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七》

Library Resources
1 七:
珳:《集韻》無分切,音文。玉文。

2 七:
𤥖:《字彙》俗珤字。

3 七:
珴:《集韻》牛何切,音莪。奉珪璋貌。○按《·大雅》奉璋峩峩,从山不从玉。

4 七:
珵:《廣韻》直貞切《集韻》《韻會》馳貞切,𠀤音呈。《玉篇》美玉也。埋六寸,光自輝。《廣韻》玉名。《集韻》佩玉也。珩謂之珵。一曰玉大六寸。《相玉書》大六寸,光自照。《屈原·離騷》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註》珵,美玉也。音呈。一曰佩珩也。又《集韻》他頂切。與珽同。大圭長二尺。《禮·玉藻》天子搢珽。《釋文》珽,他頂反。本又作珵。

5 七:
珶:《集韻》田黎切,音題。與瑅同。瑅瑭,玉名。又《韻會》《正韻》𠀤大計切,音第。佩玉。《曹植·洛神賦》抗瓊珶以和予兮。

6 七:
珷:《集韻》罔甫切,音武。《玉篇》石似玉也。與珷同。

7 七:
𤥗:《唐韻》《集韻》𠀤力求切,音留。《說文》石之有光璧𤥗也。出西胡中。《郭璞·江賦》珕𤥗璿瑰。《正字通》或曰方書有菩薩石,就明能出五色光。今名山多有之,俗稱放光石是也。最貴者曰金剛寶石,其光可以射遠,梵書數珠經金剛得福無量。又《廣韻》力久切,音桺。義同。《玉篇》亦作珋。

8 七:
㻉:《篇海類編》薄故切,音步。㻉瑤,美玉。

9 七:
珸:《廣韻》五乎切《集韻》譌胡切,𠀤音吾。《博雅》琨㻍,石次玉者。《五音集韻》琨珸,美石。《史記·司馬相如傳》琳瑉琨珸。《索隱註》琨珸,石之次玉也。河圖云:流州多積石,名琨珸石。鍊之成鐵,以作劎,光明如水精。又山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音義》琨珸,山名。出善金。《類篇》本作㻍。

10 七:
珹:《廣韻》是征切《集韻》時征切,𠀤音成。《玉篇》玉名。又《廣韻》珠類。《集韻》美珠也。

11 七:
㻊:《正字通》俗璊字。

12 七:
㻋:《集韻》與㻝同。

13 七:
珺:《字彙》音郡。美玉也。

14 七:
珻:《集韻》謨杯切,音枚。玉名。

15 七:
𤥘:《正字通》𤥙字之譌。

16 七:
珼:《集韻》博蓋切,音貝。貝飾。

17 七:
珽:《唐韻》他鼎切。《韻會》他頂切《正韻》徒鼎切,𠀤音挺。《廣韻》玉名。《博雅》珽,笏也。《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註》珽,玉笏也。《禮·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註》笏也。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謂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終葵首者,於杼上又廣其首,方如椎頭,是謂無所屈,後則恆直。相玉書曰:珽玉六寸,明自照。又人名。唐有姚珽。又《集韻》湯丁切,音聽。大圭,長尺二寸。《集韻》或作珵。毛氏曰:俗作〈王任〉,誤。

18 七:
𤥙:《集韻》亡凡切,鋄平聲。玉名。

19 七:
㻌:《集韻》通都切,音瑹。美玉。或作瑹。又同都切,音徒。義同。

20 七:
現:《集韻》《正韻》𠀤形甸切,音見。《集韻》玉光。又《正韻》顯也,露也。《抱朴子至理卷》或形現往來。又《集韻》胡典切,音蜆。石之次玉者。

21 七:
𤥚:《說文》古文玕字。註詳三畫。

22 七:
珿:《集韻》初六切,音𪘏。《玉篇》等也,齊也。又《五音集韻》測角切,音娖。義同。

23 七:
琀:《唐韻》《韻會》《正韻》𠀤胡紺切,音憾。《說文》賵賻琀襚,皆贈喪之物。珠玉曰琀。又或作含。《周禮·春官·典瑞》共含玉。《註》含玉柱左右顚,及在口中者。又通作唅。《晉書·皇甫謐傳》𣩵唅之物。又《集韻》胡南切,音含。義同。
考證:〔《周禮·春官·典瑞》共含玉。《註》含玉柱左右顄,及在口中者。〕謹照原文顄改顚。按顚與𠑘同。

24 七:
琁:《廣韻》似宣切《集韻》旬宣切《正韻》旬緣切,𠀤音旋。與璿同。《說文》美玉也。《後漢·安帝紀》據琁璣玉衡,以齊七政。《荀卿子·賦篇》琁玉瑤珠不知佩也。又《集韻》葵營切,音瓊。赤玉也。
考證:〔《荀子·成相篇》琁玉瑤珠不知佩也。〕謹按所引出賦篇不出成相篇,謹改爲荀卿子賦篇。

25 七:
㻍:《廣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博雅》琨㻍,石之次玉者。《廣韻》琨㻍,美石。又《玉篇》琨㻍,劒名。《集韻》或作珸。
考證:〔《集韻》《韻會》《正會》訛胡切。〕謹照原書正會改正韻。

26 七:
琂:《唐韻》語軒切《集韻》魚軒切,𠀤音言。《說文》石之似玉者。

27 七:
球:《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說文》玉磬也。《·益稷》夔曰:戛擊鳴球。《傳》球,玉磬也。又《廣韻》美玉也。《·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商頌》受小球大球。《傳》球,玉也。又琉球,國名。詳後琉字註。又《集韻》渠幽切,音虯。美玉名。《集韻》或作璆。

28 七:
琄:《廣韻》乎畎切《集韻》《韻會》《正韻》戸犬切,𠀤音泫。《廣韻》玉貌。《集韻》佩玉貌。《爾雅·釋訓》琄琄,刺素食也。○按《·小雅》鞙鞙佩璲,不以其長。註:刺無才而尸位佩玉也。本从革作鞙。又《集韻》戸茗切,音迥。義同。《爾雅·釋訓註》郭璞讀。又《集韻》姑泫切,音畎。玉貌。

29 七:
琅:〔古文〕𤨜𤦴《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郎。《說文》琅玕,似珠者。《玉篇》琅玕,石似玉。《廣韻》琅玕,玉名。《·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傳》琅玕,石而似珠。《山海經》崐崘山有琅玕樹。《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記云天竺出琅玕。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時珍曰: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卽琅玕。在山爲琅玕,在水爲珊瑚。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瑯。《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琅琊之東。《註》今琅琊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琊臺。又姓。《五音集韻》齊有大夫琅過。又倉琅,宮門縮首銅鐶。《前漢·趙后傳》木門倉琅根。又琅當,長鏁也。《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或作琅璫。又琳琅,玉聲。《楚辭·九歌》撫長劒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又《周禮·夏官·司馬振鐸註》司馬法曰:鼓聲不過閶,鼙聲不過闒,鐸聲不過琅。《疏》鼓鼙與鐸,聲之有異也。又《字彙補》力宕切,音浪。《管子·宙合篇》以琅蕩凌轢人。

30 七:
理:《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又《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註》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又性也。《禮·樂記》天理滅矣。《註》理,猶性也。又條理也。《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禮·中庸》文理密察。《朱註》理,條理也。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註》理,容貌之進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又分也。《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註》理,分也。《釋文》分,扶問反。又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又《廣韻》料理。《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又《韻會》治獄官曰理。《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註》理,治獄官也。《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又姓。《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又與李通。《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註》使人也。《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史記·天官書》作李。
考證:〔《周語》行理以節逆之。《周禮·地官·小行人孔晁註》亦作李。〕謹按周禮小行人註無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註國語者,小行人三字亦賈逵國語註文。今照僖三十年左傳疏所引周語註,改爲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31 七:
琇:《廣韻》《集韻》《韻會》𠀤息救切,音秀。《說文》石之似玉者。《廣韻》玉名。《博雅》琇,美也。《詩·衞風》充耳琇瑩。《傳》琇瑩,美石也。又《廣韻》與久切《集韻》《韻會》以九切《正韻》云九切,𠀤音酉。義同。《類篇》或作璓。

32 七:
琈:《廣韻》縛謀切《集韻》房尤切,𠀤音浮。《玉篇》琈筍,玉采色。《廣韻》玉名。《集韻》美玉。《山海經》小華之山,其陽多㻬琈之玉。又《集韻》芳無切,音敷。與璷同。瑻璷,美玉也。

33 七:
㻎:《玉篇》古文瑟字。註詳九畫。

34 七:
琉:《集韻》力求切,音留。與瑠同。瑠璃,珠也。《古詩》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牕下。又國名。《正字通》國有大琉球,小琉球,在泉州之東,王姓歡斯,所居多聚髑髏。其人黥手去髭,毛衣羽冠,無禮節,有壽安鎭國山,永樂初御製𥓓文賜之。

35 七:
琊:《字彙》余遮切,音耶。琅琊,卽琅邪,地名。《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又《韻補》叶詳余切,音徐。《揚雄·徐州牧箴》降周任姜,鎭於琅琊。姜氏絕苗,田氏攸都。

36 七:
𤥛:《說文》珢本字。

37 七:
𤥜:《說文》𤣻本字。

38 七:
琋:《字彙補》虛宜切,音希。人名。晉天福十年,遼太宗以劉琋爲西京留守。《通鑒考異》實錄作禧。或云名琋。

39 七:
𤥝:《字彙補》音未詳。《劉歆·遂初賦》天烈烈以厲高兮,廖𤥝牕以梟牢。

40 七:
𤥞:《字彙補》音無考。玉名。見《穆天子傳》。

41 七:
琌:《字彙補》疑卽陵字。《穆天子傳》勒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

URN: ctp:kangxi-zidian/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