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五》

電子圖書館
1 五:
沫:《唐韻》《集韻》《正韻》莫葛切《韻會》莫曷切,𠀤音末。水名。《說文》水出蜀西徼外,東南入江。又浮沫也。《莊子·大宗師》相煦以濕,相濡以沫。又涎沫也。《莊子·至樂篇》乾餘骨之沫爲斯彌。《註》沫,口中汁也。又噴沫,跳波也。《馬融·長笛賦》𤀰瀑噴沫。又湯華也。《陸羽·茶經》凡酌置諸盌,令沫餑均。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又紅沫。《酉陽雜俎》紅沫,煉丹砂爲黃金,碎以染筆,書入石中,削去逾明,名曰紅沫。又已也。《屈原·離騷》身服義而未沫。又汗流貌。《前漢·郊祀歌》霑赤汗,沫流赭。《註》應劭曰:流沫如赭也。李奇曰:沫如靧面之靧。師古曰:沫沬兩通。沬者,言被面如頮也,字從水傍,午未之未,音呼內反。沫者,言汗流沫出也,字從水傍,本末之末,音亦如之。又《韻補》叶謨杯切,音枚。《屈原·離騷》芳菲菲而難𧇾兮,芬至今猶未沫。又叶莫結切,音蔑。《郭璞·江賦》濯翮疏風,鼓翅𦒑𦐴。揮弄灑珠,拊拂瀑𠖾。

2 五:
沬:〔古文〕湏《廣韻》《集韻》莫貝切《韻會》《正韻》莫佩切,𠀤音妹。衞邑名。《·鄘風》沬之鄕矣。亦作妹。《·酒誥》明大命于妹邦。又《易·豐卦》日中見沬。《註》王氏曰:微昧之明也。薛氏曰:斗之輔星。又《廣韻》《集韻》𠀤無沸切,音未。水名。又《唐韻》荒內切《集韻》呼內切《正韻》呼對切,𠀤音誨。《說文》灑面也。通頮。又作靧。《禮·內則》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

3 五:
沭:《唐韻》食聿切《集韻》《韻會》《正韻》食律切,𠀤音術。水名。《說文》沭水出靑州浸。《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浸沂沭。《疏》沭出東莞。《前漢·地理志》琅邪郡東莞縣術水,南至下邳入泗。《註》卽沭水也。又縣名。《廣韻》沭陽在海州。《廣輿記》今屬淮安府。又《集韻》允律切,音聿。義同。或作𣻚。

4 五:
沮:《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余切,音苴。水名。《說文》水出漢中房陵,東入江。《水經》沮水出東汶陽郡沮陽縣。又《前漢·地理志》武都郡沮縣沮水,出東狼谷。《水經注》沔水一名沮水。又漆沮,二水名。《·禹貢》漆沮旣從。《·大雅》自土沮漆。《水經》漆水出扶風杜陽縣兪山,東北入于渭。沮水出北地直路縣北,東入于洛。《十三州志》漆沮,卽洛水也。《詩·地理攷》段氏曰:漆沮有二,皆出雍州,東入于渭,特有上流下流之別。詩漆沮入于渭之上流。書漆沮入于渭之下流。又《水經注》肥如縣,故肥子國,有大沮水,小沮水。又沮中,地名。亦作柤。《吳志》赤烏四年,諸葛瑾取柤中。又《廣韻》側魚切《集韻》臻魚切,𠀤音菹。姓也。黃帝史官沮誦,三國沮授。又《廣韻》慈呂切《集韻》《韻會》在呂切《正韻》再呂切,𠀤音咀。止也,過也,壞也。《·小雅》謀猶回遹,何日斯沮。又《禮·儒行》沮之以兵。《註》沮,謂恐怖之也。又敗也。《晉語》衆孰沮之。又沮泄,謂泄漏也。《禮·月令》地氣沮泄,是謂發天地之房。又丘名。《爾雅·釋丘》水出其後曰沮丘。《註》沮,辭與切。又《廣韻》疾與切《集韻》象呂切,𠀤音敘。義同。又《集韻》壯所切,音阻。《漢志》沮陽,縣名。在上谷郡。又《廣韻》《集韻》《正韻》𠀤將預切,音怚。沮洳,漸濕也。《·魏風》彼汾沮洳。《註》沮洳,水浸處,下濕之地。《禮·王制》山川沮澤。《註》沮謂萊沛也。又《集韻》將先切,音箋。涓沮,小流。

5 五:
𣲲:《玉篇》《集韻》𠀤胡戈切,音禾。水也。一曰水名。

6 五:
沯:《集韻》𣸐,或省作沯。詳𣸐字註。

7 五:
㳋:《集韻》祛尤切,音丘。水也。

8 五:
沰:《廣韻》他各切《集韻》闥各切,𠀤音託。《玉篇》落也,磓也。又《廣韻》赭也。《詩·秦風·顏如渥丹》《釋文》丹如字,韓詩作沰。音撻各反。赭也。又《集韻》當各切,音矺。滴也。《崔實·農家諺》上火不落,下火滴沰。
考證:〔《詩·秦風·顏如渥丹箋》丹如字,韓詩作沰。音撻各反。赭也。〕謹按丹如字云云本釋文非鄭箋。謹改箋字爲釋文。

9 五:
沱:《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駝。《說文》江別流也。出㟭山。《·禹貢》岷山導江東別爲沱。《註》引爾雅釋水,水自江出爲沱,漢爲潛。《詩·地理攷》蔡氏曰: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此荆州之沱,蜀郡郫縣江沱在東,西入大江。汶江縣江沱在西南,東入江,此梁州之沱。戴侗曰:沱名不一,梁州之沱,特其大者耳。又滹沱,河名。在定州。又涕垂貌。《易·離卦》出涕沱若。又大雨貌。《·小雅》俾滂沱矣。又《廣韻》徒可切《集韻》《韻會》《正韻》待可切,𠀤音柁。與𣵺同。瀢𣵺,沙土往來貌。《郭璞·江賦》碧沙瀢𣵺而往來。又與沲同。潭沲,隨波貌。《郭璞·江賦》隨風猗萎,與波潭沲。《杜甫詩》春光潭沲秦東亭。今作淡沱。又《集韻》陳知切,音馳。與池同。
考證:〔《說文》水別流也。〕謹照原文水改江。

10 五:
沲:《集韻》同沱。

11 五:
河:《唐韻》乎哥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𠀤音何。水名。《說文》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發源注海。《春秋·說題辭》河之爲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隂引度也。《釋名》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前漢·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爲中國河云。《·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又九河。《·禹貢》九河旣道。《傳》九河,徒駭一,太史二,馬頰三,覆釜四,胡蘇五,𥳑六,絜七,鉤盤八,鬲津九。又三河,謂河南,河北,河東也。《後漢·光武紀》三河未澄,四關重擾。又《小學紺珠》以黃河,析支河,湟中河爲三河。又兩河,謂東河,西河也。《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又州名。《廣輿記》古西羌地,秦漢屬隴西,唐曰河州,明置河州衞。又梗河。星名。《甘氏星經》梗河三星,在大角帝座北。又銀河,天河也。又《趙崇絢雞肋》道家以目爲銀河。又酒器也。《乾𦠆子》裴鈞大宴有銀河,受一斗。又淘河,鳥名。見《爾雅·釋鳥註》。又姓,明河淸,長沙人。𦠆字从月从㢲作。
考證:〔兩河,謂河南,河北也。《爾雅·釋地》兩河閒曰冀州。〕謹按爾雅註云自東河至西河,非謂河南河北。謹改河南河北爲東河西河。

12 五:
沴:《唐韻》《集韻》《韻會》郞計切《正韻》力霽切,𠀤音麗。《說文》水不利也。《前漢·五行志》惟金沴木。又氣相傷謂之沴,沴猶臨莅不和意也。《註》服虔曰:沴,害也。如淳曰:沴音拂戾之戾。又妖氣也。《前漢·孔光傳》六沴之作。《註》沴,惡氣也。又水渚也。《揚雄·河東賦》秦神下讋,跖魂負沴。《註》沴,河岸之坻也。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典切,音殄。陵亂也。《莊子·大宗師》隂陽之氣有沴。又《集韻》乃結切,音涅。義同。

13 五:
沵:《字彙》同沴。又水名,在襄陽。《水經注》零水東逕新城縣之沵鄕縣,謂之沵水。又東歷宜城西山,謂之沵谿。東流合於夷水,謂之沵口。

14 五:
沶:《唐韻》與之切《集韻》盈之切,𠀤音飴。水名。又《集韻》陳尼切,音墀。同坻。《前漢·諸侯王表》沶陵康侯魏駟。又神至切,音示。沶鄕,縣名。見《左傳·桓十三年註》。又直利切,音緻。義同。

15 五:
𣲳:《集韻》普火切,音頗。水貌。

16 五:
沷:《玉篇》府伐切,音發。寒也。一曰渫也,通流也。《木華·海賦》鏟臨崖之阜陸,決陂潢而相沷。《註》沷,灌也。一曰凡壅水處決之,使相沷蕩也。又敷勿切,音弗。義同。

17 五:
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味切,音芾。涫也。《·大雅》如沸如羹。又水名。《王子年·拾遺記》蓬萊山有沸水,飮者千歲。又井名,潭名。《水經注》曲阿季子廟前井及潭常沸,故名井曰沸井,潭曰沸潭。《謝惠連·雪賦》沸潭無涌,炎風不興。又《集韻》《正韻》敷勿切《韻會》分勿切,𠀤音拂。灑也。又觱沸,泉出貌。《·小雅》觱沸檻泉。又《正韻》滂佩切,音配。波涌貌。《司馬相如·子虛賦》水蟲駭波鴻沸。又怒貌。《司馬相如·上林賦》沸乎暴怒。又與潰同。沸渭,不安貌。《王褒·洞蕭賦》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渭。《註》沸或爲潰,扶味切。《集韻》或作𩰾。
考證:〔《司馬相如·子虛賦》水蟲駿波鴻沸。〕謹照原文駿改駭。

18 五:
𣲴:《字彙》同沸。

19 五:
油:《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正韻》于求切,𠀤音由。水名。《說文》水出武陵孱陵,東南入江。《水經注》孱陵縣有白石山,油水所出。又江夏平春縣有油水。《水經注》油水,出平春縣西南油溪。又膏也。《博物志》積油滿萬石,自然生火。又石油。《水經注》高孥洧水肥可然。《夢溪筆談》鄜延出石油。《廣輿記》石油出肅州南山。又猛火油。《昨夢錄》猛火油,出高麗東數千里。日初出之時,因盛夏日力烘,石極熱則出液,他物遇之,卽爲火,惟眞琉璃器可貯之。又緹油,車飾。《後漢·劉𤣥傳》乗鮮車大馬,赤屛泥。《註》赤屛泥,謂以緹油屛泥於軾前。又橘名。《韓彥直·橘錄》油橘,皮似以油飾之,中堅而外黑。又油油,和謹貌。《禮·玉藻》三爵而油油以退。又禾黍光悅貌。《束皙·補亡詩》厥草油油。又雲盛貌。《孟子》天油然作雲。又《廣韻》《集韻》𠀤余救切,音狖。浩油,地名。《公羊傳·定四年》公及諸侯盟于浩油。《註》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與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錄》珍膏油其面。
考證:〔《禮·玉藻》三爵而油油以進。〕謹照原文進改退。

20 五:
沺:《廣韻》徒年切《集韻》亭年切,𠀤音田。《字林》沺沺,水勢廣大貌。《郭璞·江賦》溟漭渺沔,汗汗沺沺。

21 五:
㳌:《集韻》乙甲切,音押。㳌㴙,下濕。

22 五:
治:〔古文〕乿《唐韻》直之切《集韻》《韻會》澄之切《正韻》陳知切,𠀤音持。水名。《說文》水,出東萊曲城陽丘山,南入海。又水,出泰山。《前漢·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陽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又《集韻》湯來切,音胎。水名。水出鴈門郡。《前漢·地理志》鴈門郡隂館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又理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七日嬪婦,化治絲枲。又盈之切,音怡。義同。又《廣韻》《集韻》《韻會》直利切《正韻》直意切,𠀤音穉。亦理也。《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又𥳑習也。《周禮·春官·大宗伯》治其大禮。又校也。《戰國策》皆無敢與趙治。又有所求乞也。《周禮·地官·旅師》凡新甿之治,皆聽之。又監督也。《周禮·地官·鄕師》用役則帥其民而至,遂治之。又聽獄之成辭亦曰治。《周禮·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則主之。《註》所上治,謂獄訟之小事,不附罪者也。又才多亦曰治。《左傳·莊九年》鮑叔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註》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于敬仲。又道家靜室曰治。《六朝詩話》送謝靈運於杜治,猶今之宮觀也。又所都之處曰治。《前漢·田儋傳》更王膠東,治卽墨。《註》治,謂都之也。又州郡所駐曰治,如蜀刺史曰治成都,揚刺史曰治會稽。《毛氏韻增》治字本平聲,脩治字借爲去聲,經典釋文治字平聲皆無音,假借治道平治字,𠀤直吏切。
考證:〔《周禮·春官·大宗伯》治其大體。〕謹照原文體改大禮。

23 五:
沼:《唐韻》之少切《集韻》《正韻》止少切《韻會》止小切,𠀤昭。上聲。《說文》池也。一說圓曰池,曲曰沼。《·召南》于沼于沚。又《集韻》之笑切,音照。義同。

24 五:
沽:〔古文〕夃《唐韻》古胡切《集韻》《韻會》《正韻》攻乎切,𠀤音孤。水名。《前漢·地理志》沽水出漁陽塞外,東至泉州入海。《水經注》沽河出塞外禦夷鎭西北丹花嶺。又賣也。《論語》求善賈而沽諸。又買也,別作酤。《·小雅》無酒酤我。又《廣韻》公戸切《集韻》《韻會》古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屠沽,賣酒者。《尸子》屠者割肉知牛之多少,則沽者亦知酒之多少也。又略也。《禮·檀弓》杜橋之母喪,宮中無相,以爲沽也。又物之麤惡者曰沽。《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各辨其物與其等。《註》謂功沽上下。《疏》沽謂麤惡者,爲下等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慕切,音顧。義同。
考證:〔《·小雅》有酒酤我。〕謹照原文有酒改無酒。

25 五:
沾:《唐韻》《集韻》《韻會》𠀤他兼切,音添。水名。《說文》水出壷關,東入淇。又《說文》一曰益也。義同添。《徐鉉曰》今俗別作添,非是。又《廣韻》張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𠀤音詹。漬也,濡也。《史記·滑稽傳》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寒。《陳丞相世家》汗出沾背,通作霑。又與覘通。《禮·檀弓》國昭子曰:我喪也,斯沾。《註》沾讀爲覘,視也。又《廣韻》《集韻》𠀤都念切,音店。亦水名。又縣名,在樂平。《漢志》屬上黨郡。《廣輿記》太原府樂平縣,本漢沾縣。又《集韻》《正韻》𠀤的協切,音跕。沾沾,自整貌。《史記·魏其傳》沾沾自喜。《註》師古曰:輕薄也。徐廣曰:沾,昌兼反,又當牒反,一曰尺占反。

26 五:
沿:《唐韻》與專切《集韻》《韻會》余專切,𠀤音鉛。《說文》沿,緣水而下也。《·禹貢》沿于江海。《傳》順流而下曰沿。又循也。《禮·樂記》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註》沿猶因述也。《疏》謂因而更攺也。又《集韻》沇,古作〈氵㕣〉,卽沿字。註詳四畫。俗作㳂。
考證:〔《樂記》禮樂之情,故明王以相沿也。〕謹照原文情下增同字。

27 五:
泀:《集韻》新兹切,音思。水名。又《玉篇》音移。又音司。義闕。

28 五:
𣲵:《廣韻》諸氏切《集韻》掌氏切,𠀤音紙。水名。《山海經》拘扶之山,𣲵水出焉。《註》𣲵音枳。

29 五:
況:〔古文〕𡶢《唐韻》許訪切《集韻》《韻會》《正韻》許放切,𠀤音貺。《說文》寒水也。又矧也,譬也。《莊子·知北遊》每下愈況。又益也。《晉語》衆況厚之。又兹也。《·小雅》況也永歎。《箋》來兹對之,長歎而已。又滋也。《·大雅》亂況斯削。又賜也。與貺通。《前漢·武帝紀》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又臨訪曰來況。《司馬相如·子虛賦》足下不遠千里,來況齊國。又《廣韻》修況,琴名。又姓。《蜀志》有況長寧。◎按佩觿集,况况況𠀤虛訪翻,况發語之端,况寒冰也,況形況,今多通用況字。又《集韻》或作湟。又古與兄通。

30 五:
泂:《唐韻》戸褧切《集韻》《韻會》戸茗切,𠀤音迥。《說文》滄也。《集韻》或从冫作𠖷。北燕謂禁曰泂。又《爾雅·釋詁》泂,遠也。《·大雅》泂酌彼行潦。又深廣也。《郭璞·江賦》䞟漲截泂。又泂野,山名,在東北大荒之中。見《山海經》。又《集韻》𤣥扃切,音熒。泂澤,地名,通作熒。又涓熒切,音扃。大泂,地名。一曰水貌。亦作古熒切。又與潁通。《高士傳》卞隨投泂水而死。《朱謀瑋曰》潁泂古字通用。

31 五:
泃:《集韻》居侯切,音溝。水聲也。又《集韻》俱遇切,音句。水名也。又《正字通》其余切,音朐。亦水名。漢臨泃,今三河縣。

32 五:
泄:《唐韻》余制切《集韻》《韻會》《正韻》以制切,𠀤音曳。水名。《說文》水受九江博安洵波,北入氐。《水經》泄水,出博安縣,北過芍陂,西北入于淮。《註》博安縣,地理志之博鄕縣也。又散也。《·大雅》俾民憂泄。《傳》泄,去也。《箋》猶出也,發也。又泄泄,舒徐貌。《·邶風》泄泄其羽。《傳》飛而鼓其翼,泄泄然也。又衆也。《·魏風》桑者泄泄兮。《傳》泄泄,多人之貌。又《爾雅·釋訓》憲憲泄泄,制法則也。《李巡曰》皆黨惡爲制法則也。又《·大雅》天之方蹶,無然泄泄。《孟子》泄泄猶沓沓也。《註》怠緩悅從之貌。又《廣韻》《集韻》私列切《正韻》先結切,𠀤音薛。與渫同。除去也。詳渫字註。又漏也。《管子·君臣下篇》古言墻有耳者,微謀外泄之謂也。又《揚子·方言》歇也。楚揚謂之歇。又發越也。《禮·月令》季春之月,陽氣發泄。又雜也。《後漢·杜詩傳》頗泄用之。又嫚也。與渫同。《荀子·榮辱篇》憍泄者,人之殃也。又與洩同。又姓魯泄柳。

33 五:
𣲶:《玉篇》尼九切《集韻》女九切,𠀤音紐。水名,在汝南。

34 五:
𣲷:《廣韻》尼立切,音孴。濕𣲷也。《類篇》濕𣲷,水貌。《六書故》浥𣲷,淹濕狀。亦作㵫。

35 五:
泅:《唐韻》似由切《集韻》《韻會》徐由切,𠀤音囚。《說文》浮行水上也。《列子·說符篇》人有濱河而居者,習於水,勇於泅。《韻會》字本作汓。古以汓爲沒。或作泅。《集韻》亦作湭。

36 五:
泆:《唐韻》夷質切《集韻》《韻會》《正韻》弋質切,𠀤音逸。《說文》水所蕩泆也。與溢同。《·禹貢》入于河,溢爲滎。又淫放。《·多士》大淫泆有辭。《左傳·隱三年》驕奢淫泆。《疏》泆,謂放恣無藝。又泆陽,獸名,豹頭馬尾。一曰神名。《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又鳥名。《爾雅·釋鳥》𡨥雉泆泆。又《廣韻》《集韻》𠀤徒結切,音姪。泆蕩也。

37 五:
泇:《集韻》居牙切,音嘉。《玉篇》水也。一曰水名。

38 五:
泈:《集韻》與汷同。

39 五:
泉:〔古文〕洤《唐韻》疾緣切《集韻》《韻會》從緣切《正韻》才緣切,𠀤音全。《說文》水原也。象水流成川形。《易·蒙象》山下出泉。又《爾雅·釋水》濫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縣出。縣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又同出異歸曰肥泉。《詩·衞風》我思肥泉,兹之永歎。又醴泉。《禮·禮運》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又泉有光華曰榮泉。《前漢·郊祀歌》食甘露,飮榮泉。又瀑布曰立泉。《班固·終南山賦》立泉落落。又州名。《廣輿記》周時爲七閩地,隋曰溫陵,唐曰泉州。又天泉,星名。《甘氏星經》天泉十星,在鼈東。一曰大海,主灌漑溝渠之事。又龍泉,劒名。卽龍淵也。《杜甫詩》三尺獻龍泉。又姓。南史有泉企。又貨泉,卽錢也。《周禮·天官》外府掌布之出入。《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取名于水泉,其流行無不徧也。又《地官·泉府註》泉,或作錢。又《集韻》疾眷切,全去聲。義同。又《韻補》叶才勻切,音秦。《李尤·東觀銘》房闥內布,疏綺外陳。是謂東觀,書籍林泉。《集韻》或作灥。又𤽄、𤿁、𤆁。

40 五:
泊:《廣韻》傍各切《集韻》《韻會》白各切,𠀤音薄。止也。舟附岸曰泊。《杜甫詩》漾舟千山內,日入泊枉渚。又水貌。《前漢·郊祀歌》泊如四海之池。又澹泊,恬靜無爲貌。《老子·道德經》泊乎其未兆。又紛泊,飛走衆多之貌。《張衡·西京賦》霍繹紛泊。又漂泊,流寓也。《庾信·哀江南賦》下亭漂泊,高橋羈旅。又與薄同。《王充·論衡·率性篇》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又《集韻》匹陌切,音拍。𡻟岶,竹密貌。或作漠泊。《王褒·洞簫賦》密漠泊以𤡋猭。又小波也。《木華·海賦》㴸泊柏以迆颺。《註》泊,匹帛切。
考證:〔《張衡·西京賦》霍澤紛泊。〕謹照原文澤改繹。

41 五:
㳍:《集韻》博故切,音布。地名。周世宗遣將破賊於東㳍州。

42 五:
㳎:《集韻》皮變切,音卞。導水使平也。

43 五:
泋:《廣韻》許貴切《集韻》訏貴切,𠀤音諱。水波紋也。一曰瀖泋,水貌。《木華·海賦》瀖泋濩渭,蕩雲沃日。又《玉篇》許鬼切《集韻》訏鬼切,𠀤音虺。與𣸀同。水流貌。

44 五:
泌:《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兵媚切,音祕。《說文》俠流也。一曰泉貌。《·陳風》泌之洋洋,可以樂飢。《疏》泌者,泉水涓流不已,乃至廣大也。又水名。《水經注》汶水過平章縣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城縣東北白源,西南注於汶。又泌陽,縣名。《廣輿記》屬河南南陽府,漢舞隂,唐泌陽。又《廣韻》毗必切《集韻》《韻會》薄必切《正韻》薄密切,𠀤音邲。亦俠流也。又《廣韻》鄙密切《集韻》壁吉切,𠀤音筆。《司馬相如·上林賦》偪側泌瀄。
考證:〔《水經注》水自肥縣東北之自源,西南注於汾。〕謹按自源乃白源之譌。汾乃汶之譌。謹照原文改水出肥城縣東北白源,西南注於汶。

45 五:
泍:《集韻》逋昆切,音奔。水急也。又《玉篇》匹奔切《集韻》鋪魂切,𠀤音歕。義同。又《集韻》部本切,音笨。泉涌貌。

46 五:
泎:《廣韻》鋤陌切《集韻》實窄切,𠀤音齚。瀺泎,水落地聲。或作灂。

47 五:
泏:《唐韻》《集韻》𠀤竹律切,音絀。《說文》水貌。一曰水出貌。《文子·通原篇》原流泏泏,沖而不盈。又《集韻》敕律切,音黜。義同。又《廣韻》《集韻》𠀤苦骨切,音窟。《字林》水定也。一曰漚池。又與涉同。《班固·十八侯銘》身泏項營,序功差德。

48 五:
泐:《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𠀤音勒。《說文》水石之理也。《徐鍇曰》言石因其脈理而解散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石有時以泐。又《廣韻》凝合也。又潭名。《唐·裴休題泐潭詩》泐潭形勝地,祖塔在雲湄。又《集韻》六直切,音力。義同。或作氻𣲒。
考證:〔《周禮·冬官考工記》石有時而泐。〕謹照原文而泐改以泐。

49 五:
泑:《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糾切,音黝。水黑色也。《說文》澤在昆侖山下。《水經》河水東注于泑澤。《註》卽所謂蒲昌也。又山名。《山海經》泑,山神蓐收居之。又《廣韻》《集韻》𠀤於虬切,音幽。義同。又《正字通》窑器色光滑者,俗曰泑。又《集韻》於交切,音坳。水名,在長沙。

50 五:
㳏:《集韻》疏吏切,使去聲。水名,在河南。或从吏作𣳪。

51 五:
𣲸:《集韻》澮,古作𣲸。註詳十三畫。

52 五:
泒:《唐韻》古胡切《集韻》攻乎切,𠀤音孤。水名。《說文》水起雁門葰人戍夫山,東北入海。《水經》沽水至泉州縣與淸河合,東入于海。淸河者,泒河尾也。《註》淸湛漳洹𣻎易淶濡沽虖沱,同歸於海,故曰泒河尾。俗混入派字,非。《佩觿集》以水名之泒。爲宗派者,訛。

53 五:
泓:《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宏切,音宖。《說文》下深貌。一曰水淸貌。《郭璞·江賦》極泓量而海運,狀滔天以淼茫。又水名。《春秋·僖二十一年》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又龍泓,水名。《陝西通志》龍泓有二,一在飛龍峽,一在天井山。又《韻補》叶烏光切,音汪。《易林》羽翮病傷,無以爲疆。宋公德薄,敗于水泓。

54 五:
泔:《唐韻》古三切《集韻》《韻會》《正韻》沽三切,𠀤音甘。米汁也。《博雅》泔,潘瀾也。《說文》周謂潘曰泔。又《荀子·大略篇》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註》泔者,烹和之名。又《集韻》戸感切,音頷。滿也。《揚雄·甘泉賦》秬鬯泔淡。《註》泔淡,滿也。一曰泔淡,水貌。又別作澉。

55 五:
法:〔古文〕佱灋𣳴《唐韻》方乏切《集韻》《韻會》弗乏切,𠀤翻入聲。《爾雅·釋詁》法,常也。《釋名》法,偪也。偪而使有所限也。《禮·月令》乃命太史守典奉法。《註》法,八法也。又制度也。《禮·曲禮》謹修其法而審行之。又禮法也。《孝經·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又𠛬法也。《書·呂𠛬》惟作五虐之𠛬曰法。又象也。《文心雕龍·書記篇》申憲述兵,則有律令法制。法者,象也。兵謀無方,而奇正有象,故曰法。又效法也。《易·繫辭》崇效天,𤰞法地。又執法,星名。《史記·天官書註》端門次東第一星爲左執法,廷尉之象。端門西第一星爲右執法,御史大夫之象。又姓。《後漢·法雄傳》齊襄王法章之後。又《韻補》叶敷弗切,音拂。《揚子·太𤣥經》陽氣高縣厥法,物仰其墨,莫不被則。又叶芳未切,音廢。《歐陽修銘》奕奕明堂,萬邦從祀,豈無臣工,爲予執法。

56 五:
𣲹:《集韻》同坍。《類篇》作𣲥。

57 五:
泖:《廣韻》《集韻》𠀤莫飽切,音卯。水名。在吳華亭縣有圓泖,大泖,長泖,共三泖。亦作茆。《春渚記聞》陸魯望賦吳中事云:三泖涼波魚蕝動。註稱江左人目水之渟滀不湍者爲泖。又《集韻》力九切,音柳。水貌。

58 五:
泗:《唐韻》《集韻》《韻會》息利切《正韻》息漬切,𠀤音四。水名。《說文》水受泲水,東入淮。《周禮·夏官·職方氏》靑州,其川淮泗。《·禹貢》導淮自桐柏,東會于泗沂。《正義》泗水出濟隂乗氏縣。《水經注》泗水,出魯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又國名。《前漢·地理志》泗水國,故東海郡也。元鼎四年,別爲泗水郡,郡有泗陽縣。又州縣名。《廣輿記》泗州屬江南鳳陽府,春秋時徐子國,漢厹猶,晉宿預,魏東楚,陳安州,後周泗州。又泗水縣,今屬兗州府。又泗口,在宿遷縣。《通典》兗州刺史劉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又涕泗也。《·陳風》涕泗滂沱。《傳》自鼻曰泗。

59 五:
泘:《集韻》荒胡切,音呼。水名,與滹同。滹池,或省作泘。

60 五:
泙:《唐韻》符兵切《集韻》薄兵切,𠀤音平。《說文》谷也。一曰水名。又《集韻》披庚切,音磅。本作洴。水聲也。《柳宗元·晉問》漰泙洞踏者,彌數千里。洴原字从幷作。

61 五:
泚:《唐韻》千禮切《集韻》《韻會》《正韻》此禮切,𠀤音玼。水淸也。又鮮明貌。《·邶風》新臺有泚。又汗出貌。《孟子》其顙有泚。又《廣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𠀤音此。義同。又《集韻》蔣氏切,音紫。水名。《山海經》長沙之山,泚水出焉。《水經》泚水,出泚陽東北大胡山。又《山海經》石者之山,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東始之山,泚水出焉,東北注于海。○按水出泚陽大胡山者,《後漢書·光武紀》作沘水,沘陽。而水經作泚水,泚陽。互見四畫沘字註。

62 五:
泛:《唐韻》《集韻》《韻會》𠀤孚梵切,音汎。《說文》浮也。一曰流也。通作汎。《前漢·郊祀歌》泛泛滇滇從高斿。又《集韻》方勇切,音捧。覆也。《前漢·武帝紀》泛駕之馬。《註》本作覂,後通用。又《廣韻》房法切《韻會》扶法切,𠀤音乏。泛𣶏,聲微小貌。

63 五:
泜:《集韻》《韻會》《正韻》𠀤丁計切,音帝。水名,在常山。《一統志》泜水,在臨城縣西北。《前漢·張耳傳》斬餘泜水上。《註》蘇林曰:泜音祇。晉灼曰:問其方人音柢。師古曰:蘇晉二說皆是也。蘇音祇敬之祇,音執夷反,古音如是。晉音根柢之柢,音丁計反,今其土俗呼之則然。又《廣韻》旨夷切《集韻》《韻會》蒸夷切,𠀤音脂。又《唐韻》直尼切《集韻》《韻會》陳尼切,𠀤音遲。義𠀤同。又《集韻》直几切《韻會》《正韻》丈几切,𠀤音雉。與滍同。水出南陽。《左傳·僖三十三年》楚子上與晉師夾泜而軍。《註》泜水,出魯陽縣,東經襄城定陵入汝。

64 五:
泝:《廣韻》桑故切《正韻》蘇故切,𠀤音訴。與㴑溯同。《爾雅·釋水》逆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游。《左傳·文十年》楚子西沿漢泝江。《註》沿,順流。泝,逆流。又向也。《張衡·東京賦》泝洛背河。又與遡通。《·秦風》遡洄從之。
考證:〔泝斗,舟中抒水斗也,見《爾雅》。〕謹按泝乃𣶉之譌。爾雅乃廣雅之譌。廣雅釋器𣶉斗謂之相是也。當作𣶉不當作泝。謹改爲又與遡通。詩秦風遡洄從之。

65 五:
𣲺:《說文》決本字。

66 五:
泞:《集韻》《韻會》丈呂切《正韻》直呂切,𠀤音宁。澄也,澹也。《木華·海賦》泱漭澹泞,騰波赴勢。

67 五:
㳐:《廣韻》《集韻》𠀤槎轄切,音𠝝。㳐㳐,水流貌。一曰水聲。

68 五:
泟:《唐韻》敕貞切《集韻》癡貞切,𠀤音檉。《玉篇》赤也。一曰棠棗汁也。《說文》本作䞓。或从水作浾,或从正作泟。

69 五:
泠:《唐韻》《集韻》《韻會》𠀤郞丁切,音靈。水名。《說文》水出丹陽宛陵,西北入江。又關中有泠水。《水經注》泠水,出浮胏山。又零陵有泠水。《水經注》泠水,南出九疑山,北流經泠道縣。又桂陽曲江縣有泠水。《水經注》泠水出泠君山。又淸泠,水名。《張衡·西京賦》耕父揚光於淸泠之淵。《註》在南陽西鄂山上。又三江之水曰三泠。又泠泠,水聲。《古樂府》山溜何泠泠。又風聲。《宋玉·風賦》淸淸泠泠,愈病析酲。《莊子·逍遙遊》御風而行,泠然善也。又音聲洋溢曰泠泠。《陸機·文賦》音泠泠而盈耳。又泠風,和風,所以成穀也。《呂氏春秋辨士篇》師爲泠風。又邑名。《左傳·哀二十五年》將適泠。又麊泠,漢縣名,屬交趾郡。泠道,亦漢縣名,屬零陵郡。又與伶通。《左傳·成九年》晉侯見鐘儀,問其族,曰:泠人也。《正義》泠氏世掌樂官而善,故後世名樂官爲伶官。又《集韻》朗鼎切,音笭。水貌。又靈年切,音蓮。毛長總結也。《周禮·天官·內饔》羊泠毛而毳羶。《註》泠音靈,徐邈音朗年反。

70 五:
泡:《唐韻》匹交切《集韻》《韻會》《正韻》披交切,𠀤音拋。水名。《說文》水出山陽平樂,東北入泗。《水經注》卽豐水之上源也。又水上浮漚也。《梵書》如夢幻泡景。又《廣韻》薄交切《集韻》蒲交切,𠀤音庖。泡泡,流也。《山海經》其源渾渾泡泡。《註》水濆涌之聲也。又《揚子·方言》泡,盛也。江淮之閒曰泡。《註》泡肥,洪張貌。又泡溲,盛多貌。《王褒·洞簫賦》泡溲汎𣶏。又《集韻》班交切,音包。𠐋泡,盛也。又皮敎切,音咆。水泉也。又魚名。《張師正倦游錄》南海有泡魚,大如斗。泡,去聲。

71 五:
波:《唐韻》博禾切《集韻》《韻會》《正韻》逋禾切,𠀤音皤。《說文》水涌流也。《爾雅·釋水》大波爲瀾,小波爲淪,直波爲徑。又水名。《水經注》波水,出霍陽西川大嶺東谷。又澤名。《·禹貢》滎波旣豬。《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其浸波溠。《註》波讀爲播。又洛之別名。《爾雅·釋水》水自洛出爲波。又潤也。《左傳·僖二十三年》晉公子曰: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又搖動也。《莊子·外物篇》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其孰能不波。又目光曰波。《曹植·洛神賦》托微波以通辭。又金波,月光也。《前漢·郊祀歌》月𥠇𥠇以金波。又沸波,鳥名。《禽經》王睢,魚鷹也。詩謂之睢鳩,淮南子謂之沸波。又偃波,書名。《歐陽詢·書法》偃波書,卽版書,狀如連文,謂之偃波。又流波,山名。在東海中。見《山海經》。又長年之稱。《范成大·吳船錄》蜀中稱尊者爲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又《李翊·俗呼小錄》跑謂之波,立謂之站。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河內有波縣。又郡名。《廣輿記》寧波府,屬浙江。本越甬東地,隋曰越州,唐曰明州,明曰寧波府。又《集韻》班麋切《正韻》逋眉切,𠀤音羆。與陂同。阪也。一曰澤障也。《前漢·江都易王傳》後游雷波天大風。《註》波讀爲陂。又《集韻》《韻會》𠀤彼義切,音賁。循行水也。《前漢·西域傳》傍南山,北波河。

72 五:
泣:《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𠀤音湇。《說文》無聲出涕也。《徐鉉曰》泣,哭之細也。《禮·檀弓》泣血三年。又《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又與澀通。血凝不消也。《素問》寒氣容于背兪之脈,則血脈泣。

73 五:
泤:《廣韻》詳里切,音似。與洍同。水也。詳洍字註。

74 五:
泥:《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𠀤音䛏。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又潏水之別名。《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又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又水和土也。《·禹貢》厥土惟塗泥。又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又丘名。《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又泥中,衞邑也。《·邶風》胡爲乎泥中。又泥陽,縣名。《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又弱也。《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又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又紫泥,以封璽書者。《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加綠綈其上。又靑泥,水名。《長安志》藍田縣南有靑泥水,魏置靑泥軍。又坊名。《杜甫詩》飯煮靑泥坊底芹。又蜀人謂糊窻曰泥窻。《花蘂夫人宮詞》紅錦泥窻遶四廊。又渤泥,佛泥,俱國名。《諸蕃風俗》佛泥國在廣州東南,宋濂有渤泥入貢記。又《薛俊·日本寄語》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銀曰失祿楷泥,船曰浮泥。又姓。漢犍爲功曹泥和。又《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𠀤音禰。泥泥,露濃貌。《·小雅》蓼彼蕭斯,零露泥泥。又柔澤貌。《·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亦作𦰫。又《廣韻》奴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計切,𠀤尼去聲。滯也。《論語》致遠恐泥。又《集韻》乃定切,音甯。泥母,地名。又亭名。《左傳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讀如甯。又與涅同。《史記·屈原傳》皭然泥而不滓。《註》泥音涅。
考證:〔又杇也。《易·井卦》井泥不食。〕謹按程傳井之不可食以泥汚也。杇改汚。

75 五:
𣲻:《集韻》與涺同。

76 五:
泦:《廣韻》《集韻》𠀤居六切,音匊。《玉篇》水文。一曰水厓外也。與𨸰同。或作㘲。

77 五:
𣲼:《集韻》矩鮪切,音軌。仄出泉也。與厬同。《類篇》同𣷾。

78 五:
泧:《廣韻》《集韻》𠀤王伐切,音越。大水貌。《郭璞·江賦》潰濩泧漷。《註》皆水勢相激涌之貌。又《廣韻》《集韻》𠀤許月切,音䬂。義同。又《廣韻》《集韻》𠀤呼括切,音豁。《說文》瀎泧也。又《博雅》泧泧,流也。又《集韻》桑葛切,音薩。義同。

79 五:
注:《唐韻》之戍切《集韻》《韻會》朱戍切,𠀤音註。《說文》灌也。《增韻》水流射也。《·大雅》豐水東注。又引也。《前漢·溝洫志》注塡淤之水,漑舄鹵之地。又意所嚮曰注。《管子·君臣下篇》君人者上注。《註》上謂注意於上天。又記也。《通俗文》記物曰注,因支分派別之意。又凡以傳釋經曰注,通作註。又聚也。《周禮·天官》獸人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又擊也。《莊子·達生篇》以黃金注者㱪。又屬也。《爾雅·釋天》注旄首曰旌。《註》言以旄牛尾屬之竿首。又屬矢於弦也。《左傳·襄二十三年》樂射之不中,又注則乗槐本而覆。又附藥亦爲注。《周禮·天官》瘍醫掌祝藥劀殺之齊。《註》祝當爲注。注謂附著藥。又華不注,山名。《括地志》在濟南。又句注,亦山名,在代州鴈門縣西北。又仄注,冠名。《前漢·五行志註》言形側立而下注也。又日注,茶名。《歐陽修·歸田錄》兩浙之品,日注爲第一。又《集韻》株遇切,音駐。與註同。又《集韻》陟救切《正韻》職救切,𠀤音晝。蟲喙也。與咮噣通。《周禮·冬官考工記》以注鳴者。又注張,星名。別見木部柳字註。
考證:〔又勿注,亦山名,在代州鴈門縣西北。〕謹按漢書地理志鴈門郡及元和郡縣志皆作句註。謹改勿爲句。

80 五:
泩:《集韻》師庚切,音生。《玉篇》水漲也。一曰水深廣貌。

81 五:
泪:《字彙》與淚同。

82 五:
泫:《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戸畎切,音鉉。《說文》湝流也。又露光也。《謝靈運詩》花上露猶泫。又露垂貌。《謝惠連詩》泫泫露盈條。又流涕貌。《禮·檀弓》孔子泫然流涕。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涓切,音懸。困泫,水深廣貌。《郭璞·江賦》瀇滉困泫。又水名,屬上黨。《前漢·地理志》上黨郡有泫氏縣。《註》山海經,泫水所出者也。《後漢·萬修傳註》今澤州高平縣也。又《集韻》胡千切,音賢。義同。又熒絹切,音縣。泫湣,混合也。通作眩。

83 五:
泬:《唐韻》呼穴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決切。音血。《說文》水從孔穴疾出也。又回泬,邪僻也。與回遹同。《潘岳·西征賦》事回泬而好還。又泬寥,空貌。《楚辭·九辯》泬寥兮天高而氣淸。又《集韻》古穴切,與潏同水名。《水經》作沈水。《顏師古·漢書註》泬,卽今沈水。本作泬,與沈相似,因名沈水。
考證:〔《唐韻》呼穴切,《集韻》古穴切,𠀤音玦。《說文》水從孔穴疾出也。又水名。水經作沈水。《顏師古·漢書註》泬,卽今沈水。本作泬,與沈相似,因名沈水。〕〔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決切,音血。泬寥,空貌。《楚辭·九辯》泬寥兮天高而氣淸。〕謹按呼穴切與呼決切同,與古穴切異,前後援引譌誤,今謹改爲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呼決切。音血。說文水從孔穴疾出也。〔又回泬,邪僻也。與回遹同。《潘岳·西征賦》事回泬而好還。又泬寥,空貌。《楚辭·九辯》泬寥兮天高而氣淸。〕〔又《集韻》古穴切,與潏同水名。水經作沈水。《顏師古·漢書註》泬,卽今沈水。本作泬,與沈相似,因名沈水。〕

84 五:
泭:《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敷。《說文》編木以渡也。一曰小木栰也。《爾雅·釋言》舫泭也。又《釋水》庶人乗泭。《揚子·方言》泭謂之𥱼。《註》小筏曰泭。又與桴通。《論語》乗桴浮於海。又《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𠀤音扶。義同。一曰水上泭漚。《集韻》亦作𣻜柎。

85 五:
𣲽:《集韻》乳勇切,音宂。𣲽𣲽,水貌。

86 五:
泮:〔古文〕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普半切,音判。《說文》諸侯鄕射之宮,西南爲水,東北爲牆。《·魯頌》思樂泮水。《箋》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禮·王制》作頖宮。又《通典》兗州泗水縣有泮水。又散也。《·邶風》迨冰未泮。又與判同。《史記·陸賈傳》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又與畔通。《詩·衞風》隰則有泮。《傳》泮,坡也。《箋》泮,讀爲畔。

87 五:
泯:《唐韻》武盡切《集韻》《韻會》《正韻》弭盡切,𠀤音黽。水貌。《杜甫詩》春流泯泯淸。又《爾雅·釋詁》泯,盡也。《·康誥》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又泯泯,猶茫茫也。《書·呂𠛬》泯泯棼棼。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彌鄰切,音民。義同。又澤名。《山海經》靈桑之山,西望泯澤。又《集韻》䁕見切,音麪。泫泯,混合也。一曰目不安貌。《司馬相如·大人賦》目眩泯而亡見。又《韻補》叶民堅切,音眠。《陸雲·夏府君誄》祈祈縉紳,泣涕留連。故作斯誄,著之不泯。

88 五:
泰:〔古文〕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蓋切,音太。《說文》滑也。又大也。《前漢·郊祀歌》揚金光,橫泰河。又通也。《易·泰卦》天地交泰。又甚也。《·小雅》昊天泰憮。又寬也,安也。《論語》君子泰而不驕。又侈也。《晉語》恃其富寵以泰於國。又丘名。《爾雅·釋丘》右陵泰丘。又風名。《爾雅·釋天》西風謂之泰風。《註》西風成物,物豐泰也。又山名。《爾雅·釋山》泰山爲東嶽。又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汶水所出。又州名。本晉海陵郡,今屬揚州府。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屬濟南府。俱見《廣輿記》。又澤名。《山海經》瀤澤之水,東北流,注于泰澤。又社名。《蔡邕·獨斷》天子之宗社曰泰社。又尊名。《禮·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又《韻補》叶他計切,音替。《曹植·七啓》元化參神,與靈合契。惠澤播於黎苗,威靈鎭乎無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齊泰。《說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
考證:〔有小泰山,在朱虛縣,汝水所出。〕謹按前汶字註引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酈道元註汶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據此汝字謹改汶字。

89 五:
泱:《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良切,音央。《說文》滃也。雲氣起貌。又泱泱,水深廣也。《·小雅》維水泱泱。又宏大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泱泱乎大風。又《集韻》於郞切,音鴦。義同。又《廣韻》烏朗切《集韻》《韻會》倚朗切《正韻》於黨切,𠀤音坱。泱漭,廣大貌。《馮衍·顯志賦》覽河華之泱漭。又淴泱,水漂疾貌。《郭璞·江賦》潏湟淴泱。又《集韻》於驚切,音英。泱泱,雲貌。《潘岳·射雉賦》天泱泱以垂雲。《註》泱與英古字通。別作霙。又於浪切,盎去聲。水貌。

90 五:
泲:《玉篇》古文濟字。《說文》泲,沇也。東流於海。○按沇水,卽濟水。發源爲沇,東流爲濟。又地名。《·邶風》出宿于泲。又莤泲,釃酒也。《周禮·天官·酒正註》泲,謂醴之淸者。

91 五:
泳:《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爲命切,音詠。《說文》潛行水中也。《爾雅·釋言》泳,游也。《·邶風》泳之游之。又《韻補》叶虛誑切,音旺。《·周南》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方去聲。

92 五:
𣲾:《集韻》古壞切,音怪。《玉篇》水也。一曰水名。

93 五:
㳑:《集韻》溢字省文。

94 五:
𣲿:《集韻》尼交切,音鐃。𠬦沙,藥石。或作𣲿。

95 五:
𣳀:《集韻》質入切,音執。脣聲。

96 五:
𣳁:《集韻》滄古作𣳁。註詳十畫。

97 五:
𣳂:《五音集韻》古文克字。註詳儿部五畫。

98 五:
泴:《字彙補》居玩切,音貫。淨也,澡手灑也。又人名。《宋史·宗室表》有崇泴。○按卽盥字之譌。

99 五:
𣳃:《集韻》子悉切,音卽。淖濺也。

100 五:
𣳄:《篇海》同𣳤。

101 五:
𣳅:《集韻》沴或作𣳅。詳沴字註。

URN: ctp:kangxi-zidian/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