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how translation:[None] [Modern Chinese] [English]
-> -> -> ->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uperior I

《尚同上 -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uperior I》

Library Resources
1 尚同上: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文相非也。是以內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餘力不能以相勞,腐臭1餘財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
尚同上:
墨子說:古時人類剛剛誕生,還沒有刑法政治的時候,人們用言語表達的意見,也因人而異。所以一人就有一種意見,兩人就有兩種意見,十人就有十種意見。人越多,他們不同的意見也就越多。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意見對而別人的意見錯,因而相互攻擊。所以在家庭內父子兄弟常因意見不同而相互怨恨,使得家人離散而不能和睦相處。天下的百姓,都用水火毒藥相互殘害,以致有余力的人不能幫助別人;有余財者寧愿讓它腐爛,也不分給別人;有好的道理也自己隱藏起來,不肯教給別人,以致天下混亂,有如禽獸一般。

1. 臭 : Originally read: "列". Corrected by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尚同上:
夫明虖天下之所以亂者,生於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
尚同上:
明白了天下所以大亂的原因,是由于沒有行政長官,所以(人們)就選擇賢能的人,立之為天子。立了天子之后,認為他的力量還不夠,因而又選擇天下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三公。天子、三公已立,又認為天下地域廣大,他們對于遠方異邦的人民以及是非利害的辨別,還不能一一了解,所以又把天下劃為萬國,然后設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已立,又認為他們的力量還不夠,又在他們國內選擇一些賢能的人,把他們立為行政長官。

3 尚同上:
正長既已具,天子發政於天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上以此為賞罰,甚明察以審信。
尚同上:
行政長官已經設立之后,天子就向天下的百姓發布政令,說道:「你們聽到善和不善,都要報告給上面。上面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上面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上面有過失,就應該規諫,下面有好人好事,就應當廣泛地推薦給國君。是非與上面一致,而不與下面勾結,這是上面所贊賞,下面所稱譽的。假如聽到善與不善,卻不向上面報告;上面認為對的,也不認為對,上面認為錯的,也不認為錯;上面有過失不能規諫,下面有好人好事不能廣泛地向上面推薦;與下面勾結而不與上面一致,這是上面所要懲罰,也是百姓所要非議的。」上面根據這些方面來行使賞罰,就必然十分審慎、可靠。

4 尚同上:
是故里長者,里之仁人也。里長發政里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其鄉長。鄉長之所是,必皆是之,鄉長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鄉長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鄉長之善行,則鄉何說以亂哉?』察鄉之所治者何也?鄉長唯能壹同鄉之義,是以鄉治也。
尚同上:
所以里長就是這一里內的仁人。里長發布政令于里中的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鄉長。鄉長認為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鄉長認為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鄉長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鄉長的好行為。」那么,鄉里怎么會說混亂呢?我們考察這一鄉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由于鄉長能夠統一全鄉的意見,所以鄉內就治理好了。」

5 尚同上:
鄉長者,鄉之仁人也。鄉長發政鄉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者,必以告國君。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國君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國君之善行,則國何說以亂哉。』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尚同上:
鄉長是這一鄉的仁人。鄉長發布政令于鄉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把它報告給國君。國君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國君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國君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國君的好行為。」那么,還怎么能說國內會混亂呢?我們考察一國得到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國君能統一國中的意見。所以國內就治理好了。

6 尚同上:
國君者,國之仁人也。國君發政國之百姓,言曰:『聞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學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學天子之善行,則天下何說以亂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
1治也。
尚同上:
國君是這一國的仁人。國君發布政令于國中百姓,說道:「聽到善和不善,必須報告給天子。天子認為是對的,大家都必須認為對;天子認為是錯的,大家都必須認為錯。去掉你們不好的話,學習天子的好話,去掉你們不好的行為,學習天子的好行為。」那么,還怎么能說天下會亂呢?我們考察天下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天子能夠統一天下的意見,所以天下就治理好了。

1. 以 : Deleted.

7 尚同上:
天下之百姓皆上同於天子,而不上同於天,則菑猶未去也。今若天飄風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之不上同於天者也。」
尚同上:
天下的老百姓都知道與天子一致,而不知道與天一致,那么災禍還不能徹底除去。現在假如天刮大風下久雨,頻頻而至,這就是上天對那些不與上天一致的百姓的懲罰。

8 尚同上:
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聖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所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
尚同上:
所以墨子說:「古時聖王制定五種刑法,確實用它來治理人民,就好比絲線有紀(絲頭的總束)、網罟有綱一樣,是用來收緊那些不與上面意見一致的老百姓的。」

URN: ctp:mozi/identification-with-the-superio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