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九》

Library Resources
1 九:
鯶:《廣韻》胡本切《集韻》戸袞切,𠀤音混。與鯇同。詳鯇字註。又《唐律》號鯉爲赤鯶公,以國氏李諱同音也。

2 九:
鯷:《唐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正韻》杜兮切,𠀤音題。同鮷。《博雅》鮎也。《類篇》魚重千斤。《戰國策》鯷冠秫縫。《註》鯷,大鮎,以其皮爲冠。又《前漢·地理志》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又《廣韻》《集韻》𠀤是義切,音䜴。又《廣韻》特計切《集韻》大計切,𠀤音弟。又《集韻》上紙切,音是。義𠀤同。

3 九:
鯸:《廣韻》戸鉤切《集韻》胡溝切,𠀤音侯。《說文》魚名。《博雅》鯸,魠也。《玉篇》鯸,䱌魚。又河魨,一名鯸鮧。詳前魨字註。

4 九:
𩸾:《五音集韻》以遮切,音耶。《玉篇》魚似蛇,長一丈。

5 九:
鯹:《廣韻》《集韻》《韻會》桑經切《正韻》先靑切,𠀤音星。與鮏同。魚臭。

6 九:
𩸿:《集韻》同鱍。

7 九:
𩹀:《篇海》千𠋫切,音輳。𩹀𩹑,蚌屬。

8 九:
鯺:《集韻》專於切,音諸。與蠩同。蜛蠩,蟲名。一曰蝦蟆。又《正字通》蜛鯺,一頭數尾,長二三尺,左右有腳,狀如蠶,可食。又䱦鯺。詳䱦字註。

9 九:
𩹁:《集韻》蒲幸切,音倂。魚名。或作鮩。

10 九:
䱫:《集韻》郞達切,音辢。魚名。又落蓋切,音賴。義同。

11 九:
鯻:《集韻》同䱫。

12 九:
𩹂:《廣韻》《集韻》𠀤于貴切,音胃。魚名。《山海經》樂游之山,桃水多𩹂魚,似蛇而四足。

13 九:
䱬:《廣韻》相居切《集韻》新於切,𠀤音胥。《說文》魚名。

14 九:
䱭:《唐韻》古恆切《集韻》居曾切,𠀤音緪。《說文》鯍也。《前漢·司馬相如傳》䱭䲛漸離。《註》周洛曰鮪,蜀曰䱭䲛。又《集韻》《韻會》𠀤居鄧切,音亙。義同。或作䱍。

15 九:
鯼:《廣韻》子紅切《集韻》祖叢切,𠀤音㚇。《博雅》石首鯼也。《郭璞·江賦》鯼鮆順時而往還。《註》鯼魚出南海,頭中有石,一名石首魚。《正字通》鯼魚體員厚而長,似鱤魚,腹稍起,扁額長喙,細鱗腹白,背微黃色,性好噉魚。諸書皆以爲石首,非也。

16 九:
鯽:《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資昔切,音積。與𩺀同。魚名。《本草》形似鯉。色黑體促,腹大脊隆。《杜甫詩》鮮鯽銀絲膾。又《廣韻》子力切《集韻》節力切,𠀤音卽。義同。又《集韻》疾則切,音賊。《說文》鰂,或从卽作鯽。詳鰂字註。

17 九:
鯾:《廣韻》《集韻》《韻會》𠀤𤰞連切,音鞭。《說文》魚名。《玉篇》魴魚也。《山海經》大鯾居海中。《註》鯾,卽魴也。

18 九:
鯿:《說文》同鯾。《爾雅·釋魚註》江東呼魴魚爲鯿。《宋玉·釣賦》思不出乎鮒鯿。《後漢·馬融傳》魴鱮鱏鯿。《註》鯿,魴之類也。襄陽耆舊傳:漢中鯿魚甚美,常禁人捕,以槎斷水,因謂之槎頭縮項鯿。又《劉弇詩》歸釣潭頭楓葉鯿。又《廣韻》布還切,音斑。又《集韻》逋閑切,音斒。義𠀤同。

19 九:
鰀:《集韻》同鯇。

20 九:
鰁:《集韻》從緣切,音全。魚名。

21 九:
鰂:《唐韻》昨則切《集韻》《韻會》疾則切,𠀤音賊。《說文》鰞鰂,魚名。《正字通》一名墨魚。一名黑魚。狀如算囊,無鱗,兩須長似帶,腹下八足,聚生口旁,縮喙在腹下,懷扳含墨,見人及大魚至,則噀墨。方數尺,背上一骨,獨厚三四分,兩頭尖,色白,輕胞如通草,入藥名海鰾鮹。又通作賊。《蘇軾·魚說》海之魚有烏賊其名者,或从卽作鯽。《類篇》亦作鱡。

22 九:
䱮:《廣韻》五陌切《集韻》鄂格切,𠀤音額。𩹺䱮,魚名。

23 九:
𩹃:《篇海》同䱮。

24 九:
𩹄:《廣韻》呼艾切《集韻》虛艾切,𠀤音餀。魚名。

25 九:
鰃:《廣韻》烏恢切《集韻》烏回切,𠀤音隈。魚名。

26 九:
鰄:《廣韻》《集韻》𠀤於非切,音威。魚名。

27 九:
鰅:《唐韻》《集韻》《韻會》𠀤魚容切,音顒。《說文》魚名。皮有文,出樂浪,東暆。神爵四年初捕收輸考工。周成王時,揚州獻鰅。博雅:䰲也。《玉篇》䲓鰅魚也。《前漢·司馬相如傳》鰅鰫鰬魠。《註》郭璞曰:鰅魚有文彩。又《楚辭·大招》鰅鱅短狐。《註》鰅鱅,短狐類。《補註》狀如犂牛。又《廣韻》遇俱切《集韻》元俱切,𠀤音虞。義同。

28 九:
𩹅:《篇海》音英。《字彙》魚名。《正字通》䱀字之譌。

29 九:
鰆:《集韻》樞倫切,音春。海魚名。

30 九:
𩹆:《集韻》同䱠。

31 九:
鰇:《廣韻》耳由切《集韻》而由切,𠀤音柔。魚名。《正字通》本作柔。似烏鰂,無骨,生海中,越人重之。

32 九:
𩹇:《廣韻》特丁切《集韻》唐丁切,𠀤音庭。魚名。《博雅》䰲也。《類篇》或作䱓。

33 九:
𩹈:《廣韻》《集韻》𠀤直利切,音稚。魚名。

34 九:
鰈:《唐韻》吐盍切《集韻》託盍切,𠀤音榻。《說文》比目魚也。《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註》狀似牛𦜉,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今水中所在有之。江東又呼爲王餘魚。《後漢·邊讓傳註》比目魚,一名鰈,今江東呼爲板魚。《異物志》一名箬葉魚。俗呼鞋底魚。臨海志曰:婢屣魚。風土記曰:奴屩魚。《集韻》或作魼。又《集韻》達協切,音牒。義同。或作鰨。又《集韻》七接切,音妾。與鯜同。魚名。出樂浪潘國。又《集韻》實洽切,音箑。魻鰈,鱗次衆多也。一曰裝飾重疉貌。詳魻字註。

35 九:
鰉:《集韻》胡光切,音黃。與鱑同。魚名。《正字通》鱣也。

36 九:
䱯:《正字通》𩻜字之譌。

37 九:
鰊:《廣韻》《集韻》𠀤郞甸切,音煉。魚名。似鱦。

38 九:
鰋:《廣韻》《韻會》《正韻》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𠀤音偃。《爾雅·釋魚》鰋。《註》今鰋額白魚。《·小雅》魚麗于罶,鰋鯉。《正字通》一說鰋身圓白額,性好偃,腹平著地,故名。○按《說文》本作𩷑。鮀也,鮀鮎也。《·小雅》毛傳:鰋,鮎也。《六書故》曰:《爾雅》鯉鱣鰋鮎鯊鮀,各舉六物。讀者以鱣釋鯉,鮎釋鰋,鮀釋鯊。毛氏、《說文》皆蹈此誤,𠀤以鰋爲鮎。《說文》又幷以鮀爲鮎。尤非。

39 九:
𩹉:《廣韻》甫微切《集韻》匪微切,𠀤音飛。魚名。似鮒。出澇水。或作鯡。

40 九:
𩹊:《玉篇》以周切,音游。魚名。

41 九:
䱰:《正字通》同鮦。《爾雅·釋魚》鱧。《註》鮦也。《疏》鱧,今䱰魚也。鮦與䱰音義同。

42 九:
鰌:《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𠀤音秋。《說文》鰼也。《廣韻》魚名。二月有之。《正字通》鰌生下田淺淖中。似鱓短,首銳色黃黑,有漦濡滑難握,穴泥中與他魚牝牡。《爾雅·釋魚》鰼,鰌。《註》今泥鰌。《疏》穴於泥中。《莊子·齊物論》鰌然乎哉。《音義》鰌,魚名。《荀子·富國篇》黿鼉魚𪔀鰌鱣,以時別一而成羣。《集韻》或作鰍。又海鰌。《水經》海鰌魚,長數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則海水爲潮,出穴則潮退。又船名。《宋史·虞允文傳》官軍以海鰌船衝敵軍。又人名。《左傳·襄十年》史鰌。《註》史魚。又《廣韻》自秋切《集韻》字秋切,𠀤音酋。義同。又與䠓同。《莊子·秋水篇》鰌我亦勝我。《音義》鰌,藉也。亦作䠓。《荀子·强國篇》大燕鰌吾後。《註》鰌,踧也。如蹴沓於後也。

43 九:
鰍:《集韻》同鰌。

44 九:
鰎:《集韻》紀偃切,音犍。魚名。又《正字通》䱒魚微用鹽曰鰎。

45 九:
䱱:《廣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𠀤音題。魚黑色也。又魚四足者。《山海經》休水多䱱魚,狀如蟄蜼而長距,足白而對。又《集韻》丁計切,音帝。魚名。大鯉也。

46 九:
𩹋:《字彙》俗䱱字。

47 九:
𩹌:《正字通》鰥字之譌。

48 九:
鰏:《玉篇》彼力切,音逼。魚名。

49 九:
鰐:《廣韻》五各切《集韻》《正韻》逆各切,𠀤音咢。𧍞,或作鰐。魚名。似蜥蜴,出日南。《博物志》南海有鰐魚,狀如鼉,斬其頭而乾之,去齒而更生,如此者三乃止。《左思·吳都賦》𪓟鼊鯖鰐。《註》鰐魚長二丈餘,有四足,如鼉,喙長三尺,甚利齒,虎及大鹿渡水,鰐擊之,皆中斷。《類篇》或作鱷。互詳鱷字註。

50 九:
䱲:《廣韻》與專切《集韻》余專切,𠀤音沿。魚名。

51 九:
鰑:《廣韻》與章切《集韻》余章切,𠀤音陽。魚名。《博雅》鮦也。《玉篇》赤鱺也。

52 九:
鰒:《唐韻》《集韻》𠀤房六切,音伏。《說文》海魚名。《前漢·王莽傳》啗鰒魚。《註》師古曰:海魚也。《後漢·伏隆傳》詣闕上言,獻鰒魚。《註》鰒似蛤,偏著石。《廣志》鰒無鱗有殼,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九。又《廣韻》蒲角切《集韻》《韻會》弼角切,𠀤音雹。義同。一說石決明。藥旁有七空者良。又《集韻》步木切,音僕。義同。

53 九:
𩹍:《廣韻》渠追切《集韻》渠惟切,𠀤音葵。《玉篇》魚名。

54 九:
𩹎:《玉篇》於陷切,音渰。《篇海》魚名。

55 九:
𩹏:《廣韻》白駕切《集韻》步化切,𠀤音杷。與鮊同。海魚也。又《集韻》蒲巴切,音爬。義同。

56 九:
鰓:《廣韻》蘇來切《集韻》《韻會》桑才切,𠀤音顋。魚頰中骨也。《宋史·五行志》淳化三年,京師里老婦女,裝鏤魚鰓中骨,號魚媚子。又《前漢·𠛬法志》鰓鰓常恐。《註》鰓音葸,懼貌也。

57 九:
鰔:《集韻》古𧝓切,音感。與鱤同。魚名。魠也。一曰黃頰。又《集韻》居咸切,音緘。又胡讒切,音咸。又古咸切,音緘。又古斬切,音減。義𠀤同。

58 九:
鰕:《唐韻》胡加切《集韻》《韻會》何加切,𠀤音遐。《說文》魵也。《爾雅·釋魚》魵,鰕。《註》出穢邪國。《疏》魵魚,一名鰕。又《爾雅·釋魚》鯢大者謂之鰕。《疏》鯢,雌鯨也。大者長八九尺。別名鰕。互詳鯢字註。又《爾雅·釋魚》鰝大鰕。《註》鰕大者出海中,長二三丈,鬚長數尺,今靑州呼鰕魚爲鰝魚也。《虞荔鼎錄》宋文帝得鰕魚,遂爲鼎。又《山海經》龍魚陵居,狀如狸,一曰鰕,卽有神聖,乗之以行九野。又《說文長箋》同蝦。《急就篇註》鰕,今之海鰕,堪爲酢酺,及所呼鰕米者,又所在水中小鰕,可生㗖若煼而食之,皆是也。《正字通》水蟲,可食,溪澤江海皆有之,磔須鉞鼻,背有斷節,尾有硬鱗,多足好躍,腸屬腦,子在腹外。又《南海雜誌》商舶見波中雙檣遙漾,高可十餘文,意其爲舟。老長年曰:此海鰕,乗霽曝雙鬚也。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虛加切,音岈。又《集韻》舉下切,音斝。義𠀤同。

59 九:
鰖:《正字通》同䲊。

60 九:
𩹐:《說文》鯁本字。

61 九:
𩹑:《篇海》侯幹切,音汗。詳𩹀字註。

62 九:
鰗:《本草》鮭,一名䲅魚。一名嗔魚。日華子謂之鰗魚。今謂之河豚。《註》鰗,音胡。

63 九:
𩹒:《篇海》與鮤同。

64 九:
䱳:《字彙補》同𩼼。

URN: ctp:kangxi-zidian/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