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简体字版 |
《三》 | 电子图书馆 |
1 | 三: | 杄:《集韵》亲然切,音迁。或作𣘝、櫏。桾櫏木也。 |
2 | 三: |
杅:《唐韵》羽俱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俱切,𠀤音于。《公羊传·宣十二年》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何休注》杅,飮水器。又《类篇》浴器。《礼·玉藻·正义》浴时入杅,浴竟出杅。又《仪礼·旣夕注》杅亦作桙,盛汤浆盘也。《荀子·君道篇》盘圆而水圆,杅方而水方。又杅杅犹于于,自足貌。《荀子·儒效篇》杅杅富人,岂不贫而富哉。又大杅,山名。《山海经》昆仑之丘,黑水出焉,西流于大杅。又地名。《前汉·武帝纪》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受降城。《注》因杅,匈奴地名。又《集韵》王遇切,音芋。义同。又《史记·秦本纪》秦得烧掇焚杅君之国。《注》一孤切,音乌。○按古文杅同圬,今分。 考证:〔《礼·旣夕注》杅亦作桙,盛汤浆器也。〕谨照原文礼上增仪字。器也改盘也。 |
3 | 三: | 杆:《唐韵》古按切《集韵》《韵会》居案切,𠀤音干。木名。《玉篇》檀木也。《类篇》柘也。又《集韵》《韵会》居安切《正韵》居寒切,𠀤音干。僵木也。又木梃也。《前汉·尹赏传》被铠杆。《刘敞曰》杆,盾也。俗作栏杆杆字。 |
4 | 三: |
圬:《唐韵》哀都切《集韵》《韵会》《正韵》汪胡切,𠀤音乌。《说文》所以涂也。秦谓之圬,关东谓之槾。《尔雅·释宫》镘谓之圬。注泥镘。《增韵》涂镘器。或作圬。亦作釫。又《集韵》洪孤切,音乎。又《五音集韵》乌故切,音污。义𠀤同。 考证:〔《说文》所以涂也。《尔雅·释宫》圬镘谓之圬。《方言》秦谓之圬,关东谓之槾。〕谨按秦谓之圬二语出说文不出方言。谨改爲:说文所以涂也。秦谓之圬,关东谓之槾。尔雅释宫镘谓之圬。注泥镘。 |
5 | 三: |
杈:《唐韵》初牙切《集韵》《韵会》《正韵》初加切,𠀤音叉。《说文》杈枝也。徐曰:岐枝木也。《杜甫·雕赋》突杈丫而皆折。又捕鱼具。《周礼·天官·鼈人》以时簎鱼鼈龟蜃。《注》谓以权刺泥中搏取之也。又《集韵》《类篇》𠀤初佳切,音钗。杈杷,农器。又枝也。又《集韵》楚懈切,音瘥。义同。又《集韵》楚嫁切,音汊。木枝衢也。《东京梦华录》御廊立朱桼杈子,路心立黑桼杈子,卽行马也。又《类篇》收草具。 考证:〔《周礼·天官·鼈人》以时〈草下措〉鱼鼈龟蜃。〕谨照原文〈草下措〉改簎。 |
6 | 三: | 杉:《唐韵》所衔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师衔切,𠀤音衫。《说文》作檆。《尔雅·释木》作煔。《郭注》煔似松,生江南,可以爲船。 |
7 | 三: |
㭂:《广韵》《集韵》𠀤子了切,音劋。木相高也。又《说文》私兆切。音小。《集韵》七小切,音悄。又子小切。义𠀤同。 考证:〔《唐韵》《集韵》𠀤子了切,音劋。〕谨按子了切见广韵,非说文所载唐韵也。唐韵改广韵。〔《说文》私兆切,《集韵》七小切,𠀤音悄。〕谨按私兆切非悄字之音。谨据广韵私兆切下增音小二字。七小切下省𠀤字。 |
8 | 三: | 㭃:《说文》古文纲字。注见糸部八画。 |
9 | 三: | 杊:《集韵》《类篇》𠀤松伦切,音荀。木可爲锄柄。又《玉篇》词伦切,音旬。义同。 |
10 | 三: | 杋:《集韵》《类篇》符咸切《玉篇》扶严切,𠀤音凡。木名。俗呼此木皮曰水桴木。又《类篇》甫凡切。义同。 |
11 | 三: | 杌:《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五忽切,音兀。《玉篇》木无枝也。《集韵》木短出貌。又梼杌,人名。亦兽名。见梼字注。又不安貌。《书·秦誓》邦之杌陧。又《类篇》鱼屈切,音崛。𠛬馀木。又《集韵》鱼厥切。义同。 |
12 | 三: |
杍:《玉篇》古文李字。详下(李字)注。又《集韵》《韵会》𠀤同梓。治木器。又木工也。《书·梓材》《释文》梓亦作杍。详梓字注。 考证:〔《书·梓材》疏梓亦作杍。〕谨照原文疏改释文。 |
13 | 三: |
李:〔古文〕杍《唐韵》《正韵》良以切《集韵》两耳切《韵会》良士切,𠀤音里。《说文》果名。《素问》东方木也。《尔雅翼》李,木之多子者。《埤雅》李性难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其品处桃上。《诗·小雅》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又《韵会》世荐士谓之桃李。《刘向·说苑》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其实焉。树蒺藜者,夏不得休息,秋得其莿焉。世谓狄仁杰,桃李皆在公门,正用此事。又《博雅》行李,关驿也。又与理通。《左传·僖十三年》行李之往来。《周语》行李以节逆之。《泊宅编》李理义通,人将有行,必先治𧚌,如孟子之言治任。理亦治也。又星名。《史记·天官书》荧惑爲李。《徐广注》内则理兵,外则理政。又司理,𠛬官,亦称司李。《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法。《管子·法法篇》臯陶爲李。又檇李,春秋吴地。又姓。《风俗通》伯阳之后。 考证:〔《前汉·胡建传》黄帝李治。〕谨照原文治改法。 |
14 | 三: | 㭄:《集韵》恻人切,音瞋。木名。又《集韵》锄臻切,音蓁。《玉篇》息晋切,音信。义𠀤同。 |
15 | 三: |
杏:《唐韵》《正韵》何梗切《集韵》《韵会》下梗切,𠀤音荇。《说文》果名。《格物丛话》杏实,味香于梅,而酸不及,核与肉自相离。《卢谌·祭法》夏祀用杏。《管子·地员篇》五沃之土,其木宜杏。《文献通考》杏多实不虫,来年秋禾善。又《周礼·司爟注》夏取枣杏之火。又《左思·吴都赋·李善注》平仲果,其实如银。一名银杏。又北杏,地名。《春秋·庄十三年》齐侯会于北杏。又《神仙传》庐山有杏林,董奉故里。 考证:〔《礼·祭法》夏祠用杏。〕谨按礼祭法无此语。太平御览引卢谌祭法曰夏祠用杏。谨将礼字改爲卢谌。祠字改爲祀字。 |
16 | 三: | 𣏁:《类篇》同槑省。或作某,通作梅。《本草》梅,杏类,倒杏爲呆。俗以爲痴呆之呆,误。《说文》从𠙵不从口。𣏁,本字。 |
17 | 三: |
材:《唐韵》昨哉切《集韵》《韵会》《正韵》墙来切,𠀤音才。《说文》木梃也。徐曰:木劲直堪入于用者。《孟子》材木不可胜用。又《周礼·地官》委人掌敛疏材。《疏》材是木实,榛栗之属。又《周礼·冬官考工记》五材:金、木、水、火、土也。又六材:木工、金工、皮工、设色之工、刮磨之工、搏埴之工也。又《太宰之职》百工饬化八材:珠、象、玉、石、土、金、革、羽也。又与才同。《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又与财通。《孟子》有达财者。又质性也。《中庸》必因其材而笃焉。又《集韵》昨代切,音在。材具也。又叶前西切,音齐。《刘向·列女传》妻往说公,陈其干材,列言劳苦。公遂释之。 考证:〔搏植之工也。〕谨照周礼原文搏植改搏埴。〔百工,饬庀八材。〕谨照周礼原文饬庀改饬化。 |
18 | 三: | 村:《唐韵》此尊切《集韵》粗尊切《正韵》仓尊切,𠀤寸平声。《广韵》墅也。《增韵》聚落也。字从邑从屯。经史无村字,俗通用。《晋·陶潜·归田园诗》暧暧远人村。《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19 | 三: | 杒:《唐韵》而震切《集韵》《韵会》而振切,𠀤音刃。《说文》桎杒也。《玉篇》木名。或作梕。又《集韵》《类篇》𠀤人之切,音而。小车楘。 |
20 | 三: |
杓:《唐韵》《正韵》甫遥切《集韵》《韵会》𤰞遥切,𠀤音标。《说文》斗柄也。《前汉·天文志》一至四爲魁,五至七爲杓。《律志》玉衡杓建天之纲也。又引也。《淮南子·道应训》孔子劲杓国门之关而不以力闻。又系也。《淮南子·兵略训》凌人者胜,待人者败,爲人杓者死。又《集韵》丁历切,音嫡。标的也。《庄子·庚桑楚》我其杓之人耶。又《集韵》多啸切,音吊。义同。又《集韵》皮招切,音漂。亦斗柄也。又《说文》《唐韵》《集韵》市若切《韵会》是若切,𠀤音勺。《徐铉曰》以爲桮杓之杓,所以抒挹也。《史记·项羽纪》沛公不胜桮杓。《正韵》作裳灼切,误。又《唐韵》丁了切,貂上声。《史记·天官书》杓云如绳。《索隐》时酌切。又《篇海》职略切,音勺。横木桥。 考证:〔《史记·项羽传》沛公不胜桮杓。〕谨照原文传改纪。 |
21 | 三: | 杔:《集韵》《类篇》《韵会》𠀤闼各切,音托。杔栌,木名。又《集韵》陟格切,音磔。杔栌,𥂖酒具。一曰柱上枅。又《玉篇》丁格切。义同。 |
22 | 三: | 杕:《唐韵》特计切《集韵》《韵会》《正韵》大计切,𠀤音第。《说文》树貌。《诗·唐风》有杕之杜。《毛传》杕,特也。《集韵》木独生也。《玉篇》木盛也。又《集韵》《类篇》𠀤唐左切,音舵。船尾小梢也。《淮南子·说林训》心所说,毁舟爲杕。心所欲,毁钟爲铎。字从木从大。俗从犬,非。枤。 |
23 | 三: |
杖:《唐韵》直两切《集韵》《韵会》雉两切《正韵》呈两切,𠀤音杖。《说文》所以扶行也。《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又《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鄕,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又《礼·丧服小记》父丧苴杖竹也,母丧削杖桐也。又木梃也。《家语》舜事瞽瞍,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又《方言》矜谓之杖,谓戈戟柄也。《吕览·贵已篇》操杖以战。又《尔雅·释草》蒤,虎杖。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直亮切,丈去声。持也。与仗同。《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又凭倚也。《左传·襄八年》杖信以待晋。 考证:〔《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赐之几杖。〕谨照原文,赐之上增若不得谢则必六字。〔《尔雅·释草》虎杖,荼也。〕谨照原文改蒤虎杖。 |
24 | 三: | 杗:《唐韵》《集韵》《韵会》武方切《正韵》无方切,𠀤音亡。《说文》杗,栋也。《尔雅·释宫》杗廇谓之梁。又《唐韵》《集韵》《正韵》𠀤谟郞切,音茫。大梁也。《韩愈·进学解》大木爲杗。又《韵会》眉甍切《正韵》眉庚切,𠀤音盲。义同。 |
25 | 三: | 𣏂:《集韵》初辖切,音刹。徐铉曰:未知所出。《正字通》与杀同。《说文》杀,从𣏂声。又《举要》作杀,谓手持木击人也。杀字原作又下木。 |
26 | 三: | 杘:《唐韵》丑利切《集韵》丑二切,𠀤音呬。篗柄也,收丝具。又《韵会》女履切,尼上声。又《集韵》女利切,音腻。义𠀤同。又《方言》小儿多诈而狯谓之嚜杘。《列子·力命篇》墨杘、单至、嘽咺、𢢌懯四人相与游于世。《韵会》墨杘,人名。寓言也。《皮日休·反招魂》上暖昧而下墨杘。又《集韵》抽迟切,音絺。义同。 |
27 | 三: | 杙:《唐韵》与职切《集韵》《韵会》逸职切《正韵》夷益切,𠀤音弋。《说文》果名。《尔雅·释木》刘,刘杙。《注》刘子生山中,实如棃,酢甜,核坚。出交趾。又《尔雅·释宫》樴谓之杙,橜也。《左传·襄十七年》臧坚以杙抉其伤而死。又所以格兽也。《庄子·人闲世》拱把而上,求狙猴之杙者斩之。《韵会》《说文》橜杙字本作弋,果名作杙,今橜弋字作杙,而弋但爲弋猎字矣。 |
28 | 三: | 杚:《唐韵》古忽切,音骨。《说文》平也。从木从气,俗省从乞。《广韵》摩也。又《玉篇》柯爱切,音漑。与槪同。又《类篇》古对切,音愦。义同。 |
29 | 三: | 杛:《集韵》《类篇》𠀤居雄切,音弓。木名。 |
30 | 三: | 𣏃:《集韵》支古作𣏃。○按《说文》支,古文作𢺶。《玉篇》书作𠦙。《集韵》复书作𣏃,疑误。 |
31 | 三: |
杜:《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动五切,音𢾖。《说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爲杜,白者爲棠。《陆玑·草木疏》赤棠,子涩而酢,无味。木理韧,可作弓干。与《说文》不同。又塞也。《书·费誓》杜乃擭。《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凌政则杜之。又《尔雅·释草》杜荣。《注》似茅,皮可爲索。又香草名。《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又缭之兮杜蘅。又《方言》东齐谓根爲杜。又涩也。又《本草》杜仲,药名。又《博雅·释虫》杜伯,蝎也。又姓。《广韵》本帝尧刘累之后。出京兆、濮阳、襄阳三望。又《集韵》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又《类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晋有杜蒯。 考证:〔《尔雅·释虫》杜伯,蝎也。〕谨按所引出博雅非尔雅,尔改博。幷照原文蝎改蝎。 |
32 | 三: |
杝:《唐韵》《集韵》《韵会》𠀤池尔切,音豸。《说文》落也。《广韵》析薪也。又《正韵》尺里切,音侈。《集韵》陈知切,音驰。义𠀤同。又《集韵》邻知切,同离。又《唐韵》弋之切,音移。木名。《尔雅·释木》椵,杝。《注》白椵也。《孝经注》杝棺四寸谓之裨。又《韵会》吐逻切,音拖。车名。又叶托何切,音佗。《诗·小雅》伐木掎矣,析薪杝矣。《注》杝,随其理也。《诗缉》以手离之也。亦作柂。 考证:〔《正韵》尺里切,音移。〕谨按尺里切不得音移,谨改音侈。 |
33 | 三: |
杞:《唐韵》《韵会》《正韵》墟里切《集韵》口已切,𠀤音起。《说文》枸杞也。《尔雅·释木》杞,枸檵。《广韵》枸杞,春名天精子,夏名枸杞叶,秋名却老枝,冬名地骨根。《本草》一名仙人杖,根名地骨皮。又《严粲·诗缉》《诗》有三杞:《郑风》无折我树杞,柳属也。《小雅》南山有杞,在彼杞棘,山木也。集于苞杞,言采其杞,隰有杞桋,枸杞也。○按严说,则《易·姤卦》以杞包瓜,《孟子》杞柳,此是柳属。《左传·襄二十七年》杞梓皮革,自楚往也,《类篇》似豫章,此是山木。《陆玑·草木疏》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轻身益气,此是枸杞。《本草》沈存中云:陕西枸杞最大,高丈馀,可作柱。又枸杞之别种也。又国名。夏之后。《论语》杞不足徵。又姓。以国爲氏。《姓谱》望出齐郡。又《集韵》象齿切。同㭒,田器。一曰徙土舆也。又《类篇》下楷切,音骇。臿也。 考证:〔秋名却老枝,冬名地骨皮。〕谨照广韵原文皮改根。 |
34 | 三: | 束:《唐韵》书玉切《集韵》《韵会》输玉切《正韵》式竹切,𠀤音㑛。《说文》缚也。徐曰:束薪也。《诗·周南》白茅纯束。又五疋爲束。《礼·杂记》纳币一束。又五十矢爲束。《诗·周颂》束矢其搜。又脯十脡曰束。《谷梁传·隐元年》束修之肉,不行境中。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束州,赵地。又姓。《统谱》望出南阳,汉疏广后,避难改爲束。又《韵会》春遇切《周礼·注疏》诗注切,𠀤音戍。约也。《周礼·司约注》言语之约束。约音要。《史记·汉高纪》待诸侯至,定要束耳。又叶所律切,音率。《蔡邕·笔赋》削文竹以爲管,如桼丝之缠束。形条搏以直端,染元黄以定色。从木从口,与朿别。 |
35 | 三: |
杠:《唐韵》《集韵》《韵会》古双切《正韵》居郞切,𠀤音江。《说文》牀前横木也。《徐曰》今人谓之牀桯。《急就篇》妻妇聘嫁赍媵僮,奴婢私隷枕牀杠。《方言》秦晋之闲谓之杠。又旌旗竿。《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谓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广雅》天子杠高九仞,诸侯七,大夫五。又铭橦也。《仪礼·士丧礼》竹杠长三尺。又小桥谓之杠。《孟子》徒杠成。又《博雅》杠,举也。又星名。《晋书·天文志》大帝上九星曰华盖,下九星曰杠,华盖之柄也。又《集韵》《类篇》𠀤沽红切,音公。地名。《前汉·曹参传》攻杠里,大破之。○按《唐韵》杠音工,古音也。《字汇》作叶音,非。 考证:〔《急就篇》妻妇聘嫁赍媵僮,奴仆私隷枕牀杠。〕谨照原文仆改婢。〔《尔雅·讲武》素绵绸杠。〕谨按所引系尔雅释天,谨照原文讲武改天。绵改锦。 |
36 | 三: | 𣏄:同根。《六书统》木托于地以自固者,从木中隔于地。二,地形也,半在地上,支干也,半在地下,根也。 |
URN: ctp:kangxi-zidian/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