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三》 | 電子圖書館 |
1 | 三: | 叿:《廣韻》呼東切《集韻》呼公切,𠀤音烘。《玉篇》呵也。又《廣韻》叿叿,市人聲也。《集韻》一曰哤語。或作哄。又《集韻》胡公切,音洪。大聲也。本作䪦。或作降。 |
2 | 三: | 𠮫:《篇海》於求切,音憂。小聲也。《正字通》叴字之譌。 |
3 | 三: | 𠮬:《篇海》同𠮫。 |
4 | 三: | 吀:《字彙》與哶同。卽楚姓也。《史記·孟子傳》楚有尸子,長盧,阿之吀子焉。《註》索隱曰:吀音羋。別錄作羋子。正義曰:藝文志云:吀子十八篇。○按《漢書》藝文志,今本作羋子。顏師古音弭,是羋、吀通也。俗本《史記》譌作吁,韻書皆不載吀字。 |
5 | 三: | 吁:〔古文〕𠮲《唐韻》况于切《集韻》《韻會》匈于切,𠀤音訏。《說文》驚也。《玉篇》疑怪之辭也。《廣韻》嘆也。《書·堯典》帝曰:吁嚚訟可乎。《詩·周南》云何吁矣。又留吁,赤狄別種。《春秋·宣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又省作于。《詩·周南》于嗟麟兮。《召南》于嗟乎騶虞。又《集韻》雲俱切,音迂。義同。又《集韻》《正韻》𠀤休居切。與嘘同。《王充·論衡》猪馬以气吁之。又《廣韻》《集韻》𠀤王遇切,音芋。義同。《說文》本作吁。吁,字从口从亐。 |
6 | 三: |
吂:《廣韻》莫郞切《集韻》謨郞切,𠀤音茫。《玉篇》使人問,而不肯答曰吂。《廣韻》不知也。《揚子·方言》沅灃之閒,使之而不肯答曰吂。註:今中國語亦然。又《廣韻》《集韻》𠀤莫浪切,音漭。《廣韻》老人不知。○按諸韻書吂字止有平去二音,《正字通》增上聲,誤。 考證:〔《揚子·方言》沅灃之閒,使之而不肯答曰吂。今中國語亦然。〕謹照原文今字上增註字。 |
7 | 三: | 吃:《唐韻》《集韻》《韻會》𠀤居乙切,音訖。《說文》言蹇難也。《史記·韓非傳》非爲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前漢·周昌傳》爲人口吃。《唐史·拾遺》焦遂口吃,對客不出一言,醉後輒酬答如注射,時人目爲酒吃。又與喫同。《新書·耳庳篇》越王之窮,至乎吃山草。又《集韻》欺訖切,音乞。吃吃,笑貌。 |
8 | 三: | 各:《唐韻》古洛切《集韻》剛鶴切《韻會》《正韻》葛鶴切,𠀤音閣。《說文》異辭也。从口从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書·湯誥》各守爾典,以承天休。又屠各,北方種落名。《後漢·公孫瓚傳》瓚子續爲屠各所殺。又《字彙補》借作部落之落,見諸葛銅鐺。又《字彙補》引沈括筆談云:又借作洛。《石鼓文》大車出各。 |
9 | 三: | 吅:《唐韻》《集韻》𠀤况袁切,音萱。《說文》驚虖也,讀若讙。《徐鉉曰》今俗別作喧,非。《玉篇》囂也,與讙通。《廣韻》喚聲。又《集韻》荀緣切,音宣。義同。又《集韻》訟古作吅。註詳言部四畫。又《字彙補》與鄰同。《漢隸衡立𥓓》《孫根𥓓》俱有吅字。《釋文》卽鄰字。《吹景錄》鄰厸吅三字,一字也。 |
10 | 三: | 吆:《五音集韻》於宵切,音腰。吆吆,聲也。 |
11 | 三: | 𠮭:《集韻》與嚗同。 |
12 | 三: | 吇:《集韻》祖似切,音子。吇吇,鳥聲。 |
13 | 三: | 𠮮:《正字通》𠯑字之譌。 |
14 | 三: |
合:《唐韻》𠋫閤切《集韻》《韻會》曷閤切《正韻》胡閣切,𠀤音盒。《說文》合口也。又《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詩·小雅》妻子好合。又配也。《詩·大雅》天作之合。《前漢·貨殖傳》蘗麴鹽豉千合。《註》師古曰:蘗麴以斤石稱之,輕重齊則爲合。鹽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爲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又會也。《禮·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註》合,會也。又聚也。《論語》始有曰:苟合矣。《註》合,聚也。又答也。《左傳·宣二年》旣合而來奔。《註》合,答也。又閉也。《前漢·兒寬傳》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註》李奇曰:祛,開散。合,閉也。又六合。《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又黍名。《禮·曲禮》黍曰薌合。又《文中子·問易篇》黃帝有合宮之聽。又合黎,地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又州名。《廣韻》秦爲巴郡,宋爲宕渠郡,後魏置合州,蓋涪漢二水合流之處,因以名之。又參合,代地。《史記·韓王信傳》入居參合。又鉅合在平原,合騎在高城,𠀤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又重合縣屬勃海郡,合鄕縣屬東海郡。又合浦,郡名。𠀤見《前漢·地理志》。又《廣韻》器名。《正韻》合子,盛物器。又《廣韻》姓也。《左傳》宋大夫合左師。又子合,西域國名。《前漢·西域傳》西夜國王,號子合王。《後漢·西域傳》子合國,去疏勒千里。又通作闔。《戰國策》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耶。《註》闔合同。又與郃通。《史記·魏世家》築雒隂合陽。《註》郃水之北。又《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廢爲合陽侯。又《唐韻》《正韻》古沓切《集韻》《韻會》葛合切,𠀤音閤。《廣韻》合,集也。又《集韻》兩龠爲合。《前漢·律歷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又合龠爲合,十合爲升。《註》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又叶許及切,音翕。《張衡·思𤣥賦》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鸞鷖之特棲兮,悲淑人之希合。 考證:〔《戰國策》意者,臣愚而不闔王心耶。〕謹照原文闔字下增於字。 |
15 | 三: | 㕦:《廣韻》《集韻》《韻會》𠀤胡化切,音華。《玉篇》大聲也。《廣韻》大口也。又《字彙》魚之大口者曰㕦。〇按正韻禡韻收吳字,云:同㕦,非。詳吳字註。 |
16 | 三: |
吉:《唐韻》居質切《集韻》《韻會》《正韻》激質切,𠀤音拮。《說文》善也。《廣韻》吉利也。《書·大禹謨》惠迪吉。又朔日曰吉。《詩·小雅》二月初吉。《周禮·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又州名。《韻會》漢豫章地,隋置吉州。又姓。《廣韻》出馮翊尹吉甫之後。漢有漢中太守吉恪。又《集韻》極乙切,音佶。本作姞,姓也。又《集韻》謹也。又《集韻》《韻會》𠀤其吉切,音咭。亦姓也。《詩·小雅》彼君子女,謂之尹吉。《箋》吉讀爲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也。○按《釋文》吉,毛讀如字。鄭讀爲姞,其吉反,又其乙反,三音皆可讀。又《唐韻正》叶音髻。《曹植·黃帝三鼎贊》鼎質之精,古之神器。黃帝是鑄,以象太一。能輕能重,知凶識吉。一叶於二反。《徐勉·萱草賦》亦曰宜男,加名斯吉。華而不豔,雅而不質。隨晦明而舒卷,與風霜而榮悴。質叶音致。 考證:〔按釋文吉,毛讀如字。鄭讀爲姞,其吉反,又其一反,〕謹照原文其一反改其乙反。 |
17 | 三: | 吊:《字彙》字俗弔。 |
18 | 三: | 吋:《字彙》徒口切,豆上聲。叱也。○按吋字諸韻書皆不載,止見《篇海》。《正字通》斥爲俗字,是也。 |
19 | 三: | 𠮯:《廣韻》居理切《集韻》苟起切,𠀤音紀。《玉篇》說也。《集韻》言也。又《集韻》平也。○按《正字通》》云:與台字音異義同,卽台字之譌,非。 |
20 | 三: |
同:《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又《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又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又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又《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又《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又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又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又《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又《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又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又《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又叶徒黃切,音唐。《𨻰琳·答客難》六合咸煕,九州來同。倒載干戈,放馬華陽。①字作北下𤰞。 考證:〔司馬法曰,成爲終,終十爲同。〕謹照周禮註原文終十改十終。 |
21 | 三: | 𠮰:《字彙》匹錦切,音品。𠀤也。又《正字通》𡿯字省文,从口川。詳巛部𡿯字註。○按《字彙》本篇海,《正字通》本同文舉要,今兩存之。 |
22 | 三: | 㕧:《唐韻》馨伊切《集韻》《韻會》馨夷切《正韻》虛宜切,𠀤音咦。《說文》唸㕧,呻也。《玉篇》亦作屎。《詩·大雅》民之方殿屎。《釋文》殿屎,說文作唸㕧。又《集韻》升脂切《正韻》申之切,𠀤音詩。又《廣韻》《集韻》虛器切《韻會》香義切,𠀤音齂。義𠀤同。《集韻》或作𣢁𧥤䐖𣢍𣢎。 |
23 | 三: |
名:《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𠀤音詺。《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又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又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又《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又名號也。《儀禮·士昏禮》請問名。《疏》問名,問姓氏也。名有二種,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號之名。孔安國註尚書,以舜爲名。鄭君目錄,以曾子爲姓名,亦據子爲名,皆是名號爲名者也。今以姓氏爲名,亦名號之類。《周語》有不貢,則修名。《註》名謂尊𤰞職貢之名號。又號令也。《周語》言以信名。《註》信,審也。名,號令也。又文字也。《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于方。《註》名書,文也,今謂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禮·秋官·大行人》諭書名。《註》書名,書之字也,古曰名。又《春秋·解題》名,功也。《周語》勤百姓以爲己名。《註》功也。又《釋名》名,明也,明實事使分明也。又《爾雅·釋訓》目上爲名。《註》眉眼之閒。《說文》引《詩·齊風》作猗嗟䫤兮。又姓。《廣韻》左傳楚大夫彭名之後,唐名初撰公侯政術十卷。又與命通。《史記·天官書》免七命。《註》免星有七名。又《張耳傳》亾命遊外黃。《註》脫名逃籍也。又《集韻》忙經切,音冥。與銘同。志也。詳金部銘字註。又《集韻》彌正切,洺去聲。與詺同。目諸物也。詳言部詺字註。又叶彌延切,音綿。《道藏歌》𤣥挺自嘉會,金書東華名。賢安密所戒,相期陽洛汧。又叶莫陽切,音𨦵。《韓愈·曹成王𥓓辭》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又叶必仞切,音儐。《張華鮑元泰誄》烈考中丞,妙世顯名。峩峩先生,誕資英俊。 考證:〔《周語》有不貢,則修名。《註》名爲尊𤰞職貢之名號。〕謹照原文爲改謂。 |
24 | 三: | 后:《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𠀤音後。《說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書·仲虺之誥》徯我后。《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禮·檀弓》夏后氏堲周。《疏》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后。又《禮·曲禮》天子有后。《疏》后,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秦漢曰皇后,漢祖母稱太皇太后,母稱皇太后。又諸侯亦稱后。《書·舜典》班瑞于羣后。又古者君稱臣亦曰后。《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疏》國語云:稷爲天官,單名爲稷,尊而君之,稱爲后稷。又《畢命》三后協心。《註》謂周公君𨻰畢公也。又《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傳》后土,社也。《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註》土爲羣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爲社。《正韻》后土,亦取厚載之義。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后處字子里。《前漢·儒林傳》后倉字近君。又與後通。《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后對。又《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𠀤音𠋫。義同。又叶後五切,音戸。《蔡邕·胡黃二公頌》允兹漢室,誕育二后。曰胡曰黃,方軌齊武。《陸雲·漢高盛德頌》咸陽克殄,旣係秦后。峩峩阿房,乃淸帝宇。○按詩本音云:《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后後俱音戸,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歷引經集証之。然自《玉篇》以後,后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爲叶音矣。 |
25 | 三: | 吏:《唐韻》力置切《集韻》《韻會》良志切《正韻》力地切,𠀤音利。《說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徐鍇曰》吏之治人,心主於一,故从一。《書·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禮·曲禮》五官之長曰伯,是職方,其𢷤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左傳·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註》三吏,三公也。又《韻會》府史之屬亦曰吏。《周禮·天官·大宰》八則,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前漢·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爲長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爲少吏。《註》師古曰:吏,理也。主理其縣內也。又姓。《正字通》漢吏宗,王莽時人。又《五音集韻》神至切,音示。奉也,職事也,勞也。《說文》本作叓。 |
26 | 三: | 吐:《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𠀤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又《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又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𠀤音兔。《廣韻》歐也。 |
27 | 三: |
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許亮切,音蠁。《說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註》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玉篇》窻也。《詩·豳風》塞向墐戸。《傳》北出牖也。《疏》士虞禮註云:嚮、牖一名也。北爲寒之備,不塞南窻,故云北出牖也。《廣韻》嚮與向通用。《集韻》亦作𤖽。《正韻》亦作鄕。《禮·明堂位》刮楹達鄕。◎按明堂位註,鄕謂夾戸窻也。每室八窻,爲四達,則凡牖皆名鄕,不獨北出牖矣。又《廣韻》對也。《戰國策》西向事秦。《莊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嘆。又或作嚮。《易·說卦》嚮明而治。亦作鄕。《禮·明堂位》南鄕而立。又《集韻》趣也。又《韻會》救也。又昔也。《莊子·寓言篇》若向也俯,而今也仰。亦通作鄕。《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亮切,音餉。《廣韻》姓也。《左傳·成五年》諸侯謀復會宋公,使向爲人辭以子靈之難。《釋文》向,舒亮反。又《玉篇》地名。《詩·小雅》皇父孔聖,作都于向。《註》向在東都畿內,今孟州河陽縣。《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向。《註》軹縣西有地,名向上。《襄十一年》諸侯會于北林師于向。《註》在𩒛川長社縣東北。《後漢·郡國志》𩒛川郡有向鄕。又《集韻》國名。《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註》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史記·褚少孫補三皇紀》怡向申莒,皆姜姓之後,漢爲縣。《前漢·地理志》沛郡向縣。《註》向,故國,姜姓,炎帝後。又《集韻》《正韻》𠀤許兩切,音嚮。《集韻》人字。《左傳·襄十一年》晉侯使叔肸告于諸侯。《註》叔肸,叔向也。《釋文》向,許文反。《前漢·𠛬法志》作叔嚮,顏師古:音許兩反。又《正韻》古文嚮字。註詳十六畫。 考證:〔《左傳·襄十一年》晉侯使叔肹告于諸侯。《註》叔肹,叔向也。〕謹照原文兩肹字𠀤改肸。 |
28 | 三: | 吒:《唐韻》《集韻》《韻會》𠀤陟嫁切,音奼。《說文》噴也,叱怒也。《廣韻》吒嘆。《六書故》叱之稍徐也。又《正字通》梵書吒婆,此言障礙。又《玉篇》知加切《集韻》陟加切,𠀤音奓。義同。《集韻》或作喥。○按《玉篇》平去二音俱同咤。互詳後咤字註。又《集韻》陟格切,音舴。嘲也。 |
29 | 三: | 𠮱:《玉篇》吁本字。 |
30 | 三: | 𠮲:《玉篇》古文吁字。註詳本畫。 |
31 | 三: | 𠮳:《五音集韻》烏陵切,音膺。𠮳𠮴也。《篇海》作𠮳,旡也。𠮳字从口从上(口在上,上在下)。 |
32 | 三: | 𠮴:《五音集韻》烏郞切,音鴦。本作咉。噟聲,詳後咉字註。《篇海》作𠮴,烏剛切。𠮳𠮴,應喚語話也。𠮴字从口从上(口在上,下在下),參見𠮳。 |
33 | 三: | 𠮵:《篇海》莫浪切,音漭。問而不答。 |
URN: ctp:kangxi-zidian/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