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子路》

Library Resources
子路:
【疏】正義曰:此篇論善人君子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國脩身之要,大意與前篇相類,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為次也。

1 子路: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孔曰:「先導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後勞之。《》曰:『說以使民,民忘其勞。』」請益。曰:「無倦。」孔曰:「子路嫌其少,故請益。曰無倦者,行此上事,無倦則可。」
【疏】「子路問政」至「無倦」。○正義曰:此章言政先德澤也。「子曰:先之勞之」者,言為德政者,先導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後可以政役之事勞之,則民從其令也。「請益」者,子路嫌其少,故更請益之。「曰:無倦」者,夫子言行此上事無倦怠則可也。○注「《》曰:說以使民,民忘其勞」。○正義曰:此《周易兌卦彖辭》文也。言先以說豫撫民,然後使之從事,則民皆竭力,忘其勞苦也。引之以證先之、勞之之義也。

2 子路: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王曰:「言為政當先任有司而後責其事。」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孔曰:「女所不知者,人將自舉其所知,則賢才無遺。」
【疏】「仲弓」至「舍諸」。○正義曰:此章言政在舉賢也。「仲弓為季氏宰,問政」者,冉雍為季氏家宰,而問政於夫子也。「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者,有司,屬吏也。言為政當先委任屬吏,各有所司,而後責其成事。赦放小過,寬則得眾也。舉用賢才,使官得其人,野無遺逸,是政之善也。「曰:焉知賢才而舉之」者,仲弓聞使舉賢,意言賢才難可偏知,故復問曰:「安知賢才而得舉用之也?」「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者,舍,置也。諸,之也。夫子教之曰:「但舉女之所知。女所不知,人將自舉之,其肯置之而不舉乎?「既各舉其所知,則賢才無遺。

3 子路:
子路曰:「衞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包曰:「問往將何所先行。」子曰:「必也正名乎!」馬曰:「正百事之名。」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包曰:「迂猶遠也。言孔子之言遠於事。」子曰:「野哉,由也!孔曰:「野猶不達。」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包曰:「君子於其所不知,當闕而勿據。今由不知正名之義,而謂之迂遠。」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孔曰:「禮以安上,樂以移風,二者不行,則有淫刑濫罰。」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王曰:「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巳矣。」
【疏】「子路」至「而已矣」。○正義曰:此章論政在正名也。「子路曰:衞君待子而為正,子將奚先」者,奚,何也。案《世家》:孔子自楚反乎衞,是時衞君輒父不得立,在外,諸侯數以為讓,而孔子弟子多仕於衞,衞君欲得孔子為政,故子路問之曰:「往將何以先行?」「子曰:必也正名乎」者,言將先正百事之名也。「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者,迂猶遠也。子路言:「豈有若是哉,夫子之言遠於士也!何其正名乎?」「子曰:野哉,由也」者,野猶不達也。夫子見子路言迂,故曰:「不達理哉,此仲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者,此責子路不知正名之義而便言迂遠也。言君子於其所不知,蓋當闕而勿據。今由不知正名之義而便謂之迂遠,不亦野哉。「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者,此孔子更陳正名之理也。夫事以順成,名由言舉。名若不正則言不順序,言不順序則政事不成。政事不成,則君不安於上,風不移於下,是禮樂不興行也。禮樂不行,則有淫刑濫罰,故不中也。刑罰枉濫,民則蹐地局天,動罹刑網,故無所錯其手足也。「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者,此又言正名之事,非為苟且也。君子名此事,必使可明言,言此事必可遵行。君子於其所言,無苟且。若名之不可言,言之不可行,是苟且而言也。○注「孔曰」至「濫罰」。○正義曰:云「禮以安上,樂以移風」者,《孝經廣要道章》文,言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風移俗易。先入樂聲,變隨人心,正由君德,正之與變,因樂而彰,故可以移風易俗也。云「二者不行,則有淫刑濫罰」者,《禮運》云:「禮者,所以治政安君也。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又《樂記》曰:「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故禮樂二者不行,則刑罰淫濫而不中也。○注「王曰」至「道行」。○正義曰:云「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者,若禮,人名不以國,以國則廢名,是不可明言也。云「所言之士必可得而遵行」者,《緇衣》曰:「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熊氏云:「君子賢人可行,不可言作凡人法。若曾子有母之喪,水漿不入於口七日,不可言說以為法,是不可遵行也。」是以可明言,可遵行,而後君子名言之也。

4 子路: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馬曰:「樹五穀曰稼。樹菜蔬曰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孔曰:「情,情實也。言民化於上,各以實應。」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包曰:「禮義與信,足以成德,何用學稼以教民乎?負者以器曰襁。」
【疏】「樊遲」至「用稼」。○正義曰:此章言禮義忠信為治民之要。「樊遲請學稼」者,樹五穀曰稼。弟子樊須謂於夫子,學播種之法,欲以教民也。「子曰:吾不如老農」者,孔子怒其不學禮義而學稼種,故拒之,曰:「稼種之事,吾不如久老之農夫也。」「請學為圃」者,樹菜蔬曰圃。樊遲又請於夫子,學樹蓺菜蔬之法。「曰:吾不如老圃」者,亦拒其請也,言:「樹蓺菜蔬之法,吾不如久老為圃者。」「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者,樊遲既請而出,夫子與諸弟子言曰:「小人哉,此樊須也!」謂其不學禮義而學農圃,故曰小人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者,孔子遂言禮義與信可以教民也。禮毋不敬,故上好行禮,則民化之,莫敢不敬也。人聞義則服,故上好行義,則民莫敢不服也。以信待物,物亦以實應之,故上若好信,則民莫不用其情。情猶情實也。言民於上,各以實應也。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者,此又言夫禮義與信足以成德化民,如是則四方之民感化自來,皆以襁器背負其子而至矣,何用學稼以教民乎?○注「樹五穀曰稼。樹菜蔬曰圃」。○正義曰:樹者,種殖之名。五穀者,黍稷麻麥豆也。《周禮注》云:「種穀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也。」《周禮大宰職》云:「園圃,毓草木。」注云:「樹果蓏曰圃。園,其樊也。」然則園者,外畔藩蘺之名。其內之地,種樹菜果,則謂之圃。蔬則菜也。鄭云《周禮注》云:「百草根實可食者。」《釋文》云:「蔬不熟為饉。」郭璞曰:「凡草菜可食者通名為蔬。」○注「負者以器曰襁」。○正義曰:《博物志》云:「織縷之,廣八尺,長丈二,以約小兒於背。」

5 子路:
子曰:「誦《》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專猶獨也。
【疏】「子曰:誦《》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正義曰:此章言人之才學貴於適用。若多學而不能用,則如不學也。誦謂諷誦。《周禮注》云:「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有《國風》、《雅》、《》,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諸侯之政也。古者使適四方,有會同之事,皆賦《》以見意。今有人能諷誦《》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達;使於四方,不能獨對,諷誦雖多,亦何以為。言無所益也。

6 子路: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令,教令也。
【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義曰:此章言為政者當以身先也。言上之人,其身若正,不在教令,民自觀化而行之。其身若不正,雖教令滋章,民亦不從也。

7 子路:
子曰:「魯、衞之政,兄弟也」。包曰:「魯,周公之封。衞,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國之政亦如兄弟。」
【疏】「子曰:魯、衞之政,兄弟也」。○正義曰:此章孔子評論魯、衞二國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為兄弟也。魯、周公之封。衞,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國之政亦如兄弟也。

8 子路:
子謂衞公子荊,「善居室。王曰:「荊與蘧瑗、史鰌並為君子。」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疏】「子謂」至「美矣」。○正義曰:此章孔子稱謂衞公子荊有君子之德也。「善居室」者,言居家理也。「始有,曰苟合矣」者,家始富有,不言已才能所致,但曰苟且聚合也。「少有,曰苟完矣」者,又少有增多,但曰苟且完全矣。「富有,曰苟美矣」者,富有大備,但曰苟且有此富美耳,終無泰侈之心也。○注「王曰:荊與蘧瑗、史鰌並為君子」。○正義曰:案《左傳》襄十九年,「吳公子札來聘。遂適衞,說蘧瑗、史狗、史鰌、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衞多君子,未有患也。』」是與蘧瑗、史鰌並為君子也。

9 子路:
子適衞,冉有僕。孔曰:「孔子之衞,冉有御。」子曰:「庶矣哉!」孔曰:「庶,眾也。言衞人眾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疏】「子適」至「教之」。○正義曰:此章言治民之法也。「子適衞,冉有僕」者,適,之也。孔子之衞,冉有為僕以御車也。「子曰:庶矣哉」者,庶,眾也。至衞境,見衞人眾多,故孔子歎美之。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者,言民既眾多,復何加益也。「曰:富之」者,孔子言當施舍薄斂,使之衣食足也。「曰:既富矣,又何加焉」者,冉有言民既饒足,復何加益之。「曰:教之」者,孔子言當教以義方,使知禮節也。

10 子路: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曰:「言誠有用我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
【疏】「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正義曰:此章孔子自言為政之道也。苟,誠也。期月,周月也,謂周一年之十二月也。孔子言誠有用我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滿三年乃有成功也。

11 子路: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王曰:「勝殘,殘暴之人使不為惡也。去殺,不用刑殺也。」誠哉是言也!」孔曰:「古有此言,孔子信之。」
【疏】「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正義曰:此章言善人君子治國至於百年以來,亦可以勝殘暴之人,使不為惡,去刑殺而不用矣。「誠哉是言」者,古有此言,孔子信之,故曰:「誠哉是言也。」

12 子路: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孔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疏】「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正義曰:三十年曰世。此章言如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13 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疏】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義曰:此章言政者正也,欲正他人,在先正其身也。苟,誠也。誠能自正其身,則於從政乎何有?言不難也。若自不能正其身,則雖令不從。「如正人何」,言必不能正人也。

14 子路:
冉子退朝。周曰:「謂罷朝於魯君。」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馬曰:「政者,有所改更匡正。」子曰:「其事也。馬曰:「事者,凡行常事。」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馬曰:「如有政,非常之事,我為大夫,雖不見任用,必當與聞之。」
【疏】「冉子」至「聞之」。○正義曰:此章明政、事之別也。「冉子退朝」者,時冉有臣於季氏。朝廷曰退,謂罷朝於魯君也。「子曰:何晏也」者,晏,晚也。孔子訝其退朝晚,故問之。「對曰:有政」者,冉子言,有所改更匡正之政,故退晚也。「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者,孔子言,女之所謂政者,但凡行常事耳。設如有大政非常之事,我為大夫,雖不見任用,必當與聞之也。○注「周曰:謂罷朝於魯君」。○正義曰:周氏以為,夫子云「雖不吾以,吾其與聞」,皆論若朝之事,故云罷朝於魯君。鄭玄以冉有臣於季氏,故以朝為季氏之朝。《少儀》云:「朝廷曰退。」謂於朝廷之中,若欲散還,則稱曰退。以近君為進,還私遠君為退朝。此退朝謂罷朝也。○注「馬曰:事者,凡行常事」。○正義曰:案昭二十五年《左傳》曰:「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杜預曰:「在君為政,在臣為事。」杜意據此文,時冉子仕於季氏,稱季氏有政,孔子謂之為事,是在君為政,在臣為事也。何晏曰為,仲尼稱孝友是亦為政,明其政、事通言,但隨事大小異其名耳,故不同鄭、杜之說,而取周、馬之言,以朝為魯君之朝,以事為君之凡行常事也。

15 子路: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王曰:「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興國。幾,近也。有近一言可以興國。」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孔曰:「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則可近也。」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孔曰:「言無樂於為君。所樂者,唯樂其言而不見違。」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孔曰:「人君所言善,無違之者,則善也。所言不善,而無敢違之者,則近一言而喪國。」
【疏】「定公」至「邦乎」。○正義曰:此章言為君之道也。「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者,魯君定公問於孔子,為君之道,有一言善而可以興其國,有之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者,幾,近也。孔子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興國,故云言不可以若是。有近一言可以興國者,故云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者,此孔子稱其近興國之一言也。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人君知此為君難,此則可近也。「曰:一言而喪邦,有諸」者,定公又問曰:「人君一言不善而致亡國,有之乎?」「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者,亦言有近一言可以亡國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者,此舉近亡國之一言也。言我無樂於為君,所樂者,唯樂其言而不見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者,此孔子又評其理,言人君所言善,無違之者,則善也。所言不善,而無敢違之者,則近一言而亡國也。

16 子路: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疏】「葉公」至「者來」。○正義曰:此章楚葉縣公問為政之法於孔子也。子曰:「當施惠於近者,使之喜說,則遠者當慕化而來也。」

17 子路: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鄭曰:「舊說云:莒父,魯下邑。」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大事不成。」孔曰:「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則不達矣。小利妨大,則大事不成。」
【疏】「子夏」至「不成」。○正義曰:此章弟子子夏為魯下邑莒父之宰,問為政之法於夫子也。「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者,言事有程期,無欲速成,當存大體,無見小利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者,此又言其欲速、見小利害政之意。若事不可以速成者,而欲其速,則其事不達矣。務見小利而行之,則妨大政,故大事不成也。

18 子路: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孔曰:「直躬,直身而行。」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周曰:「有因而盜曰攘。」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疏】「葉公」至「中矣」。○正義曰:此章明為直之禮也。「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躬,身也。言吾鄉黨中有直身而行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者,此所直行之事也。有因而盜曰攘。言因羊來入已家,父即取之,而子言於失羊之主,證父之盜。葉公以此子為直行,而誇於孔子也。「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者,孔子言此,以拒葉公也。言吾黨之直者,異於此證父之直也,子苟有過,父為隱之,則慈也;父苟有過,子為隱之,則孝也。孝慈則忠,忠則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今律,大功以上得相容隱,告言父祖者入十惡,則典禮亦爾。而葉公以證父為直者,江熙云:「葉公見聖人之訓,動有隱諱,故舉直躬,欲以此言毀訾儒教,抗衡中國。夫子荅之,辭正而義切,荊蠻之豪喪其誇矣。」

19 子路: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包曰:「雖之夷狄無禮義之處,猶不可棄去而不行。」
【疏】「樊遲」至「棄也」。○正義曰:此章明仁者之行也。弟子樊遲問仁於孔子。「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者,言凡人居處多放恣,執事則懈惰,與人交則不盡忠。唯仁者居處恭謹,執事敬慎,忠以與人也。此恭敬及忠,雖之適夷狄無禮義之處,亦不可棄而不行也。

20 子路: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孔曰:「有恥者,有所不為。」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鄭曰:「行必果,所欲行必果敢為之。硜硜者,小人之皃也。抑亦其次,言可以為次。」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鄭曰:「噫,心不平之聲。筲,竹器,容斗二升。算,數也。」
【疏】「子貢」至「算也」。○正義曰:此章明士行也。「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者,士,有德之稱,故子貢問於孔子曰:「其行如何,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者,此荅士之高行也。言行已之道,若有不善,恥而不為。為臣奉命出使,能遭時制宜,不辱君命。有此二行,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者,子貢復問士之為行次此於二者云何。「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此孔子復為言其士行之次也。宗族,同宗族屬也。善事父母為孝,宗族內親,見其孝而稱之。善事長上為弟,鄉黨差遠,見其弟而稱之也。「曰:敢問其次」者,子貢又問更有何行可次於此也。「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者,孔子又為言其次也。若人不能信以行義,而言必執信。行不能相時度宜,所欲行者,必果敢為之。硜硜然者,小人之皃也。言此二行,雖非君子所為,乃硜硜然小人耳。抑,辭也。抑亦其次,言可以為次也。「曰:今之從政者何如」者,子貢復問今之從政之士其行何如也。「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者,噫,心不平之聲。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算,數也。孔子時見從政者皆無士行,唯小器耳,故心不平之,而曰:「噫!今斗筲小器之人,何足數也!」言不足數,故不述其行。

21 子路: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包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則欲得狂、狷者。」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包曰:「狂者進取於善道,狷者守節無為,欲得此二人者,以時多進退,取其恆一。」
【疏】「子曰」至「為也」。○正義曰:此章孔子疾時人不純一也。「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者,中行,行能得其中者也。言既不得中行之人而與之同處,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者,此說狂、狷之行也。狂者進取於善道,知進而不知退;狷者守節無為,應進而退也,二者俱不得中而性恆一。欲得此二人者,以時多進退,取其恆一也。

22 子路: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孔曰:「南人,南國之人。」鄭曰:「言巫醫不能治無恆之人。」善夫!」包曰:「善南人之言也。」「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孔曰:「此《易恆卦》之辭,言德無常則羞辱承之。」子曰:「不占而已矣。」鄭曰:「《》所以占吉凶,無恆之人,《》所不占。」
【疏】「子曰」至「已矣」。○正義曰:此章疾性行無恆之人也。「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者,南人,南國之人也。巫主接神除邪,醫主療病。南國之人嘗有言曰:「人而性行無恆,不可以為巫醫。」言巫醫不能治無恆之人也。「善夫」者,孔子善南人之言有徵也。「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者,此《易恆卦》之辭,孔子引之,言德無恆則羞辱承之也。「子曰:不占而已」者,孔子既言《》文,又言夫《》所以占吉凶,無恆之人,易所不占也。○注「孔曰」至「承之」。○正義曰:云「此《易恆卦》之辭」者,謂此經所言,是《易恆卦》九三爻辭也。王弼云:「處三陽之中,居下體之上,處上體之下。上不全尊,下不全卑,中不在體,體在乎恆,而分無所定,無恆者也。德行無恆,自相違錯,不可致詰,故或承之羞也。」

23 子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疏】「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義曰:此章別君子小人志行不同之事也。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則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24 子路: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孔曰:「善人善已,惡人惡已,是善善明,惡惡著。」
【疏】「子貢」至「惡之」。○正義曰:此章別好惡。「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者,言有一人為一鄉之所愛好,此人何如?可謂善人乎?「子曰:未可也」者,言未可謂善。或一鄉皆惡,此人與之同黨,故為眾所稱,是以未可。「鄉人皆惡之,何如」者,此子貢又問夫子,既鄉人皆好未可為善,若鄉人眾共憎惡此人,何如?可謂善人乎?「子曰:未可也」者,言亦未可為善。或一鄉皆善,此人獨惡,故為眾所疾,是以未可。「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者,孔子既皆不可其問,自為說其善人也。言鄉之善人善之,惡人惡之,真善人也。○注「孔曰」至「惡著」。○正義曰:言鄉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鄉人皆惡之,是惡惡不著。若鄉人之善者善之,惡者惡之,則是善善分明,惡惡顯著也。

25 子路: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孔曰:「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曰:「度才而官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疏】「子曰」至「備焉」。○正義曰:此章論君子小人不同之事也。「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者,言君子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不受妄說,故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者,此覆明難說、易事之理,言君子有正德,若人說已不以道而妄說,則不喜說也,是以難說。度人才器而官之,不責備,故易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者,小人反君子故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者,此覆明易說、難事之理,以小人為人說媚,雖不以道而妄說之,亦喜說,故易說也。及其使人也,責備於一人焉,故難事也。

26 子路: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自縱泰,似驕而不驕。小人拘忌,而實自驕矜。
【疏】「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正義曰:此章論君子小人禮皃不同之事也。君子自縱泰,似驕而實不驕。小人實驕自矜,而強自拘忌,不能寬泰也。

27 子路: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王曰:「剛無欲,毅果敢,木質樸,訥遲鈍。有斯四者,近於仁。」
【疏】「子曰:剛、毅、木、訥近仁」。○正義曰:此章言有此四者之性行,近於仁道也。仁者靜,剛無欲亦靜,故剛近仁也。仁者必有勇,毅者果敢,故毅近仁也。仁者不尚華飾,木者質樸,故木近仁也。仁者其言也訒,訥者遲鈍,故訥近仁也。

28 子路: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偲,兄弟怡怡。」馬曰:「切切偲偲,相切責之皃。怡怡,和順之皃。」
【疏】「子路」至「怡怡」。○正義曰:此章問士行也。「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者,問士之行何如也。「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也」者,此荅士行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者,此覆明其所施也。切切偲偲,相切責之皃。朋友以道義切瑳琢磨,故施於朋友也。怡怡,和順之皃。兄弟天倫,當相友恭,故怡怡施於兄弟也。

29 子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包曰:「既,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戰。」
【疏】「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正義曰:此章言善人為政之法也。善人,謂君子也。即,就也。戎,兵也。言君子為政教民至於七年,使民知禮義與信,亦可以就兵戎攻戰之事也。言七年者,夫子以意言之耳。

30 子路: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馬曰:「言用不習之民,使之攻戰,必破敗,是謂棄之。」
【疏】「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正義曰:此章言用不習之民,使之攻戰,必致破敗,是謂棄之,若棄擲也。

URN: ctp:lunyu-zhushu/zi-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