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acebook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Twitter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新浪微博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在豆瓣上關注我們,隨時得到最新消息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 州郡部十二

《州郡部十二》

電子圖書館

劍南道

電子圖書館
1 劍南道:
劍州

2 劍南道:
《圖經》曰:晉安郡,《禹貢》梁州之域。秦之蜀郡。漢屬廣漢郡之梓橦縣。

3 劍南道:
《華陽國志》曰:諸葛亮相蜀,鑿石架空,為飛閣道以通蜀漢,即此郡。

4 劍南道:
《三國志》曰:鄧艾伐蜀,自陰平縣景谷步劍閣道,懸車束馬,逕出油江而至廣漢,是此地也。

5 劍南道:
《蜀記》曰:梓橦縣有五婦山,一名五婦臺。秦遺蜀美女五人。蜀遣五丁迎女,至梓橦,五丁蹋地,大呼,驚五女,并化為石。

6 劍南道:
《郡國志》曰:梓橦縣北有華容,水則《蜀都賦》曰「卻背華容」是也。

7 劍南道:
綿州

8 劍南道:
《十道志》曰:綿州,巴西郡。《禹貢》梁州之域。周并梁入雍州地。春秋戰國,屬蜀侯國。秦為蜀郡。漢廣漢郡,令州即廣漢郡之涪縣也。

9 劍南道:
《九州記》曰:綿州之賨人,濮人,皆夷也。

10 劍南道:
《郡國志》曰:賨人勁勇銳氣而善舞,故古有巴渝舞。

11 劍南道:
《蜀記》曰:左綿緋紅,三川所尚。綿州左綿郡縣有小江,所染緋紅於此水,濯后益鮮,人之所重。

12 劍南道:
《宋書》曰:范柏年,梓橦人。明帝問:「卿鄉有貪泉不?」柏年曰:「臣梁、益之地有廉泉、讓水,不聞有貪泉。」帝嘉之,即以為蜀郡太守。廉,讓水,在昌期縣。

13 劍南道:
《郡縣志》曰:神泉縣,有泉十四,甘香異常,錮疾飲之即差,故曰神泉。

14 劍南道:
《漢書·志》曰:涪,屬廣漢郡。有孱亭。莽曰統睦。劭曰:涪水出廣漢,南入漢。

15 劍南道:
梓州

16 劍南道:
《十道志》曰:梓州,梓橦郡。《禹貢》梁州之域。漢武分置廣漢郡。

17 劍南道:
《漢書》曰:文帝以蜀道銅山賜鄧通鑄錢,即今銅山縣也。

18 劍南道:
《蜀志》曰:先主入蜀攻劉璋,遣諸葛亮等分定州郡,略地至郪,百姓以牛酒勞軍。
又曰:姜維聞諸葛瞻破,乃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

19 劍南道:
《十道志》曰:廣漢之地有鹽井、銅山之富。本《禹貢》南夷,周末,秦并為郡。有蔬食果實之饒。

20 劍南道:
《九州要記》曰:玄武山,一名赤雀山,一名宜君山。山有鹿尾入貢。

21 劍南道:
又《華陽國志》曰:玄武山,一名三嵎山。山出龍骨,傳云龍昇不達墜此,民取以入藥用。玄武縣因山得名。

22 劍南道:
遂州

23 劍南道:
《十道志》曰:遂州,遂寧郡。《禹貢》梁州之域。漢分梁州置廣漢郡,今州又為廣漢縣。

24 劍南道:
《九州要記》曰:青石縣有青石山,天下青石無佳於此,可為鐘磬。

25 劍南道:
又《郡國志》曰:昔巴、蜀爭界,歷歲不決。漢高八年,山自裂,如索所界。巴、蜀之民懼天戒,乃息所爭。

26 劍南道:
益州

27 劍南道:
《十道志》曰:益州,成都府。古梁州巴、濮、庸、蜀之地。在秦為漢中、巴、蜀三郡地。

28 劍南道:
《釋名》曰:益,扼也;所在之地險厄。

29 劍南道:
應劭《地里風俗記》曰:疆壤益廣,故號益州。

30 劍南道:
《史記》曰:周太王逾梁山,之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有成都之名。
又曰:秦惠王時,苴、蜀相攻,各告急於秦。秦欲先伐韓,司馬錯曰:「不如先伐蜀。夫蜀,戎狄之長也,有桀之亂。以秦攻之,譬使豺狼逐群羊也。又有禁止暴亂之名。今攻韓,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二國并力合謀,而求解于楚、魏。臣竊危之。」王曰:「善。」遂滅蜀。

31 劍南道:
《漢書》曰:宣帝時,方士上言益州部有金馬碧雞神,帝令王褒入蜀祀之。

32 劍南道:
揚雄《蜀王本紀》曰: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折權、魚易、俾明。是時椎髻左衽,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已上至蠶叢,凡四千歲。次曰伯雍,又次曰魚尾。尾田於湔山,得仙。后有王曰杜宇,出天墮山;又有朱提氏女名曰利,自江源而出,為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移居郫邑。

33 劍南道:
《十三州志》曰:當七國稱王,獨杜宇稱帝於蜀,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后戶,玉壘、峨眉為城廓,江、潛、綿、洛為池澤,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時有荊人,是后荊地有一死者名鱉冷,其尸亡至汶山,卻更生,見望帝。帝以為蜀相。時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鱉冷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禪鱉冷,號曰開明。遂自亡去,化為子規,故蜀人聞鳴曰:「我望帝也」。

34 劍南道:
又云:望帝使鱉冷治水,而淫其妻。冷還,帝慚,遂化為子規。杜宇死時適二月,而子規鳴,故蜀人憐之皆起。自開明以下五葉,始立宗廟。時蜀有五丁力士,能徙山岳,每一王死,五丁輒為立大石以志墓。今石井是也,號曰井里。

35 劍南道:
《成都記》曰:郡城即秦惠王使張儀筑,以象咸陽沃野千里,號曰陸海。

36 劍南道:
《九州記》曰:益州城初累筑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因其行筑之,遂得堅固,故曰龜城。

37 劍南道:
《南史》曰:宋太始初,益州市橋忽生一洲,有道士柳石見之曰:「當有貴王臨州,必王勝喜也。」及齊永明二年,武帝遣始興王為益州。勝喜者即始興反語也。

38 劍南道:
《續漢書·郡國志》曰:益州部:漢中、巴、廣漢、蜀、犍為、越巂、牂柯、益、永昌,凡九郡。

39 劍南道:
《華陽國志》曰:成都夷里橋南岸道西有城,即錦城,一曰錦宮,又曰錦里。
又曰:蜀初少文教,文翁為蜀郡太守,立精舍學堂以隸其俗,因是文教聿興。今有文翁堂在大城內。

40 劍南道:
漢州

41 劍南道:
《圖經》曰:漢州,德陽縣。土地同益州。秦屬蜀郡。漢屬廣漢郡,后漢因之,兼置益州,領郡十二。

42 劍南道:
《蜀記》曰:益州謂之三蜀,廣漢其一也。

43 劍南道:
《後漢書》曰:雒城南每陰雨常有哭聲,和帝時,陳寵為太守,聞之,有敕令收葬骸骨,哭聲遂絕。

44 劍南道:
《蜀記》曰:金堂縣,古有金舡沉江之東岸,民於水中往往見之。

45 劍南道:
彭州

46 劍南道:
《十道志》曰:彭州,濛陽郡。本漢繁縣。宋置。《晉壽陽圖經》曰:唐垂拱二年,以九隴縣置彭州,取古天彭關以為名。

47 劍南道:
《周地圖記》曰:宋元嘉九年,有樵人逐麚,所趨險絕,進入石穴,行數十步,豁然平博,問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后更為求之,不知所在。

48 劍南道:
《地理志》曰:九隴縣,晉置。以縣有九曲山為名。

49 劍南道:
蜀州

50 劍南道:
《十道志》曰:蜀州,唐安郡。本漢江源縣,屬蜀郡。莽曰邛原。

51 劍南道:
《魏志》曰:蜀州鳴鶴山,張陵客蜀,學道於此山,造作符書以惑百姓。

52 劍南道:
又《益州記》曰:張道陵登仙之所,傳云陵為腹蛇所吸,人以為登仙。

53 劍南道:
《蜀記》曰:青城縣因山得名,山上有黃帝授道壇。

54 劍南道:
又《玄中記》云:山有穴,潛行分為三道,各通一處。

55 劍南道:
邛州

56 劍南道:
《十道志》曰:邛州,臨邛郡。《禹貢》梁州之域。漢武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

57 劍南道:
《周地圖記》曰:梁武陵王蕭紀於蒲水口置邛州。南郡邛來山,因以為名。

58 劍南道:
《史記》曰:蜀卓氏之先,趙人。秦破趙,卓氏獨夫妻推輦而行,曰:「吾聞汶山之下,沃野,有蹲鴟。」乃求遠遷。致之臨邛,因銅山鑄錢此也。

59 劍南道:
《蜀記》曰:漢張騫奉使尋河源,得高節竹植於邛山,號曰邛竹。今緣山皆是,可為杖。

60 劍南道:
《蜀志》曰:臨邛有火井,諸葛亮一窺更盛。

61 劍南道:
《博物志》曰:後人以家火投之,火即滅,至今不然。

62 劍南道:
普州

63 劍南道:
《十道志》曰:普州,安岳郡。《禹貢》梁州之域。漢武十三州,在益州之部。今州境則漢之資中、牛鞞、墊江,后漢之德陽等四縣。

64 劍南道:
雅州

65 劍南道:
《十道志》曰:雅州,盧山郡。《禹貢》梁州之部。漢武十三州,在益州之部,即秦嚴道縣也。

66 劍南道:
《蜀記》曰:秦滅楚,徙楚嚴王之族於此,故謂之嚴道。

67 劍南道:
《漢志》曰:嚴道,屬蜀郡。邛來山,邛水所出,東入青衣。王莽曰嚴治。

68 劍南道:
《郡國志》曰:漢源縣有離崖,即蜀守李冰所鑿離堆,即古雅也。
又曰:嚴道縣有九折阪,即王陽回轡之所。

69 劍南道:
瀘州

70 劍南道:
《十道志》曰:瀘州,瀘川郡。《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巴子國。秦屬巴郡。漢屬犍為郡。

71 劍南道:
《漢志》曰:江陽,屬犍為郡。

72 劍南道:
《十道志》曰:瀘州,本漢江陽縣地。

73 劍南道:
諸葛亮《出師表》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74 劍南道:
茂州

75 劍南道:
《十道志》曰:茂州,通化郡。《禹貢》梁州之域。本冉駹國,漢以為郡。

76 劍南道:
《史記》曰:南越破后,冉駹等皆震懼,請臣置吏。以冉駹為汶山郡守。

77 劍南道:
翼州

78 劍南道:
《圖經》曰:翼州,臨翼郡。秦之土地與益州同。二漢屬蜀郡,本漢之蠶陵也。

79 劍南道:
《漢志》曰:蠶陵,屬蜀郡。王莽曰步昌。

80 劍南道:
當州

81 劍南道:
《十道志》曰:當州,江源郡。《禹貢》梁州之域。周為雍州之境。

82 劍南道:
《後周書》曰:天和元年,雁門公紇干略於此討渾胡,因置同昌郡。

83 劍南道:
悉州

84 劍南道:
《十道志》曰:悉州,歸誠郡。《禹貢》梁州之域,古西羌地。

85 劍南道:
《圖經》曰:唐顯慶三年,割當州三十里左封縣,界內有悉唐川,因立為悉州。

86 劍南道:
靜州

87 劍南道:
《圖經》曰:靜州,靜川郡。土地與當州同。唐永徽四年,置靜州于唐縣,以理夷落。

88 劍南道:
拓州

89 劍南道:
《圖經》曰:拓州,蓬山郡。土地與當州同。唐顯慶三年,于此置拓州。取其開拓封疆為名。

90 劍南道:
恭州

91 劍南道:
《圖經》曰:恭州,恭化郡。北接土蕃,土地與當州同。唐顯慶中,置恭州。取恭慕王化為郡之名。

92 劍南道:
維州

93 劍南道:
《十道志》曰:維州,維川郡。

94 劍南道:
《蜀志》曰:姜維、馬忠督將軍張嶷北討汶山叛羌。即此也。

95 劍南道:
《圖經》曰:武德中,白茍羌首領以地內附,因於羌故維城置維州以領之。

96 劍南道:
奉州

97 劍南道:
《圖經》曰:奉州,云山郡。本蠻夷之地,南接土蕃,為夷落之極塞。武德中,羌夷內附,因立奉州。取其奉順王命為名。

98 劍南道:
巂州

99 劍南道:
《十道志》曰:巂州,越巂郡。本益州西外夷,漢初為邛都國。

100 劍南道:
《史記》曰:西南夷滇以北君長十數,邛都最大。

101 劍南道:
《漢志》曰: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集巂。屬益州。應劭曰:故邛都國也。有巂水。言越以此水彰休盛也。

102 劍南道:
《九州要記》曰:巂之西,夷人身青而有文如龍鱗。

103 劍南道:
《博物志》曰:越巂國有牛,稍割取肉,經日必復生如故。又《玄中記》曰:割而復生,名曰及牛。

104 劍南道:
《十道記》曰:越巂有瀘水,四時多瘴氣。三四月間發,人沖之立死。非時,中人多悶絕。唯五月上伏即無害。故諸葛亮征越巂,上疏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105 劍南道:
又《地記》曰:今昆明道渡所,見有武侯道在。

106 劍南道:
又《十道記》曰:水浚而巉石,土人以牛皮為船,方涉津涘。

107 劍南道:
《九州要記》曰:臺登縣有奴諾川、鸚鵡山,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

108 劍南道:
《漢志》曰:旄牛,屬蜀郡。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旄牛,即今臺登縣。

109 劍南道:
姚州

110 劍南道:
《十道志》曰:姚州,云南郡。蓋夷越之地,亦為滇王國。漢武開之,置益州郡。有滇池澤。后因為益州之云南、弄揀二縣也。

111 劍南道:
《漢志》曰:益州郡,武帝元封二年開。王莽曰新就。故滇王國也。有滇池大澤,又有弄揀縣焉。

112 劍南道:
《華陽國志》曰:滇濮、勾町、夜郎、葉榆、同師巂唐侯王國以十數。編發左衽,隨畜遷徙,莫能相御。楚頃襄王遣將軍莊蹻溯沆水,出苴蘭,以伐夜郎;而秦奪楚黔中地,無路反,遂留王之,是為莊王。

113 劍南道:
黎州

114 劍南道:
《圖經》曰:黎州,洪源郡。漢為沉黎郡。宋、齊以來,并為沉黎郡。后周破羌夷,立黎州。

115 劍南道:
龍州

116 劍南道:
《十道志》曰:龍州,江油郡。秦、漢至魏,不置郡縣。

117 劍南道:
《魏志》曰:景元四年,諸軍征蜀,鄧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險難,艾以氈自裹,轉推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即此地也。

118 劍南道:
《周地圖經》曰:江油帥楊、李二姓,各自稱藩於梁。至后魏武帝得其地,置江油郡。西魏於此立龍州。

119 劍南道:
松州

120 劍南道:
《十道志》曰:松州,交川郡。《禹貢》梁州之域,又為雍州之域。秦、漢,諸羌居焉。

121 劍南道:
《圖經》曰:郡有甘松嶺,因以名郡。

122 劍南道:
《山海經》曰:甘松嶺,亦謂之松桑嶺,江水發源於此。

123 劍南道:
《江源記》曰:平康縣有羊腸嶺,大江發源之所。

124 劍南道:
嘉州

125 劍南道:
《十道志》曰:嘉州,犍為郡。《禹貢》梁州之域。漢犍為郡之南安縣。

126 劍南道:
《史記》曰:漢武使唐蒙伐西戎,得夜郎國,遂立犍為郡。

127 劍南道:
《漢志》青衣,屬蜀郡。順帝改名漢嘉。

128 劍南道:
《十道志》曰:周武保定元年,於此置青州,遙取漢青衣縣為名。宣政二年,改為嘉州。

129 劍南道:
《華陽國志》曰:青衣有沫水。

130 劍南道:
《漢志》:蜀李冰鑿離塠,避沫水之害。又《益州記》曰:青衣神號雷塠廟,班固以為離塠。

131 劍南道:
《益州記》曰:峨眉山兩山相對,望之如峨眉。

132 劍南道:
簡州

133 劍南道:
《十道志》曰:簡州,陽安郡。《禹貢》梁州之域。漢犍為之郡牛鞞縣地。

134 劍南道:
《華陽國志》曰:牛鞞縣,有陽明鹽井。今在郡北十里。

135 劍南道:
《九州要記》曰:簡州,在赤水之北。今有絳水,在州南。

136 劍南道:
《周地圖記》曰:晉義熙末,刺史朱齡石率建平人征蜀,仍於東山立金戍。后魏平蜀,改為金水郡。

137 劍南道:
陵州

138 劍南道:
《十道志》曰:陵州,仁壽郡。《禹貢》梁州之域。漢犍為郡之武陽縣東境也。

139 劍南道:
《郡國志》曰:昔張道陵於此得鹽井,祠玉女於井內,因謂之陵井。郡因井得名。

140 劍南道:
《益州記》曰:郡有東隅,三山相對,去陵井百里。

141 劍南道:
《郡國志》曰:有鼎鼻山,周之九鼎,淪一於此,故后人往往見鼎耳,因名之。
又曰:郡有朝女山,昔有朝祖女於此山得道,今足跡尚存,故名朝女山。

142 劍南道:
眉州

143 劍南道:
《十道志》曰:眉州,通義郡。《禹貢》梁州之域。犍為郡之武陽南境。

144 劍南道:
《周地圖記》曰:梁武帝太清二年,武陵王蕭紀開通外水,立青州於通誼郡南安縣北。后魏二年,平蜀。三年,改青州為眉州。用峨眉山為名。

145 劍南道:
《蜀記》曰: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伐蜀,蜀主開明拒之,不利,退至武陽見獲。彭山縣即其地。

146 劍南道:
《郡國志》曰:青城縣當羌蜀之要,漢武使唐蒙破西南夷,路即始於此。

147 劍南道:
榮州

148 劍南道:
《十道志》曰:榮州,和義郡。《禹貢》梁州之域。漢為南安縣地,屬犍為郡。

149 劍南道:
《九州要記》曰:和義郡,古夜郎之地,有成都市。漢武中時,南中令使通僰道無功,唐蒙因殺之,令曰:「恨不見立成都市而死!」蒙即立市如成都以殺之,故曰成都市。

150 劍南道:
《益州記》曰:旭川縣有馬鳴戍。漢刺史韋枝夜過此地,有神馬嘶,漢中馬皆嘶以應之,故以此名戍。

151 劍南道:
《蜀記》曰:昔有女人於溪浣沙,有大竹流水而觸之,因有孕。后生一子,自立為王,因以竹為姓。漢武使唐蒙伐牂柯郡。竹王因有此地,人不忘其本,立竹王廟祀之。

152 劍南道:
資州

153 劍南道:
《十道志》曰:資州,資陽郡。《禹貢》梁州之域。漢為犍為郡之資中縣地。

154 劍南道:
《周地圖記》曰:后魏廢帝二年,於武康郡之陽安縣置資州。陽安在今州北簡州界。

155 劍南道:
《郡國志》曰:內江縣有水深百丈,實群川總會之所。

156 劍南道:
戎州

157 劍南道:
《十道志》曰:戎州,南溪郡。春秋僰侯國。秦惠王破滇池,始通五尺道。漢武得蜀,故使唐蒙理道於此,而破牂柯,即此道也。后為僰道縣,以屬犍為郡。

158 劍南道:
《郡國志》曰:南溪縣西三十里有魚津,津南有鴛鴦坼。

159 劍南道:
《益部耆舊傳》曰:僰道有張真者,娶黃氏女名帛。真因乘船過江,船覆沒,帛求夫尸不得,自沉於水,積十四日,乃抱夫尸出於灘下,故名鴛鴦坼。

URN: ctp:taiping-yulan/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