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弓部》

電子圖書館
1 弓部:
弓:《唐韻》居戎切《集韻》《韻會》居雄切《正韻》居中切,𠀤音宮。《說文》弓,以近窮遠。象形。《釋名》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山海經》少皡生般,是始爲弓。《荀子·解蔽篇》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旣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爲遠也,角也者以爲疾也,筋也者以爲深也,膠也者以爲和也,絲也者以爲固也,漆也者以爲受霜露也。又車蓋橑。《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註》弓,蓋橑也。《疏》漢世名弓蓋爲橑子也。又射侯之數。《儀禮·鄕射禮》侯道五十弓。《疏》六尺爲步,弓之古制六尺,與步相應,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周禮·天官·司裘註》凡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又量地之數。《度地論》二尺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卽三百弓也。《西域記》鼓小者聞五百弓。《註》五百弓,二里半也。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閒國有弓高縣。《史記·韓王信傳》漢封頹當爲弓高侯。又水名。《史記·霍去病傳》濟弓閭。又姓。《廣韻》魯大夫叔弓之後。《韻會》漢有光祿勳弓祉。又與肱通。《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註》黑弓,二傳作黑肱。又與穹通。《史記·天官書》穹閭。《註》索隱曰:一作弓閭。弓音穹,蓋謂以氊爲閭,崇穹然。

2 弓部:
𢎗:《正字通》說文乃本作𠄎。集韻作𢎗,蓋沿篆文而譌。字彙旣云與弓不同,形又與弓無異,又以不同弓者誤入弓部,𠀤非。

3 弓部:
𢎘:《唐韻》乎感切《集韻》戸感切,𠀤含上聲。《說文》弓嘾也。草木之華未發函然。象形。又《廣韻》《集韻》𠀤胡南切,音含。義同。

4 弓部:
𢎙:《唐韻》胡先切《集韻》胡千切,𠀤音賢。《說文》謂草木𢎙盛也。

5 弓部:
𢎚:《正字通》音義𠀤與彈同。見戴侗六書故。

6 弓部:
𢎛:《說文》篆文卪字。詳見部首註。

7 弓部:
弔:《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多嘯切,音釣。《說文》問終也。《禮·曲禮》知生者弔,知死者傷。《玉篇》弔生曰唁,弔死曰弔。《急就篇》喪弔悲哀面目腫。《註》於人持弓爲弔。上古葬者,衣之以薪,無有棺槨,常苦禽獸爲害,故弔問持弓會之,以助彈射也。又傷也,愍也。《·檜風》中心弔兮。《傳》弔,傷也。又《小雅》不弔昊天。《傳》弔,愍也。又龍種曰弔。《裵淵·廣州記》弔,生嶺南,蛇頭龜身,水宿木棲。其膏至輕利,銅及瓦器盛之皆浸出,置雞卵殼中則不漏。《蘇頌·本草圖經》吉弔脂,龍所生也。又《廣韻》都歷切《集韻》《韻會》丁歷切,𠀤音的。《爾雅·釋詁》弔,至也。《·盤庚》非廢厥謀,弔由靈。《·小雅》神之弔矣。裴淵《廣州記》

8 弓部:
引:〔古文〕㧈《唐韻》余忍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忍切,𠀤音蚓。《說文》開弓也。《徐鉉曰》象引弓之形。《周禮·冬官考工記》維體防之,引之中參。又《廣雅》演也。《易·繫辭》引而伸之。又《爾雅·釋詁》長也。《釋訓》子子孫孫引無極也。《·梓材》引養引恬。又相牽曰引。《禮·檀弓》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蓋引而進之也。《註》牽引進之,同于己子。《史記·秦始皇紀》諸生轉相告引。又《集韻》導也。《史記·韓長孺傳》奉引墮車,蹇。《註》爲天子導引而墮車,跛。又卻也。《禮·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註》引,卻也。又相薦達曰引。《史記·魏其侯傳》兩人相爲引重。《註》相薦達爲聲勢。《後漢·張皓王龔傳論》顯登者以貴塗易引。又服氣法曰道引。《莊子·刻意篇》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史記·留侯世家》道引不食穀。又治疾法有撟引。《史記·扁鵲傳》鑱石撟引。《註》謂爲按摩之法,夭撟引身,如熊顧鳥伸也。又十丈爲引。《前漢·律歷志》其法用竹爲引,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引者,信也。《註》信讀曰伸,言其長。又《廣韻》《正韻》羊晉切《集韻》《韻會》羊進切,𠀤蚓去聲。《集韻》牽牛綍也。《禮·檀弓》弔於葬者,必執引。《疏》引,柩車索也。又《集韻》一曰曲引。《蔡邕·琴操》有思歸引。又引古作𢪉。

9 弓部:
𢎜:《玉篇》古文及字。註詳又部二畫。

10 弓部:
𢎝:《說文長箋》古彈字。註詳十二畫。

11 弓部:
㢧:《眞誥》同卷。

URN: ctp:kangxi-zidian/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