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卷三》

Library Resources

河水

Library Resources
1 河水:
又北過北地富平縣西,

2 河水:
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之青山峽。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河水又北逕富平縣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縣城,王莽名郡為威戎,縣曰持武。建武中,曹鳳字仲理,為北地太守,政化尤異,黃龍應于九里谷高岡亭,角長三尺,大十圍,梢至十餘丈,天子嘉之,賜帛百匹,加秩中二千石。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鎮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但語出戎方,不究城名。訪諸耆舊,咸言故老宿彥云:赫連之世,有駿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口騮,韻之謬,遂仍今稱,所未詳也。河水又逕典農城東,世謂之胡城。又北逕上河城東,世謂之漢城。薛瓚曰:上河在西河富平縣,即此也,馮參為上河典農都尉所治也。河水又北逕典農城東,俗名之為呂城,皆參所屯,以事農甿。河水又東北逕廉縣故城東,王莽之西河亭。

3 河水:
《地理志》曰:卑移山在西北。河水又北與枝津合,水受大河,東北逕富平城,所在分裂,以溉田圃,北流入河,今無水。

4 河水:
《爾雅》曰:灉,反入。言河決復入者也。河之有灉,若漢之有潛也。河水又東北逕渾懷障西,《地理志》渾懷都尉治塞外者也。太和初,三齊平,徙歷下民居此,遂有歷城之名矣,南去北地三百里。河水又東北歷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5 河水:
又北過朔方臨戎縣西,

6 河水:
河水東北逕三封縣故城東,漢武帝元狩三年置。

7 河水:
《十三州志》曰:在臨戎縣西百四十里。河水又北逕臨戎縣故城西,元朔五年立,舊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謂推武也。河水又北,有枝渠東出,謂之銅口,東逕沃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狩三年立,王莽之綏武也。枝渠東注以溉田,所謂智通在我矣。河水又北,屈而為南河出焉。河水又北迤西溢于窳渾縣故城東,漢武帝元朔二年,開朔方郡縣,即西部都尉治。有道,自縣西北出雞鹿塞,王莽更郡曰溝搜,縣曰極武。其水積而為屠申澤,澤東西百二十里,故《地理志》曰:屠申澤在縣東。即是澤也。闞駰謂之窳渾澤矣。

8 河水:
屈從縣北東流,

9 河水:
河水又屈而東流,為北河。漢武帝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絶梓嶺,梁北河是也。東逕高闕南。《史記》:趙武靈王既襲胡服,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山下有長城,長城之際,連山刺天,其山中斷,兩岸雙闕,善能雲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自闕北出荒中,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高闕戍。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漢元朔四年,衛青將十萬人,敗右賢王于高闕。即此處也。河水又東逕臨河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恭王子劉賢為侯國,王莽之監河也。

10 河水:
至河目縣西,

11 河水:
河水自臨河縣東逕陽山南,《漢書注》曰:陽山在河北,指此山也。東流逕石跡阜西,是阜破石之文,悉有鹿馬之跡,故納斯稱焉。南屈逕河目縣,在北假中,地名也。自高闕以東,夾山帶河,陽山以往,皆北假也。

12 河水:
《史記》曰:秦使蒙恬將十萬人,北擊胡,度河取高闕,據陽山北假中,是也。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東逕臨戎縣故城北,又東逕臨河縣南,又東逕廣牧縣故城北,東部都尉治。王莽之鹽官也。逕流二百許里,東會于河。河水又南逕馬陰山西,《漢書音義》曰:陽山在河北,陰山在河南。謂是山也,而即實不在河南。

13 河水:
《史記音義》曰:五原安陽縣北有馬陰山。今山在縣北,言陰山在河南,又傳疑之,非也。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陽縣以南,悉沙阜耳,無佗異山。

14 河水:
故《廣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無山以擬之,是《義》、《志》之僻也。陰山在河東南則可矣。河水又東南逕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漢元朔二年,大將軍衛青取河南地為朔方郡,使校尉蘇建築朔方城,即此城也。王莽以為武符者也。按《地理志》云:金連鹽澤、青鹽澤竝在縣南矣。

15 河水:
又按《魏土地記》曰:縣有大鹽池,其鹽大而青白,名曰青鹽,又名戎鹽,入藥分,漢置典鹽官。池去平城宮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服虔曰:新秦,地名,在北方千里。如淳曰:長安以北,朔方以南也。薛瓚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實之,謂之新秦也。

16 河水:
屈南過五原西安陽縣南,

17 河水:
河水自朔方東轉,逕渠搜縣故城北。《地理志》,朔方有渠搜縣,中部都尉治,王莽之溝搜亭也。

18 河水:
《禮三朝記》曰:北發渠搜,南撫交趾。此舉北對南。《禹貢》之所云析支、渠搜矣。河水又東,逕西安陽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漳安矣。河水又東,逕田辟城南。

19 河水:
《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20 河水:
屈東過九原縣南,

21 河水:
河水又東逕成宜縣故城南,王莽更曰艾虜也。河水又東逕原亭城南。

22 河水:
闞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河水又東逕宜梁縣之故城南。闞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謂之石崖城。河水又東逕稒陽城南,東部都尉治。又逕河陰縣故城北,又東逕九原縣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漢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獲降郡、成平縣矣。西北接對一城,蓋五原縣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于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適子戍吏,皆貉服矣。其城南面長河,北背連山,秦始皇逐匈奴,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築亭障為河上塞。

23 河水:
徐廣《史記音義》曰:陰山在五原北。即此山也。始皇三十三年,起自臨洮,東暨遼海,西並陰山,築長城及開南越也,晝警夜作,民勞怨苦,故楊泉《物理論》曰:秦始皇使蒙恬築長城,死者相屬,民歌曰: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餔,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其寃痛如此矣。蒙恬臨死曰:夫起臨洮,屬遼東,城塹萬餘里,不能不絶地脈,此固當死也。

24 河水:
又東過臨沃縣南,

25 河水:
王莽之振武也。河水又東,枝津出焉。河水又東流,石門水南注之,水出石門山。

26 河水:
《地理志》曰:北出石門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祿城。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還,詔遣長樂衛尉高昌侯董忠、車騎都尉韓昌等,將萬六千騎,送單于居幕南,保光祿徐自為所築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東北,即懷朔鎮城也。其水自障東南流,逕臨沃城東,東南注于河。河水又東逕稒陽縣故城南,王莽之固陰也。

27 河水:
《地理志》曰:自縣北出石門障。河水決其西南隅,又東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臨沃縣,東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東逕塞泉城南而東注。

28 河水:
又東過雲中楨陵縣南,又東過沙南縣北,從縣東屈南,過沙陵縣西。

29 河水:
大河東逕咸陽縣故城南,王莽之賁武也。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水出塞外,西逕定襄武進縣故城北,西部都尉治,王莽更曰伐蠻,世祖建武中,封趙慮為侯國也。白渠水西北逕成樂城北。

30 河水:
《郡國志》曰:成樂,故屬定襄也。

31 河水:
《魏土地記》曰:城東八十里有成樂城。今雲中郡治,一名石盧城也。白渠水又西逕魏雲中宮南,《魏土地記》曰:雲中宮在雲中縣故城東四十里。白渠水又西南逕雲中故城南,故趙地。《虞氏記》云:趙武侯自五原河曲築長城,東至陰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陰山河曲而禱焉。晝見群鵠遊于雲中,徘徊經日,見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為我乎?乃即于其處築城,今雲中城是也。秦始皇十三年,立雲中郡,王莽更郡曰受降,縣曰遠服矣。白渠水又西北逕沙陵縣故城南,王莽之希恩縣也。其水西注沙陵湖。又有芒干水出塞外,南逕鍾山,山即陰山。故郎中侯應言于漢曰:陰山東西千餘里,單于之苑囿也。自孝武出師,攘之于漠北。匈奴失陰山,過之,未嘗不哭。謂此山也。其水西南逕武臯縣,王莽之永武也。又南逕原陽縣故城西,又西南與武泉水合,其水東出武泉縣之故城西南,縣,即王莽之所謂順泉者也。水南流又西屈,逕北輿縣故城南。按《地理志》,五原有南輿縣,王莽之南利也,故此加北。舊中部都尉治。

32 河水:
《十三州志》曰:廣陵有輿,故此加北。疑太疎遠也。其水又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逕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縈帶長城,背山面澤,謂之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謂之白道嶺。沿路惟土穴,出泉,挹之不窮。余每讀《琴操》,見《琴慎相和雅歌録》云:飲馬長城窟。及其跋陟斯途,遠懷古事,始知信矣,非虛言也。顧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頹基焉。沿溪亘嶺,東西無極,疑趙武靈王之所築也。芒干水又西南,逕雲中城北,白道中溪水注之,水發源武川北塞中,其水南流,逕武川鎮城,城以景明中築,以禦北狄矣。其水西南流,歷谷,逕魏帝行宮東,世謂之阿計頭殿。宮城在白道嶺北阜上,其城圓角而不方,四門列觀,城內惟臺殿而已。其水又西南歷中溪,出山西南流,于雲中城北,南注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塞水出懷朔鎮東北芒中,南流逕廣德殿西山下。余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屆于陰山之講武臺,臺之東,有高祖《講武碑》,碑文是中書郎高聰之辭也。自臺西出南上山,山無樹木,惟童阜耳,即廣德殿所在也。其殿四注兩夏,堂宇綺井,圖畫奇禽異獸之象。殿之西北,便得焜煌堂,雕楹鏤桷,取狀古之溫室也。其時,帝幸龍荒,遊鸞朔北。南秦王仇池楊難當捨蕃委誠,重譯拜闕,陛見之所也。故殿以廣德為名。魏太平真君三年,刻石樹碑,勒宣時事。《碑頌》云:肅清帝道,振攝四荒,有蠻有戎,自彼氐羌,無思不服,重譯稽顙,恂恂南秦,斂斂推亡,峨峨廣德,奕奕焜煌。侍中、司徒東郡公崔浩之辭也。碑陰題宣城公李孝伯、尚書盧遐等從臣姓名,若新鏤焉。其水歷谷南出山,西南入芒干水。芒干水又西南注沙陵湖,湖水西南入于河。河水南入楨陵縣西北,緣胡山,歷沙南縣東北,兩山、二縣之間而出。余以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巡,親所逕涉。縣在山南,王莽之楨陸也,北去雲中城一百二十里。縣南六十許里,有東、西大山,山西枕河,河水南流,脈水尋《經》,殊乖川去之次,似非關究也。

33 河水:
又南過赤城東,又南過定襄桐過縣西,

34 河水:
定襄郡,漢高帝六年置,王莽之得降也。桐過縣,王莽更名椅桐者也。河水于二縣之間,濟有君子之名,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東行代地。洛陽大賈齎金貨隨帝後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長曰:子封送之。渡河,賈人卒死,津長埋之。其子尋求父喪,發冢舉尸,資囊一無所損。其子悉以金與之,津長不受。事聞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為君子濟,濟在雲中城西南二百餘里。河水又東南,左合一水,水出契吳東山,西逕故里南,北俗謂之契吳亭。其水又西流注于河。河水又南,樹頹水注之,水出東山,西南流,右合中陵川水,水出中陵縣西南山下,北俗謂之大浴真山,水亦取名焉。東北流,逕中陵縣故城東,北俗謂之北右突城,王莽之遮害也。

35 河水:
《十三州志》曰:善無縣南七十五里有中陵縣,世祖建武二十五年置。其水又西北,右合一水,水出東山,北俗謂之貸敢山,水又受名焉。其水西北流,注于中陵水。中陵水又西北流,逕善無縣故城西,王莽之陰館也。

36 河水:
《十三州志》曰:舊定襄郡治。《地理志》,雁門郡治。其水又西北流,右會一水,水出東山下,北俗謂之吐文水,山又取名焉。北流逕鋤亭南,又西流逕土壁亭南,西出峽,左入中陵水。中陵水又北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謂之沃水,又東逕沃陽縣故城南,北俗謂之可不埿城,王莽之敬陽也。又東北逕沃陽城東,又東合可不埿水,水出東南六十里山下,西北流注沃水。沃水又東,逕參合縣南,魏因參合陘以即名也。北俗謂之倉鶴陘。道出其中,亦謂之參合口。陘在縣之西北,即《燕書》所謂太子寶自河西還師參合,三軍奔潰,即是處也。魏立縣以隸涼城郡,西去沃陽縣故城二十里。縣北十里,有都尉城。

37 河水:
《地理志》曰:沃陽縣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謂之阿養城。其水又東合一水,水出縣東南六十里山下,北俗謂之災豆渾水。西北流,注于沃水。沃水又東北流,注鹽池。

38 河水:
《地理志》曰:鹽澤在東北者也。今鹽池西南去沃陽縣故城六十五里,池水澂渟,淵而不流,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池北七里,即涼城郡治。池西有舊城,俗謂之涼城也,郡取名焉。

39 河水:
《地理志》曰:澤有長、丞。此城即長、丞所治也。城西三里有小阜,阜下有泉,東南流注池。北俗謂之大谷北堆,水亦受目焉。中陵川水自枝津西北流,右合一水于連嶺北,水出沃陽縣東北山下,北俗謂之烏伏真山,水曰誥升袁河。西南流逕沃陽縣,左合中陵川,亂流西南與一水合,北俗謂之樹頹水。水出東山下,西南流,右合誥升袁水,亂流西南注,分謂二水。左水枝分南出,北俗謂之太羅河;右水西逕故城南,北俗謂之昆新城。其水自城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太羅水注之,水源上承樹頹河,南流西轉,逕武州縣故城南。

40 河水:
《十三州志》曰:武州縣在善無城西南百五十里,北俗謂之太羅城,水亦藉稱焉。其水西南流,一水注之,水導故城西北五十里,南流逕城西北,俗名之曰故槃迴城。又南流注太羅河。太羅河又西南流,注于河。河水又左得湳水口,水出西河郡美稷縣,東南流,《東觀記》曰:郭伋,字細侯,為并州牧,前在州,素有恩德,老小相攜道路,行部到西河美稷,數百小兒,各騎竹馬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曰:聞使君到,喜,故迎。伋謝而發去,諸兒復送郭外。問:使君何日還?伋計日告之。及還,先期一日,念小兒,即止野亭,須期至乃往。其水又東南流,羌人因水以氏之。漢沖帝時,羌湳狐奴歸化,蓋其渠帥也。其水,俗亦謂之為遄波水,東南流入長城東。鹹水出長城西鹹谷,東入湳水。湳水又東南,渾波水出西北窮谷,東南流注于湳水。湳水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富成也。湳水又東流入于河。河水左合一水,出善無縣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歷于呂梁之山,而為呂梁洪。其山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璧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湧波襄,雷渀電洩,震天動地。昔呂梁未辟,河出孟門之上,蓋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馬彪曰:呂梁在離石縣西。今于縣西歷山尋河,竝無過峘,至是乃為河之巨險,即呂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有餘里也。

41 河水:
又南過西河圁陽縣東,

42 河水:
西河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王莽改曰歸新。圁水出上郡白土縣圁谷,東逕其縣南。

43 河水:
《地理志》曰:圁水出西,東入河。王莽更曰黃土也。東至長城,與神銜水合,水出縣南神銜山,出峽,東至長城,入于圁。圁水又東逕鴻門縣,縣,故鴻門亭。

44 河水:
《地理風俗記》曰:圁陰縣西五十里有鴻門亭、天封苑、火井廟,火從地中出。圁水又東,梁水注之,水出西北梁谷,東南流,注圁水。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北,漢惠帝五年立,王莽改曰方陰矣。又東,桑谷水注之,水出西北桑溪,東北流,入于圁。圁水又東逕圁陰縣南,東流注于河。河水又東,端水入焉。水西出號山。

45 河水:
《山海經》曰:其木多漆椶,其草多穹窮,是多汵石,端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諸次之水入焉,水出上郡諸次山。

46 河水:
《山海經》曰: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是山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象蛇。其水東逕榆林塞,世又謂之榆林山,即《漢書》所謂榆溪舊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藪矣。緣歷沙陵,屆龜茲縣西北,故謂廣長榆也。王恢云:樹榆為塞。謂此矣。蘇林以為榆中在上郡,非也。案《始皇本紀》,西北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然榆中在金城東五十許里,陰山在朔方東,以此推之,不得在上郡。《漢書音義》蘇林為失是也。其水東入長城,小榆水合焉。歷澗西北,窮谷其源也。又東合首積水,水西出首積溪,東注諸次水,又東入于河。

47 河水:
《山海經》曰:諸次之水,東流注于河。即此水也。河水又南,湯水注之。

48 河水:
《山海經》曰:水出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下多榛楛,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也。

49 河水:
又南過離石縣西。

50 河水:
奢延水注之,水西出奢延縣西南赤沙阜,東北流,《山海經》所謂生水出盂山者也。郭景純曰:盂或作明。漢破羌將軍段熲破羌于奢延澤,虜走洛川。洛川在南,俗因縣土,謂之奢延水,又謂之朔方水矣。東北流,逕其縣故城南,王莽之奢節也。赫連龍昇七年,于是水之北,黑水之南,遣將作大匠梁公叱干阿利改築大城,名曰統萬城。蒸土加功。雉堞雖久,崇墉若新,並造五兵,器銳精利,乃咸百煉,為龍雀大鐶,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又鑄銅為大鼓,及飛廉、翁仲、銅駝、龍虎,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則今夏州治也。奢延水又東北與溫泉合。源西北出沙溪,而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黑水入焉,水出奢延縣黑澗,東南歷沙陵,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合交蘭水,水出龜茲縣交蘭谷,東南流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北流,與鏡波水合。水源出南邪山南谷,東北流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帝原水西北出龜茲縣,東南流。縣因處龜茲降胡著稱。又東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逕膚施縣南,秦昭王三年置,上郡治。漢高祖并三秦,復以為郡。王莽以漢馬員為增山連率,歸,世祖以為上郡太守。司馬彪曰:增山者,上郡之別名也。東入五龍山。

51 河水:
《地理志》曰:縣有五龍山、帝、原水。自下亦為通稱也。歷長城東,出于白翟之中。又有平水,出西北平溪,東南入奢延水。奢延水又東,走馬水注之,水出西南長城北陽周縣故城南橋山,昔二世賜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山上有黃帝塚故也。帝崩,惟弓劒存焉,故世稱黃帝仙矣。其水東流,昔段熲追羌出橋門,至走馬水,聞羌在奢延澤,即此處也。門,即橋山之長城門也。始皇令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起自臨洮,至于碣石,即是城也。其水東北流入長城,又東北注奢延水,奢延水又東,與白羊水合,其水出于西南白羊溪,循溪東北,注于奢延水。奢延水又東,入于河。

52 河水:
《山海經》曰:生水東流注于河。河水又南,陵水注之,水出陵川北溪,南逕其川,西轉入河。河水又南得離石水口,水出離石北山,南流逕離石縣故城西,《史記》云:秦惠王伐趙取離石者也。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綰為侯國。後漢西河郡治也。其水又南出西轉逕隰城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其水西流,注于河也。

53 河水:
又南過中陽縣西,

54 河水:
中陽縣故城在東,東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濱于河也。

55 河水:
又南過土軍縣西,

56 河水:
吐京郡治。故城,即土軍縣之故城也。胡、漢譯言,音為訛變矣。其城圓長而不方,漢高帝十一年,以封武侯宣義為侯國。縣有龍泉,出城東南,道左山下牧馬川上多產名駒駿,同滇池天馬。其水西北流,至其城東南。土軍水出道左高山,西南注之。龍泉水又北屈逕其城東,西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契水,傍溪東入窮谷,其源也。又南至祿谷水口,水源東窮此溪也。河水又南得大蛇水。發源溪首,西流入河。河水又南,右納辱水。

57 河水:
《山海經》曰:辱水出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陰多鐵,陽多玉,其水東流,注于河。俗謂之秀延水。東流得浣水口,傍溪西轉,窮溪便即浣水之源也。辱水又東會根水,西南溪下,根水所發,而東北注辱水。辱水又東南,露跳水出西露溪,東流,又東北入辱水,亂流注于河。河水又南,左合信支水,水發源東露溪,西流入于河。河水又南,左會石羊水,循溪東入,導源窮谷,西流注于河。

58 河水:
又南過上郡高奴縣東,

59 河水:
域谷水東啟荒原,西歷長溪,西南入于河。河水又南合孔溪口。水出孔山南,歷溪西流,注于河。孔山之上有穴,如車輪三所,東西相當,相去各二丈許,南北直通,故謂之孔山也。山在蒲城西南三十餘里。河水又右會區水。《山海經·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西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穀、柞,其下多杻、橿,其陽多金、玉,區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世謂之清水,東流入上郡長城。逕老人山下,又東北流,至老人谷,傍水北出,極溪便得水源。清水又東得龍尾水口,水出北地神泉障北山龍尾溪,東北流注清水。清水又東會三湖水,水出南山三湖谷,東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逕高奴縣,合豐林水。《地理志》謂之洧水也。故言高奴縣有洧水,肥可㸐,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博物志》稱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洧水也。項羽以封董翳為翟王,居之三秦,此其一也。漢高祖破以縣之,王莽之利平矣。民俗語訛,謂之高樓城也。豐林川長津瀉注,北流會清水。清水又南,奚谷水注之,水西出奚川,東南流入清水。清水又東注于河。河水又南,蒲川水出石樓山,南逕蒲城東。即重耳所奔之處也。又南歷蒲子縣故城西,今大魏之汾州治。徐廣《晉紀》稱,劉淵自離石南移蒲子者也。闞駰曰:蒲城在西北,漢武帝置。其水南出,得黃盧水口,水東出,蒲子城南,東北入谷,極溪便水之源也。蒲水又南,合紫川水,水東北出紫川谷,西南合江水。江水出江谷,西北入紫川水。紫川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水。河水又南合黑水,水出定陽縣西山,二源奇發,同瀉一壑,東南流逕其縣北,又東南流,右合定水,俗謂之白水也。水西出其縣南山定水谷,東逕定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定水之陽也。定水又東注于黑水,亂流東南入于河。

URN: ctp:shui-jing-zh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