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十四》

電子圖書館
1 十四:
𨼿:《集韻》謨蓬切,音蒙。阜名。

2 十四:
隬:《集韻》乃禮切,音你。《玉篇》地名。本作〈阝𤕨〉。

3 十四:
隭:《集韻》同陑。

4 十四:
𨽀:《集韻》益涉切,音魘。地險隘也。

5 十四:
隮:《廣韻》祖稽切《集韻》《正韻》牋西切,𠀤音擠。《玉篇》登也。《·顧命》由賔階隮。又《玉篇》氣也,升也。《·鄘風》朝隮于西。《箋》朝有升氣於西方。《釋文》隮,子西反,又子細反。《周禮·春官·眡祲》十輝,九曰隮。《註》隮,虹也。又《集韻》津私切,音貲。義同。《·曹風》薈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孌兮,季女斯饑。《傳》隮,升雲也。又《廣韻》《集韻》𠀤子計切,音霽。義同。又《·微子》今爾無指,告予顚隮。《傳》顚,隕。隮,墜。《釋文》隮,子細反。《廣韻》本作躋。《集韻》亦作𨹶𨹷。《石鼓文》作𨽘。《篇海》作𨻕。

6 十四:
𨽁:《集韻》同陬。

7 十四:
隯:《玉篇》同島。

8 十四:
䧫:《集韻》胡刀切,音濠。與𨼍同。《釋名》城下道曰䧫。䧫,翶也。都邑之內,翶翔祖駕之處也。

9 十四:
隰:〔古文〕𨻿《唐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𠀤音習。《爾雅·釋地》下濕曰隰。《說文》阪下濕也。《釋名》隰,蟄也。蟄,濕意也。《·禹貢》原隰底績。《·邶風》山有榛,隰有苓。《公羊傳·昭元年》下平曰隰。又《·周頌》徂隰徂畛。《箋》隰謂新發田也。《疏》隰,指地形而言,則是未嘗墾發,故知謂新發田也。又《左傳·桓三年》逐翼侯于汾隰。《註》汾隰,汾水邊也。《後漢·西羌傳》昔晉侯敗北戎于汾、隰。《註》二水名。○按汾隰,當從左傳註。又地名。《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隰郕。《註》在懷縣西南。《前漢·地理志》西河郡隰成。又《左傳·文十六年》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也。《註》陘隰,地名。又《廣韻》州名。左傳曰:重耳居蒲,卽隰川州,故蒲城是也。漢爲蒲子縣後,魏齊周之閒爲沁州。隋爲隰州,以州前有泉下濕,蓋取下濕之義名之也。又姓。《左傳·僖九年》齊隰朋帥師會秦師,納晉惠公。又《集韻》悉協切,音燮。人名。春秋傳有公子隰。○按春秋襄八年,鄭人侵蔡,獲蔡公子燮。燮,榖梁傳作溼。釋文,溼,本又作隰,又音燮,是隰直與燮通用,不特音同也。《玉篇》同𨻸。《集韻》或作𨻽濕。

10 十四:
𨽂:《集韻》同䧤。

11 十四:
隱:〔古文〕𤔌乚《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𠀤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又《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又《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𠛬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又《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又《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又《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又《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𠛬者,七十餘萬人。《註》宮𠛬,一百日隱於隂室養之,故曰隱宮。又《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註》《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喩。又《禮·玉藻》隱辟而後屨。《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又《爾雅·釋言》隱,占也。《註》隱度。《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註》隱,意也,思也。《後漢·安帝紀》隱親悉心,勿取浮華。《註》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又《揚子·方言》隱,定也。又《玉篇》安也。又痛也。《·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又《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註》隱約窮困。又《定三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註》隱,憂約也。《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註》隱隱,憂戚貌。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註》隱隱,盛貌。又《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註》砰隱,盛意。又《左傳·襄二十三年》踰隱而待之。《註》隱,短牆也。又《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又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又《爾雅·釋草》蒡,隱葱。《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葱,藏以爲葅。又《廣韻》《集韻》𠀤於靳切,音檼。《廣韻》隈隱之貌。又《孟子》隱几而臥。《註》隱,倚也。於靳反。又《集韻》築也。《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又《集韻》於刃切,駰去聲。《禮·檀弓》旣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註》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集韻》俗作𨼆㥯隐。
考證:〔《後漢·安帝紀》隱視幽心,勿取浮華。〕謹照原文隱視改隱親。幽心改悉心。〔《定二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謹照原文二年改三年。〔《襄二十三年》隃隱而待之。〕謹照原文隃隱改踰隱。〔《爾雅·釋草》蒡,隱蔥。《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蔥〕謹照原文兩蔥字𠀤改葱。

12 十四:
𨽃:《正字通》隣本字。

13 十四:
𨽄:《廣韻》《集韻》𠀤疏吏切,音使。《玉篇》𨸏䆕也。《集韻》阜也。○按玉篇𨽄註,與說文𨼱義同,而音切各異。玉篇、廣韻有𨽄無𨼱,疑𨽄卽𨼱字之譌。集韻、類篇或因玉篇有𨽄字,故旣收𨼱字,復載𨽄字。今以玉篇、廣韻所載,不應遽刪,仍存之。

URN: ctp:kangxi-zidian/17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