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六》

Library Resources
1 六:
鮙:《正字通》俗鳎字。

2 六:
鲒:《唐韵》巨乙切《集韵》极乙切,𠀤音姞。《说文》蚌也。汉律:会稽郡献鲒酱。《类篇》𩶁鲒,大蛤。又《集韵》吉屑切,音结。《前汉·地理志》会稽郡鄞县有鲒埼亭。《注》师古曰:鲒,音结,蚌也。长一寸,广二分,有一小蟹在其腹中。又《集韵》其吉切,音佶。义同。又《集韵》丘八切,音劼。《玉篇》鱼也。《类篇》与𩷻同。

3 六:
𩶡:《广韵》武登切《集韵》弥登切,𠀤音瞢。《说文》䱭𩶡也。《玉篇》即䲛字。又《集韵》母互切,音懜。义同。

4 六:
𩶢:《玉篇》莫侯切,音牟。鱼也。

5 六:
鮛:《集韵》式竹切,音叔。鱼名。《尔雅·释鱼注》鲔,鳝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鮛鲔。互详鮥鲔二字注。《类篇》或作䱙。
考证:〔《尔雅·释鱼注》鲔,鳝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鮛。〕谨照原文鮛下增鲔字。

6 六:
𩶣:《集韵》之由切,音舟。鱼名。《山海经》英鞮之山,涴水出焉,是多𩶣鱼。

7 六:
𩶤:《广韵》《集韵》𠀤苏典切,音铣。《玉篇》鱼也。

8 六:
鮜:《广韵》胡遘切《集韵》下遘切,𠀤音𠋫。《博雅》鮜,𩸄也。又《集韵》《韵会》𠀤许𠋫切,音诟。义同。

9 六:
鮝:《正字通》俗鲞字。

10 六:
𩶥:《玉篇》旴鬼切,音喟。鱼也。《古今注》白鱼赤尾者曰𩶥。一曰魭。或云雌者曰白鱼,雄者名𩶥。

11 六:
𩶦:《篇海》古坏切,音怪。鱼名。○按字疑当作𩶜。

12 六:
𩶧:《集韵》巨九切,音臼。鱼名。

13 六:
鲕:《唐韵》如之切《集韵》《韵会》人之切,𠀤音而。《说文》鱼子也。《鲁语》鱼禁鲲鲕。《注》鲲,鱼子。鲕,未成鱼也。又《吕氏春秋》鱼之美者,洞庭之𩹲,东海之鲕。《注》𩹲鲕,鱼名。又《广韵》如六切,音肉。义同。

14 六:
𩶨:《集韵》同魾。

15 六:
𩶩:《玉篇》莫六切,音木。鱼名。

16 六:
鮟:《集韵》于旰切,音按。鱼名。○按卽𩷑字之譌。

17 六:
𩶪:《集韵》同𩶅。

18 六:
䱊:《广韵》莫礼切《集韵》母礼切,𠀤音米。鱼名。一曰鱼子。《古今注》鱼子曰鱦,亦曰鲲,亦曰䱊,言如散稻米也。《正字通》南海诸郡八九月收鱼子,著草中裹县竈烟上。二月雷发,取草浸池塘,旬日出,如科斗,谓之䱊𩸦。

19 六:
𩶫:《字汇》而六切,音肉。鱼子。又《正字通》呼狊切,音侐。鱼子泊草,损伤不成鱼也。○按《广韵》《集韵》鲕譌爲𩹠。《篇海》复譌爲𩶫。《字汇》《正字通》二义二音,皆无明据,要卽鲕字之譌也。𩹠字原刻从而下一作。

20 六:
鮠:《广韵》五灰切《集韵》吾回切,𠀤音嵬。鱼名。似鮎。《类篇》鯷之小者。《本草图经》鮧鱼口小背黄腹白,名鮠。《正字通》鮠似鮎而大,白色,背有肉鬐,秦人呼爲獭鱼。

21 六:
鮡:《唐韵》治小切《集韵》直绍切,𠀤音肇。《说文》鱼名。《广韵》似鮎而大。《类篇》似鮎,白色。《尔雅·释鱼》魾,大鱯。小者曰鮡。又《广韵》《集韵》𠀤田聊切,音迢。又《集韵》馀招切,音遥。又杜皓切,音道。义𠀤同。

22 六:
䱋:《广韵》居悚切《集韵》古勇切,𠀤音拱。鱼子也。《博雅》鲲也。《本草》䱋,鯷子也。

23 六:
鮢:《广韵》章俱切《集韵》锺输切,𠀤音朱。鱼名。《山海经》鮢鱬,似虾无足。

24 六:
鮣:《广韵》于刃切《集韵》伊刃切,𠀤音印。鱼名,身上如印。《类篇》鮣鳞,鱼名。如篆,一曰首象印。《左思·吴都赋》鮣龟鱕䱜。《注》鮣鱼长三尺,无鳞,身中正,四方如印。扶南俗云:诸大鱼欲死者,鮣鱼皆先封之。

25 六:
鮤:《广韵》良薛切《集韵》力蘖切,𠀤音列。刀鱼也。一名鱴。今鮆鱼也。《尔雅·释鱼》鮤,鱴刀。《疏》鮤名鱴刀。又《广韵》《集韵》𠀤力制切,音例。义同。

26 六:
𩶬:《集韵》同鲥。

27 六:
鮥:《唐韵》卢各切《集韵》历各切,𠀤音洛。《说文》叔鲔也。《尔雅·释鱼》鮥,鮛鲔。《注》今宜都郡自京门以上,江中通出鱏鳝之鱼。有一鱼状似鳝而小,建平人呼鮥子。《疏》鲔,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鳝也。互详鲔字注。又《集韵》戸贿切,音块。又刚鹤切,音各。义𠀤同。又《集韵》各頟切,音格。𩹿或作鮥。详𩹿字注。

28 六:
鮦:《唐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𠀤音同。《说文》鱼名。一曰𩽵也。《尔雅·释鱼》鲣大鮦,小者鮵。《疏》卽鳢也。其大者名鲣,小者名鮵。《类篇》或作𩻡。又《唐韵》《正韵》直陇切《集韵》《韵会》柱勇切,𠀤重上声。又《集韵》传容切,重平声。义𠀤同。又《广韵》直柳切《集韵》《正韵》丈九切,𠀤音纣。鮦阳,县名。《前汉·地理志》汝南郡鮦阳县《注》应劭曰:在鮦水之阳。○按《正字通》引《汉书》孟康注:鮦音纣红反。《左传·襄四年》注:鮦阳县南,鮦音纣。《后汉书》:隂兴子庆封鮦阳侯。注:鮦音纣。孙愐东韵收鮦,直蒙、直柳二切。此皆地理注之音纣红反,譌失其下红反二字也。戴侗定爲徒红、篆蛹二切,《韵会补》定音冢,则又缘纣红改爲上声也。据此,《说文》直陇切,《六书略》音胄,《正韵》收入有韵,𠀤非。

29 六:
鮧:《广韵》以知切《集韵》延知切,𠀤音夷。鱁鮧,盐藏鱼肠也。又鱼名也。亦作鯷。《本草》鮧鱼,卽鯷也。今人皆呼慈音,卽是鮎鱼。《尔雅翼》鮧鱼偃额,两目上陈,口方头大尾小,身滑无鳞,谓之鮎鱼,言黏滑也。又《广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正韵》杜兮切,𠀤音题。与鮷同。大鮎也。

30 六:
鮨:〔古文〕䱈《唐韵》旨夷切《集韵》蒸夷切,𠀤音脂。《说文》鱼䏽酱也,出蜀中。一曰鲔鱼名。又《集韵》市之切,音时。义同。又《广韵》渠脂切《集韵》渠伊切,𠀤音祁。鮓也。《尔雅·释器》鱼谓之鮨。《注》鮓属也。《类篇》或作𩷾。又《集韵》研计切,音诣。鱼名。《山海经》诸怀之水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而大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31 六:
鮩:《广韵》蒲猛切《集韵》蒲幸切,𠀤音并。与𩹁同。鮊鱼别名。《玉篇》白鱼也。又《广韵》蒲迥切《集韵》部迥切,𠀤音竝。又《集韵》薄必切,音邲。义𠀤同。

32 六:
䱌:《广韵》与之切《集韵》盈之切,𠀤音饴。《广韵》鯸䱌,鱼也。《正字通》河豚别名。《博雅》鯸䱌,魨也。《类篇》背靑腹白,触物卽怒,其肝杀人。

33 六:
鲔:《唐韵》荣美切《集韵》《韵会》羽轨切,𠀤音洧。《说文》鮥也。《尔雅·释鱼》鮥鮛鲔。《注》鲔,鳝属也。《诗·衞风》鳝鲔发发。《传》鲔,鮥也。《释文》鲔似鳝,大者名𩵭鲔,小者名鮛鲔。沈云:江淮闲曰鮛,伊洛曰鲔,海濵曰鮥。《周礼·天官·人》春献王鲔。《礼·月令》荐鲔于寝庙。《陆玑疏》鲔似鳝而靑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大者爲王鲔,小者爲叔鲔,肉白,味不逮鳝,今东莱辽东谓之尉鱼。互详鮥字注。又《类篇》一曰水名。巩县西北临河有周武山,武王伐纣,使胶革御之鲔水上,盖其处也。相传山下有穴通江,穴有黄鱼,春则赴龙门,故曰鲔岫。今爲河所侵,不知穴之所在。又《集韵》云九切,音有。义同。

34 六:
鲛:《唐韵》古肴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肴切,𠀤音交。《说文》海鱼,皮可饰刀。《山海经》漳水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鲛鱼,皮可饰刀劒,口错治材角。《注》鲛,鲋鱼类也。皮有珠文而坚,尾长三四尺,末有毒,螫人。《述异记》鱼虎老,变爲鲛鱼。《通雅》鲛,海鲨鱼之最大者也。《本草》陈藏器曰:鲛鱼出南海。似鼈无脚而有尾。一名沙鱼,一名鳆鱼。李时珍或言:本作𩵲,𩵲譌爲鲛。鲛长丈许,腹有两洞,贮水养子,一腹容三四子,朝从口出,暮还入母腹。《史记·礼书》鲛韅。《注》徐广曰:鲛鱼皮可以饰服器。《后汉·舆服志》皆以白珠鲛爲𨭚口之饰。《荀子·议兵篇》楚人鲛革犀兕以爲甲。《注》以鲛鱼皮及犀兕爲甲。又官名。《左传·昭二十年》泽之萑蒲,舟鲛守之。《注》舟鲛,官名也。《疏》鲛,大鱼之名,泽中有水有鱼,故以舟鲛爲官名也。又鲛人。《左思·吴都赋》访灵夔于鲛人。《注》鲛人居水中。《述异记》鲛人水居如鱼,不废机织,眼泣则成珠。

35 六:
䱍:《广韵》古邓切《集韵》居邓切,𠀤音亘。与䱭同。《史记·司马相如传》䱍䲛螹离。《注》郭璞曰:䱍䲛,鲔也。李奇云:周洛曰鲔,蜀曰䱍䲛。出巩山穴中,三月遡河上,能度龙门之限则爲龙矣。

36 六:
𩶭:《集韵》元俱切,音虞。鮈𩶭,鱼名。又《集韵》讹胡切,音吾。义同。或作鯃。又《集韵》五矩切,音麌。义同。

37 六:
鮬:《广韵》薄故切《集韵》蒲故切,𠀤音步。《尔雅·释鱼》鱊鮬,鳜鯞。《注》小鱼也。似鲋子而黑,俗呼爲鱼婢,江东呼爲妾鱼。又《广韵》苦胡切《集韵》空胡切,𠀤音枯。又《集韵》《韵会》𠀤亏于切,音区。又《集韵》贫悲切,音邳。又匈于切,音吁。又楛瓜切,音夸。义𠀤同。又《集韵》苦故切,音库。藏鱼子也。

38 六:
𩶮:《正字通》俗鮬字。

39 六:
鲑:《广韵》古携切《集韵》涓畦切,𠀤音圭。鱼名。《山海经》敦薨之山,其中多赤鲑。《注》今名鯸鲐爲鲑鱼。《雷公炮炙论》鲑鱼插树,立使枯乾。一名䲅鱼,一名嗔鱼。日华子谓之鰗鱼,今谓之河豚。《论衡》鲑肝死人。又《广韵》《集韵》𠀤戸佳切,音鞵。吴人谓鱼菜总称。《世说》庾杲之淸贫,每食三韭。任昉戏之曰:谁谓庾郞贫,每食鲑菜,常有二十七种。又《广韵》苦圭切《集韵》顷畦切,𠀤音睽。复姓。《后汉·牟融传》代鲑阳鸿爲大司农。《注》鲑阳,姓也。又《集韵》乌娲切,音蛙。鲑蠪,神名。《庄子·达生篇》倍阿鲑蠪。《注》倍阿,神名也。鲑蠪,状如小儿,长一尺四寸,黑衣赤帻大冠,带劒持戟。又《集韵》戸瓦切,音跨。楚冠名。

40 六:
鲜:《唐韵》《集韵》《韵会》𠀤相然切,音仙。鱼名。出貉国。《礼·内则》冬宜鲜羽。《注》鲜,生鱼也。又《玉篇》生也。《·益稷》曁益播奏庶艰食鲜食。《传》鸟兽新杀曰鲜。《仪礼·士昏礼》腊必用鲜。《疏》义取夫妇日新之义。《左传·襄三十年》唯君用鲜。《注》鲜,野兽也。又《广韵》洁也。《·说卦》爲蕃鲜。《注》鲜,明也。又《释名》鲜,好也。《玉篇》善也。又国名。《后汉·东夷传》昔箕子避地朝鲜。又《鲜𤰞传》鲜𤰞者,依鲜𤰞山,故因号焉。又山水名。《水经注》北鲜之山,鲜水出焉。又姓。《后蜀录·李寿司空》鲜思明。又鲜于,复姓。《风俗通》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子食采于朝鲜,因氏焉。又《广韵》《集韵》𠀤息浅切,音獮。《易·系辞》故君子之道鲜矣。《释文》尽也。又《·无逸》惠鲜鳏寡。《传》又加惠鲜乏鳏寡之人。《疏》鲜,少乏也。《·郑风》终鲜兄弟。《笺》鲜,寡也。《礼·中庸》民鲜能久矣。《注》鲜,罕也。又少也。亦善也。《·邶风》籧篨不鲜。《笺》鲜,善也。《朱传》少也。又《尔雅·释山》小山别大山,鲜。《疏》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鲜。《·大雅》度其鲜原。《传》大山曰鲜。《朱传》鲜,善也。又《正韵》与献同。《礼·月令》天子乃鲜羔开冰。《注》鲜当爲献,声之误也。又与犀同。《前汉·匈奴传》黄金犀毗一。《注》师古曰:犀毗,带钩也。亦曰鲜𤰞,亦谓师氏,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又《集韵》私箭切,獮去声。姓也。

41 六:
鮯:《广韵》古沓切《集韵》葛合切,𠀤音閤。《山海经》深泽有鱼,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

42 六:
𩶯:《字汇补》人卢切,音如。《山海经》滥水西流,注于汉水,多𩶯魮之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磐石之声。《注》𩶯音如。

43 六:
𩶰:《王充·论衡》𩶰䱙杀人。音未详。《论衡·言毒》:爲𩶰䱙螫有毒。

44 六:
𩶱:《字汇补》与䖳同。《闽书》一名鮓,一名水母。

URN: ctp:kangxi-zidian/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