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
简体字版 |
《七》 | 电子图书馆 |
1 | 七: | 珳:《集韵》无分切,音文。玉文。 |
2 | 七: | 𤥖:《字汇》俗珤字。 |
3 | 七: | 珴:《集韵》牛何切,音莪。奉圭璋貌。○按《诗·大雅》奉璋峩峩,从山不从玉。 |
4 | 七: | 珵:《广韵》直贞切《集韵》《韵会》驰贞切,𠀤音呈。《玉篇》美玉也。埋六寸,光自辉。《广韵》玉名。《集韵》佩玉也。珩谓之珵。一曰玉大六寸。《相玉书》大六寸,光自照。《屈原·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注》珵,美玉也。音呈。一曰佩珩也。又《集韵》他顶切。与珽同。大圭长二尺。《礼·玉藻》天子搢珽。《释文》珽,他顶反。本又作珵。 |
5 | 七: | 珶:《集韵》田黎切,音题。与瑅同。瑅瑭,玉名。又《韵会》《正韵》𠀤大计切,音第。佩玉。《曹植·洛神赋》抗琼珶以和予兮。 |
6 | 七: | 珷:《集韵》罔甫切,音武。《玉篇》石似玉也。与珷同。 |
7 | 七: | 𤥗:《唐韵》《集韵》𠀤力求切,音留。《说文》石之有光璧𤥗也。出西胡中。《郭璞·江赋》珕𤥗璇瑰。《正字通》或曰方书有菩萨石,就明能出五色光。今名山多有之,俗称放光石是也。最贵者曰金刚宝石,其光可以射远,梵书数珠经金刚得福无量。又《广韵》力久切,音桺。义同。《玉篇》亦作珋。 |
8 | 七: | 㻉:《篇海类编》薄故切,音步。㻉瑶,美玉。 |
9 | 七: | 珸:《广韵》五乎切《集韵》譌胡切,𠀤音吾。《博雅》琨㻍,石次玉者。《五音集韵》琨珸,美石。《史记·司马相如传》琳瑉琨珸。《索隐注》琨珸,石之次玉也。河图云:流州多积石,名琨珸石。鍊之成铁,以作劎,光明如水精。又山名。《前汉·司马相如传音义》琨珸,山名。出善金。《类篇》本作㻍。 |
10 | 七: | 珹:《广韵》是征切《集韵》时征切,𠀤音成。《玉篇》玉名。又《广韵》珠类。《集韵》美珠也。 |
11 | 七: | 㻊:《正字通》俗璊字。 |
12 | 七: | 㻋:《集韵》与㻝同。 |
13 | 七: | 珺:《字汇》音郡。美玉也。 |
14 | 七: | 珻:《集韵》谟杯切,音枚。玉名。 |
15 | 七: | 𤥘:《正字通》𤥙字之譌。 |
16 | 七: | 珼:《集韵》博盖切,音贝。贝饰。 |
17 | 七: | 珽:《唐韵》他鼎切。《韵会》他顶切《正韵》徒鼎切,𠀤音挺。《广韵》玉名。《博雅》珽,笏也。《左传·桓二年》衮冕黻珽。《注》珽,玉笏也。《礼·玉藻》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注》笏也。珽之言挺然无所屈也。谓之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终葵首者,于杼上又广其首,方如椎头,是谓无所屈,后则恒直。相玉书曰:珽玉六寸,明自照。又人名。唐有姚珽。又《集韵》汤丁切,音听。大圭,长尺二寸。《集韵》或作珵。毛氏曰:俗作〈王任〉,误。 |
18 | 七: | 𤥙:《集韵》亡凡切,鋄平声。玉名。 |
19 | 七: | 㻌:《集韵》通都切,音瑹。美玉。或作瑹。又同都切,音徒。义同。 |
20 | 七: | 现:《集韵》《正韵》𠀤形甸切,音见。《集韵》玉光。又《正韵》显也,露也。《抱朴子至理卷》或形现往来。又《集韵》胡典切,音蚬。石之次玉者。 |
21 | 七: | 𤥚:《说文》古文玕字。注详三画。 |
22 | 七: | 珿:《集韵》初六切,音𪘏。《玉篇》等也,齐也。又《五音集韵》测角切,音娖。义同。 |
23 | 七: |
琀:《唐韵》《韵会》《正韵》𠀤胡绀切,音憾。《说文》賵赙琀襚,皆赠丧之物。珠玉曰琀。又或作含。《周礼·春官·典瑞》共含玉。《注》含玉柱左右顚,及在口中者。又通作含。《晋书·皇甫谧传》𣩵含之物。又《集韵》胡南切,音含。义同。 考证:〔《周礼·春官·典瑞》共含玉。《注》含玉柱左右顄,及在口中者。〕谨照原文顄改顚。按顚与𠑘同。 |
24 | 七: |
琁:《广韵》似宣切《集韵》旬宣切《正韵》旬缘切,𠀤音旋。与璇同。《说文》美玉也。《后汉·安帝纪》据琁玑玉衡,以齐七政。《荀卿子·赋篇》琁玉瑶珠不知佩也。又《集韵》葵营切,音琼。赤玉也。 考证:〔《荀子·成相篇》琁玉瑶珠不知佩也。〕谨按所引出赋篇不出成相篇,谨改爲荀卿子赋篇。 |
25 | 七: |
㻍:《广韵》五乎切《集韵》《韵会》《正韵》讹胡切,𠀤音吾。《博雅》琨㻍,石之次玉者。《广韵》琨㻍,美石。又《玉篇》琨㻍,劒名。《集韵》或作珸。 考证:〔《集韵》《韵会》《正会》讹胡切。〕谨照原书正会改正韵。 |
26 | 七: | 琂:《唐韵》语轩切《集韵》鱼轩切,𠀤音言。《说文》石之似玉者。 |
27 | 七: | 球:《唐韵》巨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渠尤切,𠀤音求。《说文》玉磬也。《书·益稷》夔曰:戛击鸣球。《传》球,玉磬也。又《广韵》美玉也。《书·顾命》天球河图在东序。《诗·商颂》受小球大球。《传》球,玉也。又琉球,国名。详后琉字注。又《集韵》渠幽切,音虬。美玉名。《集韵》或作璆。 |
28 | 七: | 琄:《广韵》乎畎切《集韵》《韵会》《正韵》戸犬切,𠀤音泫。《广韵》玉貌。《集韵》佩玉貌。《尔雅·释训》琄琄,刺素食也。○按《诗·小雅》鞙鞙佩璲,不以其长。注:刺无才而尸位佩玉也。本从革作鞙。又《集韵》戸茗切,音迥。义同。《尔雅·释训注》郭璞读。又《集韵》姑泫切,音畎。玉貌。 |
29 | 七: | 琅:〔古文〕𤨜𤦴《唐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正韵》鲁堂切,𠀤音郎。《说文》琅玕,似珠者。《玉篇》琅玕,石似玉。《广韵》琅玕,玉名。《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传》琅玕,石而似珠。《山海经》崐崘山有琅玕树。《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记云天竺出琅玕。苏恭云:是琉璃之类,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时珍曰:山海经云开明山北有珠树。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树,在其西,珠树卽琅玕。在山爲琅玕,在水爲珊瑚。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琅。《山海经》琅琊台在渤海闲,琅琊之东。《注》今琅琊在海边,有山嶕嶢特起,状如高台。《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始皇立层台于山上,谓之琅琊台。又姓。《五音集韵》齐有大夫琅过。又仓琅,宫门缩首铜钚。《前汉·赵后传》木门仓琅根。又琅当,长鏁也。《前汉·王莽传》以铁锁琅当其颈。或作琅璫。又琳琅,玉声。《楚辞·九歌》抚长劒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又《周礼·夏官·司马振铎注》司马法曰:鼓声不过阊,鼙声不过闒,铎声不过琅。《疏》鼓鼙与铎,声之有异也。又《字汇补》力宕切,音浪。《管子·宙合篇》以琅荡凌轹人。 |
30 | 七: |
理:《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𠀤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隂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𥳑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于理,违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失于理也。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于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又《说卦》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又《增韵》肤肉之闲爲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又赖也。《孟子》大不理于口。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𨜮在府日久,当相料理。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注》使古贤蹇修而爲媒理也。五臣云:令蹇修爲媒,以通辞理。又姓。《五音集韵》臯陶爲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爲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历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爲大理府,属云南。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 考证:〔《周语》行理以节逆之。《周礼·地官·小行人孔晁注》亦作李。〕谨按周礼小行人注无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注国语者,小行人三字亦贾逵国语注文。今照僖三十年左传疏所引周语注,改爲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 |
31 | 七: | 琇:《广韵》《集韵》《韵会》𠀤息救切,音秀。《说文》石之似玉者。《广韵》玉名。《博雅》琇,美也。《诗·衞风》充耳琇莹。《传》琇莹,美石也。又《广韵》与久切《集韵》《韵会》以九切《正韵》云九切,𠀤音酉。义同。《类篇》或作璓。 |
32 | 七: | 琈:《广韵》缚谋切《集韵》房尤切,𠀤音浮。《玉篇》琈笋,玉采色。《广韵》玉名。《集韵》美玉。《山海经》小华之山,其阳多㻬琈之玉。又《集韵》芳无切,音敷。与璷同。瑻璷,美玉也。 |
33 | 七: | 㻎:《玉篇》古文瑟字。注详九画。 |
34 | 七: | 琉:《集韵》力求切,音留。与瑠同。瑠璃,珠也。《古诗》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牕下。又国名。《正字通》国有大琉球,小琉球,在泉州之东,王姓欢斯,所居多聚髑髅。其人黥手去髭,毛衣羽冠,无礼节,有寿安鎭国山,永乐初御制𥓓文赐之。 |
35 | 七: | 琊:《字汇》余遮切,音耶。琅琊,卽琅邪,地名。《山海经》琅琊台在渤海闲。又《韵补》叶详余切,音徐。《扬雄·徐州牧箴》降周任姜,鎭于琅琊。姜氏绝苗,田氏攸都。 |
36 | 七: | 𤥛:《说文》珢本字。 |
37 | 七: | 𤥜:《说文》𤣻本字。 |
38 | 七: | 琋:《字汇补》虚宜切,音希。人名。晋天福十年,辽太宗以刘琋爲西京留守。《通鉴考异》实录作禧。或云名琋。 |
39 | 七: | 𤥝:《字汇补》音未详。《刘歆·遂初赋》天烈烈以厉高兮,廖𤥝牕以枭牢。 |
40 | 七: | 𤥞:《字汇补》音无考。玉名。见《穆天子传》。 |
41 | 七: | 琌:《字汇补》疑卽陵字。《穆天子传》勒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 |
URN: ctp:kangxi-zidian/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