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 us on Facebook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Twitter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sina.com's microblogging site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Follow us on Douban to receive important updates
Chinese Text Project
-> -> -> 兵部六十四

《兵部六十四》

Library Resources

屯田

Library Resources
1 屯田:
《漢書》曰:昭帝始元二年,詔發習戰射士詣朔方,調故吏將屯田張掖郡。調,謂發選之也。故吏,前為官職者也。今其郡習戰射士於張掖為屯田也。調,音從釣切。將,音子亮切。朔方、張掖、并今郡地也。
又曰:孝宣神爵元年,遣后將軍趙充國將兵擊先零羌。充國以擊虜殄滅為期,乃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弊,奏曰:「臣所將吏士馬牛食,月用糧穀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三斛,艾槀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石,百一十斤也。難久不解,徭役不息,又恐他夷卒有不虞之變。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猝。且沒切。言倉卒暴疾也。故臣愚以為擊之不便,計度臨羌,東至浩亹,浩,音閱。舋音門。即金城郡度武縣地。臨羌在今西平郡也。羌虜故田及公田人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愿罷騎兵,留弛刑應募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吏私從者合九萬二百八十二人,用穀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八斛,分屯要害處。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水運木繕補也。治湟陿以西湟,音皇。陿,音峽。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田事出賦人二十畝。田事出謂至春人出營田也。賦,班與之也。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倅、馬什二,就草倅,副也,七碎切。什二者,千騎則與副馬二百匹。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今大司農所轉穀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惟陛下裁計之。」詔曰:「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充國又奏曰:「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臣愚以為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御之備,騎兵雖罷,虜見萬人留田為必擒之具,其土崩歸德,宜不久矣。」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大獲地利。明年遂破先零也。

2 屯田:
《魏志》曰:武帝既破黃巾,欲經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今潁川郡許昌縣也。得穀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又曰:廢帝齊王正始四年,司馬宣王督諸軍伐吳,因欲廣田積穀為兼并之計,乃使鄧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自今淮陽郡項城縣以東,至今壽春郡也。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計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上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令淮北三萬人,淮南三萬人,分水且田且守。小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敵,無不克矣。「宣王善之,皆如艾計。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西南橫石以西盡泚水沘,旁脂切。四百餘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田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咫二渠,上引流,下通淮潁,大理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3 屯田:
《晉書》曰:羊祐為征南大將軍,鎮襄陽吳西城,去襄陽七百里。每為邊害,羊祜患之,意以詭計令吳罷守。於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不乏其利。祐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太康元年平吳之後,當陽侯杜元凱在荊州今襄陽郡。修召信臣遺跡,邵信臣所作鉏廬陂六門堰,在今南陽郡虢縣界,時為荊州所統也。激用滍音雖。音育。諸水以浸田原萬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眾庶賴之,號曰:杜父舊水道。淮沔漢達江陵千八百里,北無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里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恃也。當陽侯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夏水口在今江陵郡江陵縣界。巴陵即今郡也。內泄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零陵,桂陽,并今郡地。南土歌之曰:後代無叛由杜翁,孰識知名與勇功。
又曰:梁武昭王暠擊玉門,以諸城皆下之,遂屯玉門陽關,廣田積穀為東伐之資。
又曰:東晉元帝督課農功,二千石、長吏以入穀多少為殿。其宿衛要任皆令赴農,使軍各自佃即以為廩。太興中,三吳大饑,后軍將軍應詹上表曰:「魏武帝用棗祗、韓浩之議,廣建屯田。又於征伐之中分帶甲之士隨宜開墾,故下不甚勞,大功克舉。間者,流人奔東吳,東吳今儉,皆已返。江西良田曠廢未久,火耕水耨,為功差易。宜簡流人,興復農官,功勞報賞皆如魏氏故事。一年中興百姓,二年分稅,三年計賦稅以使之,公私兼濟,則倉庾盈億,可計日而行也。」
又曰:穆帝升平初,荀羨為北部都尉,鎮下邳,今臨淮郡縣也。起田於東陽之石鱉,亦作臨淮郡界也。公私利之。

4 屯田:
《齊書》曰:高帝敕相崇祖修理芍陂田,曰:「卿但努力營田,自然平殄虜寇。昔魏置典農而中都足食,晉開汝潁而河汴委儲。卿其勉之。」

5 屯田:
《後魏書》曰:文帝大統十一年,大旱。十二年,秘書丞李彪上表請別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為屯人,相水陸之宜,料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貢六十斛,甄其正課并征戍雜役。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穀積而人足矣。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自此公私豐贍,雖有水旱不為害也。

6 屯田:
《北史》曰:后魏刁雍除薄骨律鎮將。雍以西土乏雨,表求鑿渠溉公私田。又奉詔以高平、安定、統萬及薄骨律等四鎮出車牛五千乘,運屯穀五十萬斛,付沃野以供軍糧。道多深沙,車牛難阻,河水之次,造船水運。又以所綰邊表常懼不虞,造儲穀置兵備守,詔皆從之。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7 屯田:
《北齊書》曰: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芝又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十萬石,自是淮南防糧足。
又曰: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曄建議開幽州督亢舊陂今范陽郡范陽縣界是。長城左右營屯田,歲收稻粟數十萬石,北境得以周贍。又於河內置懷義等屯以給河南之費,自是,稍止轉輸之勞。
又曰:武成帝河清三年,詔緣邊城守,堪墾食者營屯田,置都子使以統之。子使當田五十頃,歲終課其所入褒貶。

8 屯田:
《隋書》曰:文帝開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渾寇邊,轉輸勞弊,乃命朔方總管趙仲卿於長城以北大興屯田。

9 屯田:
《隋書》曰:郭衍授朔州總管,所部有恒安鎮,北接番境,常勞轉運,衍乃選沃饒地置屯田,歲剩粟萬餘石,民免轉輸之勞。

10 屯田:
《唐書》曰:竇靜歷并州大總管司馬,遷長史。於時突厥數為邊患,師旅歲興,軍糧不屬。靜上表於太原多置屯田,以省饋運。時議者以人物凋零,不宜動眾,書奏不省。靜復上書,辭甚切。於是,征靜入朝,與裴寂、蕭瑀、封德彝等爭論於殿庭,寂等不能屈,竟從靜議。歲收數十萬斛。高祖善之。
又曰:開元二十五年令諸屯隸司農等者,每三十頃以下、二十頃以上為一屯,隸州鎮諸軍者每五十頃為一屯。其屯應置者皆從尚書省處分,其舊屯重置者一依丞前封疆為定,新置者并取荒間無籍廣占之地。其屯雖科五十頃,易田之處各依鄉原量事加數。其屯官取勛,官五品以上及武散官,并前資邊州縣府鎮戍八品以上文武官內,簡堪者充,據所收斛斗等級為功優。諸屯田應用牛之處,山原川澤,土有硬軟,至於耕墾用力不同,土軟處每一頃五十畝,配牛一頭,疆硬處一頃二十畝,配牛一頭。即當屯之內有硬有軟,亦準此法。其稻田每八十畝配牛一頭,諸營田若五十頃外,更有地剩,配得丁牛者,所收斛皆準頃畝折除。其大麥、蕎麥、乾蘿卜等準粟計折斛斗,以定等級。天寶八年,天下屯田百九十一萬三千九百六十石,關內五十六萬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萬三千二百八十石,河東二十四萬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二十六萬八十八石,隴右四十四萬九百二石。后上元中於楚州右射陽湖置洪澤屯,壽州置芍陂屯,厥田沃壤,大獲其利。

11 屯田:
王元長《策秀才文》曰:今農戰不修,文儒是競,棄本徇末,厥弊滋多。

戍役

Library Resources
1 戍役:
《詩》曰:《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卒,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
又曰:《揚之水》,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

2 戍役:
《左傳》曰: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請代不許,故謀作亂。

3 戍役:
《漢書》曰:晁錯上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也。臣聞秦北攻胡貊,筑塞河上;南攻楊粵,置卒戍焉。非所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地,故功未立而天下亂。夫起兵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飲酪,其人密理,密理,謂肥肉也。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音越。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稀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死者僨於地。僨,僵也,音奮。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也。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歸。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無銖兩之報,故其禍及己。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胡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如飛鳥走獸於廣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胡人之業。然令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以為備,使為之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藺石,城上雷石也。渠答,鐵蒺䔧也。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為中周虎落。「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又曰:錯復言:「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相其陰陽之利,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為筑室家,有一堂二內,二內,內房也。置器物焉。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為置醫藥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婚,生死相恤,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又曰:宣帝地節三年,詔曰:「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今復飾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4 戍役:
《後漢書》曰:橫野大將軍王常薨,遣驃騎大將軍杜茂將眾兵屯北邊,筑亭候,修烽燧。
又曰:十五年,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人置常山關以東。
又曰: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子入侍。於是雲中五原八郡人歸本土,邊人在中國皆賜以裝錢,轉輸給食也。

URN: ctp:taiping-yulan/333