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Show translation:[None] [Modern Chinese] [English]
-> -> -> ->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uperior III

《尚同下 -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uperior III》

Library Resources
1 尚同下:
子墨子言曰:「知者之事,必計國家百姓所以治者而為之,必計國家百姓之所以亂者而辟之。然計國家百姓之所以治者何也?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治,不得下之情則亂。何以知其然也?上之為政,得下之情,則是明於民之1善非也。若苟2明於民之善非也,則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也。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上之為政也,不得下之情,則是不明於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於民之善非,則是不得善人而賞之,不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不賞而暴人不罰,為政若此,國眾必亂。故賞不得下之情,而不可不察者也。」
尚同下:
墨子說道:「智者做事,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治理的原因而行事,也必須考慮國家百姓所以混亂的根源而事先回避。」然而考慮國家百姓因之治理的原因是什么呢?居上位的人施政,能得到下面的實情則治理,不能得到下面的實情則混亂。怎么知道是這樣呢?居上位的施政,得到了下邊實情,這就對百姓的善否很清楚。假若清楚百姓的善否,那么得到善人就獎賞他,得到暴人就懲罰他。善人受賞而暴人受罰,那么國家就必然治理。如果居上位的施政,不能得知下面的實情,這就是對百姓的善否不清楚。假若不清楚百姓的善否,這就不能得到善人而賞賜他,不能得到暴人而懲罰他。善人得不到賞賜而暴人得不到懲罰,象這樣施政,國家民眾就必定混亂。所以賞(罰)若得不到下面的實情,是不可不考察其后果的。

1. 於民之 : Originally read: "民於".
2. 若苟 : Originally read: "苟若". Corrected by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尚同下:
然計得下之情將柰何可?故子墨子曰:「唯能以尚同一義為政,然後可矣。何以知尚同一義之可而為政於天下也?然胡不審稽古之治為政之說乎。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長也,百姓為人。若苟百姓為人,是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千人千義,逮至人之眾不可勝計也,則其所謂義者,亦不可勝計。此皆是其義,而非人之義,是以厚者有鬥,而薄者有爭。是故天下之欲同一天下之義也,是故選擇賢者,立為天子。天子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天下,是以選擇其次立為三公。三公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天子也,是以分國建諸侯。諸侯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治其四境之內也,是以選擇其次立為卿之宰。卿之宰又以其知力為未足獨左右其君也,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為鄉長家君。是故古者天子之立三公、諸侯、卿之宰、鄉長家君,非特富貴游佚而擇之也,將使助治亂刑政也。故古者建國設都,乃立后王君公,奉以卿士師長,此非欲用說也,唯辯而使助治天
1明也。
尚同下:
然而考慮應該怎么樣才可以獲知下情呢?所以墨子說:「只有能用向上統一意見施政,這以后就可以了。」怎么知道向上統一意見,就可以在天下施政呢?這為什么不審察古代施政時的情況呢?古代上天開始生育下民,還沒有行政長官的時候,百姓人各為主。如果百姓人各為主,這就一人有一個道理,十人有十個道理,百人有百個道理,千人有千人道理。及至人數多得不可勝數,那么他們所謂的道理也就多得不可勝數。這樣人都認為自己的道理正確,而認為別人的道理不正確,因此嚴重的發生斗毆,輕微的發生爭吵。所以上天希望統一天下的道理,因此就選擇賢人立為天子。天子認為他的智慧能力不足單獨治理天下,所以選擇次于他的賢人立為三公。三公又認為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單獨輔佐天子,所以分封建立諸侯;諸侯又認為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單獨治理他國家的四境之內,因此又選擇次于他的賢人,立為卿與宰;卿、宰又認為自己的智慧能力不足以單獨輔佐他的君主,因此選擇次于他的賢人,立為鄉長、家君。所以古時天子設立三公、諸侯、卿、宰、鄉長,家君,不只是讓他們富貴游樂而選擇他們,而是將使他們協助自己治理刑政。所以古時建國立都,就設立了帝王君主,又輔佐以卿士師長,這不是想用來取悅自己喜歡的人,只是分授職責,使他們助天明治。

1. 助 : Dele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3 尚同下:
今此何為人上而不能治其下,為人下而不能事其上,則是上下相賊也,何故以然?則義不同也。若苟義不同者有黨,上以若人為善,將賞之,若人唯使得上之賞,而辟百姓之毀,是以為善者,必未可使勸,見有賞也。上以若人為暴,將罰之,若人唯使得上之罰,而懷百姓之譽,是以為暴者,必未可使沮,見有罰也。故計上之賞譽,不足以勸善,計其毀罰,不足以沮暴。此何故以然?
則義不同也。
1
尚同下:
現在為什么居人之上的人不能治理他的下屬,居人之下的人不能事奉他的上級?這就是上下相互殘害。什么原因會這樣?就是各人的道理不同。假若道理不同的人雙方有所偏私,上面認為這人為善,將賞賜他。這人雖然得到了上面的賞賜,卻免不了百姓的非議,因此,為善的人未必因此而得到勉勵,雖然人們看到有賞賜。上面認為這人行暴,將懲罰他,此人雖得到了上司的懲罰,卻懷有百姓的贊譽,因此,行暴的人未必可使停止,雖然人們看到了懲罰。所以計議上面的賞賜贊譽,不足以勉勵向善,計議上面的非毀懲罰,不足以阻止暴行。這是什么原故使之如此呢?就是各人道理不同。

1. 則義不同也。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4 尚同下:
1則欲同一天下之義,將柰何可?故子墨子言曰:「然胡不賞使家君試用家君,發憲布令其家,曰:『若見愛利家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家者,亦必以告。若見愛利家以告,亦猶愛利家者也,上得且賞之,眾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家不以告,亦猶惡賊家者也,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是以遍若家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辟其毀罰。是以善言之,
不善言之,
2家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善人之賞,而暴人之罰,則家必治矣。然計若家之所以治者何也?唯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尚同下:
既然如此,那么想統一天下各人的道理,將怎么辦呢?所以墨子說道:為何不試著使家君對他的下屬發布政令說:「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憎恨和危害家族的也必須把它報告給我。你們見到愛護和有利于家族的報告給我,也和愛護和有利家族一樣,上面得知了將賞賜他,大家聽到了將贊譽他。你們見到了憎害家族不拿來報告,也和憎害家族的一樣,上面得知了將懲罰他,大家聽到了將非議他。」以此遍告這全家的人。人們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贊譽,而避免非議懲罰。所以,見了好的來報告,見了不好的也來報告。家君得到善人而賞賜他,得到暴人而懲罰他。善人得賞而暴人得罰,那么家族就會治理好。然而計議這一家治理得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理的原則治政之故。

1. 然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不善言之,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5 尚同下:
家既已治,國之道盡此已邪?則未也。國之為家數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亂,而薄者有爭,故又使家君總其家之
1,以尚同於國君。國君亦為發憲布令於國之眾,曰:『若見愛利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國者,亦必以告。若見愛利國以告者,亦猶愛利國者也,上得且賞之,眾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國者也,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是以遍若國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避其毀罰。是以民見善者言之,見不善者言之,國君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善人賞而暴人罰,則國必治矣。然計若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尚同下:
家已經治好了,治國的辦法全都在此了嗎?那還沒有。國家之中的家數很多,它們都認為自己的家對而別人的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生動亂,輕微的就發生爭執。所以又使家君總其家族的道理,用以上同于國君。國君也對國中民眾發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也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國家的把它上報了,也和愛護和有利國家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將予以贊譽。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不拿來上報,也和憎惡和殘害國家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將予以非議。」以此遍告這一國的人。人們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議懲罰,所以人民見到好的來報告,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國君得到善人予以賞賜,得到暴人而予以懲罰。善人得賞而暴人得罰,那么國家必然治理好。然而計議這一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理的原則治政之故。

1. 義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6 尚同下:
國既已治矣,天下之道盡此已邪?則未也。天下之為國數也甚多,此皆是其國,而非人之國,是以厚者有戰,而薄者有爭。故又使國君選其國之義,以尚同於天子。天子亦為發憲布令於天下之眾,曰:『若見愛利天下者,必以告,若見惡賊天下者,亦以告。若見愛利天下以告者,亦猶愛利天下者也,上得則賞之,眾聞則譽之。若見惡賊天下不以告者,亦猶惡賊天下者也,上得且罰之,眾聞則非之。』是以遍天下之人,皆欲得其長上之賞譽,避其毀罰,是以見善不善者告之。天子得善人而賞之,得暴人而罰之,善人賞而暴人罰
1,天下必治矣。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
尚同下:
國家已經治理了,治理天下的辦法盡在這里了嗎?那還沒有。天下國家為數很多,這些國家都認為自己的國家對而別人的國家不對,所以嚴重的就發生動亂,輕微的就發生爭執。因此又使國君總同各國的意見,用來上同于天子。天子也對天下民眾發布政令說:「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也必定拿它來報告。你們看到愛護和有利于天下而拿來報告的,也和愛護和有利于天下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賞賜,大家聽到了將予以贊譽。你們看到了憎惡和殘害天下的而不拿來上報的,也和憎惡和殘害天下的一樣。上面得悉了將予以懲罰,大家聽到了將予以非毀。」以此遍告天下的人。人們都希望得到長上的賞賜贊譽,避免他的非毀懲罰,所以看到好的來報告,看到不好的也來報告。天子得到善人予以賞賜,得到暴人而予以懲罰。天下必定治理了。然而計議天下治理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只是能以向上統一道理的原則治政的緣故。

1. 之 : Deleted.

7 尚同下:
天下既已治,天子又總天下之義,以尚同於天。故當尚同之為說也,尚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諸侯,可而治其國矣;小用之家君,可用而治其家矣。是故大用之,治天下不窕,小用之,治一國一家而不橫者,若道之謂也。」
尚同下:
天下已經治理了,天子又總同天下的道理,用來上同于天。所以尚同作為一種主張,它上而用之于天子,可以用來治理天下;中而用之于諸侯,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國家;小而用之于家長,可以用來治理他的家族。所以大用之治理天下不會不足,小用之治理一國一家而不會橫阻,說的就是(尚同)這個道理。

8 尚同下:
故曰治天下之國若治一家,使天下之民若使一夫。意獨子墨子有此,而先王無此其有邪?則亦然也。聖王皆以尚同為政,故天下治。何以知其然也?於先王之書也大誓之言然,曰:「小人見姦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此言見淫辟不以告者,其罪亦猶淫辟者也。
尚同下:
所以說:治理天下之國,如治一家,使今天下之民如使一人。抑或只有墨子有這個主張,而先王沒有這個呢?則先王也是這樣的。聖王都用尚同的原則治政,所以天下治理。從何知道這樣呢?在先王的書《大誓》這樣說過:「小人看到奸巧之事,知而不言的,他的罪行與奸巧者均等。」這說的就是看到淫僻之事不拿來報告的,他的罪行也和淫僻者的一樣。

9 尚同下:
故古之聖王治天下也,其所差論,以自左右羽翼者皆良,外為之人,助之視聽者眾。故與人謀事,先人得之;與人舉事,先人成之;光1譽令聞,先人發之。唯信身而從事,故利若此。古者有語焉,曰:「一目
2視也,不若二目之視也。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一手之操也,不若二手
3彊也。」夫唯能信身而從事,故利若此。是故古之聖王之治天下也,千里之外有賢人焉,其鄉里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聖王得而賞之。千里之內有暴人焉,其鄉里未之均
4見也,聖王得而罰之。故唯毋以聖王為聰耳明目與?豈能一視而通見千里之外哉!一聽而通聞千里之外哉!聖王不往而視也,不就而聽也。然而使天下之為寇亂盜賊者,周流天下無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為政善也。
尚同下:
所以古時的聖王治理天下,他所選擇作為自己左右輔佐的人,都是賢良。在外邊做事的人,幫助他察看和聽聞的人很多。所以(他)和大家一起謀劃事情,要比別人先考慮周到;和大家一起辦事,要比別人先成功,(他的)榮譽和美好的名聲要比別人先傳揚出去。唯其以誠信從事,所以有這樣多的利益。古時有這樣的話,說: 「一只眼睛所看到的,不如兩只眼睛所看到的;一只耳朵聽到的,不如兩只耳朵聽到的;一只手操拿,不如兩只手強。」惟其以誠信從事,所以如此有利。所以古代聖王治理天下,千里之外的地方有個賢人,那一鄉里的人還未全都聽到或見到,聖王已經得悉而予以賞賜了。千里之外的地方有一個暴人,那一鄉里的人還未全部聽到或見到,聖王已經得悉而予以懲罰了。所以認為聖王是耳聰目明吧?難道張眼一望就到達千里之外嗎?傾耳一聽就到達千里之外嗎?聖王不會親自前去看,不會靠近去聽。然而使天下從事寇亂盜賊的人走遍天下無處容足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以尚同原則治政的好處。

1. 光 : Originally read: "先之". Corrected by 孫詒讓《墨子閒詁》
2. 之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3. 之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4. 聞 : Inserted.

10 尚同下:
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民無可使,曰必疾愛而使之,致信而持之,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後。為政若此,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也。」
尚同下:
所以墨子說:「凡是使百姓尚同的,如果愛民不深,百姓就不可使令。即是說:必須切實愛護他們,以誠信之心擁有他們。用富貴引導于前,用嚴明的懲罰督率于后。象這樣施政,即使要想人民不與我一致,也將辦不到。」

11 尚同下:
是以子墨子曰:「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將欲為仁義,求為
1士,上欲中聖
2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故當尚同之說,而不
可不
3察尚同為政之本,而治要也。」
尚同下:
所以墨子說:「現在天下的王公大人、士君子們,如果心中確實將行仁義,追求做上士,上要符合聖王之道,下要符合國家百姓之利,因此對尚同這一主張不可不予以審察。尚同是施政的根本和統治的關鍵。」

1. 上 : Inserted.
2. 王 : Inserted.
3. 可不 : Inserted. 孫詒讓《墨子閒詁》

URN: ctp:mozi/identification-with-the-superior-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