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
𨹘:《字彙》音序。見《石鼓文》。《正字通》𨹘與序同,非音序有二義也。○按《石鼓文》第六鼓註:𨹘,音序。郭作阪,音反。無同序之說。《正字通》非。 |
| 七: |
陖:《唐韻》私閏切《集韻》須閏切,𠀤音浚。《》陗高也。《玉篇》險也。又《玉篇》亦作峻。《司馬相如·上林賦》徑陖赴險。《前漢書》作峻。又《》亭名,在馮翊。《集韻》同埈。《篇海》亦作𨺮𨻅。 |
| 七: |
陗:《》《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肖切,音俏。《》陖也。《玉篇》險也。《》山峻也。又《玉篇》隱也。《》急也。《前漢·鼂錯傳》爲人陗直刻深。《註》陗,與峭同,謂峻陿也。 |
| 七: |
𨹙:《集韻》他根切,音吞。阬也。 |
| 七: |
𨹚:《集韻》時征切,音成。《玉篇》山地名。 |
| 七: |
䧉:《集韻》兩耳切,音里。《玉篇》亭名。《五音集韻》本作𨛋,亭名。在西鄂。 |
| 七: |
陘:《唐韻》戸經切《集韻》《韻會》乎經切《正韻》奚經切,𠀤音形。《》山絕坎也。《玉篇》限也。《·》山絕陘。《疏》謂山形連延中忽斷絕者,名陘。又《》陘,阪也。又地名。《春秋·僖四年》遂伐楚,次于陘。《註》楚地名,潁川召陵縣南有陘亭。又《左傳·隱十一年》與鄭人陘。又《春秋·僖二十二年》及邾人戰于升陘。《註》魯地。又《左傳·成二年》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註》齊邑。《》秦攻韓,圍陘。《註》在絳州曲沃縣西北,汾水之旁。又山名。《》楚魏戰於陘山。《註》括地志,在鄭州縣西南。《史記·秦始皇紀》王翦將上地下井陘。《註》山名,在常山,今爲縣。《·》常山郡井陘。《註》井陘山在南。又《禮·月令·其祀竈註》東面設主於竈陘。《疏》竈陘,謂竈邊承器之物,以土爲之。又姓。《字彙》晉大夫,以邑爲氏。又《集韻》吉定切,音徑。《左傳·襄十六年》孟孺子速遂塞海陘而還。《註》海陘,魯隘道也。《釋文》陘,音𠛬。徐音古定反。《篇海》同𨹢𨺄𨺾。 |
| 七: |
陙:《唐韻》食倫切《集韻》船倫切,𠀤音脣。《》水阜也。《玉篇》小阜也。又《》常倫切《集韻》殊倫切,𠀤音純。又《集韻》丞眞切,音辰。義𠀤同。 |
| 七: |
𨹛:《》《集韻》𠀤符方切,音房。《》與防同。《集韻》亦與坊同。詳前防字註。又《集韻》分房切,音方。本作坊。邑里之名也。 |
| 七: |
陚:《唐韻》《集韻》𠀤方遇切,音付。《》丘名。《玉篇》小阜也。又《集韻》《類篇》𠀤罔甫切,音武。平原也。 |
| 七: |
陛:《唐韻》傍禮切《集韻》《韻會》部禮切,𠀤音𩩙。《》升高階也。《玉篇》天子階也。《》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是時朔陛戟殿下。又《王莽傳》朱戸納陛。《註》孟康曰:納,內也。謂鑿殿臺際爲陛,不使露也。師古曰:尊者不欲露而升陛,故內之於霤也。又天子稱陛下。《史記·秦始皇紀》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爲郡縣。《蔡邕·獨斷》天子必有近臣,執兵立於陛側,以戒不虞。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𤰞達尊之意。《集韻》或作㙄。《篇海》別作𨻘。又《韓愈·曹成王𥓓辭》王亦有子,處王之所。惟舊之視,蹶蹶陛陛,實取實似。刻詩其𥓓,爲示無止。《註》陛陛,猶比比,言衆多層次也。一說言王之子孫日益盛大,如歷階陛以升堂也。又《正韻》毘意切,音避。義同。《海篇》別作𨹼。◎按諸韻書陛字皆止上聲,惟正韻有上去二音,今𠀤存之。《正字通》以去聲爲正音,非。 |
| 七: |
䧊:《唐韻》苦沃切《集韻》枯沃切,𠀤音酷。《》大阜也。又《》一曰右扶風郿有䧊阜。又《》古沃切《集韻》姑沃切,𠀤音梏。又《》空谷切,音瑴。義𠀤同。又《唐韻正》音誥。《》云䧊,从阜告聲。當讀去聲。 |
| 七: |
陜:〔古文〕𩂘《唐韻》侯夾切《集韻》《韻會》轄夾切《正韻》胡夾切,𠀤音洽。《》隘也。《註》徐鉉曰:今俗从山作峽,非是。《玉篇》不廣也。亦作狹。《·》陜而修曲曰樓。《·》行溪谷中,阸陜且百里。《司馬相如·封禪書》迹陜遜原,迥闊詠沫。《上林賦》赴隘陜之口。又尋陜,地名。《史記·南越傳》樓船將軍將精卒,先陷尋陜,破石門。《註》尋陜,在始興西三百里。又《》與陿同。史記尋陜,前漢書作尋陿。又《集韻》訖洽切,音夾。義同。又《集韻》地名。周召所分。○按地名乃陝也。陝字音閃,止有上聲,無入聲。陜字雖有洽夾二音,𠀤無地名一解。集韻註誤。《篇海》俗作陝。 |
| 七: |
陝:《》《集韻》《韻會》《正韻》𠀤失冉切,音閃。《》弘農陝也。古虢國,王季之子所封也。《》周爲二伯,分陝之地,卽虢國之上陽也。秦屬三川郡,漢弘農之陝縣,後魏攺爲陝州。《公羊傳·隱五年》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
| 七: |
陞:《》識蒸切《集韻》《韻會》書蒸切,𠀤音升。《玉篇》上也,進也。《》登也,躋也。《·》素陞龍於縿。《註》畫白龍於縿,令上向也。又姓。見《字彙》。《玉篇》同升。《集韻》或作阩𧿘。 |
| 七: |
陟:〔古文〕𠌹《》《集韻》《韻會》𠀤竹力切,音稙。《·》陟,陞也。《》登也。《·》汝陟帝位。又《》若陟遐,必自邇。又《》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迹。《·》陟彼崔嵬。又《》進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又《玉篇》高也。《·》山三襲陟。《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又人名。《·》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又《集韻》的則切,音得。《周禮·春官》大卜掌三夢之灋,一曰致夢,二曰觭夢,三曰咸陟。《註》陟之爲言得也。讀如王德翟人之德。言夢之皆得也。《集韻》或作𠉡徏徝騭。 |
| 七: |
䧋:《玉篇》呼典切,音顯。《字彙》地名。又《集韻》胡典切,音峴。限也。〇按正字通云:限字之譌,無據,不可從。 |
| 七: |
陠:《》普胡切《集韻》滂模切,𠀤音鋪。《集韻》衺也。又《集韻》博孤切《集韻》奔模切,𠀤音逋。《》屋上平也。與庯同。又《博雅》衺也。又《集韻》普故切,音怖。義同。又蒲故切,音步。舍下也。 |
| 七: |
𨹜:《集韻》丁𠋫切,音鬭。峻也。本作𨻉。 |
| 七: |
陡:《》《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口切,音斗。《玉篇》地名。又《》《集韻》𠀤與阧同。詳前阧字註。《杜甫·義鶻行》陡上捩孤影。又《正韻》頓也。通作斗。 |
| 七: |
䧌:《集韻》宣隹切,音雖。《玉篇》地名。 |
| 七: |
院:《唐韻》王眷切《集韻》《韻會》于眷切,𠀤音瑗。《》堅也。《玉篇》周垣也。亦作寏。《增韻》有垣牆者曰院。《唐書·宣宗紀》作五王院,以處皇子之幼者。又官廨曰院。《唐書·明皇紀》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又《令狐綯傳》綯爲翰林學士,夜對禁中燭盡,以金蓮花炬送歸院。又《南部新書》自唐初來,歷五院惟二人,李商隱,張延賞。《註》五院,謂監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也。又儒者所居曰書院。《方隅勝略》白鹿書院,在廬山。鵝湖書院,在鉛山縣。又浮屠所居曰僧院。《傳燈錄》本行和尙云:若有人道得著,老僧分半院與汝同住。又道流所居曰道院。《白樂天·尋郭道士詩》看院止留雙白鶴。又《》《集韻》𠀤胡官切,音桓。又《集韻》委遠切,音婉。義𠀤同。 |
| 七: |
䧍:《集韻》同隙。 |
| 七: |
陣:《》《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刃切,音𨳌。《玉篇》旅也。《》列也。《史記·淮隂侯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後漢·禮儀志》兵官皆肄孫吳兵法六十四陣。又《玉篇》本作𨻰。《周禮·夏官·大司馬》中春敎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𨻰,如戰之𨻰。《左傳·成七年》巫臣通吳於晉,敎之戰𨻰。《佩觿集》軍𨻰爲陣,始於王羲之小學章。◎按史記作陣,非自羲之始也。 |
| 七: |
𨹝:《集韻》乙及切,音邑。𨹝𨽦,陜也。 |
| 七: |
除:《唐韻》直魚切《集韻》《韻會》𨻰如切《正韻》長魚切,𠀤音儲。《》殿陛也。《班固·西都賦》玉除彤庭。又《前漢·蘇武傳》扶輦下除。《註》除謂門屛之閒。又《玉篇》去也。《·》除惡務本。《左傳·隱元年》蔓草猶不可除。又《昭十七年》振除火災。《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又《揚子·方言》病愈者或謂之除。又算法有乗除。《前漢·律歷志》法除之。又治也。《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註》除者,治也。《禮·曲禮》馳道不除。又《周禮·地官·山虞》若祭山林,則爲主而修除。《註》治道路場壇。《左傳·昭十三年》令諸侯日中造於除。《註》除地爲壇,盟會處。又《玉篇》開也。《史記·呂后紀》請得除宮。《·》作淸宮。又拜官曰除。《·》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註》先除,用也。《前漢·田蚡傳》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註》凡言除者,除去故官,就新官。又《正字通》隋內官服半除,唐減爲半臂。言肩有袖,至臂臑而止,今呼齊肩。又易也。新舊歲之交謂之歲除。俗云除夕。《孟浩然詩》靑陽逼歲除。又除道,漢縣名。《·》北地郡除道縣。又《集韻》羊諸切,音餘。《·》日月方除。《箋》四月爲除。《疏》爾雅,除作余。李巡曰: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除余字雖異,音實同也。又《集韻》《類篇》𠀤商居切,音書。《集韻》或省作余。義同。又《》《集韻》遲倨切《韻會》遲據切《正韻》治據切,𠀤音箸。《·》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傳》除,去也。又《》風雨攸除,鳥䑕攸去,君子攸芋。又《》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傳》除,開也。又叶魚羈切,音宜。《越采葛婦歌》號絺素兮將獻之,越王悅兮忘罪除。 |
| 七: |
𨹞:《篇海》同產。見藏經。 |
| 七: |
𨹟:《》陋本字。 |
| 七: |
𨹠:《篇海》力中切,同𨹿。中央高也。豐也,大也,成也。○按卽隆字之譌。 |
| 七: |
𨹡:《篇海》叱涉切,音謵。能行也。 |
| 七: |
𨹢:《篇海》同陘。 |
| 七: |
𨹣:《篇海》居委切,音詭。阪也。又垣毀也。○按卽陒字之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