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七》

電子圖書館
1 七:
珳:《集韻》無分切,音文。玉文。

2 七:
𤥖:《字彙》俗珤字。

3 七:
珴:《集韻》牛何切,音莪。奉珪璋貌。○按《·大雅》奉璋峩峩,从山不从玉。

4 七:
珵:《廣韻》直貞切《集韻》《韻會》馳貞切,𠀤音呈。《玉篇》美玉也。埋六寸,光自輝。《廣韻》玉名。《集韻》佩玉也。珩謂之珵。一曰玉大六寸。《相玉書》大六寸,光自照。《屈原·離騷》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註》珵,美玉也。音呈。一曰佩珩也。又《集韻》他頂切。與珽同。大圭長二尺。《禮·玉藻》天子搢珽。《釋文》珽,他頂反。本又作珵。

5 七:
珶:《集韻》田黎切,音題。與瑅同。瑅瑭,玉名。又《韻會》《正韻》𠀤大計切,音第。佩玉。《曹植·洛神賦》抗瓊珶以和予兮。

6 七:
珷:《集韻》罔甫切,音武。《玉篇》石似玉也。與珷同。

7 七:
𤥗:《唐韻》《集韻》𠀤力求切,音留。《說文》石之有光璧𤥗也。出西胡中。《郭璞·江賦》珕𤥗璿瑰。《正字通》或曰方書有菩薩石,就明能出五色光。今名山多有之,俗稱放光石是也。最貴者曰金剛寶石,其光可以射遠,梵書數珠經金剛得福無量。又《廣韻》力久切,音桺。義同。《玉篇》亦作珋。

8 七:
㻉:《篇海類編》薄故切,音步。㻉瑤,美玉。

9 七:
珸:《廣韻》五乎切《集韻》譌胡切,𠀤音吾。《博雅》琨㻍,石次玉者。《五音集韻》琨珸,美石。《史記·司馬相如傳》琳瑉琨珸。《索隱註》琨珸,石之次玉也。河圖云:流州多積石,名琨珸石。鍊之成鐵,以作劎,光明如水精。又山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音義》琨珸,山名。出善金。《類篇》本作㻍。

10 七:
珹:《廣韻》是征切《集韻》時征切,𠀤音成。《玉篇》玉名。又《廣韻》珠類。《集韻》美珠也。

11 七:
㻊:《正字通》俗璊字。

12 七:
㻋:《集韻》與㻝同。

13 七:
珺:《字彙》音郡。美玉也。

14 七:
珻:《集韻》謨杯切,音枚。玉名。

15 七:
𤥘:《正字通》𤥙字之譌。

16 七:
珼:《集韻》博蓋切,音貝。貝飾。

17 七:
珽:《唐韻》他鼎切。《韻會》他頂切《正韻》徒鼎切,𠀤音挺。《廣韻》玉名。《博雅》珽,笏也。《左傳·桓二年》袞冕黻珽。《註》珽,玉笏也。《禮·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註》笏也。珽之言挺然無所屈也。謂之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終葵首者,於杼上又廣其首,方如椎頭,是謂無所屈,後則恆直。相玉書曰:珽玉六寸,明自照。又人名。唐有姚珽。又《集韻》湯丁切,音聽。大圭,長尺二寸。《集韻》或作珵。毛氏曰:俗作〈王任〉,誤。

18 七:
𤥙:《集韻》亡凡切,鋄平聲。玉名。

19 七:
㻌:《集韻》通都切,音瑹。美玉。或作瑹。又同都切,音徒。義同。

20 七:
現:《集韻》《正韻》𠀤形甸切,音見。《集韻》玉光。又《正韻》顯也,露也。《抱朴子至理卷》或形現往來。又《集韻》胡典切,音蜆。石之次玉者。

21 七:
𤥚:《說文》古文玕字。註詳三畫。

22 七:
珿:《集韻》初六切,音𪘏。《玉篇》等也,齊也。又《五音集韻》測角切,音娖。義同。

23 七:
琀:《唐韻》《韻會》《正韻》𠀤胡紺切,音憾。《說文》賵賻琀襚,皆贈喪之物。珠玉曰琀。又或作含。《周禮·春官·典瑞》共含玉。《註》含玉柱左右顚,及在口中者。又通作唅。《晉書·皇甫謐傳》𣩵唅之物。又《集韻》胡南切,音含。義同。
考證:〔《周禮·春官·典瑞》共含玉。《註》含玉柱左右顄,及在口中者。〕謹照原文顄改顚。按顚與𠑘同。

24 七:
琁:《廣韻》似宣切《集韻》旬宣切《正韻》旬緣切,𠀤音旋。與璿同。《說文》美玉也。《後漢·安帝紀》據琁璣玉衡,以齊七政。《荀卿子·賦篇》琁玉瑤珠不知佩也。又《集韻》葵營切,音瓊。赤玉也。
考證:〔《荀子·成相篇》琁玉瑤珠不知佩也。〕謹按所引出賦篇不出成相篇,謹改爲荀卿子賦篇。

25 七:
㻍:《廣韻》五乎切《集韻》《韻會》《正韻》訛胡切,𠀤音吾。《博雅》琨㻍,石之次玉者。《廣韻》琨㻍,美石。又《玉篇》琨㻍,劒名。《集韻》或作珸。
考證:〔《集韻》《韻會》《正會》訛胡切。〕謹照原書正會改正韻。

26 七:
琂:《唐韻》語軒切《集韻》魚軒切,𠀤音言。《說文》石之似玉者。

27 七:
球:《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說文》玉磬也。《·益稷》夔曰:戛擊鳴球。《傳》球,玉磬也。又《廣韻》美玉也。《·顧命》天球河圖在東序。《·商頌》受小球大球。《傳》球,玉也。又琉球,國名。詳後琉字註。又《集韻》渠幽切,音虯。美玉名。《集韻》或作璆。

28 七:
琄:《廣韻》乎畎切《集韻》《韻會》《正韻》戸犬切,𠀤音泫。《廣韻》玉貌。《集韻》佩玉貌。《爾雅·釋訓》琄琄,刺素食也。○按《·小雅》鞙鞙佩璲,不以其長。註:刺無才而尸位佩玉也。本从革作鞙。又《集韻》戸茗切,音迥。義同。《爾雅·釋訓註》郭璞讀。又《集韻》姑泫切,音畎。玉貌。

29 七:
琅:〔古文〕𤨜𤦴《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郎。《說文》琅玕,似珠者。《玉篇》琅玕,石似玉。《廣韻》琅玕,玉名。《·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傳》琅玕,石而似珠。《山海經》崐崘山有琅玕樹。《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記云天竺出琅玕。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時珍曰: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卽琅玕。在山爲琅玕,在水爲珊瑚。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瑯。《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琅琊之東。《註》今琅琊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琊臺。又姓。《五音集韻》齊有大夫琅過。又倉琅,宮門縮首銅鐶。《前漢·趙后傳》木門倉琅根。又琅當,長鏁也。《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或作琅璫。又琳琅,玉聲。《楚辭·九歌》撫長劒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又《周禮·夏官·司馬振鐸註》司馬法曰:鼓聲不過閶,鼙聲不過闒,鐸聲不過琅。《疏》鼓鼙與鐸,聲之有異也。又《字彙補》力宕切,音浪。《管子·宙合篇》以琅蕩凌轢人。

30 七:
理:《唐韻》良止切《集韻》《韻會》兩耳切《正韻》良以切,𠀤音里。《說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脈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覽冥訓》夏桀之時,金積折廉,璧襲無理。《註》用之煩數,皆鈍而無文。又《說文徐註》治玉治民皆曰理。《·周官》論道經邦,燮理隂陽。《前漢·循吏傳》政平訟理。又《玉篇》正也。《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註》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廣韻》義理。《易·繫辭》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記·平原君傳》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辭勝於理,終必受詘。《皇極經世》天下之數出於理,違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失於理也。又性也。《禮·樂記》天理滅矣。《註》理,猶性也。又條理也。《易·繫辭》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又《說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禮·中庸》文理密察。《朱註》理,條理也。又《禮·樂記》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註》理,容貌之進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漢·周勃傳》縱理入口。《唐書·太宗紀》本心不正,則脈理皆斜。又《增韻》膚肉之閒爲湊理,以其有脈理也。《禮·內則》薄切之,必絕其理。《杜甫詩》肌理細膩骨肉勻。又分也。《禮·樂記》樂者,通倫理者也。《註》理,分也。《釋文》分,扶問反。又賴也。《孟子》大不理於口。又《廣韻》料理。《晉書·桓冲傳》冲謂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當相料理。又《韻會》治獄官曰理。《禮·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傷,察創視折。《註》理,治獄官也。《史記·循吏傳》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離騷》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註》使古賢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脩爲媒,以通辭理。又姓。《五音集韻》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紙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國名。自唐始通中國,歷蒙趙楊段四姓,俱僭稱帝。至元始臣服中國,稱總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屬雲南。又與李通。《左傳·昭十三年》行理之命。《註》使人也。《周語》行理以節逆之。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前漢·天文志》騎官左角曰理。《史記·天官書》作李。
考證:〔《周語》行理以節逆之。《周禮·地官·小行人孔晁註》亦作李。〕謹按周禮小行人註無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註國語者,小行人三字亦賈逵國語註文。今照僖三十年左傳疏所引周語註,改爲賈逵註小行人也。孔晁註亦作李。

31 七:
琇:《廣韻》《集韻》《韻會》𠀤息救切,音秀。《說文》石之似玉者。《廣韻》玉名。《博雅》琇,美也。《詩·衞風》充耳琇瑩。《傳》琇瑩,美石也。又《廣韻》與久切《集韻》《韻會》以九切《正韻》云九切,𠀤音酉。義同。《類篇》或作璓。

32 七:
琈:《廣韻》縛謀切《集韻》房尤切,𠀤音浮。《玉篇》琈筍,玉采色。《廣韻》玉名。《集韻》美玉。《山海經》小華之山,其陽多㻬琈之玉。又《集韻》芳無切,音敷。與璷同。瑻璷,美玉也。

33 七:
㻎:《玉篇》古文瑟字。註詳九畫。

34 七:
琉:《集韻》力求切,音留。與瑠同。瑠璃,珠也。《古詩》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牕下。又國名。《正字通》國有大琉球,小琉球,在泉州之東,王姓歡斯,所居多聚髑髏。其人黥手去髭,毛衣羽冠,無禮節,有壽安鎭國山,永樂初御製𥓓文賜之。

35 七:
琊:《字彙》余遮切,音耶。琅琊,卽琅邪,地名。《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又《韻補》叶詳余切,音徐。《揚雄·徐州牧箴》降周任姜,鎭於琅琊。姜氏絕苗,田氏攸都。

36 七:
𤥛:《說文》珢本字。

37 七:
𤥜:《說文》𤣻本字。

38 七:
琋:《字彙補》虛宜切,音希。人名。晉天福十年,遼太宗以劉琋爲西京留守。《通鑒考異》實錄作禧。或云名琋。

39 七:
𤥝:《字彙補》音未詳。《劉歆·遂初賦》天烈烈以厲高兮,廖𤥝牕以梟牢。

40 七:
𤥞:《字彙補》音無考。玉名。見《穆天子傳》。

41 七:
琌:《字彙補》疑卽陵字。《穆天子傳》勒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

URN: ctp:kangxi-zidian/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