戸鉤切《集韻》下溝切,𠀤音侯。義同。 |
31 | 九: | 鄈:《廣韻》渠追切《集韻》《韻會》《正韻》渠惟切,𠀤音葵。《說文》河東臨汾地,卽漢祭后土處。《正韻》鄈地有三,一在汾隂,一鄈丘,在河南,又在𨻰留。《春秋》作葵丘,在汾隂者亦作葵。 |
URN: ctp:kangxi-zidian/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