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 |
㡜:《唐韵》《集韵》𠀤所例切,音细。《》残帛也。《广雅》㡜,遗,馀也。又《唐韵》先列切《集韵》私列切,𠀤音薛。义同。又《集韵》式列切,音设。裂帛也。《》㠲㡜囊橐不直钱。《注》黄氏曰:㠲㡜,裂也。又《集韵》相绝切《类篇》苏绝切,𠀤音雪。《》㡜缕桃花,今制绫花。《集韵》今时剪缯爲花。 |
| 十一: |
𢄟:《类篇》同𢂓。 |
| 十一: |
𢄠:《集韵》同𢂁。 |
| 十一: |
幑:《唐韵》许归切《集韵》《韵会》吁韦切,𠀤音挥。《广雅》幡也。又《》帜也,以绛幑帛,著于背。《韵会》若今救火衣。又通作徽。《左传·昭二十一年》扬徽者,公徒也。《注》徽,识也。《疏》徽识,制如旌旗,书其所任之官与姓名于其上,被之于背。《释文》识,本又作帜。《·》殊徽帜。《注》徽帜,通谓旌旗之属也。 |
| 十一: |
𢄡:《集韵》陵之切,音厘。断绘也。 |
| 十一: |
幒:《》同𢃓。 |
| 十一: |
㡝:《》扶用切《集韵》房用切《正韵》冯贡切,𠀤音俸。《玉篇》巾也。又《》款书。 |
| 十一: |
𢄢:《》《集韵》𠀤输芮切,音税。《》礼巾也。《广雅》巾也。又《》指利切《集韵》脂利切,𠀤音至。又《集韵》质涉切,音摺。又《类篇》卽协切,音接。义𠀤同。 |
| 十一: |
𢄣:《》祥岁切《集韵》旋芮切,𠀤音𥶙。《》布巾。《集韵》盥布谓之𢄣。 |
| 十一: |
幓:《集韵》疏簪切,音森。与襂同。襂纚,衣裳毛羽垂貌。《扬雄·甘泉赋》蠖略蕤绥,漓雽幓纚。《注》师古曰:漓雽幓纚,车饰貌。又《集韵》师炎切,音纤。旌旗正幅曰幓。又师衔切,音衫。旌旗之斿也。《司马相如·大人赋》垂旬始以爲幓兮。《注》幓,所衔反,旒也。又《集韵》《类篇》𠀤所感切。同縿。义同。 |
| 十一: |
𢄤:《集韵》子感切,音昝。缯未缏也。 |
| 十一: |
𢄥:《玉篇》篆文肄字。 |
| 十一: |
幔:《唐韵》《集韵》《韵会》𠀤莫半切,音缦。《》幕也。《广雅》帐也。《》幔,漫也,漫漫相连缀之言也。《拾遗记》周穆王有鸾章锦幔。《张协洛阳赋》朱幔虹舒,翠幕霓连。又《广雅》幔,覆也。 |
| 十一: |
幕:《唐韵》慕各切《集韵》《韵会》《正韵》末各切,𠀤音莫。《》帷在上曰幕。《广雅》帐也。《》幕,络也,在表之称也。《周礼·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左传·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伯州犂侍于王后,王曰: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又《韵会》幕府。军旅无常居,故以帐幕言之。通作莫。《史记·李牧传》市租皆输入莫府。《注》索隐曰:古者出征爲将帅,军还则罢,理无常处,以幕帟爲府署,故曰幕府。《李广传》莫府省约文书籍事。《注》索隐曰:凡将军谓之幕府者,盖兵门合施帷帐,故称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又《周礼·天官·幕人注》幕或在地,展𨻰于上也。《·》馆人布幕于寝门外,官𨻰币。《注》布幕以承币。《疏》馆人布幕于地,官𨻰币于其上。又臂胫衣也。《》留幕,冀州所名大褶至膝者也。留,牢也。幕,络也。言牢络在衣表也。《史记·苏秦传》当战,则斩坚甲铁幕。《注》谓以铁爲臂胫之衣。又《类篇》覆食案亦曰幕。又《广雅》粗幕庵也。又《广雅》幕,覆也。《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注》幕犹覆也。《疏》不自掩覆,与衆共之。又《·》幕,暮也。《注》幕然暮夜也。又六幕。《·》纷纭六幕浮大海。《注》犹言六合也。又沙幕。《·》衞靑将六将军绝幕。《注》幕,沙幕。臣瓒曰:沙土曰幕,直度曰绝。师古曰:幕者,今之突厥中碛耳。又县名。《·》淸河郡绎幕县,琅邪郡姑幕县。又《》姓也。《姓谱》舜祖幕之后。《史记·𨻰世家》自幕至于瞽瞍。《注》郑衆曰:幕,舜之先也。又《集韵》莫半切,音缦。平而无文曰幕。《·》罽賔国钱爲骑马,幕爲人面。《注》韦昭曰:幕,钱背也。又《韵补》蒙晡切,音模。《李陵·别苏武歌》经万里兮度沙幕,爲君将兮奋匈奴。又《正韵》莫狄切,音觅。《卢仝·思君吟》我心爲风兮淅淅,君身爲云兮幕幕。 考证:〔《左传·成十六年》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伯州犂侍于王后,张幕矣。〕谨照原文张字上增王曰二字。 |
| 十一: |
幖:《唐韵》《集韵》《正韵》𠀤𤰞遥切,音飇。《》帜也。《玉篇》幡也。《正韵》立木爲表,系彩其上,谓之幖。又《》头上帜也。 |
| 十一: |
㡞:《集韵》郞侯切,音娄。《广雅》㡞篼,囊也。《扬子·方言》飮马橐,自关而西或谓之㡞篼。又《玉篇》力宇切,音缕。古姓也。 |
| 十一: |
㡟:《》作曹切《集韵》臧曹切,𠀤音糟。《》帴也。又《玉篇》藉也。又《》七刀切《集韵》仓刀切,𠀤音操。义同。 |
| 十一: |
𢄦:《玉篇》都了切,音鸟。绢𢄦也。 |
| 十一: |
帼:《唐韵》《集韵》古获切《韵会》郭获切《正韵》古伯切,𠀤音蝈。《》妇人首饰。《玉篇》𢂹也,覆发上也。《晋书·宣帝纪》诸葛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又《》妇人丧冠。又《海篇》亦作蔮。《》蔮恢也,恢郭,覆发上也。鲁人曰頍,齐人曰幌。《后汉·舆服志》夫人绀缯蔮。又《唐韵》《韵会》古对切《正韵》古外切,𠀤音〈巾贵〉。义同。《玉篇》或作簂。 |
| 十一: |
帻:《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侧革切,音责。《》发有巾曰帻。《玉篇》覆髻也。《急就篇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嫧发也。《扬子·方言》覆结谓之帻巾。《广雅》承露帻,覆结也。《蔡邕·独断》帻,古者𤰞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羣臣皆随焉。然尚无巾,至王莽内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后汉·舆服志》古者有冠无帻,秦加武将首饰爲绛袙,以表贵贱。其后稍稍作颜题。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爲耳,崇其巾爲屋,合后施收上下,羣臣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武者短耳。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未冠童子帻无屋。《隋书·礼仪志》文者长耳,谓之介帻。武者短耳,谓之平上帻。又与䶦同。《集韵》齿相値。亦作帻。《左传·定九年》晳帻而衣狸制。《注》帻,齿上下相値也。 |
| 十一: |
𢄧:《集韵》千木切,音蔟。㡧也。 |
| 十一: |
幕:《字汇补》同幕。又借作模。《汉·郞中郑固𥓓》传宣孔业,作世幕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