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十二》

電子圖書館
1 十二:
𩞡:《集韻》同饎。

2 十二:
𩞢:《集韻》同䭉。

3 十二:
饊:《廣韻》《韻會》蘇旱切《集韻》顙旱切,𠀤音散。《廣韻》饊,飯也。《說文》熬稻粻䊗也。

4 十二:
𩞣:《正字通》俗饕字。

5 十二:
䭘:《廣韻》於丙切《集韻》於境切,𠀤音影。《玉篇》飽滿也。《集韻》餌也,飽也。或作䭊䭗。又《集韻》於慶切,音映。義同。或作䬬。

6 十二:
𩞤:《集韻》都昆切,音敦。貪食。

7 十二:
𩞥:《集韻》始兩切。同餉。

8 十二:
饋:〔古文〕𠩸《唐韻》《集韻》《韻會》求位切《正韻》具位切,𠀤音匱。《廣韻》餉也。《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註》進食于尊者曰饋。又《儀禮·特牲饋食禮》特牲饋食之禮,不諏日。《註》祭祀自孰始曰饋食。饋食者,食道也。又《士虞禮》特豕饋食。《註》饋,猶歸也。以物與神及人,皆言饋。又《左傳·成十年》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爲之。《註》饋人,主治公膳者也。《集韻》或作歸餽。又《集韻》徒回切,音頹。餹饋,餌名,屑米和蜜蒸之。
考證:〔《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饋。《註》進食于尊曰饋。〕謹照原文掌王之饋改凡王之饋。尊下增者字。

9 十二:
𩞦:《字彙》丑庚切,音撐。𩞦䬷,飽也。

10 十二:
䭙:《廣韻》《集韻》𠀤子朕切,音䤐。《廣韻》濕通上也。又《博雅》美也。《集韻》味小甘也。《集韻》通作䐶。

11 十二:
𩞧:《廣韻》書兩切《集韻》始兩切,𠀤音賞。《玉篇》晝食也。與𩞃同。《廣韻》日西食也。

12 十二:
饌:《集韻》雛綰切《五音集韻》雛睆切,𠀤音撰。《玉篇》飯食也。《說文》具食也。《周禮·天官·酒正》以共王之四飮三酒之饌。《疏》謂饌𨻰具設之也。《儀禮·燕禮》膳宰具官,饌于寢東。《註》具其官之所饌,謂酒也,牲也,脯醢也。又《韻會小補》或作篹。《前漢·元后傳》獨置孝元廟故殿,以爲文母篹食堂。《註》孟康曰:篹,音撰。晉灼曰:篹,具也。又《集韻》扶萬切,音飯。又《五音集韻》士戀切,音籑。義𠀤同。又《正韻》須兗切,音選。尚書大傳》夏后氏不殺不𠛬,死罪罰二千饌。《馬融云》饌,六兩。《史記·平準書》作撰。《蘇林云》撰音選擇之選。《說文》本作籑,从食算聲。或从㢲作𩜹。諸韻書沿俗作饌。

13 十二:
籑:《正字通》同䉵,譌省。

14 十二:
𩞨:《集韻》令益切,音㔏。𩞨𩝿,食相箸。

15 十二:
𩞩:《集韻》胡光切,音黃。糜也。

16 十二:
饍:《廣韻》《集韻》《正韻》𠀤時戰切,音繕。《玉篇》食也。與膳同。《說文》具食也。《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飮膳羞。膳之言善也。又《正韻》上演切,音善。義同。

17 十二:
饎:《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昌志切,音熾。《爾雅·釋訓》饎,酒食也。《註》猶今云饎饌,皆一語而兼通。《疏》饎,一字通酒食兩名也。李巡云:得酒食則喜歡也。《·小雅》吉蠲爲饎,是用孝享。又《玉篇》黍稷也。《儀禮·特牲饋食禮》主婦視饎爨于西堂下。《註》炊黍稷曰饎。又《集韻》虛其切,音僖。義同。《集韻》或作𩛉𩜮𩞡糦喜𩜂。《正韻》亦作𩟄。

18 十二:
饏:《集韻》杜覽切,音澹。《玉篇》食無味也。通作澉。

19 十二:
䭚:《廣韻》宅江切《集韻》《韻會》傳江切,𠀤音幢。《廣韻》喫貌。《集韻》食無廉也。或作噇。

20 十二:
𩞪:《正字通》俗餪字。

21 十二:
饐:〔古文〕䬥《廣韻》《集韻》《韻會》𠀤乙冀切,音懿。《玉篇》饐餲,臭味變。《說文》飯傷濕也。《爾雅·釋器》食饐謂之餲。《集韻》或作𩚂饖。又《集韻》於例切,音餲。義同。又《集韻》一結切,音噎。《說文》飯窒也。《集韻》或作䭇噎。又《集韻》益悉切,音壹。義同。

22 十二:
饑:〔古文〕𩜆𩚮《玉篇》紀衣切,音機。《說文》穀不熟爲饑。从食幾聲。餘詳飢字註。

23 十二:
𩞫:《玉篇》同飴。

24 十二:
𩞬:《集韻》都騰切,音登。《玉篇》祭食也。又《廣韻》都鄧切《集韻》《正韻》丁鄧切,𠀤音嶝。義同。

25 十二:
饒:《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如招切,音蕘。《玉篇》多也,飽也,豐也,厚也,餘也。又益也,賸也。《禮·曲禮》大饗不問卜,不饒富。《註》富之言備也。備而已,勿多於禮也。《前漢·𨻰平傳》平娶張氏,資用益饒。又對漢王曰: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又俗謂寬恕曰饒。《杜甫·立秋後詩》日月不相饒,節序昨夜隔。又國名。《前漢·地理志》北海郡縣饒侯國。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屬西河郡。莽曰饒衍。《後漢·郡國志》安平國饒陽,故名饒。又州名。本楚番邑,吳置鄱陽郡,隋攺饒州,以物產富饒也。又姓。《風俗通》漢有饒武,爲漁陽太守。又《廣韻》《集韻》《韻會》人要切《正韻》實照切,𠀤音邵。義同。

26 十二:
𩞭:《集韻》䭐,或从羕。詳䭐字註。

27 十二:
𩞮:《字彙補》淳化帖薛稷書,孫權與介象論鱠,象以𩞮魚爲上。乃庭中作坎置水,投以釣餌,不經食,得𩻨魚付厨。◎按𩞮𩻨二字,韻書不載。三國志作鯔,帖中筆墨小變,譌分爲二,其實一字也。

28 十二:
饓:《字彙補》丑庚切,音撐。𤷛食曰饓,出免疑雜字韻。

URN: ctp:kangxi-zidian/1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