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how translation:[None] [Modern Chinese] [English]
-> -> -> -> Anti-Fatalism II

《非命中 - Anti-Fatalism II》

Library Resources
1 非命中: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若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於員鈞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然今天下之情偽,未可得而識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於其原之也,徵以先王之書;用之柰何,發而為刑。此言之三法也。
非命中:
墨子說:「凡發表談話、寫文章的原則,不可以不先樹立一個標準。如果言論沒有標準,就好象把測時儀器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即使工匠很聰明,也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然而現在世上的真假,不能得到辨識,所以言論有三種法則。」哪三種法則呢?有本原的,有推究的,有實踐的。怎樣求言論的本原呢?用天帝、鬼神的意志和聖王的事跡來考察它。怎樣推究言論呢?用先王的書來驗證它。怎樣把言語付之實踐呢?用它來作為標準。這就是言論的三條標準。

2 非命中:
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亡,我所以知命之有與亡者,以眾人耳目之情,知有與亡。有聞之,有見之,謂之有;莫之聞,莫之見,謂之亡。然胡
1嘗考之百姓之情?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嘗見命之物,聞命之聲者乎?則未嘗有也。若以百姓為愚不肖,耳目之情不足因而為法,然則胡不嘗考之諸侯之傳言流語乎?自古以及今,生民以來者,亦嘗有聞命之聲,見命之體者乎?則未嘗有也。然胡不嘗考之聖王之事?古之聖王,舉孝子而勸之事親,尊賢良而勸之為善,發憲布令以教誨,
2賞罰以勸沮。若此,則亂者可使治,而危者可使安矣。若以為不然,昔者,桀之所亂,湯治之;紂之所亂,武王治之。此世不渝而民不改,上變政而民易教,其在湯武則治,其在桀紂則亂,安危治亂,在上之發政也,則豈可謂有命哉!夫曰有命云者亦不然矣。
非命中:
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有的認為命是有的,有的認為命是沒有的。我之所以知道命的有或沒有,是根據眾人所見所聞的實情才知道有或沒有。有聽過它,有見過它,才叫「有」,沒聽過,沒見過,就叫「沒有」。然而為什么不試著用百姓的實際來考察呢:自古到今,自有人民以來,有曾見過命的形象,聽過命的聲音的人嗎?沒有過的。如果認為百姓愚蠢無能,所見所聞的實情不能當作準則,那么為什么不試著用諸侯所流傳的話來考察呢?自古到今,自有人民以來,有曾聽過命的聲音,見過命的形體的人嗎?沒有過的。那么為什么不用聖王之事來考察呢?古時聖王,舉拔孝子,鼓勵他事奉雙親;尊重賢良,鼓勵他作善事,頒發憲令以教誨人民,嚴明賞罰以獎善止惡。這樣,則可以治理混亂,使危險轉為安寧。若認為不是這樣,古時侯,桀所搞亂的,湯治理了;紂所搞亂的,武王治理了。這個世界不變,人民不變,君王改變了政令,人民就容易教導了。在武王時就得到治理,在桀、紂時則變得混亂。安寧、危險、治理、混亂,原因在君王所發布的政令,怎能說是「有命」呢?那些說「有命」的,并不是這樣。

1. 不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明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3 非命中:
今夫有命者言曰:『我非作之後世也,自昔三代有若言以傳流矣。今故先生對之?』曰:夫有命者,不志昔也三代之聖善人與?意亡昔三代之暴不肖人也?何以知之?初之列士桀大夫,慎言知行,此上有以規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
故上有以規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
1故上得其君長之賞,下得其百姓之譽。列士桀大夫聲聞不廢,流傳至今,而天下皆曰其力也
,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2
非命中:
現在說 「有命」的人說:「并不是我在后世說這種話的,自古時三代就有這種話流傳了。先生為什么痛恨它呢?」答道:「說『有命』的人,不知是三代的善人呢?還是三代的殘暴無能的人?」怎么知道的呢?古時候有功之士和杰出的大夫,說話謹慎,行動敏捷,對上能規勸進諫君長,對下能教導百姓。所以上能得到君長的獎賞,下能得到百姓的贊譽。有功之士和杰出的大夫聲名不會廢止,流傳到今天。天下人都說:「是他們的努力啊!」必定不會說:「我見到了命。」

1. 故上有以規諫其君長,下有以教順其百姓, : Dele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 Moved here from entry 4.

4 非命中:
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外之敺騁田獵畢弋,內沈於酒樂,
1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繁為無用,暴逆百姓,使下不親其上,是故國為虛厲,身在刑僇之中
,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2
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外之敺騁田獵畢弋,內沈於酒樂,
3
不肯曰:
4『我5罷不肖,我為刑政不善』,必曰:『我命故且亡。』雖昔也三代之窮民,亦由此也。內之不能善事其親戚,外不能善事其君長,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使身至有饑寒凍餒之憂,必不能曰:『我罷不肖,我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窮。』雖昔也三代之偽民,亦猶此也。繁飾有命,以教眾愚樸人久矣。聖王之患此也,故書之竹帛,琢之金石,於先王之書仲虺之告曰:『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惡,用闕師。』此語夏王桀之執有命也,湯與仲虺共非之。先王之書太誓之言然曰:『紂夷之居,而不用事上帝,棄闕其先神而不祀也,曰:「我民有命,毋僇其務。」天不亦棄縱而不葆。』此言紂之執有命也,武王以太誓非也。有於三代不國有之曰:『女毋崇天之有命也。』命三不國亦言命之無也。於召公之執令於然,且:「『敬哉!無天命,惟予二人,而無造言,不自降天之哉得之。』在於商、夏之詩書曰:『命者暴王作之。』且今天下之士君子,將欲辯是非利害之故,當天有命者,不可不疾非也。」執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是故子墨子非也。
非命中:
所以古時三代的兇暴君王,不改正他們過多的聲色享受,不謹慎他們內心的邪僻,在外則驅車打獵射鳥,在內則耽于酒和音樂,而不顧國家和百姓的政事,大量從事無用的事,對百姓兇暴,使下位的人不敬重在上位的人。所以國家空虛,人民亡種,自己也受到刑戮的懲罰。不肯說:「我疲懶無能,我沒做好刑法政事。」必然要說:「我命中本來就要滅亡。」即使是古時三代的貧窮人,都是這樣說。對內不能好好地對待雙親,在外不能好好地對待君長。厭惡恭敬勤儉而喜好簡慢輕率,貪于飲食而懶于勞作。衣食財物不足,至使有饑寒凍餒的憂患。必不會說:「我疲懶無能,不能勤快地勞作。」一定說:「我命里本來就窮。」即使是三代虛偽的人,也都這樣說。粉飾「有命」之說,以教唆那些愚笨樸實的人。聖王擔憂這個問題已經很久了。所以把它寫在竹帛上,刻在金石上。在先王的書《仲虺之告》中說:「我聽說夏代的人詐稱天命,宣布天命于世,所以天帝痛恨他,喪失了他的軍隊。」這是說夏朝的君王桀主張「有命」,湯與仲虺共同批駁他。先王的書《太誓》也這樣說,道:「紂很暴虐,不肯侍奉上帝,拋棄他的先人的神靈而不祭祀。說:『我有命!』不努力從事政事,天帝也拋棄了他而不去保佑。」這是說紂主張「有命」,武王作《太誓》反駁他。在三代百國書上也有這樣的話,說:「你們不要崇奉天是有命的。」三代百國也都說沒有命。召公的《執令》也是如此:「去吧!要虔敬!不要相信天命。只有我倆而不能相互誡勉嗎?吉利并不是上天降下的,而是我們自己得到的。」在商夏時的詩、書中說:「命是兇暴的君王捏造的。」現在天下的士人君子,想要辨明是非利害的原因,對于主張「有命」的人,不能不趕快批駁。主張「有命」的人,是天下的大害,所以墨子反對他們。

1. 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外之敺騁田獵畢弋,內沈於酒樂, : Moved here from entry 4.
2. ,必不能曰我見命焉 : Moved to entry 3.
3. 是故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辟,外之敺騁田獵畢弋,內沈於酒樂, : Moved to entry 4.
4. 不肯曰: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5. 我 : Originally read: "而".

URN: ctp:mozi/anti-fatalism-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