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顯示統計 修改檢索內容檢索內容:
檢索範圍: 論語注疏 檢索類型: 段落
條件1: 包含字詞"死" 符合次數:210.
共56段落。第1頁,共6頁。 跳至頁1 2 3 4 5 6

論語注疏

[北宋 (960年 - 1127年)] 電子圖書館

學而

提到《學而》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4 學而:
曾子曰:馬曰:「弟子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
【疏】「曾子曰」至「習乎」。○正義曰:此章論曾子省身慎行之事。弟子曾參嘗曰:「吾每日三自省察已身:為人謀事而得無不盡忠心乎?與朋友結交而得無不誠信乎?凡所傳授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妄傳乎?」以謀貴盡忠,朋友主信,傳惡穿鑿,故曾子省慎之。○注「馬曰:弟子曾參。」○正義曰:《史記·弟子傳》云:「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於魯。」

9 學而: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
【疏】「曾子曰」至「厚矣」。○正義曰:此章言民化君德也。「慎終」者,終,謂父母之喪也。以者人之終,故謂之終。執親之喪,禮須謹慎盡其哀也。「追遠」者,遠,謂親終既葬,日月已遠也。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民德歸厚矣」者,言君能行此慎終、追遠二者,民化其德,皆歸厚矣。言不偷薄也。

13 學而: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復,猶覆也。義不必信,信非義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孔曰:「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
【疏】「有子曰」至「宗也」。○正義曰:此章明信與義、恭與禮不同,及人行可宗之事。「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者,復猶覆也。人言不欺為信,於事合宜為義。若為義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義者也。言雖非義,以其言可反復不欺,故曰近義。「恭近於禮,遠恥辱也」者,恭惟卑巽,禮貴會時,若巽在牀下是恭,不合禮則非禮也。恭雖非禮,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者,因,親也。所親不失其親,言義之與比也。既能親仁比義,不有所失,則有知人之鑒,故可宗敬也。言「亦」者,人之善行可宗敬者非一,於其善行可宗之中,此為一行耳,故云「亦」也。○注「義不必信,信非義也」。○正義曰:云:「義不必信」者,若《春秋》晉士匄帥師侵齊,聞齊侯卒,乃還。《春秋》善之。是合宜不必守信也。云「信非義也」者,《史記》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是雖守信而非義也。

為政

提到《為政》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5 為政:
孟懿子問孝。孔曰:「魯大夫仲孫何忌。懿,謚也。」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鄭曰:「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將問於樊遲,故告之。樊遲,弟子樊須。」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疏】「孟懿」至「以禮」。○正義曰:此章明孝必以禮。「孟懿子問孝」者,魯大夫仲孫何忌問孝道於孔子也。「子曰:無違」者,此夫子荅辭也。言行孝之道,無得違禮也。「樊遲御」者,弟子樊須為夫子御車也。「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者,孟孫,即懿子也。孔子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而懿子與樊遲友善,必將問於樊遲,故夫子告之。「樊遲曰:何謂也」者,樊遲亦未達無違之旨,故復問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者,此夫子為言無違之事也。生,事之以禮,謂冬溫夏清昏定晨省之屬也。,葬之以禮,謂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屬也。祭之以禮,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之屬也。不違此禮,是無違之理也。不即告孟孫者,初時意在簡略,欲使思而得之也。必告樊遲者,恐孟孫以為從父之令是無違,故既與別,後告於樊遲,將使復告孟孫也。○注「孔子曰」至「謚也」。○正義曰:《春秋》定六年《經》書「仲孫何忌如晉」,《傳》曰「孟懿子往」,是知孟懿子即仲孫何忌也。《謚法》曰:「溫柔賢善曰懿。」○注「鄭曰」至「樊須」。正義曰:案《史記·弟子傳》曰:「樊須字子遲,齊人,少孔子三十六歲也。」

9 為政: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顏名回,字子淵,魯人也。不違者,無所怪問。於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釋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
【疏】「子曰」至「愚」。○正義曰:此章美顏淵之德。「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者,回,弟子顏淵也;違,猶怪問也;愚,無智之稱。孔子言:我與回言,終竟一日,亦無所怪問。於我之言,默而識之,如無知之愚人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者,言回既退還,而省察其在私室與二三子說釋道義,亦足以發明大體,乃知其回也不愚。○注「孔曰」至「愚」。○正義曰:《史記·弟子傳》云:「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年二十九,髮盡白,蚤。」

23 為政: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質禮變。」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馬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物類相召,世數相生,其變有常,故可預知。
【疏】「子張」至「知也」。○正義曰:此章明創制革命,因公損益之禮。「子張問:十世可知也」者,弟子子張問於孔子:「夫國家文質禮變,設若相承至於十世,世數既遠,可得知其禮乎?」「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者,此夫子荅以可知之事。言殷承夏后,因用夏禮,謂三綱五常不可變革,故因之也。所損益者,謂文質三統。夏尚文,殷則損文而益質;夏以十三月為正,為人統,色尚黑,殷則損益之,以十二月為正,為地統,色尚白也。其事易曉,故曰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者,言周代殷立,而因用殷禮。及所損益,事事亦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者,言非但順知既往,兼亦預知將來。時周尚存,不敢斥言,故曰「其或」。言設或有繼周而王者,雖多至百世,以其物類相召,世數相生,其變有常,故皆可預知也。○注「馬曰」至「三統」。○正義曰:云:「三綱五常」者,《白虎通》云:「三綱者何謂?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有紀綱之而百目張也。所以稱三綱何?一陰一陽之謂道,陽得陰而成,陰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人為三綱,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也。父子法地,取法五行轉相生也。夫婦,取象人合陰陽有施。君,羣也,羣下之所歸心。臣,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也。父者,矩也,以度教子。子者,孳也,孳孳無巳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云「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白虎通》云:「五常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好生愛人。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或於事,見微知著。信者誠也,專一不移。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云」「損益謂文質三統」者,《白虎道》云:「王者必一質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順陰陽。陽道極則陰道受,陰道極則陽道受,明一陽二陰不能繼也。質法天,文法地而巳,故天為質。地受而化之,養而成之,故為文。《尚書大傳》曰:『王者一質一文,據天地之道。』《禮三正記》曰:『質法天,文法地。帝王始起,先質後文者,順天地之道,本末之義,先後之序也。』事莫不先其質性,乃後有其文章也。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謂三統,故《書傳略說》云:『天有三統,物有三變,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故士有三王,王特一生。』又《春秋緯元命包》及《樂緯稽耀嘉》云:「夏以十三月為正,息卦受泰。」注云:「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息卦受臨。」注云:「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息卦受復,其色尚赤,以夜半為用。」又《三正記》云:「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復。」以此推之,自夏以上,皆正朔三而改也。鄭注《尚書》「三帛」,「高陽氏之後用赤繒,高辛氏之後用黑繒,其餘諸侯用白繒」。如鄭此意,卻而推之,舜以十一月為正,尚赤;堯以十二月為正,尚白,故曰其餘諸侯用白繒。高辛氏以十三月為正,尚黑,故云高辛氏之後用黑繒。高陽氏以十一月為正,尚赤,故云高陽氏之後用赤繒。有少皡以十二月為正,尚白;黃帝以十三月為正,尚黑;神農以十一月為正,尚赤;女媧以十二月為正,尚白;伏羲以上未有聞焉。《·說卦》云「帝出乎震」,則伏羲也,建寅之月,又木之始。其三正當從伏羲以下文質再而復者,文質法天地,文法天,質法地。周文法地而為天正,殷質法而為地正者,正朔、文質不相須,正朔以三而改,文質以二而復,各自為義,不相須也。建子之月為正者,謂之天統,以天之陽氣始生,為百物得陽氣微,稍動變,故為天統。建丑之月為統者,以其物已吐牙,不為天氣始動,物又未出,不得為人所施功,唯在地中含養萌牙,故為地統。建寅之月為統者,以人物出於地,人功當須脩理,故謂之人統。統者,本也,謂天地人之本。然王者必以此三月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細微,又是歲之始生,王者繼天理物,含養微細,又取其歲初為正朔之始。既天地人之三者所繼不同,故各改正朔,不相襲也。所尚既異,符命亦隨所尚而來,故《禮緯稽命徵》云:「其天命以黑,故夏有玄圭;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銜書,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銜鈎。」是天之所命,亦各隨人所尚。符命雖逐所尚,不必皆然,故天命禹觀河,見白面長人。《洛子命》云:「湯觀於洛,沈璧而黑龜與之書,黃魚雙躍。」《泰誓》言:「武王伐紂,而白魚入於王舟。」是符命不皆逐正色也。鄭康成之義,自古以來皆改正朔。若孔安國,則改正朔殷、周二代,故注《尚書》:「湯承堯、舜禪代之後,革命創制,改正易服。」是從湯始改正朔也。○注「物類」至「預知」。○正義曰:「物類相召」者,謂三綱五常各以類相召,因而不變也。云「世數相生」者,謂文質、三統及五行相次,周而復始,而其世運有數,相生變革也。

八佾

電子圖書館
10 八佾: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孔曰:禘「祫、之禮,為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羣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灌者,酌鬱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矣。」
【疏】「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正義曰:此章言魯禘祭非禮之事。禘者,五年大祭之名。灌者,將祭,酌鬱鬯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孔子曰:禘「祭自既灌己往,吾則不欲觀之也。」○注「孔曰」至「觀之」。○正義曰:云:禘「祫之禮,為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羣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者,鄭玄曰:「魯禮,三年喪畢,而祫於太祖。明年,春禘於羣廟。自爾之後五年而再殷祭,以遠主初始入祧,新之主又當與先君相接,故禮因是而為大祭,以審序昭穆,故謂之禘。禘者,諦也,言使昭穆之次審諦而不亂也。祫」者,合也。文二年《公羊傳》曰「大祫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毀廟之主陳于太祖,未毀廟之主皆升合食於太祖」是也。云「灌者,酌鬱鬯灌於太祖,以降神」者,《郊特牲》云:「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鬱合鬯,臭陰達於淵泉,灌以圭璋,用玉氣也。既灌,然後迎牲,致陰氣也。」鄭注云:「灌,謂以圭瓚酌鬯,始獻神也。鬱」鬱,金草,釀秬為酒,煮鬱金草和之,其氣芬芳調暢,故曰鬱鬯。言未殺牲,先酌鬱鬯酒灌地,以求神於太祖廟也。云「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者,言既灌地降神之後,始列木主,以尊卑陳列太祖前。太祖東鄉,昭南鄉,穆北鄉。其餘孫從王父,父曰昭,子曰穆。昭取其鄉明,穆取其北面尚敬。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禘所以異於祫者,毀廟之主,陳於太祖,與祫同;未毀廟之主,則各就其廟而祭也。云「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者,《春秋》「文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廟,躋僖公」。《公羊傳》曰:「躋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譏。何譏爾?逆祀也。」何休云:「升,謂西上禮。昭穆,指父子。近取法《春秋》惠公與莊公當同南面西上,隱、桓與閔、僖亦當同北面西上,繼閔者在下。文公緣僖公於閔公為庶兄,置僖公於閔公上,失先後之義,故譏之。」是知當閔在僖上。今升僖先閔,故云逆祀。二公位次之逆,非昭穆亂也。此注云「亂昭穆」,及《魯語》云「將躋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弗忌曰:『我為宗伯,明者為昭,其次為穆,何常之有?』」如彼所言,又似閔、僖異昭穆者,位次之逆,如昭穆之亂,假昭穆以言之,非謂異昭穆也。若兄弟相代,即異昭穆,設今兄弟四人皆立為君,則祖父之廟即己從毀,知其理必不然,故先儒無作此說。以此逆祀失禮,故孔子不欲觀之也。

12 八佾:
祭如在,孔曰:「言事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謂祭百神。」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
【疏】「祭如在」至「不祭」。○正義曰:此章言孔子重祭禮。「祭如在」者,謂祭宗廟必致其敬,如其親存。言事如事生也。「祭神如神在」者,謂祭百神亦如神之存在而致敬也。「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者,孔子言,我若親行祭事,則必致其恭敬。我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人攝代己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注「謂祭百神」。○正義曰:百神謂宗廟之外皆是。言百神,舉成數。

26 八佾: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疏】「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正義曰:此章揔言禮意。居上位者寬則得眾,不寬則失於苛刻。凡為禮事在於莊敬,不敬則失於傲惰。親臨喪當致其哀,不哀則失於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禮意。人或若此不足可觀,故曰:「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

提到《里仁》的書籍 電子圖書館
8 里仁:
子曰:「朝聞道,夕可矣。」言將至不聞世之有道。
【疏】「子曰:朝聞道,夕可矣」。○正義曰: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可無恨矣。言將至不聞世之有道也。

共56段落。第1頁,共6頁。 跳至頁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