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 |
𣯤:《集韵》邻知切,音离。本作㒿。接㒿,白帽也。或作䍦。通作摛。 |
| 十一: |
毵:《玉篇》先含切《集韵》《韵会》《正韵》苏含切,𠀤音鬖。毛长貌。《诗·陈风·值其鹭羽疏》白鹭靑脚,高尺七八寸,头上有毛十数枚,长尺馀,毵毵然与衆毛异。 |
| 十一: |
𣯥:《类篇》与𣮌、𣮍𠀤同。 |
| 十一: |
𣯦:《字汇》古无此字。《》曰:吴人以旣下作毛爲髻字。 |
| 十一: |
𣯧:《集韵》《韵会》𠀤苏回切,音𤗯。与毸同。毰𣯧,张羽貌。一曰凤舞。见九画毸字注。又《集韵》取猥切,音漼。与𩮴同。毛发貌。详髟部𩮴字注。 |
| 十一: |
𣯨:《》卽容切《集韵》将容切,𠀤音踪。《博雅》𣯨氍,罽也。 |
| 十一: |
𣯩:《唐韵》莫奔切《集韵》谟奔切,𠀤音门。《》以毳爲𦇧,色如衅,故谓之𣯩。衅,禾之赤苗也。引《》毳衣如𣯩。○按今《·》本作毳衣如璊。传云:璊,玉赤色。或曰衅本血祭,借爲赤色。疑方俗之称如此,非正训也。又《》衅禾之赤苗,与《·》维穈维𦬊之穈,字别而音义同。穈音门,赤粱粟,《》作虋,《》所称衅或卽此。存此以俟考。 |
| 十一: |
𣯪:《字汇》想里切,音玺。《篇海》毛垂貌。 |
| 十一: |
氀:《》力朱切《集韵》《韵会》龙珠切,𠀤音慺。《博雅》氀毼,罽也。《后汉·乌桓传》妇人能刺韦,作绣,织氀毼。又《集韵》双雏切,音萸。与毹同。织毛蓐也。详九画毹字注。又《字汇》当侯切,音兜。人险爲氀毼,音兜达。见《李翊·俗呼小录》。《集韵》或书作𣯫。 |
| 十一: |
氁:《字汇》莫胡切,音模。毛段也。又《辍耕录》凡调合服饰颜色,氁子,用粉、土黄、檀子,入墨一点合。又氁绫,用紫花底紫粉,搭花样。 |
| 十一: |
氂:《唐韵》里之切《集韵》《韵会》陵之切,𠀤音厘。《》氂牛尾也。《周礼·春官·乐师有旄舞注》旄舞者,氂牛之尾。《疏》山海经,潘侯之山有兽,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又《》荆山,其中多氂牛。《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杜甫诗》天马跂足随氂牛。又马尾亦曰氂。《·》马氂截玉。《注》氂,马尾也。又毛之强曲者。《·》以氂装衣。《注》师古曰:毛之强曲者曰氂,以装楮衣中,令其张起也。又《·》天汉三年八月,天雨白氂。又《小尔雅》杂毛曰氂。又长毛也。《后汉·岑彭传》岑煕迁魏郡太守,舆人歌之曰:狗吠不惊,足下生氂。《注》氂,长毛也。犬无追吠,故足下生氂。又罽也。《·》氂,罽也。《郭注》毛氂,所以爲罽。《郉疏》织毛爲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马之带鞅也。又凡言物之细者爲氂。《列子·殷汤篇》以氂悬虱于牖。《曹植·九华扇赋》篾氂解而缕分。又与厘通。《史记·苏秦传》毫氂不伐,将用斧柯。《前汉·律历志》不失豪氂。《注》孟康曰:十豪爲氂。又《》莫袍切《集韵》《韵会》谟袍切,𠀤音毛。义同。亦作斄髦牦。又《集韵》郞才切,音来。义同。○按《周礼·春官》注:氂,音毛。刘音来,沈音狸,或音茅,或作牦,或作斄。考《·》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注:郭吕之反,徐、李音来,又音离,司马云:旄牛。据此知诸家音切虽异,而义𠀤通。 |
| 十一: |
𣯫:《集韵》氀或作𣯫。 |
| 十一: |
𣯬:《集韵》母朗切,音莽。𣮧𣯬,毛布。 |
| 十一: |
𣯭:《集韵》女介切,音褹。毛发衆貌。 |
| 十一: |
𣯮:《篇海》与𣯥同。 |
| 十一: |
𣯯:《集韵》同𣯧。 |
| 十一: |
𣯰:《字汇补》与睫同。 |
| 十一: |
𣯱:《集韵》毰或书作𣯱。 |
| 十一: |
𣯲:《字汇补》与毱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