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 经上、经说上

《经上、经说上》

1 经:
故,所得而后成也。
说:
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无】然,无字旧衍若见之成见也。
校:
“大故有之必无然”,孙诒让云:疑当作“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启超案:“无”字衍文,孙校删是也。“无之必不然”五字不必增,文义即此已足。
“若见之成见也”,孙校改为“若得之成是也”,非是。本文不误,孙不得其解耳。
“体也若有端”五字,张惠言谓为第二条之错简,孙从之。启超案:张、孙说非是,此文言小故为大故之体,若尺之有端耳。
释:
说文》“故,使为之也”。加热能使水蒸为气;加冷能使水凝为冰。气,得热而成;冰,得冷而成也。故曰:“故,所得而后成也”。第七十七条经说云:“故也者,必待所为之成也”已与本条相发明。
此条论因果律,实论理学上最重要之问题也。“故”为事物所以然之故,即事物之原因。原因分为两种:縂原因,谓之“大故”;分原因,谓之“小故”。例如见之所以能成见,其所需之故甚多:一,须有能见之眼;二,须有所见之物;三,须有传光之媒介物;四,须眼与物之间莫为之障;五,须心识注视此物。此物故者,仅有其一,未必能见;若缺其一,决不能见。故曰:“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盖小故者,分大故之一体也,其性质若尺之有端也(义详次条)。合诸小故,则成为大故,得大故则事物成。故曰:“大故,有之必然”。例如前所擧五故同时辏会,则“见之成见”也。佛典唯识倶舍诸论,皆言眼识待八缘而生,可知“见之成见”其故实繁。
《大取》篇云:“夫辞以故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小取》篇云:“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非攻下》篇云:“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诸文之“故”,即本条所谓“所得而后成”者也。《孟子》云:“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亦即此“故”字。

2 经:
体,分于兼也。
说:
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
释:
兼,指总体;体,指部分。部分由总体分出,故曰:“体分于兼也”(参看第四六条)。几何公里谓“全量大于其分”,“全量等于其和”,即其义也。
二者一之兼,一者二之体;尺者端之兼,端者尺之体也。凡墨经所谓“尺”,皆当几何学之线;所谓“端”,当其点(参看第六〇、六一、六七诸条)。“体若尺之端”者,谓点为线之一体。将一线分割之,可以得无数点,即“体分于兼”之义。
《兼爱》篇多以兼与别对擧,别即体义。

3 经:
知,材也。
说:
知【材】:材字旧衍。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不字旧脱。若眼。旧作明。
校:
旧本《经说》第一个知字下有材字,据本书通例,《经说》每条首一字皆牒擧经文首一字以为标题。所牒者仅一字而止,则此文材字殆涉经文而衍。
“而不必知”旧本作“必知”胡适据次条“而不必得”文例,校增一字,甚是,今从之。
“若眼”旧作“若明”,涉第六条而譌耳。此条言所以知之材,义与眼相当,眼字与明字形近成譌。
释:
本篇释知字之义凡四条。本条论知识之本能,第五条论知识之过程,第六条论知识之成立,第十六条论求知识之方法,皆认识论中最有价值之文,宜此而观之。
材者,本能也。《孟子》云:“非材之罪”,“不能尽其材”,与此同义。
此条言知识之第一要件:须有能知之官能。此官能,所恃以知也。然有之未必遂能知,例如目,所以见也,然有目未必即见。

60 经:
倍,为二也。
说:
倍:二,尺与尺倶。去一得二。
校:
旧作“二尺与尺但去一”,但字当为倶字之譌。“得二”两字,错入第六六条,今以意校正。旧因“得二”二字错入第六六条,遂使彼条异説文离,而本条亦终不可解。各家皆将“二尺”两字连读,又不解尺之即为綫,乃谓二尺与一尺相较,但去其一,即名为倍,此何可通耶?
释:
“倍”字牒经标题。“二”字复牒经文“二”字而释之。尺者,几何学所谓綫也。綫与綫并,綫失其一,而此綫所得者乃实二也,故曰:“为二”。

61 经:
端,体之无厚旧作序而最前者也。
说:
端:是无间也。间,旧作同。
校:
“厚”旧作“序”,从王校。“间”旧作“同”,疑因形近而譌。
释:
端者几何学所谓点也。体即“体分于兼”之体(与几何之体异)。点无长短广摘狭厚薄,故云无厚。凡形皆起于点,故云最前。《说文》云:“专,物初生之题也”。专,端之原字,与此文最前义同。
说中“无间”二字旧作“无同”,形近而譌耳。无同不足为点之界説。(张云:“若有同之即非最前”义虑浅不惬。)
几何原本云:“点者无分”,盖点者不可分者也,不可分则无间也。《庄子·养生主》篇云:“以无厚入有间”,无厚无间者,惟点耳。
中庸》云:“造端乎夫妇”,造端即起点也。物理学上之“极微”,即端也。凡质碍之物,皆得析之为分子,分子更析为原子,更析为电子,电子则在今以为不可析,几于端矣。端不可分,故无间;无质碍,故无厚;为一切物质之原,故云在前。

62 经:
有间,中也。
说:
有间:谓夹之者也。

63 经:
间,不及旁也。
说:
间:谓夹,者也。尺,前于区【穴】此字疑衍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间旧作内。及:及非齐之及也。
校:
“区内”疑“区间”之譌。“穴”字疑衍,因下既譌间为内,此文涉下衍内字又涉形近譌为穴耳。
“及,及非齐之及也”七字,以为后学案识之语羼入本文。
释:
惟点无间,线、面、体皆有间矣,故续释间义。
间者,犹隙穴也。凡形之可分析者皆有间。物之受热而涨,受冷而缩,皆“间”之作用也。以至粗者言之,则太阳与地球相距之间谓之间;以至细者言之,则两电子相距之间谓之间。此以夹者训间,以夹之者训有间。间者,所间也。有间者,能间也。“有间”指本隙;“间”则构成本隙之物也。能所合然后间义明。
区者,几何学所谓面也,有长有广,成一界城,故谓之区。先有点而后有线,先有线而后有面,故曰:“尺前于区而后于端”。尺既在端前区后,则似尺在短与区之间矣。而其实不然,盖间之义不如此也。《经说》恐人误会,故擧“尺不夹于端与区间”作反证也。
及即夹也,以同音互训(粤语此两字音读全同)。“不及旁”者,言旁夹中中不夹旁,说恐人误以到字训及,故特牒经文及字另标一题,而申言非齐及之及。

64 经:
旧作纑,间虚也。
说:
栌:虚也者,两木之间,谓其无木者也。
校:
栌字从孙校。
释:
此擧粗迹以明间义也。孙诒让云:“栌,柱上小方木”(据众经音义引三仓文)。张惠言云:“与夹者相及则谓之间,但就其虚处则谓之栌”。两木之间无木犹两恒星之间无恒星,两电子之间无电子,故命之曰“间虚”。

65 经:
盈,莫不有也。
说:
盈:无盈,无厚,于尺无所往而不得【得二】。
校:
“得二”两字,乃第六十二条“倍为二也”经说之文,错简入此。今校删,移归彼条。
孙破此文之尺字,而以坚白石为之释,盖因此下错入“得二”两字。次条之经有“坚白不相外”一语,再次条之说文又有“坚白之撄相尽”一语,因误将三条经说混而为一,为“得二”两字之解。指石得坚白之二。引《公孙龙子》“无坚得白其擧也二无白得坚其擧也二”为证。用心可谓极细,不知此条“得二”两字,全属错衍。下两条之“白”字,亦是传写者妄加耳(说详次条)。石中坚白相盈,与此文无盈无厚之义全不相涉,如孙氏说,则“于尺”一句成枝辞矣。
释:
盈,函也,例如体函面,面函线,线函点。凡函者必尽函其所函,故曰“莫不有”。“无盈无厚”者,谓无盈则无厚,例如点不函他点,则终不能积而成体。“于尺无所往而不得”者,端(点)不函他端(点),故无盈无厚。引端(点)为尺(线),则尺(线)函端(点)无数。纵横曲折以成区(面),则函尺(线)无数,积叠以成厚(体),则函区(面)尺(线)端(点)无数,遂所引而皆有函(有盈),则无论若何引法皆可以成体(有厚)也。

66 经:
坚,【白不】相外也。白不二字旧衍。
说:
坚:异处不相盈,相非同排,是相外也。
校:
经文“白不”二字疑衍,经上篇体例,每条皆首一字为句,此条之“坚相外也”与次条之“撄相得也”,以反对两伊相次,与“誉明美诽明恶”“平同高中高长”诸条,文例正同。且经说正释相外之义,与“坚白”义无涉,故此文必衍也。
经文既衍“白不”二字,“坚白不相外”,与《经说下》第十六条“无坚得白,必相盈也”,语意似乎相发明。孙诒让因谓《经说》之坚字下脱一白字,当云:“坚白异处不相盈”。启超案:孙说误也,凡《经说》每条之首一字,皆牒擧经文而标为题,此字万不容与下文连读成句。此是读《墨经》当严守之公例,此例本孙氏所发明,然彼不能严守。间诂中句读,将首一字连下文读者过半,其致误之原多由此,即如此条。若如孙说以“坚白异处不相盈”成句,则不惟脱一白字,当并脱一坚字矣。何也?此文坚字乃由经标题,例应独立成句,然则“白异处不相盈”,尚成文耶。且如孙说,则经言“坚白不相外”,而说言“坚白不相盈”,两义正反,何以成解?推孙氏致误之由:(一)因经文作“坚白不相外”;(二)因下条有“坚白之撄相尽”一语;(三)因此处“坚”字上旧本错入“得二”两字乃错简,与此文无关(详第六〇条第六五条)。“坚白之撄”实当作“兼之撄”(详第六七条),此条经文下条说文之两白字,皆妄人所加耳,妄也。所以加此字者亦由不得其解覩一坚字,则以为是必论“坚白异同”也。辄加一白字于其下,以譌传譌,而孙氏受之。其实《经上》《经说上》全未讨论到“坚白石”问题,“坚白石”乃后世墨者觭偶不件之辞耳。
《经说》“坚白”字上有“得二”两字,乃六十二条之错简。张氏以冠本条,大误。
释:
坚,即佛典所谓“质碍”。凡物之形质在空间占一位置者也。凡质碍皆有其所占之空间,此所占互不相容。此空间既为甲质碍所占,即不能为乙质碍所占,故曰“相外”。相外者何?相排也。说所云“相非”,即相排也。“异处不相盈”者,“处”,即位置。“相盈”,相函也。质碍之为性,各自占一特异之位置,不能相函,此其所以相排也。

67 经:
撄,相得也。
说:
撄:尺与尺俱,不尽;旧注以倶不尽之字连读成句,非是。端与端俱尽;尺与端旧脱,或尽或不尽。兼旧作坚【白】旧衍之撄相尽,体撄不相尽。【端】旧衍。
校:
旧本“不相尽”之下有一“端”字,而“尺与”之下“或尽”之上脱一“端”字。孙氏移彼补此,是也。“兼之撄相尽”,旧作“坚白之撄相尽”。孙以《经说下》“坚白相盈”之义释之,骤读若无以易矣。其解“体撄不相尽”,以物体为解,妄却凡墨经中之体字,皆指“分于间”者而言,不能以一独立之物体目之也。上文以尺与端对擧,故知此文之“体”字,必当与“兼”对擧。“兼”譌为“坚”者,因音相近,而上条又有坚字,传写涉笔成譌。后之校者,因“坚撄”义不可通,忽想到经下有“坚白相盈”一语,遂奋笔加一“百”字于其下,亦如孙氏将前条之“坚异处”改为“坚白异处”;而后之读者且据为定本以校改他条矣。其实此条专就几何学上之等量不等量而言,与论理学上所辨坚白异同,渺不相涉。而近似之譌,能使误读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甚矣校书之难也。
释:
撄,相接触也。相得,相吸收相衔也。撄,有尽与不尽之别,本经第四十三条云:“尽,莫不然也”。两形接触,构一新形,其新形内容与旧形适脗合者,相尽也;反是,则不相尽也。端与端倶何以能尽,以点加点为点,新点与旧点之内容必脗合也。电子撄电子,所得原子,其内容必与原电子脗合也。尺与尺倶,何故不尽?线之种类甚多,失之豪厘,则差之千里。甲线与乙线撄。内容必不能脗合也。“尺与端或尽或不尽”者,线与点相撄,其一部分与原点相尽,其一部分与原点不相尽也。“兼之撄相尽体撄不相尽”二句,即説明“尺与端或尽或不尽”之理。尺者端之兼,端者尺之体也。就其兼之撄言之,一线函各点,各点内容之和与全线内容适相若,故曰:“兼之撄相尽”也。就其体之撄言之,线中甲点之内容,非乙点之内容,故曰:“体撄不相尽”也。

68 经:
仳,旧作似有【以】此字疑衍相撄有不相撄也。
说:
仳:两有端而后可。
校:
经文“仳”旧譌作“似”,孙氏据《经说》标题校之,是也。毕、张据经改说,非是。有以相撄之“以”字,亦疑涉上文“似”字而衍。
释:
仳与比通,凡形或相撄或不相撄,皆可相比。如两平行线两交角线,皆可比其长度也。然必双方各皆有相比之点然后可,如不相撄之两平行线,必须齐其起点,乃能相比。相撄之角线,必以共同之顶点相比。“一中同长”之圜线,必以共同之圜心点相比也。

69 经:
次,无间而不相旧作撄撄也。
说:
次:无厚而后可。
校:
“不相撄”旧作“不撄撄”,从孙校改。
释:
次,排列也。排列而不相接触,则为不相撄。次何以必须无间无厚,未得其解。

URN: ctp:mo-jing-jiao-shi/jing-shang-jing-shu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