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关注我们,随时得到最新消息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简体字版

《卷五》

电子图书馆

河水

电子图书馆
1 河水: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2 河水:
河水又东迳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壬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执卫侯。是会也,晋侯召襄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狩地。服虔、贾逵曰:河阳,温也。班固《汉书·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晋太康地道记》、《十三州志》:河阳别县,非温邑也。汉高帝六年,封陈涓为侯国,王莽之河亭也。

3 河水:
《十三州志》曰:治河上,河,孟津河也。

4 河水:
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冶坂城。是名异《春秋》焉。非也。今河北见者,河阳城故县也,在冶坂西北,盖晋之温地,故羣儒有温之论矣。

5 河水:
《魏土地记》曰:冶坂城旧名汉祖渡,城险固,南临孟津河。河水右迳临平亭北。

6 河水:
《帝王世纪》曰: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河水又东迳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上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

7 河水:
郭颁《世语》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河水又东迳平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济北贞王子刘遂为侯国,王莽之所谓治平矣,俗谓之小平也。有高祖讲武场,河北侧岸有二城相对,置北中郎府,徙诸徒隶府户,并羽林虎贲领队防之。河水南对首阳山,《春秋》所谓首戴也。《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竝是后汉河南尹广陵陈导、雒阳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阳何进等立,事见其碑。又有周公庙。魏氏起玄武观于芒垂,张景阳《玄武观赋》所谓高楼特起,竦跱岹嶢,直亭亭以孤立,延千里之清飇也。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冰井。

8 河水:
《春秋左传》曰:日在北陆而藏冰。常以十二月采冰于河津之隘,峡石之阿,北阴之中,即《邠诗》:二之日,凿冰冲冲矣。而内于井室,所谓纳于凌阴者也。河南有钩陈垒,世传武王伐纣,八百诸侯所会处,《尚书》所谓不期同时也。紫微有钩陈之宿主,鬬讼兵阵,故遁甲攻取之法,以所攻神与钩陈并气,下制所临之辰,则决禽敌,是以垒资其名矣。河水于斯,有盟津之目。

9 河水:
《论衡》曰:武王伐纣,升舟,阳侯波起,疾风逆流,武王操黄钺而麾之,风波毕除,中流,白鱼入于舟,燔以告天,与八百诸侯咸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尚书》所谓东至于孟津者也,又曰富平津。

10 河水:
《晋阳秋》曰:杜预造河桥于富平津,所谓造舟为梁也。又谓之曰陶河。魏尚书仆射杜畿,以帝将幸许,试楼船,覆于陶河,谓此也。昔禹治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及子朝篡位,与敬王战,乃取周之宝玉,沈河以祈福。后二日,津人得之于河上,将卖之,则变而为石;及敬王位定,得玉者献之,复为玉也。河水又东,湨水入焉。

11 河水:
《山海经》曰:和山,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寔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阳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是于萯山之阳,出入有光。

12 河水:
《吕氏春秋》曰: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遇大风雨,迷惑,入于民室。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盖是山之殊目矣。今于首阳东山,无水以应之,当是今古世悬,川域改状矣。昔帝尧修坛河、洛,择良议沈,率舜等升于首山,而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相谓《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也。五老乃翻为流星而升于昴,即于此也。又东,济水注焉。

13 河水:
又东过巩县北,

14 河水:
河水于此有五社渡,为五社津。建武元年,朱鲔遣持节使者贾强、讨难将军苏茂,将三万人,从五社津渡,攻温。冯异遣校尉与寇恂合击之,大败,追至河上,生擒万馀人,投河而死者数千人。县北有山临河,谓之崟原丘。其下有穴,谓之巩穴,言潜通淮浦,北达于河。直穴有渚,谓之鲔渚。

15 河水:
成公子安《大河赋》曰:鳝鲤王鲔,暮春来游。《周礼》:春荐鲔。然非时及佗处则无。故河自鲔穴已上,又兼鲔称。《吕氏春秋》称:武王伐纣至鲔水,纣使胶鬲候周师。即是处也。

16 河水:
洛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17 河水:
洛水于巩县,东迳洛汭,北对琅邪渚,入于河,谓之洛口矣。自县西来,而北流注河,清浊异流,皦焉殊别。

18 河水:
应瑒《灵河赋》曰: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丘,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者也。

19 河水:
又东过成臯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

20 河水: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迳平臯县南,又东迳怀县南,济水故道之所入,与成臯分河。河水右迳黄马坂北,谓之黄马关。孙登之去杨骏,作书与洛中故人处也。河水又东迳旋门坂北,今成臯西大坂者也。升陟此坂,而东趣成臯也。

21 河水:
曹大家《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臯之旋门者也。河水又东迳成臯大伾山下,《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许慎、吕忱等,竝以为丘一成也。孔安国以为再成曰伾,亦或以为地名,非也。

22 河水:
《尚书·禹贡》曰:过洛汭,至大伾者也。郑康成曰:地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今济水自温县入河,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沇之故渎矣。成臯县之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絶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

23 河水:
《春秋传》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郑求平也。盖修故耳。

24 河水:
《穆天子传》曰:天子射鸟猎兽于郑圃,命虞人掠林,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岧岧孤上。景明中,言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河水南对玉门,昔汉祖与腾公潜出,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侧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北流合东关水。水出蒿渚之山,泉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也。东为索水,西为东关之水。西北流,杨兰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东关水。东关水又西北,清水入焉。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合,而乱流注于汜。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复涧重岭,欹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下有滥泉,东流泄注,边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岩侧石窟数口,隐迹存焉,而不知谁所经始也。又东北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合鄤水,水西出娄山,至冬则暖,故世谓之温泉。东北流迳田鄤谷,谓之田鄤溪水,东流注于汜水。汜水又北迳虎牢城东,汉破司马欣、曹咎于是水之上。汜水又北流注于河。《征艰赋》所谓步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馆者也。余按昔儒之论,周襄所居在颍川襄城县,是乃城名,非为水目,原夫致谬之由,俱以汜郑为名故也,是为爽矣。又按郭缘生《述征记》、刘澄之《永初记》,竝言高祖即帝位于是水之阳,今不复知旧坛所在,卢谌、崔云亦言是矣。余按:高皇帝受天命于定陶汜水,不在此也。于是求坛,故无仿髴矣。河水又东迳板城北,有津,谓之板城渚口。河水又东迳五龙坞北,坞临长河,有五龙祠。应劭云:昆仑山庙在河南荥阳县。疑即此祠,所未详。

25 河水:
又东过荥阳县北,蒗荡渠出焉。

26 河水:
大禹塞荥泽,开之以通淮、泗。即《经》所谓蒗荡渠也。汉平帝之世,河、汴决坏,未及得修,汴渠东侵,日月弥广,门闾故处,皆在水中。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汳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景陈利害,应对敏捷,帝甚善之,乃赐《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及以钱帛。后作堤,发卒数十万,诏景与将作谒者王吴治渠,筑堤防修堨,起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有馀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开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一水门,更相回注,无复渗漏之患。明年渠成,帝亲巡行,诏滨河郡国置河堤员吏,如西京旧制。景由是显名,王吴及诸从事者,皆增秩一等。顺帝阳嘉中,又自汴口以东,缘河积石,为堰通渠,咸曰金堤。灵帝建宁中,又增修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河水又东北迳卷之扈亭北,《春秋左传》曰:文公七年,晋赵盾与诸侯盟于扈。《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二年,河絶于扈。即于是也。河水又东迳八激堤北。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太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河水又东迳卷县北,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即是处也。河水又东北迳赤岸固北,而东北注。

27 河水:
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28 河水:
河水自武德县。汉献帝延康元年,封曹睿为侯国,即魏明帝也。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汉兴三十有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大发卒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武作《瓠歌》。谓断此口也。今无水。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劒斩蛟,蛟死波休,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示无吝意。赵建武中,造浮桥于津上,采石为中济,石无大小,下辄流去,用工百万,经年不就。石虎亲阅作工,沈璧于河,明日,璧流渚上,波荡上岸,遂斩匠而还。河水又迳东燕县故城北,河水于是有棘津之名,亦谓之石济津,故南津也。《春秋·僖公二十八年》,晋将伐曹,曹在卫东,假道于卫,卫人不许,还自南河济,即此也。晋伐陆浑,亦于此渡。宋元嘉中,遣辅国将军萧斌,率宁朔将军王玄谟北入,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迳遮害亭南,《汉书·沟洫志》曰:在淇水口东十八里,有金堤,堤高一丈。自淇口东,地稍下,堤稍高,至遮害亭,高四五丈。又有宿胥口,旧河水北入处也。河水又东,右迳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下有延津。

29 河水:
《春秋传》曰:孔悝为蒯聩所逐,载伯姬于平阳,行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宋元嘉中,右将军到彦之,留建威将军朱修之守此城,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絶援,果以其日陷没。城,故东郡治。

30 河水:
《续汉书》曰: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而今有之。

31 河水:
《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

32 河水:
《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疫,三者并作而有河清。《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以为异。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徵。岂独诸侯有窥京师也。明年,宫车宴驾,徵解渎侯为汉嗣,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33 河水: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

34 河水:
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迳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

35 河水:
故刘桢《黎阳山赋》曰: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昔慕容玄明自邺率衆南徙滑台,既无舟楫,将保黎阳,昬而流凘冰合,于夜中济讫,旦而冰泮,燕民谓是处为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缘生曰:城,袁绍时筑。皆非也。余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厘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枳道与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故济取名焉。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关羽为曹公斩良以报效,即此处也。白马有韦乡、韦城,故津亦有韦津之称。《史记》所谓下修武,渡韦津者也。河水旧于白马县南泆通濮、济、黄沟,故苏代说燕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师出河水,以水长垣之外者也。金堤既建,故渠水断,尚谓之白马渎,故渎东迳鹿鸣城南,又东北迳白马县之凉城北。《耆旧传》云:东郡白马县之神马亭,实中层峙,南北二百步,东西五十许步,状丘斩城也。自外耕耘垦斫,削落平尽,正南有躔陛陟上,方轨是由,西南侧城有神马寺,树木修整,西去白马津可二十许里,东南距白马县故城可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山上常有白马羣行,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注》云:山在郑北,故郑也,所未详。刘澄之云:有白马塞,孟达登之长叹。可谓于川土疎妄矣。亭上旧置凉城县,治此。白马渎又东南迳濮阳县,散入濮水,所在决会,更相通注,以成往复也。河水自津东北迳凉城县,河北有般祠。《孟氏记》云:祠在河中,积石为基,河水涨盛,恒与水齐。

36 河水:
戴氏《西征记》曰:今见祠在东岸,临河累石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殊似无灵,不如孟氏所记,将恐言之过也。河水又东北,迳伍子胥庙南,祠在北岸顿丘郡界,临侧长河。庙前有碑,魏青龙三年立。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

37 河水:
《述征记》曰: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河之故渎出焉。

38 河水:
《汉书·沟洫志》曰:河之为中国害尤甚,故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二渠以引河。一则漯川,今所流也。一则北渎,王莽时空,故世俗名是渎为王莽河也。故渎东北迳戚城西。《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率师,纳卫太子蒯聩于戚,宵迷,阳虎曰:右河而南必至焉。今顿丘卫国县西戚亭是也。为卫之河上邑。汉高帝十二年,封将军李必为侯国矣。故渎又迳繁阳县故城东,《史记》,赵将廉颇伐魏取繁阳者也。北迳阴安县故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封卫不疑为侯国。故渎又东北迳乐昌县故城东,《地理志》,东郡之属县也,汉宣帝封王稚君为侯国。故渎又东北迳平邑郭西,《竹书纪年》:晋烈公四年,赵城平邑;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郸,围平邑。九年,齐田肸及邯郸韩举,战于平邑,邯郸之帅败逋,获韩举,取平邑新城。又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

39 河水:
《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郭东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

40 河水:
《公羊》曰:袭邑也。

41 河水:
《说》曰:袭,陷矣。

42 河水:
《郡国志》曰: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㛗届此思哭,是曰女㛗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后,土也。汉,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雄作诔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献帝建安中,袁绍与曹操相御于官渡,绍逼大司农郑玄载病随军,届此而卒。郡守已下受业者,衰绖赴者千馀人。玄注《五经》、《谶纬》、《候》、《历》、《天文经》通于世,故范晔《赞》曰:孔书遂明,汉章中辍矣。县北有沙丘堰,《尚书·禹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

43 河水:
《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盖疏润下之势,以通河海,及齐桓霸世,塞广田居,同为一河,故自堰以北,馆陶、廮陶、贝丘、鬲、般、广川、信都、东光、河间乐城以东,城地竝存,川渎多亡。汉世河决金堤,南北离其害,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穿之,未知其所。是以班固云:自兹距汉北,亡八枝者也。河之故渎,自沙丘堰南分,屯氏河出焉。河水故渎东北迳发干县故城西,又届迳其北,王莽之所谓戢楯矣。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右贤王功,封其子登为侯国。大河故渎又东迳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余按京相璠、杜预竝言在博昌,即司马彪《郡国志》所谓贝中聚者也。应《注》于此事近违矣。大河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之所谓厝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渎北,丘坟高巨,虽中经发坏,犹若层陵矣,世谓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昔南阳文叔良,以建安中为甘陵丞,夜宿水侧,赵人兰襄梦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棺,果于水侧得棺,半许落水。叔良顾亲旧曰:若闻人传此,吾必以为不然。遂为移殡,醊而去之。大河故渎又东迳艾亭城南,又东迳平晋城南,今城中有浮图五层,上有金露盘,题云:赵建武八年,比释道龙和上竺浮图澄,树德劝化,兴立神庙。浮图已坏,露盘尚存,炜炜有光明。大河故渎又东北迳灵县故城南,王莽之播亭也。河水于县别出为鸣犊河。河水故渎又东迳鄃县故城东,吕后四年,以父婴功,封子佗袭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善陆。大河故渎又东迳平原县故城西,而北絶屯氏三渎,北迳绎幕县故城东北,西流迳平原鬲县故城西。

44 河水:
《地理志》曰:鬲,津也,王莽名之曰河平亭,故有穷后羿国也。应劭曰:鬲,偃姓,咎繇后。光武建武十三年,封建义将军朱祜为侯国。大河故渎又北迳修县故城东,又北迳安陵县西,本修之安陵乡也。

45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修县东四十里有安陵乡,故县也。又东北至东光县故城西,而北与漳水合。一水分大河故渎,北出为屯氏河,迳馆陶县东,东北出。

46 河水:
《汉书·沟洫志》曰:自塞宣防,河复北决于馆陶县,分为屯氏河,广深与大河等。成帝之世,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上使河堤谒者王延世塞之,三十六日堤成,诏以建始五年为河平元年,以延世为光禄大夫,是水亦断。屯氏故渎水之又东北,屯氏别河出焉。屯氏别河故渎又东北迳信城县,张甲河出焉。《地理志》: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于信成县者也。张甲河故渎北絶清河于广宗县,分为二渎,左渎迳广宗县故城西,又北迳建始县故城东。田融云:赵武帝十二年,立建兴郡,治广宗,置建始、兴德五县隶焉。左渎又北迳经城东、缭城西,又迳南宫县西,北注绛渎。右渎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界城亭北,又东北迳长乐郡枣强县故城东。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名。又东北迳广川县,与绛渎水故道合。又东北迳广川县故城西,又东迳棘津亭南,徐广曰:棘津在广川。司马彪曰:县北有棘津城,吕尚卖食之困,疑在此也。刘澄之云:谯郡酇县东北有棘津亭,故邑也,吕尚所困处也。余按《春秋左传》,伐巢,克棘,入州来,无津字。杜预《春秋释地》又言:棘亭在酇县东北,亦不云有津字矣。而竟不知澄之于何而得是说?然天下以棘为名者多,未可咸谓之棘津也。又《春秋·昭公十七年》,晋侯使荀吴帅师涉自棘津,用牲于洛,遂灭陆浑。杜预《释地》阙而不书。服虔曰:棘津,犹孟津也。徐广《晋纪》又言: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人向冰于枋头,济自棘。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即石济南津也。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沿途隐显,方土可验。司马迁云:吕望,东海上人也,老而无遇,以钓干周文王。又云: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七十,则屠牛朝歌;行年九十,身为帝师。皇甫士安云:欲隐东海之滨,闻文王善养老,故入钓于周。今汲水城亦言有吕望隐居处。起自东海,迄于酆雍,缘其迳趣,赵、魏为密,厝之谯、宋,事为疎矣。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

47 河水:
《十三州志》曰:张甲河东北至修县入清漳者也。屯氏别河又东,枝津出焉,东迳信城县故城南,又东迳清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魏自清阳徙置也。又东北迳陵乡南,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南,又东北迳东阳县故城南。

48 河水:
《地理志》曰:王莽更之曰胥陵矣。俗人谓之高黎郭,非也。应劭曰: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故县也。又东散絶,无复津迳。屯氏别河又东北迳清河郡南,又东北迳清河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王吸为侯国。

49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甘陵郡东南十七里有清河故城者,世谓之鹊城也。又东北迳绎幕县南,分为二渎,屯氏别河北渎东迳绎幕县故城南,东絶大河故渎,又东北迳平原县,枝津北出,至安陵县遂絶。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北迳重平县故城南。应劭曰:重合县西南八十里有重平乡,故县也。又东北迳重合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定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越为侯国。

50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饶安县东南三十里有定乡城,故县也。屯氏别河北渎又东入阳信县,今无水。又东为咸河,东北流迳阳信县故城北。《地理志》,渤海之属县也,东注于海。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絶大河故渎,又迳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絶。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即《地理志》所谓平原县有笃马河,东北入海,行五百六十里者也。东北迳安德县故城西,又东北迳临齐城南。始东齐未宾,大魏筑城以临之,故城得其名也。又屈迳其城东,故渎广四十步,又东北迳重丘县故城西。《春秋·襄公二十五年》,秋,同盟于重丘,伐齐故也。应劭曰:安德县北五十里有重丘乡,故县也。又东北迳西平昌县故城北,北海有平昌县,故加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封王长君为侯国。故渠川派,东入般县为般河。盖亦九河之一道也。《后汉书》称公孙瓒破黄巾于般河,即此渎也。又东为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馀步,深三丈馀。其水冬清而夏浊,渟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般渎又迳般县故城北,王莽更之曰分明也。东迳乐陵县故城北。

51 河水:
《地理志》曰:故都尉治。伏琛、晏谟言平原邑,今分为郡。又东北迳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屯氏河故渎自别河东迳甘陵之信乡县故城南。

52 河水:
《地理志》曰:安帝更名安平。应劭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屯氏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北,又东迳灵县北,又东北迳鄃县,与鸣犊河故渎合,上承大河故渎于灵县南。

53 河水:
《地理志》曰:河水自灵县别出为鸣犊河者也。东北迳灵县东,东入鄃县,而北合屯氏渎,屯氏渎兼鸣犊之称也。又东迳鄃县故城北,东北合大河故渎,谓之鸣犊口。

54 河水:
《十三州志》曰:鸣犊河东北至修入屯氏,考渎则不至也。

55 河水:
又东北过卫县南,又东北过濮阳县北,瓠子河出焉。

56 河水:
河水东迳铁丘南,《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郑䍐达帅师,邮无恤御简子,卫太子为右,登铁上,望见郑师,卫太子自投车下,即此处也。京相璠曰:铁,丘名也。杜预曰: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东城有子路冢,河之西岸有竿城。

57 河水:
《郡国志》曰:卫县有竿城者也。河南有龙渊宫,武帝元光中,河决濮阳,泛郡十六,发卒十万人塞决河,起龙渊宫。盖武帝起宫于决河之傍,龙渊之侧,故曰龙渊宫也。河水东北流而迳濮阳县北,为濮阳津。故城在南与卫县分水,城北十里有瓠河口,有金堤、宣房堰。粤在汉世,河决金堤,涿郡王尊,自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决坏,尊躬率民吏,投沈白马,祈水神河伯,亲执圭璧,请身填堤,庐居其上,民吏皆走,尊立不动,而水波齐足而止。公私壮其勇节。河水又东北迳卫国县南,东为郭口津。河水又东迳鄄城县北,故城在河南十八里,王莽之鄄良也,沇州旧治。魏武创业始自于此。河上之邑最为峻固。

58 河水:
《晋八王故事》曰:东海王越治鄄城,城无故自坏七十馀丈,越恶之,移治濮阳。城南有魏使持节征西将军太尉方城侯邓艾庙,庙南有《艾碑》,秦建元十二年,广武将军沇州刺史关内侯安定彭超立。河之南岸有新城,宋宁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所筑也。北岸有新台,鸿基层广高数丈,卫宣公所筑新台矣。《诗》齐姜所赋也。为卢关津。台东有小城,崎岖颓侧,台址枕河,俗谓之邸阁城。疑故关津都尉治也,所未详矣。河水又东北迳范县之秦亭西,《春秋经》书筑台于秦者也。河水又东北迳委粟津,大河之北,即东武阳县也。左会浮水故渎,故渎上承大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迳繁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县有繁渊。《春秋·襄公二十年》,《经》书公与晋侯、齐侯盟于澶渊。杜预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之浮水焉,昔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

59 河水:
故《志》曰:赵南至浮水繁阳。即是渎也。故渎东絶大河,故渎东迳五鹿之野,晋文公受块于野人,即此处矣。京相璠曰:今卫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城,今属顿丘县。浮水故渎又东南迳卫国邑城北,故卫公国也。汉光武以封周后也。又东迳卫国县故城南,古斟观。应劭曰:夏有观扈,即此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年,齐田寿率师伐我,围观,观降。浮水故渎又东迳河牧城而东北出。

60 河水:
《郡国志》曰:卫本观故国,姚姓。有河牧城,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又有漯水出焉,戴延之谓之武水也。河水又东迳武阳县东、范县西而东北流也。

61 河水: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

62 河水: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

63 河水:
《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

64 河水:
《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孙文子败公徒于阿泽者也。又东北迳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河水。枝津东出,谓之邓里渠也。

65 河水:
又东北过茌平县西,

66 河水:
河自邓里渠东北迳昌乡亭北,又东北迳碻磝城西,《述征记》曰:碻磝,津名也,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其城临水,西南崩于河。宋元嘉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锋入河,平碻磝,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令毁城而还,后更城之。魏立济州,治此也。河水冲其西南隅,又崩于河,即故茌平县也。应劭曰: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地,故曰茌平也,王莽之功崇矣。《经》曰大河在其西,邓里渠历其东,即斯邑也。昔石勒之隶师欢,屯耕于茌平,闻皷角鞞铎之声于是县也。西与聊城分河。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迳东阿县故城北,故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臯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县出佳缯缣,故《史记》云:秦昭王服太阿之劒,阿缟之衣也。又东北迳临邑县,与将渠合。又北迳茌平县东,临邑县故城西,北流入于河。河水又东北流迳西渎津,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对四渎口。河水东分济,亦曰济水受河也。然荥口石门水断不通,始自是出东北流,迳九里与清水合。故济渎也。自河入济,自济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有四渎之名也。昔赵杀鸣犊,仲尼临河而叹,自是而返曰:丘之不济,命也。夫《琴操》以为孔子临狄水而歌矣。曰:狄水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余按临济,故狄也。是济所迳,得其通称也。河水又迳杨墟县之故城东,俗犹谓是城曰阳城矣。河水又迳茌平城东,疑县徙也。城内有故台,世谓之时平城,非也。盖茌、时音相近耳。

67 河水:
又东北过高唐县东,

68 河水:
河水于县,漯水注之。

69 河水:
《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于武阳县东南,西北迳武阳新城东,曹操为东郡所治也。引水自东门石窦北注于堂池,池南故基尚存。城内有一石甚大,城西门名冰井门,门内曲中,冰井犹存。门外有故台,号武阳台,帀台亦有隅雉遗迹。水自城东北迳东武阳县故城南。应劭曰:县在武水之阳,王莽之武昌也。然则漯水亦或武水矣。臧洪为东郡太守,治此。曹操围张超于雍丘,洪以情义,请袁绍救之,不许,洪与绍絶。绍围洪,城中无食,洪呼吏士曰:洪于大义,不得不死,诸君无事,空与此祸。衆泣曰:何忍舍明府也。男女八千馀人,相枕而死。洪不屈,绍杀洪。邑人陈容为丞,谓曰:宁与臧洪同日死,不与将军同日生。绍又杀之,士为伤叹。今城四周,绍围郭尚存。水帀隍壍,于城东北合为一渎,东北出郭,迳阳平县之冈成城西。

70 河水:
《郡国志》曰:阳平县有冈成亭。又北迳阳平县故城东,汉昭帝元平元年,封丞相蔡义为侯国。漯水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春秋·桓公十六年》,卫宣公使伋使诸齐,令盗待于莘,伋、寿继殒于此亭。京相璠曰:今平原阳平县北十里,有故莘亭,阸限蹊要,自卫适齐之道也。望新台于河上,感二子于夙龄,诗人《乘舟》,诚可悲矣。今县东有二子庙,犹谓之孝祠矣。漯水又东北迳乐平县故城东,县,故清也。汉高帝八年,封窒中同于清,宣帝封许广汉少弟翁孙于乐平,竝为侯国。王莽之清治矣。汉章帝建初中,更从今名也。漯水又北迳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帀有水,南门有驰道,絶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衆者也。漯水又东北迳清河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十七里,今于甘陵县故城东南,无城以拟之。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拟即清河城也。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也。漯水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又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右与黄沟同注川泽。黄沟承聊城郭水,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自城东北出,迳清河城南,又东北迳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俗称郭城,非也。城东西三里,南北二里,东西隅有金城,城卑下,墟郭尚存,左右多坟壠。京相璠曰:聊城县东北三十里有故摄城,今此城西去聊城二十五六里许,即摄城者也。又东迳文乡城北,又东南迳王城北。魏太常七年,安平王镇平原所筑,世谓之王城。太和二十三年,罢镇立平原郡,治此城也。黄沟又东北流,左与漯水隐覆,势镇河陆,东出于高唐县,大河右迤,东注漯水矣。

71 河水:
桑钦《地理志》曰:漯水出高唐。余按《竹书·穆天子传》称:丁卯,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以祭淑人,是曰祭丘;己巳,天子东征,食马于漯水之上。寻其沿历迳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于是间也。俗以是水上承于河,亦谓之源河矣。漯水又东北迳援县故城西,王莽之东顺亭也。

72 河水:
杜预《释地》曰:济南祝阿县西北有援城。漯水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东。昔齐威王使肸子守高唐,赵人不敢渔于河,即鲁仲连子谓田巴曰:今楚军南阳,赵伐高唐者也。《春秋左传·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犂及辕,毁高唐之郭。杜预曰:辕即援也。祝阿县西北有高唐城。漯水又东北迳漯阴县故城北。县,故犂邑也,汉武帝元光三年封匈奴降王,王莽更名翼城。历北漯阴城南。伏琛谓之漯阳,城南有《魏沇州刺史刘岱碑》。

73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平原漯阴县,今巨漯亭是也。漯水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崔成请老于崔者也。

74 河水:
杜预《释地》曰: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漯水又东北迳东朝阳县故城南,汉高帝七年,封都尉宰寄为侯国。

75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南阳有朝阳县,故加东。

76 河水:
《地理志》曰:王莽之修治也。漯水又东迳汉徵君伏生墓南,碑碣尚存,以明《经》为秦博士。秦坑儒士,伏生隐焉。汉兴,教于齐、鲁之间,撰《五经》、《尚书大传》,文帝安车徵之。年老不行,乃使掌故欧阳生等受《尚书》于徵君,号曰伏生者也。漯水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古邹侯国,舜后姚姓也。又东北迳东邹城北。《地理志》,千乘郡有东邹县。漯水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汉高帝七年,封娄敬为侯国。应劭曰:临济县西北五十里,有建信城,都尉治故城者也。漯水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汉高帝六年以为千乘郡,王莽之建信也。章帝建初四年为王国;和帝永元七年,改为乐安郡,故齐地。伏琛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隔会水,即漯水之别名也。又东北为马常坈,坈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入于海。河海之饶,兹焉为最。

77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河盛则通津委海,水耗则微涓絶流。《书》:浮于济、漯,亦是水者也。

78 河水:
又东北过杨虚县东,商河出焉。

79 河水:
《地理志》:杨虚,平原之隶县也。汉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将闾为侯国也。城在高唐城之西南,《经》次于此,是不比也。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泽水所潭也。渊而不流,世谓之清水。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坈。迳张公城西,又北,重源潜发,亦曰小漳河,商、漳声相近,故字与读移耳。商河又北迳平原县东,又迳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南,又东迳般县故城南,又东迳乐陵县故城南,汉宣帝地节四年,封侍中史子长为侯国。商河又东迳朸县故城南,高后八年,封齐悼惠王子刘辟光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张乡。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沙沟水注之,水南出大河之阳,泉源之不合河者二百步,其水北流注商河。商河又东北流迳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迳城东。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是城。商河又东北迳富平县故城北,《地理志》曰:侯国也。王莽曰乐安亭。应劭曰:明帝更名厌次。阚駰曰:厌次县本富平侯、车骑将军张安世之封邑。非也。按《汉书》,昭帝元凤六年,封右将军张安世为富平侯。薨,子延寿嗣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

80 河水:
《陈留风俗传》曰:陈留尉氏县安陵乡,故富平县也,是乃安世所食矣。岁入租千馀万,延寿自以身无功德,何堪久居先人大国,上书请减户。天子以为有让,徙封平原,并食一邑,户口如故,而税减半。

81 河水:
《十三州志》曰:明帝永平五年,改曰厌次矣。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高帝六年,封元顷为侯国。

82 河水:
徐广《音义》曰:《汉书》作爰类。是知厌次旧名,非始明帝,盖复故耳。县西有东方朔冢,冢侧有祠,祠有神验。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元封四年,封齐孝王子刘信为侯国也。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丛沟,东流倾注于海。沟南海侧,有蒲台,台高八丈,方二百步。

83 河水:
《三齐略记》曰:鬲城东南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上蟠蒲系马,至今每岁蒲生,萦委若有系状,似水杨,可以为箭。今东去海三十里。北水世又谓之百薄渎,东北流注于海水矣。大河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西,《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废太子光而立公子牙,以夙沙卫为少傅,齐侯卒,崔杼逆光,光立,杀公子牙于句渎之丘,卫奔高唐以叛。京相璠曰:本平原县也,齐之西鄙也。大河迳其西而不出其东,《经》言出东,误耳。大河又北迳张公城,临侧河湄,卫青州刺史张治此,故世谓之张公城。水有津焉,名之曰张公渡。河水又北迳平原县故城东。

84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县,故平原郡治矣。汉高帝六年置,王莽改曰河平也。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故《经》言,河水迳高唐县东。非也。

85 河水:
按《地理志》曰:高唐,漯水所出,平原,则笃马河导焉。明平原非高唐,大河不得出其东,审矣。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水侧多枣,故俗取名焉。河盛则委泛,水耗则辍流。故沟又东北历长堤,迳漯阴县北,东迳著城北,东为陂淀,渊潭相接,世谓之秽野薄。河水又东北迳阿阳县故城西,汉高帝六年,封郎中万欣为侯国。应劭曰:漯阴县东南五十里有阿阳乡,故县也。

86 河水:
又东北过漯阴县北,

87 河水:
河水自平原左迳安德城东,而北为鹿角津。东北迳般县、乐陵、朸乡至厌次县故城南,为厌次河。汉安帝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数百,乘船寇平原,县令刘雄,门下小吏所辅,浮舟追至厌次津,与贼合战,竝为贼擒,求代雄,豪纵雄于此津,所辅可谓孝尽爱敬,义极君臣矣。河水右迳漯阴县故城北,王莽之巨武县也。河水又东北为漯沃津,在漯沃县故城南,王莽之延亭者也。

88 河水:
《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漯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之曰右辅城。河水又东迳千乘城北,伏琛之所谓千乘北城者也。

89 河水:
又东北过利县北,又东北过甲下邑,济水从西来注之,又东北入于海。

90 河水: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枝津东迳甲下城南,东南历马常坈注济。《经》言济水注河,非也。河水自枝津东北流,迳甲下邑北,世谓之仓子城。又东北流,入于海。

91 河水:
《淮南子》曰: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絶者,昆仑之输也,《尚书·禹贡》曰:夹右碣石入于河。

92 河水:
《山海经》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河之入海,旧在碣石,今川流所导,非禹渎也。周定王五年,河徙故渎。故班固曰:商竭,周移也。又以汉武帝元光二年,河又徙东郡,更注渤海。是以汉司空掾王璜言曰: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侵数百里。故张折云:碣石在海中。盖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侵,城垂沦者半。王璜之言,信而有徵;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URN: ctp:shui-jing-zh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