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 -> -> -> 经上

《经上》

Books referencing 《经上》 Library Resources
经上:
毕云:“此翟自著,故号曰经,中亦无‘子墨子曰’云云。按宋潜溪云‘上卷七篇号曰经,中卷、下卷六篇号曰论。’上卷七篇则自亲士至三辩也。此经似反不在其数。然本书固称经,词亦最古,岂后人移其篇第与?唐、宋传注亦无引此,故讹错独多不可句读也。”案:以下四篇,皆名家言,又有算术及光学、重学之说,精眇简奥,未易宣究。其坚白异同之辩,则与公孙龙书及《庄子·天下》篇所述惠施之言相出入。《庄子》又云:“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庄子所言即指此经。晋书鲁胜传注《墨辩叙》云“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亦即此四篇也。《庄子·骈拇》篇又云“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据庄子所言,则似战国之时墨家别传之学,不尽墨子之本恉。毕谓翟所自著,考之未审。凡经与说,旧并旁行,两𢧵分读,今本误合并写之,遂掍淆讹脱,益不可通。今别考定,附著于后,而篇中则仍其旧。

1 经上:
故,所得而后成也。毕云:“《说文》云‘故,使为之也。’或与固同。事之固然,言已得成也。”案:此言故之为辞,凡事因得此而成彼之谓。墨子说与许义正同。毕疑或与固同,失之。张惠言云“故者,非性所生,得人为乃成”,尤误。

2 经上:
体,分于兼也。周礼天官叙官,郑注云“体,犹分也。”《说文·秝部》云“兼,并也。”盖并众体则为兼,分之则为体。毕云:“《孟子》云‘有圣人之一体’。”

3 经上:
知,材也。此言智之体也。毕云:“言材知。”张云:“知读智。”俞云:“《经说上》曰‘知也者,所以知也’,所以知者,即智也。《淮南子·主术》篇‘任人之才,难以至治’,高诱注曰‘才,智也。’才与材通,才训智,故智亦训材。”

4 经上:
虑,说文·心部》云“虑,谋思也。”求也。毕云:“谋,虑有求。”

5 经上:
知,接也。张云:“知读如字。”案:张说是也。此言知觉之知。《淮南子·原道训》云“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毕云“知以接物”。杨葆彝云:“《庄子·庚桑楚》篇‘知,者接也’。”

6 经上:
𢜔,明也。“𢜔”,旧本讹“恕”。毕云“推己及人故曰明”,张云“明于人己”,并非是,今从道藏本、吴钞本作“𢜔”。顾云:“𢜔,即智字。”案:顾说是也。此言知之用。周礼大司徒,郑注云“知明于事”。

7 经上:
仁,体爱也。国语·周语》云“博爱于人为仁”,《说苑修文》篇云“积爱为仁”。张云“以爱为体”。

8 经上:
义,利也。·昭十年传》云“义,利之本也。”孝经唐明皇注云“利物为义。”毕云:“《》曰:‘利者义之和’。”

9 经上:
礼,敬也。乐记》云“礼者殊事合敬者也”。

10 经上:
行,为也。经说上》云:“志行为也”。

11 经上:
实,荣也。毕云:“实至则名荣。”

12 经上:
忠,以为利而强低也。毕云“言以利人为志而能自下。”张云“‘低’当作‘氐’。氐,根也,《》曰‘维周之氐’。”案:毕、张说并非也。“低”疑当为“君”,“君”与“氐”篆书相似,因而致误“氐”,复误为“低”耳。忠为利君,与下文孝为利亲,文义正相对。《荀子·臣道》篇云“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又云“有能比智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案此云强君,与荀子义同。以为利,即解大患,除大害,尊君安国之事也。

13 经上:
孝,利亲也。贾子·道术》篇云“子爱利亲谓之孝”。

14 经上:
信,言合于意也。言言与意相合,无伪饰。张云“不欺其志”。

15 经上:
佴,自作也。毕云:“《说文》云‘佴,佽也’,此云自作,未详也。”俞云:“‘作’,疑‘佐’字之误。《尔雅·释言》‘佴,贰也’。佐与贰义相近,‘作’‘佐’形似,又涉下文有三‘作’字,故误耳。”案:“作”,疑当作“仳”。《经说上》有“仳”字,即“比”之借字。佴、比并训次。言自相次比,是谓之佴。说云“与人遇人众循”,即相次比之意也。《节葬下》篇云“佴乎祭祀”,亦次比之义。俞说未塙。

16 经上:
毕云:“字书无此字。”诒让案:《孟子》“睊睊胥谗”,孙奭音义云“睊,一作。”“”“睊”“狷”并同声假借字。作嗛也。洪云:“字书无字,当与涓字同义。《说文》‘涓,小流也’,故此云‘作嗛’也。嗛即慊字。”案:“”当为“狷”之借字,字又作“狷。”《论语》云“狷者有所不为也”,故《经说上》云“为是之诒彼也,弗为也。”“狷”,《孟子》作“狷”,同。作“嗛”者,国策魏策高注云“嗛,快也。”言狷者洁己心自快足。“嗛”古或借“谦”“慊”为之。大学“自谦”,郑注云“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洪以为涓,非。读嗛为慊,则于义可通,然非厌足之本字也。

17 经上:
廉,作非也。毕云:“廉察之廉。作,与狙声近。言狙伺。”案:“廉,作非”,与上文“,作嗛”文例同,则不当如毕读。“廉”疑当作“慊”。慊,恨也。作非,谓所为不必无非。故说云“己惟为之,知其𦖷也。”

18 经上:
令,不为所作也。毕云:“言使人为之,不自作。”

19 经上:
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毕云:“谓任侠。《说文》云‘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甹与任同。”

20 经上:
勇,志之所以敢也。贾子·道术》篇云“持节不恐谓之勇”。毕云“敢决”。张云:“志得勇乃敢。”

21 经上:
力,刑之所以奋也。毕云:“刑同形,言奋身是强力。”张云:“形以力奋。”

22 经上:
生,刑与知处也。毕云:“刑同形,言人处世惟形体与知识。”张云:“形体有知是生也。”案:此言形体与知识,合并同居则生,毕、张说并未憭。

23 经上:
卧,知无知也。毕云:“卧而梦,似知也,而不可为知。”案:知即上“生形与知处”之知,言知识存而卧时则无知也。毕谓梦知,则失之。

24 经上:
梦,卧而以为然也。说文》云“㝱,寐而有觉也。”梦不明也,经典通假“梦”为“㝱”。毕云:“言梦中所知以为实然。”

25 经上:
平,句知无欲恶也。说文·兮部》云“平,正也。”谓欲恶两忘。

26 经上:
利,所得而喜也。毕云“谓梦所见”,误。

27 经上:
害,所得而恶也。

28 经上:
治,求得也。毕云:“言事既治,所求得。”

29 经上:
誉,明美也。国语晋语韦注云“明,箸也。”言箸人之善。

30 经上:
诽,明恶也。

31 经上:
举,拟实也。说文·手部》云“拟,度也”,谓量度其实而言之。张云:“以名拟实。”

32 经上:
言,出举也。谓举实而出之口。张云:“言出名实。”

33 经上:
且,毕云:“旧衍一‘且’字,以意删。”言然也。

34 经上:
君、臣、萌,毕云:“疑同名,或同氓。”钮云“萌即氓字,上文已娄见。”案:钮说是也,详《尚贤上》篇。通约也。谓尊卑上下等差不一,通而约之,不过此三名。故说云“君以若名者也”。张云“君所以约臣民”,疑非。

35 经上:
功,利民也。

36 经上:
赏,上报下之功也。

37 经上:
罪,犯禁也。

38 经上:
罚,上报下之罪也。

39 经上:
同,说作“侗”,通。异而俱于之一也。之一,犹言是一。谓合众异为一。

40 经上:
久,弥异时也。王云:“弥,遍也。”毕云:“言不易其时,故曰久”,非。

41 经上:
宇,弥异所也。旧本“宇”误“守”。毕云:“言不移其所,故曰守。”王引之云:“毕说非是。案‘守’当为‘宇’,字形相似而误。弥,遍也。宇者,遍乎异所之称也。《经说上》解此云‘宇,东、西、南、北’,东西南北可谓异所矣,而遍乎东西南北,则谓之宇。故曰‘宇,弥异所也。’高诱注淮南原道篇云‘四方上下曰宇’,蔡邕注典引云‘四表曰宇’,四表即东西南北也。”案:王说是也,今据正。

42 经上:
穷,或有前不容尺也。有前,谓有端也。《经说上》云“尺前于区穴而后于端”。盖以布幅为喻,自端至尺为半,不容尺,谓不及半,明其易穷也。

43 经上:
尽,莫不然也。

44 经上:
始,当时也。

45 经上:
化,徵易也。杨云:“验其变易也。”张云“徵之言转”,未塙。

46 经上:
损,说文·手部》云“损,减也。偏去也。毕云:“言损是去其半。”

47 经上:
大益。无说,未详其义。此与前云“损,偏去也”损益义似正相对。疑谓凡体损之则小,益之则大也。以旁行句读次第校之,疑当在“巧转则求其故”句上,错箸于此,而又佚其说耳。

48 经上:
儇稹秪。吴钞本作“祗。”毕云:“‘稹’,《经说上》作‘昫’。”诒让案:当为“环俱柢”,皆声之误。“俱”,说作“昫”,音亦相近。“秪”,说作“民”,当作“氐”,即“柢”之省。《尔雅·释言》云“柢,本也。”《毛诗节南山传》云“氐,本。”是二字义同。凡物有专则有本,环之为物,旋转无专,若互相为本,故曰俱柢。

49 经上:
库,卢云:“‘库’疑‘㢓’,与‘障’同。见下文。”易也。洪云:“‘易’当是‘物’字之讹。库者,物所藏也。”案:此当从卢校作“㢓”。《经说下》“景㢓”,字亦误“库”,可证。但说无易,义未详。洪说缘误为训,不足据。

50 经上:
动,或从也。“从”当作“徙”。《经下》篇云“宇或徙”,此与彼文义正同。彼“徙”字今本亦讹为“从”,可证。《说文·辵部》云“(徙),(迻)也”。“或”,当为“域”之正字。或徙,言人物迻其故所处之地域,是动之理也。详经下。

51 经上:
止,谓事历久则止。以久也。毕云:“以同已。”张云:“止以久生。”案:毕说是也。

52 经上:
必,说文·八部》云“必,分极也。不己也毕云:“言事必行。”

53 经上:
平,同高也。诗小雅伐木,郑笺云:“平,齐等也。”毕云:“言上平。”陈澧云:“此即《海岛算经》所谓‘两表齐高’也。又几何原本云‘两平行线内,有两平行方形,有两三角形,若底等,则形亦等’,其理亦赅于此。”案:陈说是也。洪颐烜谓“高”当是“亭”之讹,非。

54 经上:
同,长以相尽也。卢文弨云:“‘’,古文正,亦作‘●’。”毕云:“正即正字。唐大周石刻‘投心●觉如此’。”诒让案:集韵四十五劲云“正唐武后作●”,亦见唐岱岳观碑。张云:“以,与也。长与正相尽,是较之而同。”陈云:“按几何原本,有两直线,一长一短,求于长线减去短线之度。其法以两线同辏圜心,以短线为界作圜,与长线相交,即与短线等。此即所谓以正相尽也。云以正者,圜线与两直线相交,皆成十字也。”

55 经上:
中,同长也。毕云:“中孔四量如一。”张云:“从中央量四角,长必如一。”俞云:“《尔雅·释言》‘齐,中也’,是中与齐同义,故以同长释之。”陈云:“说云‘中,自是往相若也。’按几何原本云‘圜界至中心,作直线俱等’。”

56 经上:
厚,有所大也。张云:“大乃厚。”陈云:“说云‘厚惟无所大’。按几何原本云‘面者止有长有广’。盖面无厚薄,言厚必先有面之长、广,故云有所大也。其说云‘无所大’者,谓但言厚则无以见其长广也。”案:陈说非是。此云“有所大”者,谓万物始于有形,既有而积之,其厚不可极。说云“无所大”者,言无为有之本,有因无生,则因无而积之,其厚亦不可极。此皆比儗推极之语。说与经辞若相反,而意实相成也。《庄子·天下》篇“惠施曰: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释文引司马彪云“物言形为有,形之外为无,无形与有形相为表里,故形物之厚,尽于无厚,无厚与有,同一体也,其有厚大者,其无厚亦大。高因广立,有因无积,则其可积因不可积者,苟其可积,何但千里乎?”惠子语亦与此经略同。

57 经上:
日中,南也。经说上无说。“”亦“正”字。中国处赤道北,故日中为正南。张云:“日中则景正表南。”

58 经上:
直,参也。亦无说。毕云:“《说文》云‘直,正见也’。《论语》‘子曰:立则见其参于前’。”陈云:“此即《海岛算经》所谓‘后表与前表参相直’也。”

59 经上:
圜,一中同长也。毕云:“一中言孔也,量之四面同长。”张云:“立一为中,而量之四面同长,则圜矣。”邹伯奇云:“即几何言圜面惟一心,圜界距心皆等之意。”陈云:“几何原本云‘圜之中处为圜心’。一圜惟一心,无二心,故云一中也。同长义见前。”刘岳云云“此谓圜体自中心出径线至周等长也。”

60 经上:
方,柱隅四欢也。“欢”,吴钞本作“驩”,疑皆“杂”之误。《吕氏春秋·论人》篇云“圜周复杂”,高注云“杂,犹匝。”《淮南子·诠言训》云“以数,杂之寿”,高注云“杂,帀也。”《周髀算经》云“圆出于方”,赵爽注云“方,周匝也。”周易乾凿度,郑康成注云“方者,径一而匝四也。”此释方形为柱隅四杂者,谓方柱隅角四出。而方幂,则四围周帀,亦即算术方一周四之义。方周谓之杂,犹《吕览》谓圜周为杂矣。《杂守》篇云“堑再杂”,与此四杂义正同。《说苑修文》篇云“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则又始,穷则反本也”,彼云“矩三杂”,疑当作“矩四杂”。古书“三”“四”字,积画多互讹。毕云:“‘欢’疑‘维’字。”张云:“欢,亦合也。”刘岳云云:“此谓方体四维皆有隅,等面、等边、等角也。”案:毕、张、刘说似并未塙。淮南子天文训高注云“四角为维”,若作“维”,则与柱隅义复,不若“四杂”之切也。

61 经上:
倍,为二也。毕云:“倍之是为二。”杨云:“即加一倍算法。”

62 经上:
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毕云:“序,言次序。《说文》云‘专,物初生之题也’。”张云:“无序,谓无与为次序。”王引之云:“‘序’当为‘厚’,《经说上》云‘端。仳:两有端而后可。次:无厚而后可。’是其证也。无厚者,不厚也。训端以无厚者,凡物之见端其形皆甚微也。‘厚’与‘序’隶书相似而误,说见非攻下篇。”陈云:“说云‘端,是无同也’。按端即西法所谓点也。体之无序,即西法所谓线也。序如东序西序之序,犹言两旁也。几何原本云‘线有长无广’,无广是无两旁也,又云‘线之界是点’,点是线之尽处,是最前也。又云‘直线止有两端,两端之间上下更无一点’,是无同也。”案:诸说不同,王说义据最精,而与说不甚相应。《经说下》“仳:两有端而后可”二句,则非此经之说,无从质定。依毕、张说,则“序”当为“叙”之假字。谓端最在前,无与相次叙者。故说云“端是无同也”,似与说义尤合。《鲁胜墨辩叙》云“名必有分,明分明莫如有无,故有无序之辩”,盖即指此文。是晋时所传墨子亦作“无序。”两义未知孰是,姑并存之。陈以点释端,甚精,而训序为旁,则亦未得其义。

63 经上:
有闲,中也。毕云:“闲隙是二者之中。”陈云:“说云‘有闲,谓夹之者也。’闲,谓夹者也。按几何原本云‘直线相遇作角,为直线角’,又云‘在多界之闲为形’,皆是有闲也,线与界夹之也。”

64 经上:
闲,不及旁也。闲,谓中空者,即上“有闲中也”之义。张云:“不及于旁,谓隙中。”毕云“言闲偞”,误。

65 经上:
纑,闲虚也。卢云:“纑犹坟垆之垆。”王引之云:“卢说非也。纑乃栌之借字。《经说上》云‘纑,闲虚也者,两木之闲,谓其无木者也’,则其字当作‘栌’。众经音义卷一引三仓云‘栌,柱上方木也’,栌以木为之。两栌之闲则无木,故曰‘栌,闲虚也’者,两木之闲谓其无木者也。”陈云:“按《九章算术》刘徽注云‘凡广从相乘谓之幂’,即此所谓纑也。又《海岛算经》云‘以表高乘表闲’,李淳风云‘前后表相去为表闲’,即所谓两木之闲无木者。”案:王、陈二说不同,王说近是。“纑”“栌”同声假借字。文选魏都赋李注引《说文》云“欂栌,柱上枅也”,礼记明堂位,郑注作“欂卢”,《释名·释宫室》云“卢在柱端,如都卢负屋之重也”,欂栌单举之则曰栌。《淮南子·主术训》云“短者以为朱儒枅栌。

66 经上:
盈,莫不有也。《广雅释诂》云“盈,满也。”

67 经上:
坚白,不相外也。此即公孙龙坚白石之喻。不相外,言同体也,详经说上。

68 经上:
撄,相得也。庄子大宗师释文引崔撰云“撄,有所系著也。”毕云:“《玉篇》云‘撄,结也’。”杨云:“撄,引也。几何原本所谓线相遇也。”案:杨说亦通。

69 经上:
似,有以相撄,有不相撄也。“似”当依说作“仳”,形近而误。仳与比通,言相合比者,有相撄。相次比者,不相撄。故下文云“次,无闲而不相撄也。”

70 经上:
次,无闲而不撄撄也。张云:“‘撄’衍字。无闲乃得不相撄而相次。”案:“撄撄”当作“相撄”,非衍文。言两物相次,则中无闲隙,然不相连合,故云不相撄也。

71 经上:
法,所若而然也。荀子不苟篇杨注云“法,效也。”毕云:“若,顺。言有成法可从。”张云:“若如。”

72 经上:
佴,所然也。吴钞本无“然”字。毕云:“然犹顺,佴之言贰,或为尔字假音。《说文》云‘尔,必然也’。”案:《尔雅·释言》云“佴,贰也”,郭注云“佴次为副贰”,次贰与顺义近。毕疑为尔之假音,则非。

73 经上:
说,所以明也。经说上》无说。《说文·言部》云“说,说释也,一曰谈说。”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

74 经上:
攸不可,尔雅·释言》云“攸,所也”,然说无攸义。杨云:“‘攸’,《经说》作‘彼’。”张云:“‘攸’当为‘彼’。”案:张校是也。下文“辩争彼也”,“彼”今本亦或作“攸”,是其证。两不可也。言既有彼之不可,即有此之不可,是彼此两皆不可也。

75 经上:
辩,争彼也。“彼”,吴钞本作“攸”。辩胜,毕云:“读如胜负。”当也。毕云“读如‘当意’。”

76 经上:
为,穷知而𠐴于欲也。毕云:“言知之所到而欲为。𠐴同悬。”张云:“𠐴,犹系也。为必由知,而为之则系于欲。”案:此言为否决于知,而人为欲所县系,则知有时而穷。义详《经说上》。毕、张说未析。

77 经上:
已,成、亡。张云:“已有二义。”

78 经上:
使,谓、故。“谓”,吴钞本作“为”,非。张云:“使有二义。”毕云:“《说文》云‘故,使为之也’。”

79 经上:
名,达、类、私。张云:“名有三义。”

80 经上:
谓,移、举、加。张云:“谓有三义。”

81 经上:
知,闻、说、亲。毕云:“‘闻’旧作‘闲’,据经说上改。”案:言知有此三义。

82 经上:
闻,传、亲。“传”,道藏本、吴钞本并误作“博”。张云:“闻有二。”

83 经上:
见,体、尽。张云:“见有二。”钮树玉云:“疑当见体为句”,失之。

84 经上:
合,、宜、必。张云:“合有三。”

85 经上:
权利,且恶权害。大取篇云:“于所体之中,而权轻重之谓权。权非为是也,亦非为非也。权,正也。断指以存掔,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且”字疑衍。

86 经上:
为,存、亡、易、荡、治、化。张云:“为有六。”

87 经上:
同,重、体、合、类。张云:“同有四。”

88 经上:
异,二、不体、不合、不类。旧本“体”上脱“不”字,今依毕校补。吴钞本亦不脱。张云:“异有四。”

89 经上:
同异交得谓言语同异,各得其义。放有无。张云:“‘放’,疑‘于’字之误。有无相交则得同异”案:张说非是。“放”疑当为“知”。说云“恕有无”。“恕”当为“𢜔”之讹,知𢜔字同。

90 经上:
闻,耳之聪也。《经说上》无说,疑有缺佚。

91 经上:
循所闻而得其意,毕云“循,犹云从”。心之察也。无说。毕云“‘之’,旧作‘也’。据下文改”。

92 经上:
言,口之利也。无说。

93 经上:
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无说。《说文·言部》云“辩,治也。”

94 经上:
诺,不一利用。谓辞气不同,于用各有所宜,若说所云五诺也。

95 经上:
服执誽。音利。毕云:“音利二字,旧注未详其义。”诒让案:《说文·言部》云:“誽,言相誽伺也。”唐韵音女加切,与利音绝远。集韵六,至利纽下,亦不收此字。惟十二霁有誽字,音研计切,伺也。类篇言部又引埤仓云“诂誽,言不同也,居佳切”,并与利音不相应。考说释此文云“执服难,成言务成之,九则求执之”,以相推校,疑“音利”当作“言利”,二字本是正文,误作小注。说“九”或即“誽”之坏字。求执,即《说文》所谓言相誽伺也。传写舛误,改“言利”二字为小注,校者不憭,又改“言”为“音。”緟貤谬,遂不可究诘矣。服,谓言相从而不执。执,谓言相持而不服。誽,则不服不执,而相伺,若鬼谷子所谓抵巇者。三者辞义不同而皆利于用。上文云“言,口之利也”,又云“诺,不一利用。”此以“服执誽”为言之利,与彼义盖略同。

96 经上:
巧转则求其故。“转”当为“传”,声同字通。说云“观巧传法”是也。故,谓旧所传法式。《国语·齐语》云“工相语以事,相示以巧”,《考工记》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传法求故,即所谓述也。此与下文“法同则观其同,法异则观其宜”,句法正同,说亦并为一条释之。毕、张读“巧转”为句,“则求其故大益”为句,并缪。

97 经上:
法同则观其同。礼记·少仪》云“工依于法”。

98 经上:
法异则观其宜。

99 经上:
止,因以别道。谓道有宜止者,有不宜止者,因事以别也。与《经下》“止类以行”之义亦略同。张云:“此句文法特与下篇首句相偶,疑下篇错简。”案:张说未塙。读此书旁行。张云:“此举例,下篇读亦旁行。”

100 经上:
无非。毕云:“《说文》云‘非,违也,从飞下,取其相背。’言此篇当旁行读之,即正读,亦无背于文义也。此篇旧或每句两截分写,如新考定本。故云旁行可读。”杨云:“‘无非’三字经文。”案:杨说是也,毕释无非为无背之义,非是。无非。谓圣人以正道,有所非,与无所非同。说云“若圣人有非而不非”,即释此经,可证。惟“读此书旁行”五字,为后人校书者附记篇末,传写者误羼入正文,又移箸于“无非”三字之上,而其义遂莫能通矣。又案此经云“正无非”,说则云圣人不非,义虽可通,而“正”“圣”二文究不甚合。窃疑此“正”亦当作“圣”。集韵四十五劲云“圣,唐武后作●”,今所见唐岱岳观碑则作“●”,盖从长从正从王。“●”即“正”也,集韵字形微讹,此书“正”字皆用武后所制作“●”,此“圣”字或亦本作“●”,坏脱仅存“

URN: ctp:mozi-jiangu/jing-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